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结肠粘液腺癌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结肠粘液腺癌的CT特点及病理基础。方法:分析9例结肠粘液腺癌的CT及病理表现。结果:9例均发现异常,主要特征性CT征象有;结肠壁局限性显著增厚7例,其中2例几无强化;结肠腔外囊性肿块5例,结肠腔内囊性肿块3例,其中5例囊壁明显厚薄不均,3例伴壁结节形成,2例见钙化;腹膜播种1例,经与病理对照显示;7例囊性肿块及2例无强化的增厚肠壁与粘液腺癌特有的“粘液湖”有关;5例肠外囊性肿块,3例系肿瘤直接浸润肠浆膜外形成,1例为肿瘤继发阑尾粘液囊肿,另1例可能为结肠憩室或深在性囊性结肠炎癌变所致。结论:伴局限性肠壁增厚的肠内外囊性肿块,无强化的局限性肠壁增厚,钙化及腹膜种植转移是结肠粘液腺癌的主要CT表现特点,与常见的结肠腺癌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小肠原发性肿瘤(十二指肠和壶腹周围肿瘤除外)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1)腺癌10例,其中空肠近端7例、回肠远端3例.平扫表现:肠壁不规则、局限性增厚,形成突入肠腔肿块,伴肠腔狭窄,4例合并小肠梗阻.增强扫描:病灶中等不均匀强化,局部肠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3例.2)间质瘤6例:空肠间质瘤4例、回肠间质瘤2例.平扫表现:肠襻向腔外生长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4例较大肿瘤中间区域有出血坏死;2例边界不清,与周围肠管粘连.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期明显强化,且延迟强化.3)淋巴瘤4例:回肠近端1例、回盲部2例、空肠1例.平扫表现:肠壁呈环形增厚.肠壁不对称性增厚2例,在肠系膜形成分叶样肿块、多节段受累2例,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多发性肿大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不均匀,肠系膜血管被肿瘤包绕2例,无受压移位.4)脂肪瘤1例,位于空肠近端,表现为空肠内类圆形低密度肿块,无强化.结论 MS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准确显示所有肿块的部位、大小,并能根据肿瘤强化程度、形态判断肿瘤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人体小肠道的长度,虽占胃肠道总长度的70%~80%,但小肠肿瘤的发病率则很低,仅占胃、结肠、直肠肿瘤发病率的5%。而在胃肠道的恶性肿瘤中小肠肿瘤的发病率更低,仅有1%~2%来源于小肠[1]。因原发性小肠肿瘤在临床上少见,临床表现又无特异性表现,故易误诊、漏诊,从而延误手术治疗。我院于2002/2007年经手术、病理证实9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现将有关误诊的问题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4例,年龄30~71(平均50)岁。本组有间歇性隐痛、胀痛、阵发性绞痛6例,腹部肿块2例,出血3例、肠梗阻5例,贫血消瘦3例,发热2例。1.2治疗方法良性肿瘤均行小肠部分肠段切除,恶性肿瘤行小肠部分肠段切除、肠系膜、淋巴结切除。2结果本组除2例术前诊断为小肠肿瘤外,其余7例均为手术后病理检查才明确诊断,误诊率达77.8%。其中良性3例,恶性6例。其中空肠3例,回肠6例。病理分类:平滑肌瘤1例,脂肪瘤1例,良性间质瘤1例,恶性间质瘤1例,恶性淋巴瘤5例。本组9例中有2例在术前行全胃肠道造影(气钡造影),手术前诊断为小肠肿瘤。其余7例中有2例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1例术前诊断为慢性阑尾炎,1例术前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  相似文献   

4.
成人小肠扭转早期诊断探讨(附8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肠扭转是一种诊断困难、病死率高的严重疾病。作者报道 1990~ 1999年经手术证实的成人小肠扭转 83例 ,占同期肠梗阻总数的 8.7%。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5 4例 ,女 2 9例。平均年龄 5 7岁 (18~ 77岁 ) ,6 0岁以上占 5 7%。1.2 症状体征  83例小肠扭转中 ,6 4%为持续性腹痛 (伴有或不伴阵发性加剧 ) ,17%有腰背部放射痛 ,30 %呕吐咖啡色液体且多数出现为肠坏死病例 ,16 %伴休克 ,其中全小肠扭转约 5 5 %有休克。 5 2 %有腹部局限性膨隆 ,2 9%可扪及腹部包块 ,2 9%有腹膜炎体征 ,移动性浊音和肠鸣音消失仅出现于肠坏…  相似文献   

5.
闭袢性小肠梗阻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闭袢性小肠梗阻的声像图特征及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应用B超诊断仪对16例闭袢性小肠梗阻的超声表现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闭袢性小肠梗阻具有局限性扩张的积液肠袢,肠壁增厚及腹腔积液三大声像图特征,根据肠壁增厚的不同特点将其分为:1.单纯增厚型;2.增厚分层型;3.增厚分离型。1型仅见1例发生小肠坏死;2型和3型全部病例均发生小肠坏死。结论:了解闭袢性小肠梗阻的声像图特征对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并能间接估测闭袢肠管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6.
我院 1990~ 2 0 0 2 - 0 4收治小肠肿瘤 71例 ,其中以黑便为首发表现 2 3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5例 ,女 8例 ,年龄 35~ 76岁 ,平均 5 6岁。黑便出现时间 2 d~ 2 a,平均 10 .5月。良性肿瘤 9例 ,恶性肿瘤 14例。其病理类型及病变部位见表 1。表 1  2 3例小肠肿瘤病理类型及病变部位部位良性例数恶性例数十二指肠平滑肌瘤 1腺癌 2类癌 1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癌 1空肠平滑肌瘤 2平滑肌肉瘤 1管状绒毛状腺瘤 3恶性淋巴瘤 2腺癌回肠息肉型腺瘤 2腺癌 2平滑肌瘤 1平滑肌肉瘤 1恶性淋巴瘤 1  本次住院入院诊断 :上消化道出血 4例 ,十二…  相似文献   

7.
小肠平滑肌肿瘤 (间质肿瘤 )发生率较低 ,临床误诊率高。我院自 1983年 4月~ 2 0 0 2年 3月共收治小肠平滑肌肿瘤 16例 ,术前无 1例确诊 ,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16例中男性 10例 ,女性 6例 ,年龄2 8~ 5 4岁 ,平均年龄 43岁。空肠 9例 ,回肠 7例。术前误诊 :消化道急性出血 4例 ,肠梗阻 8例 ,腹膜炎 3例 ,肠结核 1例。标本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切片 ,HE染色。1 2 病理诊断 :小肠平滑肌瘤 11例 ,小肠平滑肌肉瘤 5例。2 讨论2 1 小肠平滑肌肿瘤临床上无特异性体征 ,亦无特异性检测方…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阑尾肿瘤临床上较少见,我院于1985年~1995年共收治11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就本院病例进行分析,目的在于解决术前、术中诊断问题。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中,男性7例,女性4例。男:女之比为1.75:1。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6.5岁。40岁以上者9例。1.2病理检查:卫卫例原发性阑尾肿瘤中,阑尾粘液囊肿3例,阑尾腺癌6例(粘液腺癌2例,管状腺癌2例、印戒细胞癌2例),类癌2例。1.3手术方法:本组11例中,急诊手术4例。其中以急性阑尾炎手术3例(类癌1例、腺癌2例)。除1例阑尾腺癌行单纯阑尾切除术后行化疗外,…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多层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腺癌患者的MSCT影像.结果 ①14例表现为局部息肉状或菜花状软组织肿块;6例表现为肠壁不规则或环形增厚,肠腔狭窄;②CT平扫、肝动脉相和门静脉相CT值分别为39 HU、63 HU、74 HU;③肝内外胆管扩张14例,伴近段肠管扩张5例,2例可见小肠内容物征,肠壁缺血及水肿2例,肠壁坏死1例,肠套叠1例;胰腺侵犯4例;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4例;腹水2例;肝转移的5例门脉期均较动脉期显示病灶更清楚;肋骨转移1例;系膜及网膜受累3例;血管受侵2例.多平面冠状位重建清晰显示十二指肠水平部的肿瘤与周围结构、血管的关系.结论 ①MSCT能很好地显示十二指肠腺癌直接征象及伴随征象.十二指肠腺癌淋巴结转移多以小淋巴结为主.②多平面冠状位重建能较好显示十二指肠水平部的肿瘤以及与周围胰腺、主动脉及肠系膜血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小儿肠套叠38例误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套叠在婴幼儿肠梗阻中占首位 ,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 ,几乎均为原发性 ,也有继发于肠息肉、肿瘤、肠壁血肿、肠憩室等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的。如临床表现为典型的阵发性腹痛、呕吐、血便、腹部肿块则诊断不困难 ,若表现不典型 ,则易误诊。我院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共收治小儿肠套叠 38例均被误诊。现就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6例 ,女 12例 ,男女之比2 2∶1;年龄 <6个月 14例 ,6个月~ 1岁 18例 ,2 1~2岁 4例 ,2岁以上 2例。1 2 临床表现 入院时排血样便 2 0例 ,哭闹不安 2 8例 ,呕吐 2 6例 ,…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小肠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思路及预后。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0—2016年间病理诊断为小肠脂肪瘤的全部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回顾。结果 14例小肠脂肪瘤病例中,男女比例1∶1.33,平均年龄51岁。9例发生在回肠,4例发生在十二指肠,1例发生在空肠。肿瘤直径0.5~7.5 cm。9例出现腹痛,7例出现腹部肿块并发生肠套叠。单发小肠脂肪瘤者12例,多发小肠脂肪瘤者2例;其中1例多发脂肪瘤伴部分小肠黏膜呈腺瘤样增生,1例单发脂肪瘤伴部分小肠黏膜呈错构瘤息肉样增生。十二指肠脂肪瘤均为单发病例。随访11~92个月,13例健在,1例因结肠腺癌术后复发而死亡。结论小肠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病变肠段的解剖部位和肿瘤的大小密切相关,依靠病理确诊,肿瘤的长期刺激可能会引起局部肠黏膜腺体呈腺瘤样或错构瘤样增生。  相似文献   

12.
小肠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小肠肿瘤的CT表现以及良恶性的鉴别,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小肠肿瘤的CT表现。结果:良性肿瘤6例,腺瘤、脂肪瘤各1例;恶性肿瘤14例,腺癌5例,淋巴瘤4例,平滑肌肉瘤4例,转移瘤1例,结论: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特异性较高,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茧症的MS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腹茧症的MSCT表现及临床资料,CT平扫14例,其中增强8例。结果腹茧症的MSCT主要表现为:小肠聚集折叠成团14例,折叠肠管可呈菜花状、拧麻花状、手风琴状、字母"U"形、蜂窝状及假肿瘤样改变;"小肠隔离征"12例,其中局限性小肠隔离征10例,弥漫性小肠隔离征4例;肠周"包膜征"12例,均表现为不完整包膜,CT增强有7例可见包膜呈轻度强化;小肠不全性梗阻13例,主要表现为小肠局限性或节段性扩张、积液、积气13例,小肠肠粪征6例,膜内小肠壁间粘连6例、小肠壁增厚强化2例。肠周包裹性积液6例;结肠挤压改变3例;脏层腹膜增厚粘连8例,肠系膜血管聚集9例。结论肠周"包膜征"、小肠聚集折叠呈特异固定形态、"小肠隔离征"、不全性小肠梗阻是腹茧症四大主要MSCT征象。熟悉腹茧症的典型CT表现和临床特征,有利于该病的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MR小肠造影(MRE)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儿童肠白塞病(BD)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9例肠BD患儿,观察其MRE及DWI表现。结果 MRE显示5例病灶位于回肠末端和回盲部,表现为深大溃疡;4例累及多部位,包括横结肠、升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等。9例病变局部肠壁均增厚,3例伴息肉样增生。DWI中,8例病灶呈高信号,1例中等信号;增强后7例病灶明显均匀强化,2例中度强化。9例中,3例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例病灶邻近腹膜、肠系膜增厚强化,1例局部肠腔狭窄,1例小肠系膜侧血管增粗强化而呈“梳齿征”。结论 MRE结合DWI有助于诊断儿童肠B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56层多排螺旋CT小肠成像(MDCTE)扫描技术在小肠肿瘤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8例临床疑似小肠疾病患者行256层MDCTE平扫及增强扫描,通过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周围侵犯及转移情况,结果与最终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研究的118例患者中,小肠肿瘤15例,其中腺癌5例,误诊2例(2/15),影像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或分叶状肿块,近端肠道梗阻;间质瘤3例,表现为富血供肿块而无肠道梗阻;淋巴瘤1例,表现为小肠壁较长节段的不均匀增厚,肠腔反而扩张,病灶强化不明显;空肠平滑肌瘤1例,误诊为腺瘤(1/15),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动静脉期强化不明显;肠系膜转移5例,漏诊2例(2/15),表现为肠系膜密度增高、腹腔内多发淋巴结肿大、腹水形成等。结论:小肠肿瘤性病变在MDCTE图像上具有特征性表现,MDCTE能全景式、多方位展示小肠肠道、肠系膜和系膜血管,对小肠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例小肠肿瘤的声象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超声对小肠肿瘤声象图观察,国内文献报道甚少。本文收集我院1984年5月至1991年11月超声诊断并经手术证实17例声象图资料,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资料 本组中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28~61岁,平均年龄48.5岁。全部病例均有腹痛、腹胀,6例伴有不规则发热、消化道出血、梗阻症状,11例触及腹部肿块。6例行X线全消化道钡餐检查,3例明确诊断。4例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获得组织学阳性资料,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最后诊断十二指肠腺癌2例。小肠平滑肌瘤5例,小肠平滑肌肉瘤2例,小肠淋巴瘤5例,小肠脂肪瘤、小肠血管瘤和小肠腺癌各1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具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GAED)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GAED的临床特点、形态学表现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61~81岁;1例无明显症状,7例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或贫血症状;肿瘤最大径为1.2~7.5 cm,大体以溃疡型为主,多位于胃的中下段;进展期胃癌者7例,早期胃癌者1例;伴淋巴结转移者6例;伴脉管癌栓者7例;伴神经侵犯者3例;伴肝转移者3例。镜下形态表现为具有显著透明胞质的胚胎性肠上皮分化特点。免疫组化:肿瘤细胞既不同程度表达肠型分化标记物CDX2和Mucin 2,又表达某些胚胎性分化标记物SALL4、AFP和Glypican 3,5例CCND1强阳性表达,6例TP53呈突变型表达。患者均行部分胃切除术,术后随访5~29个月,1例失访,2例死亡,5例疾病无进展生存。结论 GAED和普通型胃腺癌不同,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肿瘤,并表达肠型分化和胚胎型分化的分子标记物,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应结合其特殊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8.
X线钡灌肠检查是诊断肠道肿瘤的传统方法。近年来腹部B超对肠道肿瘤的诊断工作也逐步深入,并用"假肾征"这一声像图来诊断肠道肿瘤。作者对54例肠道肿块患者进行了B超与X线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26例,女28例,年龄12~83岁,平均51.3岁。临床均因们及腹部肿块而进行B超和X线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B超所用仪器为ALOKA256型和680EX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均为3.SMHZ。本组病例均未用水灌肠法。X线检查方法为常规钡灌肠。本组54例接病理分类为:结肠肿瘤33例,均为腺癌;小肠肿瘤9例,其中腺癌5例,恶…  相似文献   

19.
肾盂癌的影像学诊断(附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较多,笔者搜集我院近几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盂癌30例分析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30例中,男22例,女8例,其中50岁以上27例,占90%。30例均表现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其中3例伴腰痛,2例伴尿路刺激症,2例腹部触及包块,手术病理:移行上皮癌25例。鳞癌4例,腺癌1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小肠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病理特征及其CT表现。方法 收集2009年12月—2010年7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72例,分析其病理特征及CT 表现。结果 ①上皮性肿瘤:3例腺瘤,其中2例位于十二指肠,1例位于空肠近段;CT表现为肠腔内的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较大者可表现为无蒂菜花状肿块,可出现肠梗阻或肠套叠,其中1例肿块直径4cm,伴发肠套叠。28例腺癌,其中17例位于十二指肠,10例位于回盲部,1例位于回肠中段;CT表现为肠腔内的肿块伴有局部肠壁的不规则增厚、肠腔狭窄,增强后肿块及增厚肠壁多不均匀强化,表面不光整。小肠腺癌有早期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倾向,常出现在肠系膜根部,增大的淋巴结易于侵犯肠系膜血管。本组发生于回盲部的腺癌伴发回-结肠套叠。4例类癌中3例位于十二指肠,1例位于回盲部。文献显示类癌好发于远端回肠,其次为空肠,而靠近十二指肠的类癌较少分泌激素,主要表现为肠梗阻和局部感染。CT均表现为肠腔内的类圆形软组织结节,明显强化。类癌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本组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为位于回肠远段的原发性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高度恶性的神经系统肿瘤,为神经嵴衍生的较原始的肿瘤,主要由原始神经上皮产生,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预后极差,大部分仍需通过病理诊断才能确诊。1例回盲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表现为回盲部较大肿块,较光滑,中度均匀强化,同时伴小肠梗阻。②非上皮性间叶组织肿瘤:15例间质瘤,其中位于十二指肠2例,空肠3例,回肠1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s)指原发于胃肠道、大网膜和肠系膜的c-KIT(CD117,干细胞因子受体)染色阳性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一组间叶源性肿瘤。组织病理学分型包括:平滑肌分化型、神经分化型、混合分化型和未分化型。免疫组化CD117阳性是间质瘤特征性标志,CD34是辅助指标。间质瘤最常发生于胃,发病率约为60%~70%,小肠发病率占20%。小肠间质瘤发生于回肠多见,十二指肠少见。小肠间质瘤好发于肠壁肌层的两端,多沿肠壁的垂直方向生长,具有瘤体大但较局限的生长特点,多呈向腔内、腔外、腔内外同时生长的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表面可伴有溃疡形成。肿瘤血供丰富,渐进性强化(均匀或不均匀)是小肠间质瘤的主要强化方式。低度恶性间质瘤一般直径多小于5cm,形态较规则,密度均匀,偶见点状钙化,与周围器官或组织分界较清,或轻度占位效应,极少侵犯邻近器官或组织。恶性间质瘤直径多大于5cm,向腔内(外)生长,形态欠规则,肿块密度多不均匀,常伴有出血、坏死、囊变,与周围器官或组织分界欠清晰。分隔状强化的胃间质瘤多为恶性且预后较差,多发性胃间质瘤预后较差。GISTs以血行转移为主,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并有一定的种植转移几率。消化道肿瘤常见于食管,小肠罕见。CT表现为局限性肿块,位于腔内或同时向腔外生长,密度均匀,表面光滑,邻近肠壁正常。本组1例为回肠远段恶性平滑肌瘤。3例脂肪瘤,其中1例位于十二指肠,2例位于回肠远段及回盲部,脂肪瘤多起源于肠壁黏膜下层脂肪组织,CT均表现为与肠管关系密切的脂肪密度肿块,CT值为-80~-120HU,密度均匀,相邻肠壁不增厚,具有很大的特征性。③淋巴瘤:12例淋巴瘤,最易累及的部位是远段小肠,本组十二指肠1例,小肠远段或回盲部11例。CT表现如下:A.肠壁的多发结节状肿块,边界清楚,本组6例。B.肠壁出现不均匀性增厚(非对称性增厚),受累的肠段较长,本组2例。C.肠管的“动脉瘤样”扩张,本组1例。D.肠系膜和后腹膜的淋巴结可见显著增大,增大的淋巴结包绕肠系膜血管及其周围脂肪,形成所谓的“三明治”征,本组3例。E.其他:淋巴瘤的并发症如穿孔、瘘道形成,肝脾大等。④其他:十二指肠胆结石1例,小肠远段粪石1例同时伴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右位空肠)、小肠梗阻。胆结石表现为肠腔内环状高密度结节,粪石表现为类圆形团块内为脂性混杂密度,动态观察可发生移动。胰腺异位1例,表现为近段空肠内明显强化的结节,边缘光整,邻近肠壁无增厚,误诊为神经内分泌肿瘤。血管瘤2例,其中小肠血管瘤伴全身多发血管瘤1例,比较罕见,表现为全部小肠腔内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结节伴钙化点,增强后无明显强化,同时合并颌面部皮下、胸壁皮下、肝、腹盆腔多发类似结节或肿块,大小不等,体表可见色素沉着影。结论 CT对小肠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