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p5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能否成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0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10例甲状腺滤泡型腺瘤和10例甲状腺正常组织进行了p53蛋白表达的研究,并对可能影响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病人预后的有关因素进行了logrank单因素生存分析和Cox逐步回归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7例(17.5%)甲状腺癌的p53蛋白表达阳性,而甲状腺滤泡型腺瘤及正常组织的表达均为阴性;表达阳性的病人其术后复发率较表达阴性者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logrank检验及Cox逐步回归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p53蛋白阳性表达病人术后复发的风险比是阴性表达者的4.32488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5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有一定的表达,表达阳性的病人其术后复发率较表达阴性者明显升高,p53蛋白阳性表达是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的预后指标。建议应加强对此类病人的治疗和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P53癌基因在人类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用免疫且化方法对103例甲状腺癌及伴乳头状增生的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进行研究。结果甲状腺未分化癌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P53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均为63.6%。无淋巴结转移的乳头状癌和滤泡癌P53基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8%和10%。伴乳头状增生的甲瘃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P53蛋白仅有微弱表达。未分化甲状腺癌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有  相似文献   

3.
研究组织蛋白酶D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能否成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独立的预后因素。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对 40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10例甲状腺滤泡型腺瘤及 10例甲状腺正常组织进行了组织蛋白酶D表达的研究 ,并对可能影响甲状腺癌病人预后的有关因素进行了时序检验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19例 (47.5 %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组织蛋白酶D表达阳性 ,而甲状腺滤泡型腺癌及正常组织的表达均为阴性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肿瘤大于 4cm及有腺外侵犯者的甲状腺癌组织蛋白酶D阳性表达率 (6 9.2 3% )明显高于肿瘤小于 4cm及无腺外侵犯者 (37.0 4% ) (P <0 .0 5 )。经时序检验 ,组织蛋白酶D与甲状腺癌病人的预后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但组织蛋白酶D表达阳性病人的术后复发率为 2 6 .3% ,表达阴性者复发率为 14.3% ,有一定的差异。结论 组织蛋白酶D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有一定的阳性表达率 ;当肿瘤大于 4cm时 ,发生转移和侵袭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组织蛋白酶D表达阳性者其复发率有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疾病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病,在新疆地方性甲状腺腺肿、甲状腺滤泡腺瘤、甲状腺腺癌、甲状腺炎及甲状腺囊肿最为多见。迄今为止,甲状腺腺肿与甲状腺腺瘤、滤泡腺癌与滤泡腺瘤以及滤泡腺癌与滤泡型乳头状腺癌之鉴别仍然是甲状腺病理学研究探讨的主要内容。本文对1956年6月~1986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98例甲状腺疾病的分布特性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有助于今后对其进行更深层次地研究,并为甲状腺肿瘤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22例甲状腺癌包括18例乳头状腺癌和4例滤泡性腺癌及20例甲状腺腺瘤的突变型p16表达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突变型p16在甲状腺癌和甲状腺腺瘤表达于细胞核,甲状腺癌阳性表达率为45%,甲状腺腺瘤阳性表达率为10%。两者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乳头状腺癌及滤泡性腺癌表达率分别为44.4%及50%,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p16基因突变在甲状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在甲状腺肿瘤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14例甲状腺腺癌,10例不典型腺瘤,15例乳头状腺癌,10例滤泡性腺癌,10例髓样癌,10例未分化癌。结果 PCNA增殖指数在甲状腺腺瘤为12.8,不典型腺瘤为19.8,乳头状癌为19.2,滤泡性腺癌为26.4,髓样癌为27.9,未分化癌为44.3。各组间比较:不典型腺瘤与乳头状癌之间无差异;腺瘤与不典型腺瘤和乳头状癌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余各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CNA增殖指数可作为判断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指标,并可反映其临床生物学行为,为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在甲状腺肿瘤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 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14例甲状腺腺瘤,10例不典型腺瘤,15例乳头状腺癌,10例滤泡性腺癌,10例髓样癌,10例未 分化癌。结果 PCNA增殖指数在甲状腺腺瘤为 12.8,不典型腺瘤为 19.8,乳头状癌为 19.2,滤泡性腺癌为 26.4,髓样癌 为27.9,未分化癌为44.3。各组间比较:不典型腺瘤与乳头状癌之间无差异;腺瘤与不典型腺瘤和乳头状癌间有显著性 差异(P<0.05),与其余各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CNA增殖指数可作为判断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指标,并 可反映其临床生物学行为,为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组织中c-Met mRNA和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甲状腺腺癌(甲状腺乳头状腺癌20例,滤泡状腺癌20例和嗜酸细胞腺癌10例)、50例甲状腺腺瘤(甲状腺乳头状腺瘤20例, 滤泡状腺瘤20例和嗜酸细胞腺瘤10例)及10例瘤旁上皮组织中c-Met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甲状腺腺癌组织中c-Met mRNA(78%)和蛋白(84%)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腺瘤组织(48%,60%)(P<0.01),且滤泡性腺癌组织中(70%)均明显高于滤泡性腺瘤组织(30%)(P<0.05).结论:甲状腺癌组织中c-Met基因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强,检测c-Met基因的表达有助于阐明甲状腺肿瘤的发病机制,并为甲状腺肿瘤的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的P^53蛋白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34例甲状腺滤泡性肿瘤P^53蛋白表达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滤泡性腺瘤与滤泡性癌的P^53蛋白阳性率均较高,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滤泡性癌的P^53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胚胎和胎儿型腺瘤,而与滤泡生腺瘤增生活跃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该组有3例呈P^53蛋白高表达,经多次切片仔细观察,有2例被确诊为滤泡性癌,另1例细胞异型性明显,建议随访。  相似文献   

10.
应用PCR-SSCP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8例人大肠腺癌和腺瘤变组织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突变和P^53蛋白的表达,另对97例大肠腺瘤和腺瘤癌变组织P53蛋白表达进行了检测。18例大肠腺癌中8例P^53基因,第5-6外显子中存在突变。10例(56%)P^53表达阳性。  相似文献   

11.
任占平  石哲 《医学文选》2000,19(2):127-129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16、18型感染与P^53癌基因协同在大肠癌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0例大肠腺瘤、10例腺瘤恶变、53例大肠腺癌和30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HPV16、18E6,P^53蛋白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腺瘤、腺瘤恶变和腺癌组中E6,P^53的阳性表达分别为36.7%(1130)、33.3%、(10/30),60.0%(6/10)、60.0%(6/10)和5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1-整合蛋白在甲状腺肿瘤及其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检测方法,对甲状腺34例乳头状腺癌.19例滤泡腺瘤.6例滤泡腺癌.2例髓样癌和10例结节状增生进行1-整合蛋白检测.结果 79.4%(27/34)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表现为1-整合蛋白在癌细胞中过度表达,而滤泡状腺瘤和腺癌,髓样癌和结节状增生组织中则表现为1-整合蛋白阴性.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头状腺癌中,5例表现为原发灶与继发灶1-整合蛋白表达分布特点的明显不同,而3例表现为原发灶阳性,但继发灶却阴性.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中1-整合蛋白阳性率达91.7%,而在无转移的原发灶中阳性率为72.7%.结论 1-整合蛋白的免疲组化检测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但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而且,1-整合蛋白在淋巴结转移灶的表达特点明显与原发灶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甲状腺不典型腺瘤、腺瘤恶变以及混合型腺瘤的病理形态及诊断标准。方法 收集甲状腺肿瘤切除标本162例。结果 经病理切片染色后显示甲状腺腺瘤127例,包括滤泡型腺瘤116例,乳头状腺瘤7例,腺瘤恶变4例;甲状腺癌35例,包括乳头状腺癌27例,滤泡状癌5例,髓样癌2例,透明细胞癌1例。结论 关于不典型腺瘤及腺瘤恶变与腺癌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PPARγ、PTTG在甲状腺滤泡性肿瘤中表达及其与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甲状腺滤泡性肿瘤(腺癌19例,腺瘤23例)标本中PPARγ、PTTG表达。结果: PPARγ蛋白在腺癌与腺瘤表达无差异(P>0.05),PTTG在甲状腺癌表达高于腺瘤(P<0.05)。甲状腺滤泡性癌中癌转移组与非转移组、高预后指数(≥65)组与低预后指数(<65)组的PPARγ 及PTTG蛋白表达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检测PTTG水平对于鉴别原发性甲状腺滤泡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参考意义,PPARγ及PTTG表达水平可能是判断甲状腺滤泡癌预后的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肠镜活检标本中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检检测110例肠知检组织P53及PCNA表达,其中20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组织再行P53及PCNA染色。结果 正常粘膜P53表达阴性。腺及腺癌中P53表达率分别为10%和51.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腺癌中PCNA强阳性率高于腺瘤组(P〈0.05)。腺癌中PCNA强阳性率高于腺瘤组(PC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PTTG-1)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病变的关系。方法对87例甲状腺肿瘤(乳头状腺癌38例,滤泡性腺癌21例,未分化癌5例,腺瘤23例)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NA及PTTG-1表达情况,并对各组瘤组织进行PCNA及PTTG-1表达比较,观察PCNA与PTTG-1的相关性。结果PCNA及PTTG-1蛋白在各甲状腺肿瘤组织均存在表达,PCNA在乳头状癌、滤泡性癌及未分化癌组中表达高于腺瘤组(P<0.05,P<0.01),PTTG-1在乳头状癌、滤泡性癌组表达高于腺瘤组(P<0.01);PCNA及PTTG-1在甲状腺肿瘤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36,P<0.05)。结论PCNA及PTTG-1的表达与甲状腺肿瘤相关,PCNA及PTTG-1水平升高可能参与甲状腺恶性肿瘤病程。  相似文献   

17.
P53与P21(WAF1/CIPI)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P53、P21(WAF1/CIP1)基因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0例甲状腺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P53、P21(WAF1/CIP1)的表达。结果P53、P21(WAF1/CIP1)阳性反应仅见于甲太腺癌,其阳性率分别为53.3%、41.7%P53阳性率在未分化癌、有淋巴结转移或Ⅲ、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67例胆囊癌、10例胆囊腺瘤及癌旁粘膜的p53蛋白表达,分析其与肿瘤组织学类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结果:p53蛋白胆囊癌阳性表达为59.7%,腺瘤为20%。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腺瘤的异型增生区;癌旁粘膜p53蛋白阳性表达在异型增生上皮2/4例,单纯增生上皮5/14例,肠化上皮1/2例。腺癌p53蛋白阳性率Ⅰ级48.48%,Ⅱ级90.9%,Ⅲ级71.42%,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级腺癌中,乳头状腺癌阳性率高达66.66%。结论:腺瘤及癌旁粘膜中的异型增生、化生及单纯性增生上皮p53蛋白过度表达,均有发生恶变的潜在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滤泡状腺瘤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表达及意义,探讨两者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估计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滤泡状腺瘤和3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ER表达。结果:VEGF、E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甲状腺滤泡状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高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两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VEGF、ER的表达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协助诊断指标,是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腺瘤生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0例大肠腺癌P53蛋白表达进行检查,探讨P53蛋白表达水平与大肠腺癌各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发现50%(20/40)大肠腺癌组织中存在P53蛋白表达,其表达程度与大肠腺癌各项病理因素无关;P53蛋白表达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为25%(5/20),明显低于P53蛋白表达阴性组的60%(12/20),P<0.05。结果提示:P53免疫组化检测可以作为判断大肠腺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