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与幽门螺什菌CagA抗体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勤动  孙丽萍 《浙江医学》1999,21(9):515-516,525
为研究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与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上关蛋白(CagA)菌朱感染的关系,对415例慢性胃中层得进行了血清HpCagA抗体检测,并同时进行快速尿毒酶试验、组织学检查、抗体检测和^14C-尿毒呼气试验Hp感染。结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组患者HpCagA抗体检出率分别为21.67%、21.92%和28.43%,无显著性差异(x^2=1.86,P〉0.0  相似文献   

2.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和胃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生是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在不正常情况下转变为同胚层另外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 (又称肠化 ) ,是指胃粘膜上皮及腺上皮在病理情况下转变为肠粘膜上皮及腺上皮。 1883年 Kuppffer在胃粘膜内发现和肠上皮相似的结构 ,当时他认为肠化仅仅是一种胚胎残余组织或单纯的粘膜异位 ;1886年 Schmidt又注意到此结构与慢性胃炎相伴随 ;195 5年Morson发现胃癌可以在肠化的胃粘膜处发生 ,提出肠化和胃癌有关 ;196 6年L auren据组织学特点将胃癌分为肠型和弥漫型两大类 ,进一步支持 Morson的观点。之后 ,人们对肠化和胃癌的关系进行了多…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与幽门螺杆菌(Hμ)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菌株感染的关系,对415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血清HpCagA抗体检测,并同时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抗体检测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结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组患者HpCagA抗体检出率分别为21.67%、21.92%和28.43%,无显著性差异(X~=1.86,>0.05);而3组患者Hp抗体检出率分别为56.67%、56.16%和70.59%,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组Hp抗体检出串最高,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X~=5.82,3.87,均P<0.05)。表明CagA不是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发生的特异性致病因子,可能CagA以外的其它HP致病因子参与了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肠上皮化生与不同类型胃炎关系的探讨尹蔚叶鸣秦云才韩东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8医院271000)近年来有关幽门螺杆菌(HP)、肠上皮化生(IM)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但关于HP感染和IM的致病机理仍未明确,目前文献中...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生有关。为了探讨HP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肠化)的相关性研究,我们对86例胃粘膜肠化进行了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观察了84例胃手术标本的肠化情况,设计和采用了肠化指数(Ⅱ=肠化粘膜长/胃粘膜长),并据此进行了肠化分级,认为与国内外目前所采用的肠化分级法相比,更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肠化程度。本研究并显示:肠化程度与胃癌关系密切,与肿瘤的大小则无相关性;与年龄呈正相关的仅是胃癌组的肠化发生率,而非肠化程度;胃癌组男性的肠化程度比女性为重。  相似文献   

7.
胃粘膜不同类型肠上皮化生的癌胚抗原观察浙江台州医院(邮编317000)周涛,陈汉松,甘梅富〔关键词〕肠上皮化生,胃粘膜,癌胚抗原对不同类型肠化的自然生物学行为以及与胃癌的关系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应用粘液组化,酶组化电镜等技术对肠化进...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毒素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胃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率在人群中高达 50 %~60 % ,但仅仅一部分人有消化不良症状 ,一部分人表现为消化性溃疡 ,更少的人可能出现胃癌。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除了宿主本身的因素之外 ,Hp菌株的差异可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西方国家的一些资料表明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 (cytotoxin associatedgeneA ,cagA)表达阳性菌株具有更强的致病力 ,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生关系更密切[1] 。但亚洲国家如日本、泰国、中国等地一些文献[2~ 4 ] 报道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病例 -对照研究评价cagA阳性菌…  相似文献   

9.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组织学发生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254例胃部疾患病人中的255例胃粘膜肠化生病人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幽六螺杆菌(HP)阳性及肠化生在发病年龄上大于55岁者较小于55岁者常见、HP阳性2肠化生发率显著主于HP阴性患者,表明HP感染与胃粘膜肠化生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上皮化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卿笃信  凌奇荷 《湖南医学》1996,13(4):193-194
对525例胃疾病患者行病理及幽门螺杆菌(HP)检查,HP阳性者310例,占59.1%,有肠化生者127例,占24.2%,二者的发生率随增龄而增加(P〈0.005)。HP阳性组肠化生比阴性组更常见,分别为28.4%和18.1%(P〈0.01),HP阳性的肠化生患者平均年龄明显低于HP阴性者。提示HP感染是肠化生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肠化生与肠型胃癌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指机体为了适应有害刺激,由原来的胃黏膜上皮转化为肠黏膜上皮,是较常见的胃癌癌前病变之一,因而早期诊断及治疗肠上皮化生是预防胃癌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多种新型内镜技术被应用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与普通白光镜相比,新型内镜对肠上皮化生的诊断率明显提高,为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3.
14.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赵伟东牛海洲牛琼*(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心医院东营市257034,*滨州医学院)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但其致癌机制尚不明确。笔者回顾总结我院199...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慢性感染对胃黏膜炎症和肠上皮化生(IM)的意义。方法随访150例2~6年前H.pylori感染的患者,其中83例行根除H.pylori治疗(治疗组),67例未完成治疗或仅接受对症治疗(对照组),分析对比其前后H.pylori感染情况、胃黏膜炎症及IM的变化情况。结果2~6年后,对照组中52例H.pylori呈阳性(78.8%);治疗组中20例H.pylori呈阳性(23.5%),胃炎活动性检出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持续H.pylori感染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程度也显著减轻(P<0.05)。结论H.pylori感染与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关系非常密切,根除H.pylori可以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和IM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对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HP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对105例胃黏膜活检组织,包括正常胃黏膜、HP,阴性肠上皮化生胃黏膜、HP阳性肠上皮化生胃黏膜、HP根除治疗前后及胃癌,进行p53蛋白表达的分析。结果:正常胃黏膜未见p53蛋白表达。HP阳性肠上皮化生胃黏膜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和HP阴性组:HP阳性肠上皮化生胃黏膜HP根除治疗后,其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降低。结论:HP根除治疗后,肠上皮化生胃黏膜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降低;HP感染可促进突变型p53基因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7.
应用AB(PH 1.0)KOH/PAS粘液组织化学和ABC法凝集素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90例胃粘膜标本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结肠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多见于肠型癌及其癌旁组织.在形态学和功能上,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分化不成熟.两型肠化在弥漫型癌中无显著差导.5种凝集素受体含量和分布的差异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有关.凝集素肠化分型和组织学类型的关系与粘液组化染色基本相符。我们认为不完全型肠化与肠型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而完全型肠化可能与弥漫型胃癌有关。应用AB/KOH/PAS染色进行肠化分型和凝集素标记,对于癌前病变的检测和癌的早期诊断部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粘膜肠化生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根除Hp对胃粘膜肠化生的影响。方法 对 16 4例有胃粘膜肠化生患者与 315例无胃粘膜肠化生患者比较Hp感染情况 ;对 94例Hp阳性胃粘膜肠化生患者予Hp根除治疗后胃镜随访 1~ 3年 ,根据有无Hp根除 ,将其分成Hp根除组与Hp未根除组 ,观察肠化生的变化情况。结果 肠化生组与非肠化组Hp感染率分别为 6 4 0 %、5 1 4 %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Hp根除组胃粘膜肠化生逆转率 (39 7% )显著高于Hp非根除组 (16 7% ) (P <0 0 5 )。结论 胃粘膜肠化生与Hp感染密切相关 ,根除Hp对胃粘膜肠化生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阐述肠化发生率、好发部位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揭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肠型胃癌密切关系。方法 :通过对2007~2012年宜兴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67 895例内镜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及好发部位,并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意义。结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为31.18%(16 333/36 050)。胃角的肠上皮化生发生率最高,为58.63%(5 789/9 874)。肠化的发生与年龄(P<0.01),性别(P<0.01,OR=1.42,95%CI=1.37~1.47),幽门螺杆菌(Hp)感染(P<0.01,OR=1.97,95%CI=1.90~2.04),胆汁反流(P<0.01,OR=0.73,95%CI=0.68~0.78)及胃癌家族史(P<0.01,OR=2.58,95%CI=2.33~2.85)五个方面相关。结论 :通过研究与分析,揭示了宜兴地区肠上皮化生的现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Hp感染、胃癌家族史。保护性因素为胆汁反流。肠上皮化生易发于胃角,这一结果也许可以指导内镜医师对可疑肠化的患者在上述部位多取活检,以增加检出率,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对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行普通内镜联合NBI-ME检查的慢性胃炎患者110例,并对可疑病变区域取病理化验,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评价上述联合检查方法诊断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准确性。结果经NBI-ME诊断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为88.22%,特异性为96.05%,阳性预测值为90.91%,阴性预测值为94.81%,阳性似然比为22.33,阴性似然比为0.12,约登指数为0.84。结论普通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可明显提高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