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咬合重建对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运动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咬合重建修复对不同类型的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运动模式的影响。方法选择29例牙齿重度磨耗进行咬合重建修复的患者,根据后牙咬合支持状态分成后牙支持完全组(试验Ⅰ组,15例)和后牙支持不全组(试验Ⅱ组,14例),分别测量修复前、过渡修复1个月及永久修复1个月后咀嚼运动时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的表面肌电图,并选择1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咀嚼周期、咀嚼运动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及肌电积分值的变化。结果修复前,试验Ⅰ组和Ⅱ组患者的咀嚼周期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Ⅱ组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颞肌前束的肌电积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过渡修复及永久修复后,试验Ⅰ组和Ⅱ组的咀嚼周期有逐步缩短的趋势。过渡修复时,Ⅰ组患者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和肌电积分值较修复前均有下降(P<0.05);Ⅱ组患者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较修复前下降(P<0.05),肌电积分值的变化则不明显(P>0.05)。永久修复后,Ⅰ组患者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和肌电积分值较过渡修复时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活动期与间歇期比值较过渡修复时进一步下降,肌电积分值则明显提高(P<0.01)。结论咬合重建修复能明显改善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运动循环模式,提高咀嚼肌活动强度。  相似文献   

2.
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肌肌电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 :研究重度牙齿磨耗 (TW )患者咀嚼肌的肌电活动 ,探讨不同类型牙合磨耗患者咀嚼肌受损的肌电表现。方法 :以 15例中老年重度牙齿磨耗患者为研究对象 ,通过肌电图仪 (EMG)测试下颌姿势位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颞肌前束 (TA)、咬肌 (MM )、二腹肌前腹 (DA )的肌电幅值 ;并以 8例正常牙合患者的咀嚼肌肌电幅值作为对照。结果 :姿势位时 ,磨耗Ⅰ、Ⅱ、Ⅲ组患者TA、MM、DA的平均肌电幅值高于对照组 ,TA、MM的肌电幅值增高显著大于对照组 (P <0 .0 1) ;ICP最大紧咬时 ,Ⅰ、Ⅱ、Ⅲ组患者TA、MM、DA平均肌电幅值降低 ,MM、DA肌电幅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P <0 .0 1,P <0 .0 5 )。结论 :牙齿磨耗患者有肌紧张存在 ,Ⅲ型磨耗导致的不均匀接触对咬肌的损伤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总义齿 (CD)、覆盖义齿 (COD)和种植覆盖义齿 (IOD)修复后患者嚼肌和颞肌前后束肌电活动 ;用咀嚼肌的收缩模式和协同方式分析肌电活动的差异。方法 分别选取CD、COD修复后的患者各 14例和IOD修复后的患者 12例 ,记录左右侧嚼肌、颞肌前束、颞肌后束在下颌休息位、大力咬合和咀嚼小枣和杏仁时的肌电图。测量肌电活动的幅值 (A值 )、电位方向转折次数 (T值 )、积分值 (Ar值 )。结果 COD组在咀嚼枣时颞肌前束的A值显著高于IOD组和CD组 ,Ar值显著高于CD组 (P <0 .0 5 ) ,颞肌后束的T值显著高于CD组和IOD组 (P <0 .0 5 )。三组患者在休息状态下和咀嚼运动的活动期 ,嚼肌与颞肌Ar值差值的均值均为负值 ;大力咬合时CD组为正值 ,IOD组和COD组均为负值。大力咬合和咀嚼周期活动期差值的绝对值为COD组显著高于IOD组和CD组 (P <0 .0 5 )。结论 CD修复后患者咀嚼肌在不同的咀嚼运动中多采用不固定用力方式 ,咀嚼肌的收缩模式有产生疲劳的趋势 ;IOD修复和COD修复后则具有相对高效的收缩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咬合支持丧失患者修复前后咀嚼肌肌电的变化。方法:对24例咬合支持丧失患者进行常规修复,记录不同时期双侧咬肌和颞肌前束在下颌姿势位及牙尖交错紧咬位时的肌电活动,分析肌电幅值、不对称指数及咬肌/颞肌活动指数的变化。结果:(1)修复前后下颌姿势位肌电变化,咬肌肌电幅值和不对称指数在不同时期无明显变化(P〉0.05);颞肌肌电幅值和不对称指数在义齿戴用3个月以上后显著小于义齿早期(P〈0.05);咬肌/颞肌前束活动指数在各时期均小于0。(2)修复后牙尖交错位紧咬时肌电变化,咬肌及颞肌前束肌电幅值在戴牙3个月后显著高于戴牙早期(P〈0.05);不对称指数与初戴牙时接近(P〉0.05),较戴牙1周及1个月显著减小(P〈0.05)。咬肌/颞肌前束活动指数值在各时期均接近0。结论:咬合支持丧失患者进行咬合重建过程中,咀嚼肌肌电活动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肌电测量可为咬合重建效果的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线性(牙合)总义齿肌电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肌电图测试了解线性(牙合)总义齿和解剖式(牙合)总义齿修复患者的咀嚼肌肌电活动。方法 利用EMG对30例线性(牙合)总义齿和30例解剖式(牙合)总义齿修复患者测量双侧嚼肌和颞肌前束在正中颌位大力咬合及咀嚼循环时的肌电图。结果 在正中颌位大力咬合时,线性袷总义齿修复组颞肌前束肌电值高于解剖式袷总义齿修复组,尤以牙槽嵴吸收严重的患者最为明显(P〈0.05);在咀嚼运动循环中,线性(牙合)总义齿咀嚼周期的间歇期短于解剖式(牙合)总义齿(P〈0.05)。结论 线性(牙合)总义齿修复有利于咀嚼肌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咬合重建修复过程中咀嚼肌肌电图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探讨对垂直距离降低的患咬合重建修复过程中,咀嚼肌肌电图的变化。方法:对15例验垂直距离降低的患先用塑料验垫式可局部义齿过渡修复并恢复垂直距离,患适应后再按此高度永久修复。对比分析修复前、过渡修复一个月后以及永久修复一个月后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表面肌电图的变化。结果:①息止位时过渡修复及永久修复后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肌电幅值较术前均有明显减少趋势;②大力咬合位,过渡修复时颞肌后束肌电幅值较术前显减少,嚼肌和颞肌前束肌电无显改变。永久修复后嚼肌和颞肌前柬肌电较过渡修复时和术前有显提高,颢肌后柬肌电值较过渡修复时也显增加;③咀嚼时嚼肌和颞肌前柬肌电值在过渡修复及永久修复后逐步增加,永久修复后增加显。而颞肌后束肌电值无明显改变。结论:对垂直距离降低的病人升高垂直距离并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后,能显减少息止位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的紧张度,增强咀嚼肌大力咬合及咀嚼运动时的收缩能力。  相似文献   

7.
重衬术对全口义齿患者咀嚼肌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肌电仪和微机-EMG系统,测试10名戴口齿患者重衬前后的双侧颞肌前束与嚼肌,分别在ICP紧咬和咀嚼食的肌电积分值。结果显示:1本组患者经重衬后颌间垂直距离恢复正常,平均增高值为4.3mm。2.重衬后患者在ICP紧咬时和咀嚼时的双侧颞肌和嚼肌肌电积分值均大于重衬前。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咀嚼肌肌电检查,分析单侧后牙反(牙合)对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用肌电图仪记录20 例(男11 例,女 9 例)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和20 例(男10 例,女10 例)正常对照组在下颌姿势位、紧咬和双侧咀嚼时咬肌和颞肌前束的肌电数据.计算咬肌的活动不对称指数(ASMM)和颞肌前束的活动不对称指数(ASTA),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紧咬和双侧咀嚼时,单侧后牙反(牙合)组咬肌和颞肌前束肌电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反(牙合)侧明显低于非反(牙合)侧;单侧后牙反(牙合)组与对照组ASMM和ASTA在紧咬和双侧咀嚼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个后牙反(牙合)组与多个后牙反(牙合)组ASMM和ASTA在紧咬和双侧咀嚼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侧后牙反(牙合)对咀嚼肌功能有明显的影响,应对其进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实验性早期接触状态下咀嚼肌肌电活动的变化,为临床预防、诊断、治疗因早接触引起的肌功能紊乱,颞下颌关节疾患提供参考。方法:测定10名志愿者在正中He;左右两侧下颌第一双尖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实验性早接触状态下,嚼肌、颞肌前束及二腹肌前腹肌电活动的积分值与频谱值。结果:早接触与正常情况下正中咬合时比较,颞肌前束肌电信号明显减弱(P<0.01),嚼肌肌电信号减弱(P<0.05),二腹肌前腹肌电活动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接触可导致咀嚼肌功能减少,两侧肌张力不平衡,破坏咀嚼肌群的协调性,中枢控制咀嚼肌收缩能力大小主要由抑制闭口肌的收缩来完成,而作为闭口肌的拮抗肌、二腹肌前腹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侧He紧咬的肌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EM2型肌电仪分别测试10名男性青年学员在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右侧He最大,紧咬和左侧He最大紧咬时颞肌前束的肌电值。结果发现,ICP最大紧咬时,双侧同名肌的肌电值无显著差别;侧He最大紧咬时,工作侧TA的肌电值大地非工作侧;工作侧MM的肌电值小于非工作侧;咀嚼习惯,尖牙He、组牙He及工作侧He干扰对该结果无明显影响,这对于认识咀嚼肌的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A model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ported quality of restorative dentistry and dentist characteristics for 119 Montana general dentists is presented. The best predictors formed a significant model explaining 22% of the variance of the quality measure. Results are contrasted with a previous estimation of the model for 102 Washington general practitioners. Evidence for 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the model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3.
14.
15.
口底癌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底癌的临床特性、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自1992—2002年住院治疗的34例口底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口底癌患者中,男28例(82.4%),女6例(17.6%),男女比为4.7∶1,平均发病年龄58岁。发病部位:前口底22例(64.7%),后口底12例(35.3%)。淋巴结转移率41.2%。单纯手术组、化疗加手术组、放疗加手术组、化疗加手术加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60.0%、50.0%、62.5%。结论口底癌以中老年患者好发,男性居多。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综合疗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选用成年Wistar大白鼠42只(其中6只为正常对照),经肠系膜静脉分别注入平骒霉素(24只)或鱼肝油酸钠(12只)后,分别于注药后0.5,1,2,4,8,24h,切取肝脏组织,通过酶组化染色法测定肝窦内皮细胞的5’-核苷酸酶,肝细胞的琥珀酸脱氢酶(SDH)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注入药液后,肝窦内皮细胞的5’-核苷酸酶,肝细胞的SDH和LDH活性随时间逐渐下降,其中平阳霉素组下降较轻微,结论:平阳霉素和鱼肝油酸钠都可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损伤,损伤的性质一样,均为非特异性,但平阳霉素损伤程度轻微,而鱼肝油酸钠严重。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溶解性和表面微观形态改变,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及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分别在人工唾液中浸泡30 d,冷热循环15000次,烘干测重,比较前后质量变化,计算溶解率,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微观改变.结果:不同剂型的玻璃离子水门汀溶解率由高到低分别为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3种玻璃离子水门汀经浸泡溶解后,SEM扫描表面微观形态可观察到GE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表面形态改变较少,其他2组玻璃离子水门汀表面微观改变较多.结论:双糊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理化性能及溶解率均低于传统水粉剂型,是未来临床修复治疗的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