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赵真豪  吴节 《四川中医》2007,25(10):113-114
目的:观察“醒脑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为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针刺治疗方案。方法:“醒脑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58例,并与常规针刺法62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改善肌张力总有效率为77.59%,愈显率41.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4%,愈显率32.26%。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解痉”针法在改善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方面与常规针刺法比较,有一定的优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解痉平衡针刺法结合养阴通痹解痉汤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解痉平衡针刺法结合养阴通痹解痉汤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观察组肌张力总有效率为86.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痉平衡针刺法结合养阴通痹解痉汤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疗效、肌张力水平,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姜影  任正意  方晓丽 《陕西中医》2011,32(11):1535-1537
目的:比较运用温通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温通针法组用温通针法结合配穴治疗,并设常规针刺组观察。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温通针法组的愈显率为90.6%,常规针刺组的愈显率为66.7%,温通针法组总有效率为100%,常规针刺组为80.0%,经统计学处理,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通针法结合配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醒脑解痉针法联合平衡针治疗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95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7),对照组给予平衡针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解痉针法,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下肢肌张力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IL-6、TNF-α和hs-CR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下肢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下肢肌张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Vmax、Vm和BF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Vmax、Vm和BF值与对照组相比较升高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TNF-α和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IL-6、TNF-α和hs-CR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降低更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解痉针法联合平衡针治疗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在疗效方面较好,且能够改善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调督通阳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俞国桥 《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0):577-578
目的观察调督通阳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痉挛性瘫痪患者按门诊序号随机分为调督通阳针法组(治疗组)52例,常规针刺组(对照组)51例。治疗组取夹脊穴、头部督脉经穴为主进行治疗;对照组取手足三阳经穴进行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55.8%,对照组愈显率为2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督通阳针法为治疗痉挛性瘫痪有良好疗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结合牵张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60例,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结合牵张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每周休息1天。疗程结束后比较分析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3.33%和90.00%,对照组分别为26.67%和76.67%,两组愈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结合牵张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降低了患肢肌张力,提高了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对症、支持和抗感染治疗,针刺组40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对照组40例口服盐酸舍曲林加常规针刺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采用国际公认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两组疗效的差别。结果:两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5%,对照组有效率为67.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疗效可靠,没有明显药物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针灸科治疗的12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观察组采用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肌张力及肌痉挛状态、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shworth量表评分、肢体肌痉挛状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和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肢体肌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促进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河北中医》2021,43(3)
目的 观察调督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调督解痉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并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 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70. 0%(21/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M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FMA、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且治疗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调督解痉针法能够较好地缓解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患肢痉挛状态,促进生活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均1次/d,每次留针30min。观察治疗前后评定患者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变化。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d,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63.0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肌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均1次/d,每次留针30min。观察治疗前后评定患者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变化。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d,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63.0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肌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熄风解痉方中药熏蒸联合CT围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前瞻性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熄风解痉方中药熏蒸,联合组给予熄风解痉方中药熏蒸联合CT围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各项疗效。结果:联合组治疗后MAS评分、CSS评分Fugl-Meyer量表评定、FIM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3.94%,优于对照组81.8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熄风解痉方中药熏蒸联合CT围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疾病可有效帮助患者提升肢体功能程度,提升肢体肌张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醒脑通督"针法治疗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醒脑通督"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作为观察指标,分别评定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醒脑通督"针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疗效确切,优于传统取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名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40例。火针组以火针点刺患侧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池等穴,常规针刺组常规针刺患侧肩髃、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穴,每日治疗1次,每2d治疗1次,共治疗30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痉挛侧上下肢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下肢肌张力均减轻,肢体运动功能均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火针组上肢肌张力低于常规针刺组,肢体运动功能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P0.01),两组下肢肌张力及肢体运动功能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比较,火针组总有效率为87.5%(35/40),而常规针刺组为65.0%(26/40),火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火针疗法在降低中风后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张力和改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方面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尤其是改善上肢肌张力和肢体运动方面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5.
高雁鸿  粟茂 《四川中医》2014,(1):150-15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以调神解痉治疗为主,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应用改良的Ashworth标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并Barthel评分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偏瘫肢体的痉挛程度P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P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P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神解痉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和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体针法治疗.两组均以治疗14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均较治疗前好转,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对照组为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优于传统体针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联合化痰通络解痉汤及中药熏蒸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给予卒中后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59例加用化痰通络解痉汤及中药熏蒸治疗;治疗组5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包括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神识昏蒙及口舌?斜)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RO)评分变化情况,并对患者治疗期间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 31%,总满意率98. 31%,对照组总有效率88. 14%,总满意率86. 44%,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总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 05)。2组治疗后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神识昏蒙及口舌?斜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 0. 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各中医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MAS评分及PRO评分均降低(P 0. 05),FMA评分及BI评分均升高(P 0. 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化痰通络解痉汤及中药熏蒸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中医症状,缓解肌张力,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且患者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醒脑安神通络针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给予醒脑安神通络针法,药物组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治疗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症状改善及神经功能康复情况。结果:针刺组有效率为95.00%,药物组有效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HAMD、NIHSS评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效果显著优于药物组(P0.01)。结论:醒脑安神通络针法不仅可以改善卒中后抑郁症状,并且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具有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肝止痉针法与传统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差异。方法: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传统组各40例,传统组用传统针刺法治疗,观察组用益肝止痉针法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15天、30天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30天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85.0%、对照组5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肝止痉法较传统针刺法改善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0.
温通针法治疗突发性耳鸣耳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季杰  方晓丽 《中国针灸》2008,28(5):353-355
目的:比较以风池穴为主运用温通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突发性耳呜耳聋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通针法组(32例)、常规针刺组(30例)。温通针法组采用风池穴运用温通针法并配合耳局部、远端取穴,运用捻转平补平泻法;常规针刺组在风池穴及耳局部、远端所取的穴位均运用捻转平补平泻法。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温通针法组的愈显率为90.6%,有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96.9%和3.4%;常规针刺组的愈显率为60.0%,有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80.09/6和22.2%。经统计学处理,2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温通针法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且愈后复发率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