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日均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与医院日心脑血管疾病急诊就诊人次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日心脑血管疾病急诊就诊人次和该地区日均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的时间序列数据.收集北京市该城区PM10、SO2和NO2日均浓度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立方平滑样条函数将日均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以及作为潜在混杂因素的PM10、SO2和NO2日均浓度引入,同医院日心脑血管疾病急诊就诊人次间建立Poisson广义相加模型.根据AIC最小的原则,选择最终进入模型的变量,并确定其立方平滑样条函数自由度取值.结果 医院日心脑血管疾病急诊就诊人次与日均气温和相对湿度表现出一定的非线性相关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1);与日均风速表现出负相关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 北京市某城区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与医院心脑血管疾病急诊人次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气表观温度与北京市某区居民全死因死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4-2008年北京市某区居民日全死因死亡人数和该地区日均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的数据以及该城区相应的PM10、SO2和NO2日均浓度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利用立方平滑样条函数,将根据气温和相对湿度计算出的大气表观温度、风速以及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北京市日均气温与每日湿疹门诊人次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北京市气象因素(日均气温、相对湿度等)、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和NO2)浓度及该期间就诊于某医院的北京户籍湿疹病例。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通过平滑函数控制长期趋势、节假日效应和星期几效应,拟合日均气温与每日门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分析北京市日均气温与湿疹门诊人次的相关性。结果日均气温与每日湿疹门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呈"U"型,最适气温为10℃。对于总人群、女性、儿童、15~34岁人群,高温在不同滞后时间的累积效应均高于低温的累积效应;在滞后0~15 d时,高温(P99,30.44℃)相对于最适气温,总人群、女性、儿童和15~34岁人群因湿疹就诊的RR值分别为1.87(95%CI:1.14~3.07),1.62(95%CI:1.01~2.58),1.44(95%CI:0.55~3.78)和1.13(95%CI:0.72~1.75)。对于男性和60岁以上人群,气温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低温的累积效应;在滞后0~15 d时,低温(P1,-8.04℃)相对于最适气温,60岁以上人群因湿疹就诊的RR值为2.23(95%CI:1.09~4.55)。结论高温和低温均可引起湿疹就诊风险增加,且滞后效应约为15 d。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上海市气温变化与医院儿科日门诊人次的关系。方法选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时间序列资料,在控制与时间有关的中长期趋势、星期效应、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上海市2001-2009年日均气温变化与儿科门诊人次的关系。结果当气温小于15℃时,每升高1℃,儿科门诊就诊的相对危险度为1.0235,95%CI为1.0252~1.0218;当气温在15%和20℃之间时,每升高1℃,儿科门诊就诊的相对危险度为0.9951,95%CI为:0.9972~0.9929;当气温大于20%时,每升高1℃,儿科门诊就诊的相对危险度为1.0345,95%CI为1.0368~1.0323。结论上海市日均气温对医院儿科门诊人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乌鲁木齐市气象因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 建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s, DLNM),在控制了时间的长期效应、“星期几效应”和空气污染物(O3,PM10)相关混杂因素的情况下,探讨气象因素和慢阻肺门诊量之间的暴露-滞后-效应关系,并通过亚组分析探讨气象因素对不同人群慢阻肺门诊量的影响。结果 日均气温与慢阻肺门诊量呈“U”型,低温和高温下的相对危险度(RR)均大于1。在-25℃、滞后0 d时,气象因素对年龄≥65岁男性慢阻肺日门诊量效应值最大(RR=1.223,95%CI:1.100~1.360)。相对湿度在滞后0~6 d时对慢阻肺门诊累积就诊风险呈反“J”型,门诊就诊风险随相对湿度的降低而增加。结论 日均气温、相对湿度对≥65岁慢阻肺门诊患者的就诊风险较大。低温对≥65岁男性的慢阻肺门诊就诊风险在暴露当天最大。低湿对≥65岁女性的慢阻肺门诊就诊风险在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上海市日均气温与医保儿童呼吸科就诊人次的关系。方法运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时间序列资料,在控制时间的中长期趋势、星期效应、节假日效应、气象因素和大气污染物的混杂效应基础上,探索7日的日均气温与医保儿童呼吸科就诊人次之间的关系,从而预测未来的日就诊人次。结果观察日的日均气温对就诊人次的影响最大,观察日的前3日次之,其他几日的影响较小。7日加权气温与就诊人次的关系呈现一条非对称的曲线,在12.9℃左右,就诊人次最多。现有模型对未来1日的就诊人次预测效果良好。结论上海市日均气温变化对医保儿童呼吸科就诊人次有影响,可利用既往就诊人次、气象数据及大气污染物数据对未来的日就诊人次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舟山市空气污染对医院门诊量的影响,为评价空气污染物健康效应和制定人群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舟山医院2016年每日门诊量和每日空气污染物资料,分析医院各科门诊在空气污染物浓度超标日和达标日的门诊量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日均门诊量与空气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2016年舟山医院日均门诊总量M (Q_R)为3 304 (1 638)人次。2016年舟山市城市主要空气污染物为O3、PM_(2.5)和PM_(10)。空气质量轻度污染及以上日的日均门诊总量、内科日均门诊量、循环系统日均门诊量和其他疾病日均门诊量均高于空气质量优良日(P0.05)。CO浓度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日均门诊量均呈正相关(P0.05),与日均门诊总量呈负相关(P0.05);O3-8 h浓度与内科、其他疾病日均门诊量及日均门诊总量均呈正相关(P0.05),与呼吸系统、儿科日均门诊量均呈负相关(P0.05);SO_2浓度与呼吸系统、皮肤和皮下组织日均门诊量均呈负相关(P0.05);NO_2、PM_(10)和PM_(2.5)浓度均与呼吸系统、儿科日均门诊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舟山市主要空气污染物为O_3、PM_(2.5)、PM_(10),污染物浓度超标时医院门诊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定量分析日均气温、相对湿度与犬咬伤就诊人数的关系。方法收集了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的北京市三所综合型三甲医院的犬咬伤急诊就诊数据与同期气象数据资料。定量评估日均气温、相对湿度与犬咬伤就诊人数的关系。结果当平均气温5.6℃时,每升高1℃,犬咬伤日均就诊人数增加2.46%(95%CI:2.36%~2.66%)。当相对湿度72%时,每增加1%,犬咬伤日均就诊人数增加0.58%(95%CI:0.57%~0.75%)。广义相加模型对犬咬伤月均就诊人数的预报和逐步回归模型对日均人数的预报效果较好,准确率分别为94.3%和99.7%。结论气象因素与犬咬伤就诊人数存在一定的统计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日均气温对心血管疾病日入院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兰州市城区4家综合性医院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心血管疾病患者入院资料和该地区同期气象因素及大气污染物(PM10、SO2、NO2)的时间序列资料。选用时间序列分析的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星期几效应及其他混杂因素的基础上,探讨日均气温对兰州市居民心血管疾病日入院人次的影响。结果当兰州市日均气温为10℃时,气温对居民心血管疾病日入院人次的影响最小。日均气温低于10℃时,每降低1℃滞后3d时因心血管疾病而发生入院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最大,为2.55%(RR 95%CI:0.955 2~0.993 8);日均气温高于10℃时,每升高1℃时当天因心血管疾病而发生入院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最大,为1.33%(RR95%CI:1.007 0~1.019 6)。结论兰州市日均气温低于10℃时,居民心血管疾病日入院人次随着气温的降低而增加;当日均气温高于10℃时,日入院人次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空气花粉浓度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空气花粉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市海淀区2000—2002年4—9月空气花粉浓度、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气象因素(日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均气压、24h降水量、日均相对湿度)和同期5种呼吸系统疾病(变应性鼻炎、哮喘、急性咽炎、急性喉炎、急性气管炎)公费医疗人群门、急诊就医人次,以周为单位绘制各要素的时间趋势图,研究空气花粉浓度和5种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就医人次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在控制各周平均日TSP浓度及6种气象因素的基础上,分别对3年中花粉浓度的春季高峰期(4月1日—6月16日)和夏秋季高峰期(7月15日—9月30日)内各周平均日花粉浓度和5种疾病就医人次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北京市海淀区3年中4—9月空气花粉浓度均出现春季和夏秋季两个高峰。5种疾病各有不同的时间变化趋势,其在春季花粉高峰期内与空气花粉浓度的偏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夏秋季花粉高峰期内仅变应性鼻炎就医人次与空气花粉浓度的偏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偏相关系数为0.802,P<0.01)。结论北京市海淀区夏秋季花粉高峰期内变应性鼻炎就医人次与空气花粉浓度的变化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1.
某区3年间居民疾病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知明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558-4559
[目的]为评价苏州市平江区居民死亡水平,明确主要死因及其顺位。[方法]将2003~2005年存档的"居民死亡原因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苏州市平江区居民前5位死因顺位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病、心脏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结论]平江区人口死亡的疾病以老年人多发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这4种疾病合计死亡数超过总死亡数的70%。  相似文献   

12.
陶瓷厂矿工人死因队列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评价陶瓷厂矿工人中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死亡率,对江西及湖南的八个陶瓷厂矿共12944人队列进行研究,追访到1994年底,共计275701.8人年,死亡2290人,全死因标化死亡率与全国居民平均水平持平,死亡超高的疾病主要是肺结核,非恶性呼吸系疾病,心知管疾病和肝癌。影响工人寿命的主要疾病是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非恶性呼吸系疾病和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河南省结核病监测区居民死因情况。方法:应用死因别死亡率,YPLL率等指标对监测区1998年居民死因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监测区居民全死因死亡率为604.45/10万,死因别死亡率顺位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伤害,肿瘤等,主要死因的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顺位依次为意外伤害,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等,结论:非传染性慢性病,意外伤害等是河南省结核病监测区居民主要死因。传染病并未彻底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遵义市居民期望寿命,了解主要死因对遵义市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为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遵义市死因监测点数据和漏报数据,运用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简略寿命表,计算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寿命损失年数和损失率等指标。结果 2014年遵义市死因监测点居民期望寿命为75.76岁,男性和女性依次为73.41岁和78.43岁,女性期望寿命比男性高5.02岁。去除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前5位死因后,人均期望寿命可依次增加6.66、2.03、1.97、1.35和0.40岁,男性期望寿命增幅与全人群一致,女性期望寿命顺位与全人群略有差别,呼吸系统疾病居第2位。去除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后,期望寿命分别增长2.80岁、2.31岁、0.92岁、0.87岁。结论 遵义市居民期望寿命值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点应加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对人群死亡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综合相关文献并以暴露-反应关系的形式探讨中国可吸入颗粒物( PM10)污染对人群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国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居民总死亡率、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关系的文献,共纳入21篇文献.采用Stata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提取PM10与人群死亡率的暴露-反应系数,利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值,并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发表偏倚检验与校正.结果 我国大气PM10每上升10 μg/m3,人群每日总死亡率、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0033(95% CI:1.0022~1.0044)、1.0045(95% CI:1.0029 ~1.0062)和1.0056(95%CI:1.0033~1.0079);校正发表偏倚后,人群每日总死亡率、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RR值降为1.0012(95%CI:1.0002~1.0022)、1.0011(95% CI:0.9996~1.0026)和1.0023(95% CI:1.0001~1.0045).结论 大气中PM10浓度的上升会导致我国人群每日总死亡率、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徐兴  沈洪兵  姚根红 《职业与健康》2012,28(9):1106-1107
目的探究泰兴市居民的死亡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全死因网络直报系统将数据导出,用ICD-10分类方法进行统计描述,对2010年该市居民的死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泰兴市死亡率为727.03/10万,死因顺位前5位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神经系统疾病。男性的死亡首位是恶性肿瘤,构成比45.85%;女性的死亡首位为心脑血管疾病,构成比为40.27%。该市的伤害死亡人数占全死因人数的9.36%。0~4岁组死因以新生儿异常占首位,达到40.91%;5岁~年龄段的死因主要为伤害,占45.84%;15岁~年龄组以恶性肿瘤为主,达到54.5%;60岁~组居民的死因构成以心脑血管疾病为首(46.81),第2位为恶性肿瘤(31.06%),第3位为呼吸系统疾病(10.21%),前3位死因占总死因的88.08%。结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为该市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伤害死亡比例也较高,需要扩大恶性肿瘤的早诊早治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及农村妇女的心理素质,加大老年人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投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导致都兰县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都兰县2005年报告的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导致我县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意外伤害、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汉族高于少数民族,男性高于女性,60岁以上年龄组高于小年龄组,各职业间死亡率无差异。[结论]导致都兰县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意外伤害、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今后应加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2011 - 2015年遵义市死因监测点居民死亡水平、主要死因及趋势,为制定合理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1 - 2015年遵义市死因监测点居民的死亡率、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位。结果 2011 - 2015年遵义市死因监测点居民从103.41万人上升至105.54万人,5年间共死亡26 147例,总体粗死亡率为507.62/10万,标化死亡率为455.55/10万,各年粗死亡率依次为:512.15/10万、538.61/10万、418.87/10万、583.25/10万、486.75/10万,标化死亡率依次为:590.20/10万、467.94/10万、368.50/10万、491.47/10万、415.44/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年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全人群的前五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和损伤及中毒,不同年龄阶段主要死因存在差异,0~14岁人群主要死因为损伤及中毒、围生期疾病、先天异常;15~44岁组的主要死因是损伤及中毒、肿瘤、脑血管疾病;45~64岁组的主要死因为肿瘤、脑血管疾病、损伤及中毒;≥65岁组的主要死因为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心脏病。结论 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遵义市居民的主要死因,损伤及中毒的防控应以44岁以下人群为重点,45岁及以上人群应以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为防控重点。  相似文献   

19.
张志广  林韬 《职业与健康》2014,(18):2608-2611
目的了解滨州市居民2012年的死亡率和主要死因,分析主要死亡原因给全市居民带来的健康损失情况,为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害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各死因监测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居民主要死因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而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伤害是造成"早死"的主要死因,肺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分居恶性肿瘤死亡的前4位,运输事故(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自杀和中毒是伤害的前3位死亡原因。该市人均期望寿命为77.01岁,以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病死亡率降低20%,人群期望寿命增加1.11岁。各类疾病造成的潜在减寿年数为263 153.80 a,每千人寿命损失为70 a,平均减寿年数为10.74 a。结论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害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意外伤害是危害青壮年健康以及劳动力人口减少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应加强以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同时政府应尽快把伤害预防工作纳入疾病预防控制规划。  相似文献   

20.
气温热浪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关系的病例交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北京市气温热浪(热浪)对当地居民每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方法 运用病例交叉设计方法,分析北京市1999年1月1日至2000年6月30日期间热浪对居民每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同时研究其对每日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人数的影响.选择死亡发生前第7天作为自身对照,分别计算不同长度的危险期OR值,以最高OR值及其对应的危险期来反映热浪过程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影响的大小、滞后天数及持续时间.结果 研究期间共发生5次热浪.第1次持续9 d,最高气温为38.8℃,平均湿度为46.7%,居民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脑血管疾病死亡和AMI死亡的OR值分别为1.384(95%CI:1.128~1,697)、1.776(95%CI:1.456~2.167)和1.276(95%CI:0.905~1.799);第2次热浪持续3 d,最高气温为36.8℃,平均湿度为61.0%,3种死因每日死亡的OR值分别为1.385(95%CI:0.678~2.826)、1.300(95%CI:0.726~2.329)和2.000(95%CI:0.684~5.851);第3次热浪持续7 d,最高气温为41.5℃,平均湿度为58.5%,3种死因每日死亡的OR值分别为2.613(95%CI:2.116~3.228)、2.317(95%CI:1.875~2.863)和3.088(95%CI:2.098~4.546);第4次持续3 d,最高气温为39.6℃,平均湿度为31.9%,3种死因每日死亡的OR值分别为1.333(95%CI:0.724~2.457)、2.429(95%CI:1.007~5.856)和3.333(95%CI:0.917~12.112);第5次热浪持续4d,最高气温为37.4℃,平均湿度为42.0%,3种死因每日死亡OR值分别为2.333(95%CI:1.187~4.588)、1.727(95%CI:0.822~3.630)和1.800(95%CI:0.603~5.371).结论 (1)热浪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有影响,且存在滞后效应,滞后期为2~4d,其中AMI死亡的滞后期较短,为0~2d;(2)热浪开始当天日最高气温较前一天升温的幅度越大,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影响的滞后期越短,死亡风险越大,对脑血管疾病死亡影响更大;(3)热浪期间日最高气温的波动可以增加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