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地高辛对慢性快速房颤心室率控制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98例慢性快速房颤患者分为小剂量胺碘酮+地高辛的治疗组和地高辛对照组,用药后观察心室率及心功能情况。结果小剂量胺碘酮+地高辛疗组能更好地控制心室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心功能改善程度相似。结论长期使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地高辛治疗慢性快速房颤,既能安全有效控制心室率,又能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胺碘酮转发复持续性房颤(>48h)的疗效。方法 选择7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安慰剂组35例,应用胺碘酮治疗后观察转律情况。结果 治疗组18例1个月内转复窦性心律(51.4%),安慰剂组无1例转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观察到影响转律的因素包括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及房颤持续时间。结论 胺碘酮可用于转复持续性房颤患者,且短期应用副作用少,是目前用于转复持续性房颤有价值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尚兴福 《吉林医学》2010,31(31):5562-5563
目的:观察胺碘酮静脉加口服转复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各种病因引起的阵发性房颤36例,给予胺碘酮150mg+5%GS20ml于10min内缓慢静脉推注,观察半小时,房颤未转复,上述用药重复一次,继之给予胺碘酮1mg/min持续泵入,6h后减为0.5mg/min维持至48h,无论转复与否,改为胺碘酮0.2,3次/d,口服5d;再减为0.2,2次/d,口服7d,总疗程14d。结果:36例复律成功29例,48h内转复者14例,48h~7d转复者9例,7~14d转复者6例,总成功率80.5%。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静脉加口服转复阵发性房颤安全有效,并且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阵发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阵发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的64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首次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15min后无效时重复应用,然后用微泵静脉维持1mg/min,6h后改为0.5mg/min维持18h。结果负荷量为150~300(198+46)mg,转复成功率为78.1%,副作用发生率9.4%。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并发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是有效、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60岁以上患者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房颤虽不即刻导致生命危险,但多造成不适及血流动力学障碍,发作时常伴快速心室率,尤其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时可能使心功能恶化,出现低血压、休克或心力衰竭加重。房颤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心房电重构而不易转复,因此复律治疗宜早开始。我院2002年5月-2005年12月用静脉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4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快速型房颤患者,临床上常采用洋地黄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心率不能满意控制,心功能难以改善。我科于1995年2月—1997年10月以地高辛加胺碘酮治疗CHF伴快速型房颤患者3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2例中,...  相似文献   

7.
8.
郑伟  贺天禄 《四川医学》2005,26(2):238-23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房颤发作时常伴有快速的心室率。采用小剂量胺碘酮口服,旨在观察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 ,尽管房颤本身并不直接危及生命 ,但房颤时快时速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产生明显症状 ,尤其使患者有发生血管栓塞的危险。我们对 1993年 1月~2 0 0 1年 6月收治的部分房颤患者用胺碘酮进行转律及维持治疗 ,同时又能控制心室率 ,再配合病因治疗 ,转律前后的抗凝治疗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房颤病因  40例房颤患者 ,冠心病 12例 ,高心病 6例 ,风心病 6例 ,肥厚性心肌病 2例 ,特发性 14例。1 2 一般资料 男性 2 4例 ,女性 16例 ,年龄 41~ 5 0岁 6例 ,5 1~ 6 0岁 2 6例 …  相似文献   

10.
常规与小剂量胺碘酮转复房颤的疗效及副作用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常规与小剂量胺碘酮对房颤转复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设治疗组(小剂量胺碘酮,每日~)0.10.2g与对照组(常规剂量胺碘酮,每日~)治疗例房颤患者,观察用药后个月房颤发作控制率及药物副作用。0.30.4g1226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房颤控制率相近(P)、副作用小(>0.05P)。<0.01结论:小剂量胺碘酮治疗房颤有效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与心房颤动转律效果的关系。方法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在使用胺碘酮转律后依转律效果分为转律成功组(n=17)和转律未成功组(n=19).比较二组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浓度的不同。进一步分析其浓度水平与左心房大小的相关性。结果在特律未成功纽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显著高于转律成功组(P〈0.001.P〈0.05、P〈0.05);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与左心房直径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系统的教活对心房颤动的发生、维持和终止起重要作用。加用血管肾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能改善心房颤动患者的转律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2例心房纤颤病人和正常人血浆心钠素(ANP)。发现心房纤颤患者的AN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ANP与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570,P<0.05),与心房纤颤病程无关(r=-0.173,P>0.05);不同年龄和病因之间ANP差别无显著性(P>0.05)。提示心房纤颤患者血浆ANP含量取决于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3.
坎地沙坦对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病人电生理指标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病人的心电生理指标的影响,了解坎地沙坦的抗心律失常效应。方法将60例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坎地沙坦,对照组给予非洛地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个月后窦性心律下测量两组病人体表心电图的最大P波时限(Pmax)和最小P波时限(Pmin),并计算P波离散度(Pd)。同时用24 h动态心电图测量其心率变异性,并随访观察4个月内房颤复发相关参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的Pmax、Pd、低频功率(LF)显著减小,连续R-R间期标准差(SDNN)、平均5分R-R间期标准差(SDANN)、高频功率(HF)值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t=2.37~3.09,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73~1.26,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的Pmax、Pd、LF显著减小,SDNN、SDANN、HF值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t=2.25~14.35,P<0.05);房颤复发率、发作时心室率及发作持续时间降低,差异有显著性(2χ=3.93,t=2.17、4.12,P<0.05)。结论坎地沙坦能减少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病人的P波离散度,改善心率变异性,并减少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评估联合应用卡维地洛与地高辛治疗心力衰竭并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②方法 48例心力衰竭并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应用地高辛0.25 mg/d治疗1周后,一组维持原治疗,另一组联用卡维地洛(5~20 mg/d)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价左室功能和心室率.③结果 治疗前后卡维地洛联用地高辛组的静息心室率分别为(98.7±7.0)min-1和(76.3±6.0)min,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 5.68,P<0.01),其心室率变化较对照组明显(t=5.49,P<0.01).联合治疗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心排血量(CO)和E/A比值(E/A)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46~37.67,P<0.01).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均未发现明显副作用.④结论卡维地洛与地高辛合用治疗心力衰竭并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风心病合并房颤占风心病患者的70%,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后仍有房颤存在,影响其生活质量。1996年4月至1997年12月我们对6例风心病并房现行改良Cox-maze手术,效果较好。本文就其方法、临床效果及手术方法,基础理论予以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并发心力衰竭的纤溶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①目的 了解心房颤动并发心力衰竭病人纤溶系统改变及其临床意义。②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 64例心房颤动并发心力衰竭病人、35例单纯心房颤动病人及 2 2例健康人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 (PAI 1 )、血浆凝血因子Ⅰ (Fg)浓度及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含量。 ③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心房颤动并发心力衰竭病人及单纯心房颤动病人血浆t PA降低 (F =30 .951 ,q =1 5 .2 86 ,33 .875 ,P <0 .0 1 ) ,PAI 1升高 (F =1 1 .667,q =6 .2 78,1 2 .471 ,P <0 .0 1 ) ,Fg及D Dimer无明显差异 (F =1 .658,2 .364 ,P >0 .0 5)。与无心力衰竭的心房颤动病人比较有心力衰竭的心房颤动病人t PA降低 (q =1 5 .2 86 ,P <0 .0 1 ) ,PAI 1升高 (q =7.0 71 ,P <0 .0 1 ) ,且随心力衰竭程度加重 ,t PA降低及PAI 1升高更明显 (F =2 3 .0 1 0 ,2 6 .2 0 0 ,q =3 .0 89~ 6 .769,P <0 .0 5)。④结论 心房颤动并发心力衰竭病人血浆存在低纤溶状态 ,且随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40例和非手术69例心房纤颤复律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就两组复律前的准备、奎尼丁用量、转复电量、即时纠复率(包括单纯药物纠复率)、近期复发率、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瓣膜置换组显示奎尼丁用量小,即时纠复率高,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少,心功能改善明显等特点。结合有关文献进行讨论,建议风心病房颤纠复指征,重点应转移到已行瓣膜置换术的病人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风心二狭)患者心房肌组织HCN4基因表达及动作电位与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为风心二狭房颤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手术患者心耳组织100mg,提取RNA后应用半定量逆转录-PCR方法检测mRNA含量,并对PCR产物测序分析;以HCN4基因mRNA和内参β-actin含量的比值作为评价HCN4基因mRNA表达水平指标;采用急性分离心肌细胞的方法将其分为MS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组和窦律(Sinus rhythm,SR)组,记录两组的动作电位(AP),观察两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的改变。结果:风心二狭房颤组及对照组HCN4基因mRNA与β-actin含量的相对表达值比值分别为0.696±0.257和0.125±0.0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房颤病人心房肌APD、APD复极至50%的时程(APD50)及APD复极至90%的时程(APD90)较窦性心律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心肌细胞HCN4基因的过度转录表达及APD缩短可能共同参与了调控风心二狭房颤的发生过程,揭示了风心二狭房颤发生的分子机制及电流学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37例住院期间死亡的冠心病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冠心病死亡具明显的昼夜分布规律,死亡高峰分布在上午6~10时(占37.8%)。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痛合并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对78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和136例非糖尿病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受累血管教目较多,多支病变多于单支病变,且弥漫性病例多见,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冠心病病人(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的冠状动脉血管受累明显较非糖尿病病人严重且病变更为弥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