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谷忠悦  王哲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2):575-576
腧穴是针灸施治有效的部位,是针灸疗法的刺激、作用点。如何选穴、配穴将直接影响针灸治疗的效果。如何将人体的腧穴,特别是361个经穴,灵活、自如、准确地运用,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与临床体会试述如下,以飨读者。1以特定穴的理论为指导原则特定穴是十四经穴中具有...  相似文献   

2.
3.
运用五腧穴按摩治疗多种疾病,效果显著,并研究了五腧穴与“根本”,经络,其它特定穴,经气及整体的影响,为五腧穴的运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熊济明 《针刺研究》1998,23(3):178-179
按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人体十四经脉大约有三百六十腧穴。腧穴的作用从中医经络学说论述,是人体经脉与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与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是息息相通,密切联系的。因此脏腑有病都会反映干腧穴部位,故有“以痛为腧”之说。腧还有“转输”气血之意。《灵桓》指出腧穴的主治作用及基本功用规律“经脉所至,主治所及。”以十四经脉各经循行分布所至之处,为各经腧穴主治范围。临床各经腧穴根据疾病轻重程度反映出刺激敏感程度,及调节脏腑功能作用。十四经脉中的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除能…  相似文献   

5.
五腧穴是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以下的 5个特定穴位 ,简称为“五腧穴”,就是井、荥、输、经、合 5个穴位 ,十二经脉合计为 6 0穴。五腧穴与五行五腧穴的五行属性 ,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 ,其与临床应用的关系很大。阴经为井 (木 )、荥 (火 )、输 (土 )、经 (金 )、合 (水 ) ;阳经为井 (金 )、荥 (水 )、输 (木 )、经 (火 )、合(土 )。临床上可以根据辨证取穴 ,以《难经·六十九难》曰“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如咳嗽 ,中医学分外感和内伤。外感咳嗽临床上属于实证 ,实则泻其子 ,可取肺经的合 (水 )穴尺泽 ,因肺属金 ,金生水 ,故取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临床上针灸治疗呃逆应用较多的头颈部腧穴可见攒竹、翳风、天鼎、天突、耳中等。为了探寻安全有效的针灸治疗呃逆的方法,文章将这些腧穴的针刺方法、注意事项、作用机理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说明针灸治疗之前,必须先有明确的诊断。在长期从事针灸临床工作中,笔者体会到腧穴检查简便易行、实用可靠,对诊治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椎管外软组织损伤的诊治更具临床价值。1 腧穴的意义及其作用  腧穴俗称穴位、穴道等,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穴各归属于某一条经,而每一条经又各隶属于某一脏腑,其作用与经络、脏腑有密切关系。在病理上,腧穴是邪气出入的门户,作为疾病的反应点而存在,当机体罹病时,常在体表的某些穴(…  相似文献   

8.
古人根据经络学说和临床经验 ,在全身的经穴中 ,提出了若干类型的重点穴 ,都是具有重要治疗作用和治疗意义的经穴 ,简称为要穴。五腧穴即是这些要穴中的一部分。1 对五腧穴的认识五腧穴也称“五输穴”,即“井荥腧经合”穴 ,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五腧穴即《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五腧 ,五五二十五腧 ,六腑六腧 ,六六三十六腧”,亦即脏腧和腑腧 ,是十二经中表现五行属性最突出的经穴 ,故又有“五行穴”之称。五腧穴是五脏六腑经气所出、所行、所经、所合之处。十二经脉与十五络脉 ,合称二十七气 ,上下升降 ,其气发…  相似文献   

9.
腧穴注射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药物与针刺相结合治疗疾病的方法。近几年来笔者在临床用腧穴注射法治疗儿科一些常见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在目前的教材中对穴位的介绍应该像中药一样,加入功效一项。在《十四经穴常用功效标准化的参考方案(一)》一文中,刘立公等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十四经361个腧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统计归纳和整理,也用功效来表述各经穴的主治。笔者认为刘立公的统计工作很有意义,可以使我们对古代文献中经穴的功效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可是这样按功效来归纳经穴主治,笔者认为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并且其归纳的功效是否与现代实际临床应用相符合呢?笔者以足阳明胃经为例,对其现代临床应用情况作了文献统计,并与刘公立整理归纳的胃经腧穴功效作比较。  相似文献   

11.
球麻痹也称延髓麻痹,是延髓神经损害产生的构音、言语、吞咽障碍。假性球麻痹,病变位于延髓以上脑轴的不同平面上,以脑血管病多见,以往医学上多采用鼻饲维持生命。笔者采用针刺治疗该病,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天枢(Tianshu)归经穴属足阳明胃经;又为大肠经的募穴。定位腹部,脐旁2寸处。取法仰卧,于脐中旁开两寸处取穴。刺法直刺0.8~1.2寸,可炙;点刺放血。主治1、急性肠炎用细三棱针点刺天枢后拔罐出血3~5毫升,每天放血1次,一般2~3次显效。也可用毫针直刺,泻法,多与大肠俞等穴相配。2、肠痉挛用拔罐放血法(穴位绘图晓辉)31~2次可愈,病程长久者5~7天即止。3、慢性结肠炎取本穴配足三里、阴陵泉等穴,毫针刺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还应配合灸法,治疗时间和治疗次数也相应增加。4、腹泻、便秘多用毫针刺法,单用本穴疗效较小,常据症…  相似文献   

13.
胸腹部腧穴膻中(Tanzhong)归经穴属任脉;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心包募穴。定位在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处。取法仰卧,男性在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交点处;女性在胸骨中线平第四肋间隙处。刺法平刺0.5~1寸,上下左右方向均可,据不同病症而定;灸法;指针;点刺放血。主治本穴是治疗气病的要穴,主治上焦气病,可治疗心、肺、胸膈、乳、咽喉等部位的疾病。1哮喘针刺治疗,据症配以肺俞、丰隆、列缺、太溪等穴。另有一割治法,需在麻醉条件下切开穴处皮肤进行操作,非一般专业人员可学,故在此略之。2胸痛、胸痹用1.5寸 …  相似文献   

14.
后溪(Hou xi) 归经 穴属手太阳小肠经;八脉交会穴之一,交督脉。 定位 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取法 轻握拳,小指侧、掌指关节后缘,手掌横纹头、红白肉相交处取穴。 刺法 直刺O.5~1寸,  相似文献   

15.
16.
李佩洲 《新中医》1997,29(7):48-49
腧穴协诊临床运用举隅李佩洲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古人有观察疥癣恶疮发病的部位,视其肿势、色泽,即能推断其预后的吉凶。今人则根据穴位的阳性反应,用于协助疾病的的诊断。正如《灵枢·官能》说:“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针刺背腧穴治疗中风后呃逆,观察其对呃逆的改善作用。方法:所有病例均为2006年1月~2010年1月河南省鹤煤集团公司职工二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中风后呃逆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为针刺治疗组,共50例,采用针剌背腧穴治疗;对照组为西药组,共50例,采用西药氢溴酸山茛菪碱(654.2)、阿托品肌注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有效率为60.0%。结论:针刺背腧穴能有效改善中风后呃逆症状。  相似文献   

18.
逍遥散功效疏肝解郁 ,健脾养血 ,为肝郁血虚 ,脾失健运而设 ,以两胁作痛 ,头晕目眩 ,神疲食少 ,月经不调 ,脉弦为辨证要点 ,其作用 :1疏肝解郁 ,对情志不遂 ,肝郁气滞 ,脾失健运 ,两胁胀痛 ,嗳气头痛的病证 ,应用本方常可药到病除 ;2养血健脾 ,凡属肝郁血虚 ,脾失健运而致月经不调 ,脘腹作痛等症均有效。笔者在临床上对慢性胃炎 ,肝炎 ,妇女月经不调 ,神经衰弱等辨证为肝郁血虚 ,肝脾不调 ,运用此方加减 ,每获良效。方中柴胡疏肝解郁 ;当归、白芍养血补肝 ,合而为用 ,补肝体而助肝用 ;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 ,既可资气血生化之源 ,又使脾…  相似文献   

19.
20.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针刺治疗呃逆腧穴配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基于复杂网络分析针刺治疗呃逆不同处方中的腧穴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PubMed数据库,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选择合格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建立针刺治疗呃逆处方数据库,利用复杂网络分析研究针刺治疗呃逆的核心腧穴及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606篇文献,提取出634个针刺治疗呃逆的处方,单穴处方有133条(20. 98%),明显低于多穴处方(501条,79. 02%)。多穴处方中均存在主要配穴法,以远近配穴为主(326条);存在次要配穴法的处方有447条,以上下配穴为主(370条)。共涉及163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2 969次,其中,内关穴使用频次最高(400次,13. 47%),其次为足三里、中脘、太冲、膻中等穴。从腧穴归经来看,任脉腧穴应用频次最高(666次,22. 43%),其次为胃经、心包经、膀胱经以及肝经。特定穴共计67个,使用频次为2 555次,占总频次的86. 05%,其中以五输穴使用频次最高(875次,29. 47%),其次为络穴与八脉交会穴。复杂网络分析核心节点腧穴为足三里、内关、中脘、膻中、太冲。结论:针刺治疗呃逆的临床常用核心腧穴为足三里、内关、中脘、膻中太冲,常用四肢部与胸腹部的远近配穴法、上下配穴法,符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