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3.
4.
不寐多为七情所伤、五志过极、劳逸失度、饮食不节等原因所致。笔者通过辨证求因 ,详分虚实 ,辅以精神治疗、生活调摄 ,屡获良效 ,现介绍如下。例 1 .李某 ,男性 ,44岁 ,2 0 0 0年 4月 9日初诊。患者 1年前受惊吓后出现头晕、寐少梦多易惊 ,伴精神委靡、纳差 ,小便清长 ,舌淡红苔薄白 ,脉弦细。证属心虚胆怯 ,复受惊骇 ,治宜镇惊安神 ,调摄心气 ,方选安神定志丸加减。药用党参 1 5 g,炙远志1 5 g,煅龙齿 (先煎 ) 2 0 g,茯苓 1 0 g,茯神 30 g,夜交藤1 5 g,炒枣仁 1 2 g,石菖蒲 6g,桔梗 1 0 g,甘草 6g,每日 1剂水煎服 ,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精… 相似文献
5.
6.
胆绞痛王某 ,男性 ,35岁。因反复发作右上腹痛 1年 ,加重 1周 ,以胆绞痛收住院。入院后应用阿托品、杜冷丁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现症右上腹疼痛 ,阵发加重 ,伴腹胀、烦躁、口苦、恶心欲呕 ,舌苔黄腻 ,脉数。辨证属肝胆湿热型 ,予针刺治疗。取穴内关(双 )、胆囊穴 (双 )。嘱患者仰卧位 ,穴位常规消毒后内关穴直刺 0 .5寸 ,用泻法 ,使针刺局部有酸胀感且针感循经传导 ;胆囊穴直刺 1寸 ,用泻法 ,使针感向腹部传导。隔 5min行针 1次。患者在进针 5min后疼痛即有减轻 ,留针 2 0 min后 ,患者腹痛、腹胀、恶心等症状基本缓解。继而再用王不留行籽贴… 相似文献
7.
肝胆实热证乃临床常见病之一 ,临床常用龙胆泻肝汤治疗。龙胆泻肝汤源于《医方集解》 ,具有泻肝胆实火 ,清利肝胆湿热的作用 ,主治由肝胆实火循经上扰引起的耳鸣、耳聋、目赤不寐、胁痛、头痛、鼻衄、吐血、眩晕 ,由肝经湿热下注引起的阴部瘙痒、小便混浊、淋病、带下等病。笔者根据其证进行针灸治疗。本汤证的选穴处方是 :针泻具有清泻肝胆实火作用的太冲、丘墟 ,和具有利湿作用的阴陵泉 (使湿从小便而出 ) ,三穴配伍 ,共奏泻肝胆实火和清利肝胆湿热的功效 ,类似龙胆泻肝汤的作用。凡属于龙胆泻肝汤症 ,使用龙胆泻肝汤方者 ,均可取泻以上三… 相似文献
8.
9.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该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是方虽曰温胆。实无温胆之药。《成方便读》曰:“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意耳。”所言甚是,是方药见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盖亚男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3):85-85
<正>血府逐瘀汤是清代医学家王清任的名方,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证",由当归15g、生地黄15g、桃仁20g、红花15g、枳壳10g、赤芍10g、柴胡5g、甘草10g、桔梗 相似文献
14.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笔者遵其方义 ,用于治疗顽固性失眠、多汗症、胃痞症获良效 ,报告如下。1 顽固性失眠男 ,40岁 ,1 999年 6月 2日就诊。自诉患顽固性失眠 2年 ,曾服安定、舒乐安定及中药重镇安神、养心安神剂无效。近来彻夜不眠 ,头晕头胀。诊见 :精神抑郁 ,面色黧黑 ,舌质红 ,苔薄黄 ,脉弦。证属气滞血瘀 ,神魂失养。血府逐瘀汤加味 :柴胡1 0 g,生地黄 1 0 g,赤芍 1 5 g,当归 1 0 g,川芎 1 5g,红花 1 0 g,桃仁 1 0 g,枳壳 1 0 g,桔梗 6 g,川牛膝 1 5 g,生甘草 6 g,生龙骨 3 0 g,生牡蛎 3 0 g。水煎服 ,日 1剂。 6剂… 相似文献
15.
16.
针灸治疗不寐证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寐,又称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而言。轻者入睡困难,重者彻夜不能成寐,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和身心健康。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申脉、照海二穴为主结合艾灸百会穴等方法治疗该病78例,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交叉对应取穴针法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叉对应取穴针刺法,即将《内经》中“左刺右,右刺左”的“巨刺”、“缪刺”与“病在上,取之下”的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远道刺”相结合的一种针刺法。这一刺法疗效卓著,颇具临床应用价值,兹将本人的几则验案介绍如下,谨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该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是方虽日温胆,实无温胆之药.<成方便读>日:"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意耳."所言甚是,是方药见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患,胆为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不和进而化热生痰,治宜利胆和胃,涤痰清热. 相似文献
20.
1 小儿高热惊厥王某 ,男 ,9个月 ,1 995年 3月 1 5日晚 9时初诊。母代诉 :患儿高热抽搐 2 h。证见 :壮热颊赤 ,T40 .5℃ ,气急鼻煽 ,黑睛上吊 ,两手握固 ,手足抽搐 ,口唇青紫颤动 ,印堂色青 ,指纹青紫 ,已过气关 ,不省人事。诊断 :小儿高热惊厥。速取 :水沟穴。向上斜浅刺并捻转行针 ,较强刺激 ,同时用三棱针点刺十宣出血 ,抽搐立即减弱 ,2min后张口啼哭 ,两手慢慢放松 ,手足抽搐缓解 ,口唇慢慢转红 ,意识清醒 ,抽动停止 ,复测 T 38.5℃ ,行针 5min起针 ,随后给予西药庆大霉素、复方氨基比林治疗。按 :小儿高热惊厥即中医之小儿急惊风 ,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