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经络学说”从温(脉)和眽(脉)的雏形概念开始,发展到《灵枢》时代,已经系统而完整。考《灵枢经》中“经络”一词组约二十处,下面归类加以分析。 1.含动词义《灵枢·经脉》曰:“……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经络”二字,似应分解。六经指手三阴三阳之经脉;经后之“络”为动词,就是说,起于五指间的手三阴三阳经脉,与手  相似文献   

2.
论肝与阳痿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阳痿病机历代医家多责干肾虚,强调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但临床上确有不少患者并无肾虚症状,而为肝郁气滞使然,肝是主持人体性机能的又一个重要器官,阳呼发病与其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灵枢·九针》“肝主筋”和《素问·摩论》“肝主身之筋股”都强调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而前阻为宗筋之所聚。如《灵枢·经脉》云:“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台也;筋者聚于阴器。”《素问·厥论》更明确指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所以肝的功能会直接影响宗筋的功能。从经脉循行看,足厥阴肝经与前阴关系尤为密切。《灵枢·经脉》云:“肝足…  相似文献   

3.
略论络病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内经》是络病理论之源《内经》提出了络脉的概念并描述了络脉的循行和分布。《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伏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指出了经脉直行于分肉的较深部位,为里,多深不可见,络脉支横于肌腠的浅表部位,属表,多浅而常见。此外,络脉与经脉循行和分布的区别还在于经脉多循行于溪谷大节之间,而络脉多循行于经脉所不到之处,以为联络流通之用。如《灵枢·经脉》云:“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从络论治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络病学说始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至清代叶天士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明确指出经脉是主干,向下分出络脉、孙脉。《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浮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临证指南医案》说:“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可见由经脉别处的络脉循行于体表部位的是浮络、阳络,循行于体内的络脉是阴络,分布于各个脏腑,成为脏腑之络。六淫外侵,邪客肌表,入舍阳络,留而不去,传入经脉,正邪相争,病在经气,迁延不愈,病久延虚,虚气留滞,…  相似文献   

5.
眼病针灸临床心得530027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吴新贵眼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目而为之精”;《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精”。临床上通过针刺调整脏腑...  相似文献   

6.
“心系”概念疏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系”概念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灵枢·口问》:“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心道约。”《灵枢·五癃津液别》:“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  相似文献   

7.
“八段锦”之“八”字含“八卦”之意,寓多种要素相辅相成,循环统一,浑然一体之意[1].如明·高濂在《遵生八笺》“八段锦导引法”所述“于后午前做,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锦”由“金”、“帛”组成,为丝织品,绝美华贵,这里暗喻其动作如丝帛连绵不断、柔和优美[2].《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3]11.《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3 ] 26.可见经脉的功能状况与健康密切相关,经脉是联系支节与脏腑的桥梁.健身气功“八段锦”发挥效应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的经脉系统.“八段锦”通过不同的动作疏通经脉进而起到内调脏腑作用.  相似文献   

8.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和络病的概念 ,但关于络脉、络病理论 ,诊络法、异常络脉描述及治络法散见于各篇 ,不利于对《内经》络脉、络病理论的全面、清晰认识 ,本文拟对其进行初步总结和探讨。1 《内经》络脉理论  1 .1 络脉的概念及循行《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的概念。《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 ,伏行于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表明络脉循行较表浅。《灵枢·脉度》则指出了经脉和络脉的关系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即经脉是运行气血的主干 ,…  相似文献   

9.
十二经筋概述及其实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十二经筋概述经筋是十二经脉的连属部分,是经络学说的内容之一。《灵枢·海论》指出:“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十二经脉纵横出入,运载气血,营行表里,沟通内外、上下、左右、脏腑之间  相似文献   

10.
经脉与脏腑相关是指经脉(穴)与脏腑在生理、病理等方面相互影响,存在密切的联系,是经络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灵枢·海论》篇强调:“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大量的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验研究均证实,经脉(穴)与脏腑密切相关。经脉  相似文献   

11.
1脏腑络痹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机 脏腑络痹,就是脏腑络脉痹阻不通。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的络脉循行于体表的称阳络,循行于体内、布散于脏腑区域的称阴络,形成外(阳络)-中(经脉)-内(阴络)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阳痿从肝论治及其机理的报道屡见不鲜,但对肝与性的关系、肝对性功能的调节机理却鲜有探讨者。笔者仅就肝与男性性功能的关系初探如下。1 肝与阴器相关肝经与阴器的关系: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肝之经脉名足厥阴经,《素问·举痛论》说:“厥阴之脉,络阴器,属于肝”。《灵枢·经脉》说:“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足厥阴之别……循胫上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六经证治与经络学说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经是根据同名经脉“同气相通”的原理合并而成的,其实质就是指经脉以及经脉所属络的脏腑。《素问·热论》篇和《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的病候是构成六经病证的主要依据。其针灸治疗大法,三阳证重在祛邪泻实,只针不灸或多针少灸,三阴证重在扶正补虚针灸并用,重用灸法。六经证治,既突出了经络辨证论治的原则。又明确了疾病的传变规律,既联系于经络、脏腑,又贯穿着八纲理论,是对经络学说创造性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4.
正1经络理论《灵枢·经脉篇第十》曰:黄帝曰:…,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三  相似文献   

15.
<正> 《灵枢·经脉篇》在记述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时,以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脏的经脉为序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为何不从先天之本的肾脏所属之经——肾经和后天之本脾胃所属之经——脾经或胃经开始,却始自手太阴肺经?对此略述管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灵枢·海论篇》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经脉是沟通人体上下、内外,联系脏腑器官的系统;同时,气血借经脉运行周身,濡养组织,即经脉又是运行气血的通道。这里的气,主要指营气。《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相似文献   

16.
概述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症的病,俗称吊线风或歪咀风。在古代医籍里即有口眼斜病的记载。《灵枢·经脉篇》说“足阳明之脉……生病……口。”《灵枢·经筋篇》说“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金匮要略》说“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  相似文献   

17.
“脾之大络”最早出自《内经》,并有该络脉病理征象的论述。后世医家纷纭立说,余纵观先贤的卓识,略悟其泾渭,故阐发粗陋之见,敬请同道斧正。一、从经络方面看脾之大络是从足太阴脾经分出的支络部分,在体表有一定的循行部位。《灵枢·经脉篇》云:“脾之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读您刊1981年第11期“关于《灵枢·经脉》篇‘是动’病、‘所生病’之浅见”一文,很有受益。联想到《灵枢》经脉篇在描述了十二经脉循行之后都有“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者,……”这样一段文字。所谓“是动、所生病”一般即指此而言。历代医  相似文献   

19.
巧寻耳穴     
人们都知道通过耳穴能治病。耳穴为什么能治病?因为耳朵蕴含着我们全身的信息。中医经典《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全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穴位),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五官七窍)……"《灵枢·口问》篇说:"耳为宗脉之所聚。"这个"宗脉"就是指全身诸多的经脉。  相似文献   

20.
从《阴阳十一脉灸经》论“是动,所生”的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京生 《中医杂志》1992,33(12):8-10
作者通过对马王堆医学帛书与《灵枢》的比较研究发现,《灵枢·经脉》中各脉病候的“是动”“所生”之分,并非是一种病证分类方法,而是对源于不同医籍的经脉病候的不同记述形式,本质上是古人对经脉主病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