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夹脊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夹脊穴系经外奇穴,近年来国内对针刺夹脊穴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临床应用有很大扩展。一、夹脊穴的出处夹脊又作“挟脊”、“侠脊”,原指挟于脊椎两旁的经穴,后作为奇穴名。夹脊,最早出自《素问·刺疟篇》:“十二疟者,  相似文献   

2.
夹脊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富培 《河北中医》2002,24(11):834-835
夹脊穴分布在脊柱两侧 ,位于颈椎至骶椎之间 ,通过经络与全身脏腑、肌肉、筋骨、关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广大医家共同努力下 ,夹脊穴在数量、运用范围和治疗作用方面均有了新的发展。1 夹脊穴的沿革顾名思义 ,夹脊是指脊柱两侧的部位 ,古代又名“挟脊”、“侠脊”。始见于《素问·别疟篇》曰 :“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侠脊必已。”此处“侠脊”不是穴名 ,也无确切部位。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说 :“夹脊大骨空中 ,去背脊各一寸。”作为灸治霍乱的穴位 ,首次提出了夹脊穴的具体位置。《华佗别传》言 :“又有人病脚蹩不能行……后灸愈 …  相似文献   

3.
历代医家对夹脊的论述夹脊又称“挟脊”、“侠脊”,原指挟于脊椎两旁的经穴 ,属经外奇穴。夹脊最早出自《素问·刺疟篇》:“十二疟者 ,……又刺项已下挟脊者必已。”夹脊穴的位置记录最早的是《后汉书·华佗别传》:“有人病脚 ,坐不以行。佗切脉 ,便使解衣 ,点背数十处 ,相去四寸或五寸 (分 )…… ,言灸此各七处 ,灸疮愈即得也。后灸愈 ,灸处夹脊一寸 ,上下行 ,端直均匀如引绳。”近代《中国针灸学》中 ,将此穴位置确定为自第一胸椎以下至第五腰椎为止 ,每穴从脊中旁开 5分 ,称“华佗夹脊穴”。后又有人将颈椎旁开 0 .3分 ,自上而下的 7对穴…  相似文献   

4.
夹脊穴最早的描述见于《素问·缪刺论》,“从项数脊椎侠背,疾按之应手而痛,刺之旁,三痛立已。”其定位最早载于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夹背脊大骨完中去脊各1寸。”为华佗灸治霍乱之穴。  相似文献   

5.
赵志芬 《陕西中医》2012,33(5):617-618
<正>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相关理论,探求主选夹脊穴,寻找痛点"以痛为腧"刺法治疗疾病的独特性,同时辅以膀胱经背部腧穴区域,选穴范围相对集中,用以治疗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及慢性疾病,具有独到的治疗效果。夹脊穴[1],夹脊一名首见于《素问.刺疟篇》,"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夹脊者必已。"是对夹脊穴最早  相似文献   

6.
华佗夹脊穴(简称夹脊穴),从古至今备受历代医家重视,其临床治疗范围广泛,疗效卓著,且针刺安全。夹脊一名首见于《素问.刺疟》:"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夹脊者必已。"是对夹脊穴最早的描述。"夹背脊大骨之中,去脊各一寸"(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最早明确提出了夹脊穴的位置所在。  相似文献   

7.
胡氏运用夹脊穴经验浅谈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朱蔓佳  胡玲香 《陕西中医》2002,23(5):432-433
夹脊一名首见于《素问·刺疟篇》,“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夹脊者必已。”是对夹脊穴最早的描述。“夹背脊大骨之中 ,去脊各一寸”(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最早明确提出了夹脊穴的位置所在。夹脊穴位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 0 .5寸 (同身寸 ) ,与背俞穴相平行 ,共三十四个 ,是十四经以外的经外奇穴 ,后世又有人加入颈夹脊。本文所论述的夹脊穴包括颈夹脊在内 ,共四十六个穴 ,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胡玲香副主任医师多年临床实践 ,证明夹脊穴具有针刺安全 ,治疗范围广泛 ,疗效显著的特点 ,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华佗夹脊穴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华佗夹脊穴系经外奇穴 ,从古至今被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 ,或针或灸 ,多获良效。1 来源与发展  华佗夹脊穴最早出自 :《素问 .刺疟篇》 :“十二疟者 ...又刺项下侠脊者必已。”最早提出明确位置概念的是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夹背脊大骨完中去脊各 1寸。”《后汉书》注引《华佗别传》曰 :“有人病脚 辟足 不能行 ,佗切脉 ,便使解衣 ,点背数十处 ,相去 1寸或五分 ...后灸愈 ,灸处去脊 ,上下端直如引绳。”此处华氏所点数十穴当为今之夹脊穴。《中国针灸学》将此穴位置确定 :自T1之下至L5之下为止 ,每椎从脊中旁开 5分 ,计左右共 34…  相似文献   

9.
答:华佗夹脊穴为经外奇穴名,又称夹脊穴、华佗穴、脊旁穴等。自《内经》始即有所记载,如《素问·缪刺论》:“从项数脊椎侠背,疾按之应手而痛,刺之旁,三痛立已。”其他如《华伦别传》、《类经图翼》、《千金翼方》等书也有记载。该组穴位,自胸1~腰5脊椎棘突下分开0.5寸,左右对称共计34穴。亦有以颈1~腰5脊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1寸为华佗夹脊穴者,计48穴。由于夹脊穴位于督脉、膀胱经之间,又与背俞穴及十二脏腑邻近,因此华佗夹脊穴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且具有显著的调理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可用千多种疾病的治  相似文献   

10.
<正>华佗夹脊又名夹脊、脊旁、华佗穴,此组穴位于背腰部脊柱棘突下旁开五分位置,为临床所常用。华佗夹脊穴最早出自《素问.刺疟》:"十二疟者……又刺项下夹脊者必已。"最早提出明确位置概念的是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夹背脊大骨完中去脊各一寸。"《中国针灸学》将此穴位置确定:自胸1之下至腰5之上为止,每穴从脊中旁开5分,计左右共34  相似文献   

11.
背俞穴厚薄规律B超探讨86例730003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连维真310000空军杭州医院B超室吴筱辉脊俞穴,《灵枢·脊俞》”灸之则可,利之则不可。”而《灵枢·刺疟篇》云:“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伍肢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风疟,疟发则...  相似文献   

12.
关于夹脊穴,最早见于《灵枢·经脉》云“从腰中,下挟脊,贯臀……”,但关于夹脊穴的定位,历代各有不同的定位。李平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文献研究,认为夹脊穴为棘突下旁开0.5个同身寸,并在临床运用中确有疗效,现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内经》疟病源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内经》中称“疟”有“温疟”、“风疟”、“疟寒之疾”,并认为疟的发生与风邪和寒邪密切相关。《素问·疟论》根据疟病寒热发作的先后和有无分为寒疟、温疟、瘅疟。《素问·刺疟》还有足六经之疟、五脏疟和胃疟的“十二疟”之别,针刺治法亦各异,可见《内经》中关于疟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应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灵枢·终始》载:"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又《灵枢·周痹》载:"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金元时期针刺手法盛行,如窦汉卿、王国瑞是手法派的代表医家。元·王国瑞所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载穴120个,包括经穴108个,奇穴12个,选穴配穴规律与窦氏《流注指要赋》  相似文献   

15.
华佗夹脊穴研究及应用概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琳瑛  赵贵捷 《中国针灸》1998,18(11):695-697
华佗夹脊穴系经外奇穴,从古至今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或针或灸,多获良效。然综观所及资料,在夹脊穴的定位、穴数、刺法、及特性等方面尚不完全统一。笔者复习古今资料,从文献角度对华佗夹脊穴加以整理研究,旨在抛砖引玉,为临床应用和理论研究提供线索。1 名称及穴区定位华佗夹脊穴,亦称夹脊穴、佗脊穴,首见于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近代[1]在《中国针灸学》中首先提出了“华佗夹脊穴”的名称,包含34穴,归入经外奇穴。然而在临床运用中[2,3],夹脊穴被不断扩充,如颈段和骶段夹脊处已被不少医家列入夹脊穴范畴。在夹脊穴的运用中,各医家对其定…  相似文献   

16.
透穴刺法的取穴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透刺作为一种刺法,其理论萌芽始于中医传统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十二刺”中的“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及“五刺”中“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等的记载即可看作是后世的直针透刺、一针多向透刺等刺法的源头。至金元针灸大家窦默在《针经指南》首次提及一针两穴的刺法。其后,元·王国瑞所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透穴刺法已有多处提及和论述,并与临床紧密相关。至明·杨继洲著《针灸大成》,并在此书注解《玉龙歌》时发挥其透穴之未尽之意,增述透穴十余组。发展至清,《循经考穴编》中已…  相似文献   

17.
完骨穴为足少阳经之穴,位于颞骨乳突后下方凹陷处。为足太阳、少阳之会。具胡祛风、清热、宁神的功效。《针灸甲乙经》记载:“治头风、耳后痛、烦心及足不收、失履、口歪僻、头项摇Chi、牙车急、齿痛、项肿不可俯爷、颊肿引耳、疟、小便黄赤。”《千金方》又载治癫疾、僵仆、狂疟,完骨穴在胸锁乳突肌附着点上方,内有枕小神经本干,耳后动、静脉分支。本穴可刺0.5-1寸左右。笔者在临床中应用完骨穴治疗多种疾病,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几例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夹脊穴也叫华佗夹脊穴。其中关于夹脊穴纵向定位,有从棘突旁开者,有从棘突下旁开者。最早确立夹脊穴位置的是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谓夹脊穴在棘突下旁开l寸,而《后汉书》注引《华佗别传》云华佗灸夹脊去脊各5分,或1寸。承淡安谓棘突下去脊5分,沿用至今[1]。夹脊穴具有取穴便捷、操作安全、临床疗效好等优点,在治疗腰椎间突出症方面发挥出其特有的优势并取得显著疗效,深受临床医师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痛感对于疾病诊疗的意义,无论是疾病局部原有的痛感,还是揣穴按压时出现的痛感,对于针灸取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灵枢经》记载用针灸为患者进行治疗时,取穴方法上强调“揣穴”。《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而取之而下之。”《灵枢·背腧第五十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相似文献   

20.
疟病,乃人体感受疟邪、邪居半表半里而出现以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为主证的一类病证。疟病在《素问》中已有专篇论述,如《疟论》、《刺疟》等篇。另外,在《素问》其它篇章中亦有提及,如《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夏伤于暑,秋必阂疟。”《金匮要略》所论之疟病,既有对《素问》相关论述的继承,又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