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民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7):589-590
腧穴是气血灌注和转输的场所,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刺的治疗点。针刺过程中,人体内气血运行规律可因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而发生不同改变。说明腧穴作为物质的存在,其功能既受时间的影响又受空间变化的制约,从而使腧穴在不同针刺时间和不同针刺方向上产生不同的运动形式,因而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掌握腧穴在时空变化方面的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和进一步认识腧穴本质。  相似文献   

2.
谈腧穴深度与针刺深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建军  解秸萍  付平 《针刺研究》2006,31(4):246-248,251
本文讨论了腧穴的深度与针刺深度之间的关系。认为腧穴的深度取决于经脉所在位置的深度;虽然腧穴的深浅决定针刺的深浅,但针刺深度不能等同于腧穴的深度,针刺的深度也不应以安全深度为准;腧穴的深度及针刺深度应以腧穴位于体表的点至最佳针感的深度为标志。  相似文献   

3.
针刺对人体免疫机能影响的腧穴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传统医学和信息论的观点,重新认识腧穴和针刺的丰富内涵,明确阐述腧穴是生物信息流产生的基础,针刺是生物信息流产生的关键,中枢神经系统在针刺腧穴所产生的生物信息流中居于重要地位。在这个新的思路和模式指导下,借用现代生物学、神经科学、信息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及技术手段,最终揭示针刺机理。  相似文献   

5.
痹痛证与腧穴针刺顺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痹痛证的治疗临床多选取痹痛局部腧穴或阿是穴,针刺顺序无一定规律性。近年来我们按一定的针刺顺序施针,其临床疗效有很大提高,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治疗组 共96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28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54岁;病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3个月;上肢肩背疼痛者36例,腰骶下肢疼痛者60例。对照组 共66例,其性别、年龄、病程、病位与治疗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治疗方法两组均辨证循经取穴,行平补平泻手法,每日针刺1次,12次为一疗程。治疗组根据疼痛发生的先后部位,决定针刺顺序。疼痛从上部向下扩展者先针下部腧穴,后针上部腧穴;疼痛由…  相似文献   

6.
7.
针刺腧穴治疗小儿遗尿2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遗尿亦称“尿床”。笔者自2001年以来,采用针刺法治疗小儿遗尿2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针刺不同腧穴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正常血压、高血压及低血压状态下,针刺"耳甲"、"曲池"、"内关"、"足三里"4穴对大鼠平均动脉血压的影响。方法:动物麻醉下分离颈静脉、颈总动脉,颈静脉插管给药造模(高、低血压),颈总动脉插管连接血压检测装置,各组依次针刺以上4穴,记录平均动脉压。结果:在高血压状态下,针刺"耳甲"、"曲池"、"足三里"均能显著降低大鼠平均动脉血压(P<0.05或P<0.01);在正常血压状态下,针刺"耳甲"、"曲池"均能显著降低大鼠平均动脉血压(P<0.05或P<0.01),针刺"内关"却能显著升高大鼠平均动脉血压(P<0.05);在低血压状态下,针刺"内关"、"足三里"均能显著升高大鼠平均动脉血压(P<0.05)。结论:不同穴位对血压的调节效应有一定差异,部分单穴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效应,而有些穴位需配合才能发挥双向调节效应,其机制可能与神经体液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利用腧穴配伍针刺治疗胃病的疗效,为临床胃病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98例患有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其中针刺组68例,对照组30例;再将针刺组分为两组,第一组32例对其进行单纯针灸针刺治疗,第二组36例进行针刺腧穴配伍治疗,而对照组则用药物治疗。分别治疗2个月后进行胃镜复查。结果:对照组治愈率为30.0%,无效率为26.7%;针刺1组的治愈率为37.5%,无效率为12.5%;针刺2组的治愈率为50.0%,无效率为0,对照组和针刺1组对比,针灸针刺治疗胃病的疗效高于药物治疗,针刺1组和针刺2组对比,腧穴配伍治疗胃病的效果优于单纯针灸针刺治疗,三组疗效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防治胃病疗效可靠,腧穴配伍针刺治疗胃病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千百年的医疗实践,已充分证明了针刺防治胃病疗效可靠。而针灸处方在针刺防治胃病疗效的诸因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历代医家对针灸临床选穴都非常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整理近10年来针灸治疗胃病的文献,从针灸治疗胃病的临床选穴角度,尤其是现代配伍研究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进一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临床上针灸治疗呃逆应用较多的头颈部腧穴可见攒竹、翳风、天鼎、天突、耳中等。为了探寻安全有效的针灸治疗呃逆的方法,文章将这些腧穴的针刺方法、注意事项、作用机理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基因表达差异分析腧穴和非腧穴针刺效应差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于建春  于涛  韩景献 《中国针灸》2002,22(11):10-18
目的:从基因转录水平分析针刺腧穴和非腧穴效应的差异。方法:选取健康、雄性7月龄快速老化模型鼠(Senescence Accelerated Mouse,SAM-P/10)。随机分为非针刺组、穴位针刺组和非穴位针刺组,每组20只,采用DDRT-PCR技术,展示三组脑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情况,结果:针刺腧穴可引起某些基因表达的增强,而非穴则没有明显的变化,同时观察到针刺非穴可以引起一定的应激反应。结论:腧穴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临床上应准取穴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不同腧穴针刺对内毒素致热家兔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腧穴针刺对内毒素致热家兔模型的影响浙江中医学院方剑乔,高镇五,林咸明,应航,詹红生(310009)针灸具有补泻效应,其补泻效应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功能状态.同时与脑穴的特性和针刺手法有关c防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具有相对的特异性。针灸古籍有...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腧穴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胃经上的下合穴--呈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并探讨这3个下合穴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相对特异性。方法 64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A组(足三里+雷尼替丁)16例,B组(上巨虚+雷尼替丁)16例,C组(下巨虚+雷尼替丁)17例,D组(雷尼替丁)15例。结果 在十二指肠溃疡疼痛消失时间、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以及次要症状的改善方面,3个针刺组均优于雷尼替丁组;各针刺组相比,足三里的疗效又优于上巨虚和下巨虚,而上巨虚和下巨虚效果相似。结论 针刺胃经上的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虚,对十二指肠疡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这3个下合穴在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方面存在相对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以五腧穴为主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方法对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治疗的67例施行此疗法的I期及Ⅱ期高血压患者进行观察。结果显效47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4%。结论利用五腧穴的特征针刺治疗高血压病,损伤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经脉腧穴作用的特异性,寻找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最佳经脉腧穴,为偏头痛治疗提供一个好的临床方案。方法:采用针刺手少阳经、足少阳经、足厥阴经3条经脉腧穴治疗偏头痛,观察其治疗作用。结果:手少阳经、足少阳经、足厥阴经3组治疗前后头痛强度等级、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治疗效果比较,均P<0.01或P<0.05;手少阳经组、足厥阴经组治疗后头痛强度等级、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治疗效果比较,P>0.05;手少阳经、足少阳经2组治疗后头痛强度等级、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治疗效果比较,P<0.01或P<0.05;足少阳经、足厥阴经2组治疗后头痛强度等级、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治疗效果比较,P<0.01。结论:针刺足少阳经脉腧穴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最好,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最佳经脉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维普检索1989~2010年对腧穴及部分疾病的病因病位,从解剖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概况。总结单个腧穴,危险穴位、慎刺穴位、高密集区穴位、三角区穴位的解剖学结构、针刺深度和角度,以及对软组织损伤、周围神经病、内脏痛、脑血管病、偏头痛等疾病,从神经解剖学角度进行分析取穴的归纳,更有利于提高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18.
针刺背腧穴为主治疗脑梗塞恢复期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脑梗塞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多发病 ,其病残率很高。我们于 1995年至 1997年应用针刺脊背腧穴为主治疗脑梗塞恢复期 6 0例 ,并设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住院病人 ,有明确的急性偏瘫症状 ,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脑梗塞病人。病程最短 16天 ,最长 5个月。将病人随机分为针刺组 6 0例 ,对照组 6 0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既往史与伴发病积分及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平均积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2 治疗方法  针刺组 :脊背腧穴取风府、大椎、命门及双侧天柱、风门、心俞、肝俞、脾俞…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ging,fMRI)作为一种无创的、即时的、无辐射的现代神经影像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探究针刺穴位后脑功能激活区产生的效应机制中。目前研究表明,多数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针刺经络腧穴的脑激活区的产生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笔者将对2003年以来利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针刺经络腧穴的脑活动效应的关系做一概述,以期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总结,整理出目前最新的研究方向,为今后有关针灸作用机制与磁共振功能成像的研究奠定基石出。  相似文献   

20.
《四川中医》2021,39(9):178-180
目的:针对妊娠期突发性聋的针灸治疗提出具体治疗方案。方法:我院耳鼻喉门诊诊治的一例妊娠期突发性聋病例,从经络学探讨病因、进行针刺治疗过程。结果:针刺少阳经腧穴治疗妊娠期突发性聋无任何毒副反应、疗效好。结论:针对妊娠期出现的突发性聋,当及时尽早应用祖国传统医学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