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管遵惠  徐杰 《针刺研究》1998,23(3):186-187
从1987年始,我科将蜂毒与针灸理论相结合,开展了蜂针经穴疗法。10年来,选择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等10多个病种,治疗患者1000余例,现回顾10年来临床工作,小结如下。治疗方法凡施行蜂针经穴疗法患者,必须先做蜂毒过敏试验。蜂针经穴针刺方法:①蜂针循经散刺法:一般在第1周采用。常规消毒后,将蜇针从活蜂尾部用游丝镊拔出,夹持蜂针,在患部或与疾病相关的经脉,循经散刺4~5穴,重点穴位采用“齐刺”或“梅花刺”。针法要领是:“针不离镊,点刺即出。”散刺法痛感轻微,对激发调整…  相似文献   

2.
蜂针经穴疗法治疗痹证1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蜂针经穴疗法治疗痹证150 例, 治愈26 例(17. 33 % ) , 好转115 例(36 . 67 % ), 无效9 例(6 % ); 总有效率94 % 。介绍了蜂毒过敏试验, 蜂针循经散刺法, 蜂针经穴直刺法, 活蜂经穴螫刺法的操作方法。观察了患者治疗前后ESR、ASO、RF的变化; 从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的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蜂针经穴疗法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蜂针经穴疗法治疗痹症80例,治愈14例,好转6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75%。介绍了蜂针经穴散刺法,直刺法,活蜂经穴螯刺法的操作方法。观察了患者治疗前后ESR、ASO、RF的变化;从免疫球蛋白治疗后的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蜂针经穴疗法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
子午流注蜂针经穴疗法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86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习运用管遵惠名中医“子午流注蜂针经穴疗法”,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86例。治愈7例,占8.14%;好转78例,占90.70%。经过与非依时的蜂针经穴疗法对比,显示本法疗效优于蜂针经穴疗法。临床实验研究提示本法的作用机理与降低血沉,抗“0”和促使类风湿因子转阴,改善患者体内生化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5.
蜂针疗法是利用蜜蜂螫器官为针具,刺激体表的经络腧穴,以防治疾病。其临床应用与经络皮部理论关系密切,就此浅析如下。经络皮部的浅表性与蜂针的刺法特点十二经脉在体表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这些区域最浅表的部位为皮肤,即所谓皮部。蜂针是取蜜蜂螫器官中的螫刺为施术工具,既细且短,类似于古代九针中的“针”,其操作取法于《官针》刺法中的“毛刺”、“扬刺”、“半刺”,刺入人体的深度仅为1~1.5mm,十分表浅,因此其刺激部位重点在经络皮部。经络皮部的病理反应性与蜂针的处方选穴皮部由于经络的联系,使它与内在的脏腑相互沟通,病邪可借此…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观察蜂针经穴散刺法结合针刺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临床优效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蜂针经穴散刺法结合普通针刺(蜂针经穴疗法每周3次,2周为1个疗程。常规针刺每周5次,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口服甲钴胺胶囊(每天3次,服用2周),两组均观察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肌电图和H-B分级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26)优于对照组76.6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针经穴散刺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临床有效,可为临床提供优效治疗方法,丰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蜂针疗法的过敏反应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蜂针疗法是指用蜜蜂直接螫刺患者体表穴位,使蜂毒进入人体,通过经络等作用,产生一系列反应,能增强机体抵抗能力,驱除病邪,使疾病得以恢复。蜂毒的成分复杂,含有大量的胺、肽、酶类等物质,其中既有起治疗作用的成分,又有可能引起过敏性反应的成分。所以在治疗时,尤其是初期接受蜂毒治疗,机体常会出现一定的过敏反应。下面对蜂针过敏反应及其防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蜂针疗法是将民间蜂螫疗法与针灸学原理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 ,即采用家养蜜蜂尾部的螫器官作为针具 ,运用经络原理在患者皮部施行针刺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笔者现从历史源流、临床运用与作用机理、蜂毒反应与处理等方面对蜂针疗法作一介绍。蜂针疗法简史用蜜蜂螫刺病人身体以治疗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 ,远在十八世纪前 ,埃及、印度和叙利亚等国的民间医学中就有记载。明代方以智 (公元 1 61 1~ 1 671 )所著《物理小识》中 ,记有“药蜂针”的用法。 1 936年 ,中南工业大学的陈健医师发现蜂螫刺能治疗面神经炎后 ,即从事用蜂螫治病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蜂针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就诊于连云港附属医院蜂疗门诊及风湿病门诊和住院的RA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药物组和药物+蜂针组,药物组口服醋酸泼尼松片7.5 mg,每日1次,同时服用甲氨蝶呤,初始计量为5 mg,每周1次,每次增加剂量2.5 mg,逐渐加量到10 mg为止。药物+蜂针组在药物组基础上配合蜂针治疗,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1周。治疗2个疗程后采有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有效率,采用t检验比较2组中医证候量表的差异。 结果治疗结束后药物+蜂针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68,P<0.05)。治疗后药物组和药物+蜂针组患者关节疼痛度、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度和晨僵时间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药物组(t=0.816、-0.569、-1.413、-0.685,P均<0.05),药物+蜂针组(t=-2.594、-0.558、0.064、0.079,P均<0.05)。治疗后药物+蜂针组的关节疼痛度、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度和晨僵时间的改善程度优于单纯药物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688、-1.542、0.169、-0.761,P均<0.05)。 结论药物+蜂针疗法较单纯药物疗法能更有效的缓解RA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胡赟  王钰婷  李万瑶  谢素君 《新中医》2021,53(19):185-189
目的:探讨蜂针疗法中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群体抽样的方法,对188 名接受蜂针治疗5 周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不良反应出现的局部症状、全身症状与体征,对因素进行Logistics 回归分析。结果:蜂针疗法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有红肿、疼痛、瘙痒、皮肤硬结,其发生率均在90%以上;色素沉着、皮肤瘀点水泡、淋巴结肿大也较常出现,其出现率在26%~76%之间;多汗、乏力、肌肉酸痛、恶寒发热多同时出现,其出现率在15%~20%。腹痛和腹泻程度较轻,两者发生率均低于15%;而风疹、头晕出现率较低,持续时间不长,其出现率不足5%。经Logistics 回归分析,红肿的发生与蜂针累积量有关,瘙痒的发生与蜂针累积量有关,皮肤硬结的发生与年龄、体质量、疗程、累积量、频率均有关,色素沉着的发生与蜂针疗程、累积量和频率有关,皮肤瘀点水泡的发生与蜂针疗程、累积量、部位有关,淋巴结肿大的发生与蜂针累积量、部位有关,恶寒发热的发生与蜂针疗程、累积量有关(P<0.05)。局部疼痛与所列各项因素均未呈现相关关系。结论:蜂针累积量是蜂针疗法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操作需格外注意。  相似文献   

11.
<正>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病,笔者采用蜂针后溪穴治疗本病37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4例患者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男13例,女14例;年龄18岁~53岁,平均(44.3±6.8)岁;病程1 d~3 d,平均(1.9±0.6)d。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正>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慢性关节炎症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手足小关节,多呈对称性分布,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病变呈持续性、反复发作。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受到侵蚀,晚期造成关节破坏出现关节强直、畸形,活动功能严重受损,劳动功能丧失~([1])。目前我国RA的患病率在0.32%~0.36%  相似文献   

13.
中医经穴疗法治疗失眠症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国内近 5年来中医经穴疗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概况 ,反映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和进展。方法 :共综合 40余篇相关文献 ,对中医经穴疗法治疗失眠症的方法、经穴部位及疗效进行综述。结论 :中医经穴疗法治疗失眠症有一定的疗效且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蜂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采用蜂针和针刺对照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研究共收集2005年1月~2006年12月福建蜂疗医院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2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随机将病人分为蜂针组22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19~53岁,平均30.4岁;病程1~25年,平均病程5.8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蜂针阿是穴与蜂针循经取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以蜂针阿是穴为主,对照组则以蜂针循经取穴为主,两组治疗均是利用活蜂螫刺。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变化及总体功能状态评估、血沉及类风湿因子等指标的改变。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症状及总体功能状态,降低血沉及类风湿因子等指标,治疗组中总体功能状态评估达到1级和2级的占90.0%,对照组中达到1级和2级的占73.3%,治疗组总体功能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蜂针阿是穴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能较好地改善其临床症状,降低相关实验室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蜂针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9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蜂针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9例,近期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1.5%,无期疗效的有总有效率为86.4%。  相似文献   

17.
蜂针疗法治疗不寐4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覃志成 《广西中医药》1997,20(1):31-31,33
蜂针疗法治疗不寐41例覃志成柳州市中医院545001广西柳州市解放北路32号关键词不寐;蜂针疗法;皮试用活体蜜蜂螫器官为针具,循经络皮部和穴位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叫蜂针疗法。笔者近年来用该法治疗神经衰弱引起的不寐,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1一...  相似文献   

18.
采用蜂针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9例,近期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1.5%,远期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6.4%。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蜂针六阳经输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蜂针六阳经输穴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以血清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值、疼痛关节数、关节压痛度及关节功能障碍指数为观察指标,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蜂针组60例和西药组60例。蜂针组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不同,每次蜂刺用量为5~15只,选穴以阿是穴为主,配合循经取穴及辨证取穴,每位患者用活蜂蛰刺后留针15 min,蜂刺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8周。西药组患者口服甲氨蝶呤10mg,每周1次,塞莱昔布(西乐葆)0.2g,每日1次,共治疗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蜂针组(83.33%,50/60)与西药组(80.00%,48/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双手握力、15m步行时间、视觉模拟量尺评分、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等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蜂针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尿、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