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血管造影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位于脑蛛网膜下腔的动脉破裂引起的,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其死亡率及致残率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SAH的病因诊断具有重大意义。选择适当时机进行造影是关键。早期即发病后3天内行脑DSA可以早期作出病因诊断。早期病因手术根治治疗对防止再出血、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有帮助。我科1994年至1999年对SAH患者早期行脑DSA检查15例,现将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血管造影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与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与原因。方法对120例经头颅CT、腰椎穿刺术和临床症状诊断为SAH的患者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首次造影结果阴性的患者2周后行第2次DSA检查,对临床症状与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阳性是SAH的主要症状;DSA造影阳性者95例(79.2%),其中脑动脉瘤72例(75.8%),常规正侧斜位DSA检出脑动脉瘤75个,旋转DSA检出7个;脑血管畸形19例(20.0%),烟雾病3例(3.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0.1%),正常者25例(20.8%)。结论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SAH诊断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黄翔  李罗清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0):111-111,113
目的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自发性SAH患者106例做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106例SAH行DSA检查,发现脑动脉瘤83例(78.3%),发现脑血管畸形2例(1.8%),烟雾病1例(0.9%),阴性23例(21.7%)。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多样,DSA检查是极为重要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66例自发性SAH的临床特点和DSA影像资料。结果首次全脑血管DSA检查266例显示异常202例占75.9%,正常64例占24.1%。异常者颅内动脉瘤157例占59.0%,脑动脉畸形29例占10.9%,动脉炎10例占3.8%,烟雾病6例占2.3%,各年龄段都以动脉瘤为最多见。动脉病好发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及分叉部、基底动脉及后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结论颅内动脉瘤是SAH的主要病因,DSA是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临床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的特点。方法 对 80例SAH症伏、病因及DSA检查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是SAH主要症状 ;DSA造影阳性者 65例 (81.3 % ) ,其中颅内动脉瘤 42例 (64 .6% )、血管畸形 14例 (2 1.6% )和脑动脉狭窄及闭塞 9例 (13 .8% ) ;有 5 4例进行了血管内治疗 ,无 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为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 ,DSA全脑血管造影是SAH病因诊断最可靠的方法 ,并能血管内栓塞治疗 ,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检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结果:225例患者中检出动脉瘤127例,脑动静脉畸形(AVM)21例,脑膜动静脉瘘(DAVF)5例,烟雾病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造影阴性67例.结论:DSA检查对鉴别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对有条件的SAH病例均应行DSA检查以明确病因,以便作进一步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探讨首次脑血管造影(DSA)呈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首次DSA呈阴性的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发病时均无意识障碍,Hunt~Hess分级为Ⅰ~Ⅱ级,首次DSA均呈阴性,其中CT及脑血管造影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室内出血2例、伴膜下血肿2例。复查脑血管造影2例显示前交通动脉瘤。结论 PNSH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影像学特点独特,并发症少,预后良好者。对于SAH后首次造影阴性的病人,应重复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病因。方法 分析脑血管造影阴性的SAH2 5例。绝大多数均经CT、DSA、MRI检查。结果  2 5例中 ,脊髓动静脉畸形 1例 ,血液病 1例 ,另 2例可能为破裂出血的隐匿型血管畸形或海绵状血管瘤。结论 初次血管造影阴性的SAH的处理及预后与CT上出血的特征有密切关系 ,对于环中脑池蛛网膜下腔出血 (PNSH)应避免重复造影 ,脑脊髓MRI检查对明确病因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结果 25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颅内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AVM)1例,未见异常者5例.42例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AVM 14例,动脉瘤6例,烟雾病1例,未见异常者21例.结论 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检查,对明确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DSA)在自发性脑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自发性脑内血肿、自发性脑室出血,不包括高血压脑出血中的诊治作用。方法:全部病例均经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动脉瘤22例,脑血管动静脉畸形(AVM)12例,Moya-Moya病3例,5例为见异常。结论:对于自发性脑出血,均应及时进行DSA检查,以明确诊断与治疗,减少这一类疾病的病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特征。方法:对66例SAH患者的临床表现、颅脑CT、脑DSA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SAH的病因主要以颅内动脉瘤为主,且主要以中小型动脉瘤为主,旋转DSA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在立体空间中的实际解剖关系;CT平扫的出血量不一定跟动脉瘤的大小相平行;青壮年患者血管痉挛程度较年龄偏大的患者重。结论:SAH以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为主,脑DSA能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是SAH病因学检查的首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150例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1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结果。结果示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及动脉炎为SAH主要病因,分别占36.67%,12.67%,8.6%。脑血管造影正常者41.3%,与SAH后病变本身变化或隐匿性血管病变未能被显示有关。早期脑血管DSA检查有利于颅内血管病变的及时诊断与治疗,并可减少SAH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弹簧钢圈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45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6例为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弹簧钢圈栓塞术,术后依动脉造影评价栓塞效果。[结果]45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100%栓塞35个,95%栓塞6个,4个90%栓塞。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1周再次破裂出血,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内弹簧钢圈栓塞是治疗脑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不同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2009年1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首次CT分型、并发症及出院时MRS评分的情况,并对经DSA检查明确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动脉瘤直径、部位进行分析,对多发动脉瘤的性别、年龄进行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941,P=0.005;②两组cT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628,P=0.000;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动脉瘤好发部位顺位为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以中小型动脉瘤多见,多发动脉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④2组患者并发症主要出现在CT分型2~4型中,2组患者出院时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776,P=0.003。结论非aSAH组患者具有以下特点:临床表现相对较轻,经治疗后颅高压及意识障碍的持续时间短,再出血、脑积水、脑梗死等并发症较少,死亡率较低,预后相对好。早期鉴别SAH是动脉瘤性还是非动脉瘤性临床较为困难。SAH患者有条件者应尽早DSA检查明确病因,对入院时CT分型≥2型的首次DSA阴性的患者应及时复查DSA排外“隐形”动脉瘤。  相似文献   

1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造影阴性1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特殊类型的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认识水平,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首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SAH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148例患者Ⅱ级以下133例,除5例患者行腰穿检查确诊为SAH外,其余患者均于发病1~2d内行头颅CT检查确诊。根据CT表现,出血仅位于中脑周围池者,和此部位延及一侧或两侧侧裂池者?延及纵裂池者?并有脑室出血者共122例。全部病人均在发病1~20d内首次行DSA检查,均为阴性。88例复查无阳性发现。139例病人愈后较好;3例有轻度的神经功能障碍;3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恢复较好;3例因高龄合并其它脏器并发症家属放弃治疗。百余例患者随访6~36m,均无再出血发生。【结论】PNS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无严重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和再出血发生。提高对其的认识,对临床诊疗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非典型的PNSH患者,在除外脑血管痉挛的情况下,要有技术充分的6条血管的脑血管造影,多个角度投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脑血管痉挛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脑血管痉挛。术前、术后行CT检查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Fisher分级和脑梗塞。结合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术前动脉瘤破裂出血次数、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脑内脑室内积血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有17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56.7%,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1例,发生率为36.67%;头部CT发现由脑血管痉挛引起脑梗塞7例,发生率约为23.33%。结论:TCD为检测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术前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时机、术前SAH次数、术后脑内血肿和脑室内积血有关;TCD可一定程度上预测延迟性脑缺血、脑梗塞的发生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方法在脑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上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1例有适应证者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对脑血管病作出明确病因诊断;对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3例脑AVM、40例脑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依据临床表现及造影结果,全面评估后行药物治疗或支架置入术。结果:40例脑动脉瘤31例获得治愈,7例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2例死亡;3例脑AVM畸形团近完全栓塞;11例颈动脉狭窄经血管内及药物治疗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成为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血管内治疗已成为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为其提供了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新方法,并逐渐成为某些脑血管病(如脑动脉瘤、颈椎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随着治疗观念的改进、新型设备材料的研制和核心技术的普及,血管内治疗必将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对我科2010年12月-2011年11月间192名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血管造影检查(CTA)检查并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评价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可靠性。结果 192例中,CTA检查出动脉瘤162例,脑血管畸形12例;另有假阴性1例,假阳性1例,均通过DSA及手术证实,3D-CTA在aSAH诊断的灵敏性为96.17%,特异性为94.11%。结论3D-CTA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月~2009年3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血管痉挛患者60例临床资料。结果:DCVS在SAH后3~4d发生,于第2周达高峰,至少持续40d。SAH并DCVS的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与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无明显关系,SAH后基底池内的高密度影与DCVS的发生密切相关,DCVS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无关。结论:基底池中凝血块的存在是产生DCVS的直接原因。DCVS的发生于第2周达高峰,尼莫地平持续静脉推注能显著降低SAH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