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比较90例DSA阴性和171例DSA阳性SAH患者的性别,诱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癫痫发作,入院时Hunt-Hess分级,内科治疗后的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再出血率,脑积水率,脑血管痉挛率,病死率,改良Fisher分级,CT表现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数量及出院时的NIHSS评分等指标。结果 DSA检查阴性的SAH患者男性居多,伴有高血压的患者较DSA阳性组少。DSA阴性的SAH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相对较轻;经治疗后,头痛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均较短,再出血率、脑积水率、脑血管痉挛率及病死率均较低,预后良好。结论 DSA检查阴性的SAH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相对较轻,颅高压症状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短,并发症率及病死率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术最佳时间.方法 对120例SAH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造影时间<24h,B组造影时间1-3天,C组造影时间>21天,对病因、造影时间、并发症等对照研究.结果 术后24h内并发症比较A组再出血、脑积水、消化道出血,癫痫发作发生率高于其他各组,脑血管痉挛则在C组发生率最高.结论 SAH应常规行DSA检查,时间以发病1.3天为宜. 相似文献
3.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阴性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并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阴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2011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6例全脑血管造影阴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复查情况。结果 (1)临床表现:8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头痛,73例出现脑膜刺激征,62例出现恶心和(或)呕吐,37例伴有高血压史。(2)实验室检查:86例患者CT扫描未发现单纯脑室内出血或单纯脑实质内出血,伴有脑室内出血4例,硬膜下血肿3例,纵裂血肿2例。有74例再次行全脑血管造影,发现颅内动脉瘤22例,其中14例伴高血压,术前脑血管造影显示颅底大动脉或主干动脉血管壁不光滑。(3)治疗方法及复查结果:22例动脉瘤患者中8例保守治疗,7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4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3例行载瘤动脉支架置入;复查均未见异常。结论全脑血管造影阴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颅内动脉瘤或其他病变的可能,必要时应复查造影。 相似文献
4.
庞明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9):2215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对38例诊断为SAH的患者行DSA检查,并对所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8例SAH患者DSA病因诊断阳性率为86.8%,其中动脉瘤28例(73.7%),动静脉畸形2例(5.3%),烟雾病2例(5.3%),动脉炎1例(2.6%).动脉瘤主要发生在颈内动脉(35.7%),其次是后交通动脉和前交通动脉(21.4%,17.8%).中型动脉瘤占绝大多数(57.1%),其次是小型动脉瘤(21.4%),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较少见.28例动脉瘤经介人治疗后有19例治愈(67.9%),好转5例(17.8%),4例因再次出血而死亡(14.3%).结论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SAH的主要病因,DSA能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和大小,对于SAH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首次全脑血管造影(DSA)阴性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对32例首次DSA阴性的SAH患者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中,21例复查DSA,7例明确诊断,14例仍阴性,其中6例诊断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并随访1年,4例无再出血。未复查DSA的11例中,2例经MRI确诊,3例因病情加重紧急手术治疗,4例病重出院或死亡,2例拒绝检查。结论首次DSA阴性的SAH患者,应尽可能复查DSA,同时配合进行头颅CT、MRI以及MRA检查。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与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与原因。方法对120例经头颅CT、腰椎穿刺术和临床症状诊断为SAH的患者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首次造影结果阴性的患者2周后行第2次DSA检查,对临床症状与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阳性是SAH的主要症状;DSA造影阳性者95例(79.2%),其中脑动脉瘤72例(75.8%),常规正侧斜位DSA检出脑动脉瘤75个,旋转DSA检出7个;脑血管畸形19例(20.0%),烟雾病3例(3.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0.1%),正常者25例(20.8%)。结论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SAH诊断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特征。方法:对66例SAH患者的临床表现、颅脑CT、脑DSA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SAH的病因主要以颅内动脉瘤为主,且主要以中小型动脉瘤为主,旋转DSA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在立体空间中的实际解剖关系;CT平扫的出血量不一定跟动脉瘤的大小相平行;青壮年患者血管痉挛程度较年龄偏大的患者重。结论:SAH以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为主,脑DSA能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是SAH病因学检查的首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全脑血管造影 (DSA)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 30例DSA阴性的 SAH患者临床表现、CT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本组病例临床表现 :头痛 30例 ,呕吐 2 6例 ,脑膜刺激征阳性 2 8例 ,一过性意识障碍 4例 ,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4例 ,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且全部治愈出院。 30例中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PNSH) 18例。结论 DSA阴性的 SAH患者临床症状轻 ,并发症少 ,预后好。其中 PNSH病人应避免重复造影 ,脑、脊髓 MRI对明确病因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血管造影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玲 《江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29(3):35-3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位于脑蛛网膜下腔的动脉破裂引起的,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其死亡率及致残率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SAH的病因诊断具有重大意义。选择适当时机进行造影是关键。早期即发病后3天内行脑DSA可以早期作出病因诊断。早期病因手术根治治疗对防止再出血、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有帮助。我科1994年至1999年对SAH患者早期行脑DSA检查15例,现将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血管造影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低钠血症发生率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低钠血症总发生率及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低钠血症发生率以及与Fisher分级和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 :自 1998年 3月至 2 0 0 1年 11月SAH患者 2 6 5例 ,分为动脉瘤性出血和非动脉瘤性出血 ;对颅内破裂动脉瘤 15 0例 ,按解剖部位分成前交通 (ACoA)、后交通 (PCoA)和大脑中动脉 (MCA)动脉瘤三组 ,分析低钠血症发生率。结果 :自发性SAH低钠血症总发生率为 19% ,动脉瘤性和非动脉瘤性SAH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 30 %、5 %。A CoA、PCoA、MCA三组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 4 8%、15 %和 16 % ,重度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 30 %、6 %和 6 %。ACoA组中Fisher分级Ⅲ~Ⅳ级和Ⅰ~Ⅱ级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 6 7%和 32 % ;有脑血管痉挛和无脑血管痉挛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 71%和 2 4 %。结论 :动脉瘤性和非动脉瘤性SAH低钠血症发生率差别有显著意义 ,ACoA组低钠血症与重度低钠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PCoA组和MCA组 ,ACoA动脉瘤破裂出血Fisher分级Ⅲ~Ⅳ级或并发脑血管痉挛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高 ,应注意观察并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发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39例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组与68例非再出血组的临床、影像学检查、治疗结果等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再出血组高血压发病率、出现意识障碍、伴有癫痫发作、眼底水肿或出血及脑膜刺激征者较非再出血组多见,两者比较有差异性(P<0.05)。并发症发生率较非再出血组高(P<0.01),死亡率则随发病次数增多而增加。结论:有效降低再出血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关键是尽早明确病因、及时手术和综合性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醒脑静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包括脑血管痉挛)在介入治疗恢复期中所起的作用,探讨醒脑静治疗SAH的机理,从中医学角度加深对SAH的理解,研究分析醒脑静对SAH的影响及可能影响途径;考察两种疗法(纯西医和加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治疗SAH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适应症、禁忌症等,进行临床疗效的验证和评价;为治疗方法选择、进一步研究其影响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将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确诊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立即行动脉瘤栓塞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腰穿、止血、营养神经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症状性血管痉挛通过临床表现、TCD、DSA等检查判断,比较不同时期的TCD检查结果判断脑血流的变化及治疗前后患者Hunt-Hess分级及疼痛强度分级的变化。结果:40例患者TCD检查,血管痉挛符合率达100%,醒脑静组第5天、第10天脑血管痉挛缓解程度较对照组明显,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40例患者治疗前后Hunt-Hess分级及疼痛强度分级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有助于缓解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改善患者的预后。TCD结合其他方法有助于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与疗效分析。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较困难,近年来有关脑血管痉挛治疗研究进展较快,为提高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效果的认识,现就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不同病因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检出率.方法 对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自发性SAH的180例患者行DSA检查,并对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80例患者经DSA检查诊断为颅内动脉瘤142例,脑动静脉畸形8例,烟雾病3例,动静脉瘘3例,其中2例位于颅颈交界区,总检出率为86.67%,阴性24例.结论 DSA可以作为SAH患者病因诊断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通窍活血汤对急性颅脑损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脑血管痉挛(CV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住院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CS)分级评估,将120例急性颅脑损伤后出现SAH的CV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安慰剂,治疗组加用通窍活血汤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24h内口服或鼻饲给药,疗程21d,其他治疗两组相同。结果住院期内两组患者CVS缓解率、并发症及病情恶化程度、恢复良好率、患者重残率、植物生存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窍活血汤可促进急性颅脑损伤后出现SAH的CVS患者脑血流的恢复,减轻CVS的继发性脑损伤,对改善急性颅脑损伤后CVS患者预后有明显影响,无诱发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联合用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防治的临床疗效.方法 210例SAH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105):常规治疗加尼莫地平1 mg/h持续泵入14 d;治疗组(n=105):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应用西洛他唑50mg,2次,d.连用14 d.2组均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比较治疗前后2组临床表现,意识变化以脑血管痉挛(GCS)、病情以Hunt&Hess分级,预后以CT、MRI、TCD结果为评价指标.结果 (1)总体病情、GCS、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治疗前2组无明显差异(P>0.05).(2)头部CT或MRI:治疗组出现脑梗死灶11例(10.5%),低于对照组(23例,21.9%)(P<0.05).(3)TCD:出血后1 d大脑中动脉(MCA)平均流速对照组(115.6±12.5)cm/s,治疗组(112.5±10.92)cm/s,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比较3,7,14 d血流速度,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4)疗效:治疗组显效率(74.3%)明显高于对照组(60.0%)(P<0.05).结论 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联合防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