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 鼻窦炎 (chronicinvasivefungalrhinosinusitis,CIFRS)的概念、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以最终病理学诊断为依据 ,总结分析 4 8例真菌性鼻 鼻窦炎 (fungalrhinosinusitis,FRS)的病程、临床表现、鼻窦CT、窦内病变特征、窦黏膜表现、组织病理学和真菌学特征、以及 2种治疗方式的疗效。结果  18例为CIFRS ,早期在病程、临床表现、真菌种类和鼻窦CT特征与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 (noninvasivefungalrhinosinusitis,NIFRS)相似 ;其中 16例 ( 88 9% )窦内病变为泥石样物 ,15例 ( 83 3% )窦黏膜表现为Ⅲ度以上 ;窦内病变为泥石样物、同时窦黏膜Ⅲ度以上者与病理真菌的符合率为 83 3% ( 15 / 18) ;鼻窦清创术加抗真菌药物治疗治愈率达 81 8%。结论CIFRS进展缓慢 ,临床并非少见 ,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窦内为泥石样物和窦黏膜表现为Ⅲ度以上是其主要鉴别特征 ,早期诊断和鼻窦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可望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Plaignaud于1791年报告的第1例真菌性鼻-鼻窦炎(funsal rhinosinusitis,FRS)以来,对FRS的认识逐渐深入。1965年Hora首先报告了进展迅速、病情凶险和死亡率高的FRS,并冠名为急性暴发型侵袭性真菌性鼻一鼻窦炎(acute fulminant invasive funsal rhinosinusitis,AFIFRS)。1997年deShazo等报告了一组进展缓慢、但具有侵袭性的FRS,首次提出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chronic 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CIFRS)这一新的临床类型。2000年Stringer等全面地论述了CIFRS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早期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鼻窦CT特征及其诊断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 鼻窦炎 (CIFRS)鼻窦CT特征及其诊断意义。方法 :以病理学诊断为依据 ,对 18例诊断为早期CIFRS的鼻窦CT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与 35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 鼻窦炎 (NIFRS)进行比较。结果 :早期CIFRS鼻窦CT表现为 :14例 (77.8% )为单窦病变 ,多见于上颌窦 ,其次是蝶窦、筛窦 ;多窦病变为 4例 (2 2 .2 % ) ;病变鼻窦内表现为密度不均匀不透光影 ;单窦病变者窦腔均不同程度向邻近鼻窦、鼻腔或眼眶膨出 ;12例 (6 6 .7% )病变鼻窦内可见钙化斑或点 ,CT值为 80~ 16 0Hu ;7例 (38.9% )病变鼻窦显示窦壁骨质破坏 ,其中 2例同时有中鼻甲大部分破坏 ,1例同时有鼻中隔破坏。与NIFRS鼻窦CT比较 ,CIFRS多窦病变比例和骨质破坏比例较高 ,且破坏程度较大。结论 :早期CIFRS鼻窦CT表现病变多窦侵犯、病变鼻窦骨质破坏的机率略高 ,但总体特征与NIFRS基本相似 ,因此鼻窦CT对早期CIFRS的诊断无特异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真菌性鼻窦炎CT的非特征性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分析真菌性鼻窦炎患者术前CT,提出非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术后病理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患者CT176例,术前均行鼻窦CT检查及鼻内镜检查。所有患者均经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术中清理窦内病变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真菌感染。其中单纯蝶窦35例,单纯上颌窦84例,筛窦上颌窦49例,全组鼻窦3例,筛窦蝶窦5例。观察以上各组术前CT除病变钙化特征以外的非特征性表现。结果:本组患者共176例179侧,其中单侧173例,双侧3例(全组鼻窦感染)。CT的非特征性改变包括:窦内病变密度均匀增高,窦内病变密度不均匀增高,受累鼻窦内侧壁可有骨质吸收。病理证实179侧中,单纯蝶窦组CT病变钙化27侧,CT病变非特征性改变8侧,其中窦内均匀密度增高5侧,不均匀密度增高3侧;单纯上颌窦组病变钙化72侧,病变非特征性改变12侧,其中窦内均匀密度增高8侧,不均匀密度增高4侧,伴有骨质吸收5侧;筛窦上颌窦组病变钙化36侧,病变非特征性改变13侧,其中窦内均匀密度增高9侧,不均匀密度增高4侧,伴有骨质吸收6侧;全组鼻窦组病变钙化6侧;筛窦蝶窦组病变钙化5例。窦内病变钙化达81.56%。结论:窦内病变的钙化被视为真菌性鼻窦炎CT的特征性表现,但在临床工作中可观察到部分真菌性鼻窦炎术前CT的非特征性改变。当缺乏CT的特征性表现时,仅通过CT尚不能作出真菌性鼻窦炎的术前诊断,需其他检查手段来做鉴别诊断,甚至需经手术探查后的病理诊断来确诊。  相似文献   

5.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Plaignaud于1791年报告的第1例真菌性鼻-鼻窦炎(fungal rhinosinusitis,FRS)以来,对FRS的认识逐渐深入.1965年Hora首先报告了进展迅速、病情凶险和死亡率高的FRS,并冠名为急性暴发型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acute fulminant 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AFIFRS).1997年deShazo等报告了一组进展缓慢、但具有侵袭性的FRS,首次提出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chronic 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CIFRS)这一新的临床类型.2000年Stringer等全面地论述了CIFRS的概念,并指出其预后不良.自此,CIFRS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我们通过对一组FRS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并结合回顾国内外研究,阐述CIFRS的概念、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3例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本组23例真菌性鼻窦炎中真菌球20例,CT表现为受累鼻窦密度增高,内充以软组织影,18例中央可见点状、不规则细条状或云絮状高密度影,融合成团块状,边缘欠清楚,受累窦壁骨质有不同程度增生肥厚,3例上颌窦内壁可见骨质吸收,但残存骨端伴有骨质硬化。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3例,均为全组鼻窦受累。所有被累及的鼻窦黏膜增厚,窦腔实变,CT表现为鼻窦腔散在均匀高密度影,呈磨玻璃样特征,周边为软组织影。受累鼻窦膨胀2例,窦壁骨质侵蚀1例。病变延伸到邻近结构2例。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具有CT特征表现,如病变鼻窦内团块状高密度影、斑点样钙化影或气泡影,病变常膨入附近鼻窦或鼻腔,鼻窦骨壁可伴有压迫性破坏或吸收等。其中以鼻窦病变内钙化斑最具特异性。CT扫描结合鼻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鼻内镜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及与鼻腔解剖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确诊的31例真菌性鼻窦炎(fungal Sinustis,FS)的鼻内镜检查和CT扫描的病变特征、临床表现以及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式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效果。结果 CT扫描或鼻内镜检查显示31例患者鼻腔均有不同程度的解剖异常或病变及窦腔内病灶;全部病例病理学检查均发现真菌孢子、菌丝和黏膜炎症,临床分型均属非侵袭性FS,其中5例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llergic fungal sinusitis,AFS)。术后随访2-4年,治愈27例(87.1%),显效2例(6.5%),无效2例(6.5%)。结论 鼻腔解剖异常及局部病变与FS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6月~2020年4月我院病理确诊的30例真菌性鼻窦炎病人,对照CT表现特征进行分析,观察病变累计鼻窦窦壁、部位及密度等情况。结果 30例真菌性鼻窦炎病变主要为单侧鼻窦发病,以上颌窦为主,病变累计双侧或多个鼻窦少见,鼻窦改变主要表现为窦腔内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有向鼻腔延伸;26例病灶内见钙化,呈团状、条片状及沙粒样;窦壁骨质可见硬化、增生。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较为典型的CT表现,定位准确、显示病变范围,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67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CT改变、临床表现和术中所见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CT表现为:鼻窦充填密度不均软组织影29例,术前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2例;窦内充填软组织影伴散在不规则钙化灶34例,术前均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上颌窦内壁吸收破坏21例,术前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4例:筛顶骨壁吸收破坏2例,术前均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上颌窦骨壁出现增生硬化19例,术前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4例。67例中CT诊断鼻窦炎症60例,其中46例术前临床初诊为真菌性鼻窦炎,7例为上颔窦/筛窦肿物或占位性变。结论 窦腔内散在斑块状钙化的软组织充填是真菌性鼻窦炎CT诊断的主要征象,其它的CT表现常会导致术前误诊。虽然真菌性鼻窦炎的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但CT在其诊断中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且是显示鼻窦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鼻黏膜与窦黏膜相邻,鼻窦炎的炎症进程总是与鼻通道的炎症相关。过去使用的名称“sinusitis”只能表示鼻窦黏膜的炎症,“rhinosinusitis”可更准确地描述疾病状态和范围。国际鼻科专家强烈建议用“rhinosinusitis”代替“sinusitis”称呼鼻窦炎,故慢性鼻窦炎表示为“chronicrhinosinusitis”。  相似文献   

11.
26例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AFRS)的临床特点及以鼻内镜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的作用.方法:对26例AFRS患者术前常规进行鼻窦CT扫描,血清总IgE及特异性IgE检测,术中取窦内分泌物及受累鼻窦黏膜行真菌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26例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术前及术后配合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局部抗真菌药鼻腔冲洗治疗.术后随访至少1年.结果:26例患者中有21例伴变应性疾病史,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鼻窦CT多表现为受累鼻窦腔内中间呈斑片状或条索状高密度影,在软组织窗表现更为典型,部分患者窦腔扩大、窦壁变薄甚至骨质吸收;血清总IgE阳性22例,真菌SIgE阳性20例.窦内分泌物涂片均可见真菌菌丝,真菌培养阳性14例,以曲霉菌多见.分泌物及黏膜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大量嗜酸细胞浸润,8例分泌物内可见Charcot-leyden结晶.术后1年有19例术腔黏膜完全上皮化,其余7例有不同程度的黏膜肿胀、息肉样变或黏脓性分泌物.结论:AFRS诊断主要依据病史、鼻窦CT扫描、组织病理学、真菌学和免疫学检测.鼻内镜手术结合全身和(或)局部激素以及局部抗真菌药鼻腔冲洗是治疗AFRS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单侧鼻腔鼻窦病变的CT表现,探讨CT检查在单侧鼻腔鼻窦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10月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381例单侧鼻腔鼻窦病变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病理检查结果,评价CT扫描的诊断意义。结果病灶位于左侧鼻腔鼻窦198例,右侧183例。其中单纯上颌窦病变102例,孤立性蝶窦病变29例,上颌窦为主、累及筛窦及鼻腔191例,多鼻窦病变累及鼻腔59例。临床症状主要以单侧鼻塞、流涕为主326例(其中涕中带血者47例),单侧嗅觉减退或丧失31例,元明显临床症状24例。术前CT诊断准确率: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36例,准确率为93.4%;鼻窦囊肿54例,准确率为96.3%;真菌性鼻窦炎98例,准确率为87.8%;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65例,准确率为81.5%;其他良性肿瘤3例,准确率为66.7%;鼻腔鼻窦恶性肿瘤25例,准确率为88.0%。结论单侧鼻腔鼻窦病变以慢性鼻窦炎、真菌性鼻窦炎等病变为主。CT能清晰显示炎性病变、肿瘤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是诊断单侧鼻腔鼻窦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3.
儿童鼻窦炎性疾患的鼻窦CT影像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加深对儿童鼻窦炎性疾患鼻窦CT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对108例诊断为鼻窦炎的患儿进行CT扫描并进行分析. 结果儿童鼻窦炎多为上颌窦炎症,部分累及筛窦、额窦,全组鼻窦炎少见.急性鼻窦炎38例占35.2%,表现为上颌窦内高密度影,其中同时伴有筛窦炎症31例,额窦炎症9例,蝶窦炎症13例,上颌窦窦壁骨质吸收5例,腺样体肥大28例;慢性鼻窦炎56例占51.9%,表现为上颌窦内高密度影,其中同时伴息肉样鼻窦炎16例,黏膜下囊肿19例,鼻腔息肉6例,上颌窦窦壁骨质硬化增白3例,腺样体肥大41例;变态反应性鼻窦炎11例占10.2%,均表现为沿窦壁波浪状密度增高影;鼻窦正常发育变异患儿3例占2.8%. 结论儿童鼻窦炎性疾患治疗前做鼻窦CT检查能明确病变的性质,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判断预后有显著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IFRS)引发颅脑并发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鼻内镜手术治疗及预后的可行性。方法 报道3例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引发颅脑并发症的病例,包括额叶脑脓肿、脑膜炎、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并总结相关文献报道。结果 本组3例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病理确诊为毛霉菌感染,术后与神经内科协作进行规范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及定期鼻内镜复查,局部换药、鼻腔深海盐水冲洗等治疗后,均治愈。结论 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引发颅脑并发症临床罕见,易漏诊、误诊,治疗十分棘手,鼻内镜手术彻底清除鼻窦原发灶,结合全身抗真菌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Ⅲ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57例Ⅲ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均有一次以上鼻腔鼻窦手术史),其中21例筛窦骨质明显增生,窦腔融合,15例(24侧)为上颌窦根治术后复发,采用Messerkinger法彻底开放筛窦,充分扩大自然孔,术后用内镜电离子技术处理术腔水肿样肉芽组织及早期息肉与逐步处理上颌窦病变组织,冲洗窦腔,控制感染等综合治疗方法的随访观察。结果:大部分病例术后6-9个月症状明显改善,鼻腔,中鼻道,筛窦腔均已上皮化,12例(18例)上颌窦腔充分扩大且上皮化,3例(4侧)1年后除上颌窦前下壁少许粘膜水肿外均上皮化,全部病例均随访1年-1年半,治愈36例(63.2%),结论:Ⅲ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只是治疗的重要一环,内镜电离子技术是术后处理早期病变和上颌窦内病变促进上皮化的有效方法,术中充分扩大自然孔,开放筛窦和术后有效的抗感染是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鼻内镜下鼻窦开放已成为治疗慢性鼻窦炎等病变的一种成熟的新技术。在清理窦口鼻道复合体、开放上颌窦自然口或清除窦内病变组织时,有可能导致窦内黏膜撕脱。我们在术中采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填充法进行处理,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改良Gomori六胺银染色法诊断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能对真菌性鼻及鼻窦炎(fungal rhinosinusitis,FRS)患者进行准确分类和分型,我们采用改良Gomori六胺银染色(Gomori's methenamine silver staining,GMS)法检测了53例FRS患者的鼻腔、鼻窦黏膜及内容物中的真菌,同时进行常规HE染色和高碘酸-希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来源于后组筛窦的后鼻孔息肉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组筛窦的后鼻孔息肉(CP)的临床特征、诊断以及鼻内镜下手术方法.方法:总结2002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11例后组筛窦的C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鼻腔及鼻窦内病变情况、鼻内镜手术方法及注意要点以及临床疗效.结果:11例均在鼻内镜下完成手术.术中见11例CP根部均来自后组筛窦开口处.后组筛窦内3例(27.3%)伴有囊肿,5例(45.4%)窦内有明显息肉,3例(27.3%)表现为窦内黏膜水肿息肉样变.术中无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2年,无息肉复发者.结论:后组筛窦的CP多来自后筛窦口,可能由窦内囊肿演变而成.鼻内镜下切除息肉同时需开放后组筛窦清除窦内病变,彻底清除病变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9.
<正>真菌性鼻窦炎(fungal rhinosinusitis,FRS)是真菌在鼻窦内引起的一种特异性疾病。FRS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非侵袭性可以表现为真菌球和变态反应性两大类[1]。真菌球型鼻窦炎以单侧单窦发病为主,其中单侧上颌窦为最好发部位。真菌球型鼻窦炎的治疗原则是手术,通过彻底清除鼻窦内真菌团块,建立鼻窦通气引流。真菌球型鼻窦炎的手术目前多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临床上我科采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acute 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AIFRS)所致海绵窦综合征(cavernous sinus syndrome,CSS)的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顾性分析我院在2013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5例AIFRS致CSS患者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