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网络成瘾与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相关关系,如果存在相关关系,并考察能否被抑郁以及冲动相关行为部分或全部解释.方法 合肥市3507名使用网络的中学生完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Young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自杀行为、抑郁量表,冲动相关的行为以及不良经历等调查表.采用层次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网络成瘾与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相关关系及抑郁和冲动相关行为在上述相关关系中的作用.结果 3507名学生有182名(5.2%)被诊断为网络成瘾;过去一年有自杀意念、计划和未遂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7.4%、9.5%和2.6%.网络成瘾与自杀意念、计划和未遂的关联指标OR值分别为1.79(95%CI:1.32~2.44)、2.32(95%CI:1.57~3.42)和2.08(95%CI:1.03~4.22),调整人口学和不良经历变量后,网络成瘾与自杀未遂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抑郁和冲动相关行为分别引入以网络成瘾为自变量的方程,网络成瘾与自杀意念和计划的关联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相反,若将网络成瘾引入以抑郁或(和)冲动相关行为自变量的方程,抑郁或(和)冲动相关行为与自杀意念和计划的关联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网络成瘾与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存在关联,且该关联的路径可能由抑郁和冲动相关行为介导.  相似文献   

2.
网络成瘾与青少年身心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使用在全球迅速蔓延,人们在享受网上冲浪完美体验的同时,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网络这把双刃剑的伤害。科学家一组最新统计数字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目前全球2亿多网民中,约有114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这部分人在网上的冲浪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网络的心理依赖,随着每次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这种依赖越来越强烈,这种不自主的强迫性现象称为“网络成瘾综合征”。1网络成瘾的定义网络成瘾是指因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引起的明显的社会、心理损伤的一种现象。网络成瘾者与赌博成瘾者非常相似,均为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行为冲动失控,导致上网者学业失败、工作消极、婚姻不和谐等。Goldberg[1]首次将此现象命名为“互联网成瘾症”(IAD),也称为病理性网络使用(PIU)。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指出,尽管网络成瘾尚未作为一种正式定义的疾病收录到诊断体系中,但是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已遇到数量可观的病例,而且网络成瘾的实际发生率远比临床就诊的人数多[2~5]。这种心理上的疾病因其特殊的危害性,已成为国际临床心理学界公认的新的一种心理障碍。2网络成瘾的表现以及成因的探讨网络...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给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如网络成瘾。2018版《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将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的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社会功能损伤[1]。近年来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率为6%~14%[2]。2018年4月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说明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研究发现网络成瘾会导致一系列负面效应,一方面会阻碍青少年生理[3]、心理[4-5]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将破坏社会的稳定发展。据北京市公安部门的统计,青少年犯罪中76%是网络成瘾者[6]。本文立足于以往的研究,系统整理网络成瘾的前因变量、作用后果和干预效果,分析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网络成瘾研究进行有益的展望,以期为今后制定更加具有...  相似文献   

4.
张萍  左丹  刘晴  郭毅  燕虹  李十月 《中国公共卫生》2009,25(9):1030-1031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大学生由于心理发育尚不稳定、成熟,易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2],过度及难以自控地使用网络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及正常生活.为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与社会支持、上网动机的关系,本研究于2007年9月-12月对湖北省武汉市某高校大学生进行了网络成瘾现况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lC)调查结果显示[1],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10~19岁网民占网民群体的26.0%,20~29岁网民占30.8%.由于青少年本身的心理状态及互联网的特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并积极应对的焦点.Young教授将网络成瘾(IntemetAddiction Disorder,IAD)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2-3].本研究以海口市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上网情况及人格特征等因素进行分析,为网络成瘾学生的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什么样的行为是网络成瘾?网络成瘾与一般网络使用的区别在哪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日前发布《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对网络成瘾的定义及其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根据《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7.
<正>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对网络成瘾的定义及其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其中,持续时间是诊断的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需至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儿童行为问题的攻击性与血清元素含量有关[1,2].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青少年存在较多的行为问题,在临床上也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3],尤其在其上网受到阻止时.为了解伴有攻击性网络成瘾(IAD)青少年的微量元素水平,探讨网络成瘾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本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柳州市青少年学生电子游戏依赖和网络成瘾的现状。[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柳州市17所大、中学校4000名学生,进行自填匿名问卷集体调查。[结果]大中学生使用率为91.36%,大中学生网络成瘾总报告率为11.33%,电子游戏依赖报告率为13.77%,不同类别学校、性别之间电子游戏依赖和网络成瘾行为有统计学意义。上网目的主要是聊天(64.14%)、多媒体娱乐(60.36%)、浏览新闻(53.43%)、网络游戏(40.2%)、查阅学习资料(36.87%)。与一般网民相比,网络成瘾者上网主要目的为游戏和聊天的比例增加,而学习的比例减少。[结论]青少年是网络成瘾行为的高危人群,需要动员教育、卫生及相关部门,包括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开展干预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的行为是否具有冲动性,以及冲动的特点. [方法]应用Dougherty等研发的GOSTOP冲动测试软件对36例ODD和67名对照组进行测验并进行病例对照分析. [结果]ODD组测验的错误率高于对照组,STOP任务抑制率低于对照组,ODD组在GO和STOP任务反应的潜伏期均大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结论]ODD儿童具有冲动性,冲动行为可能是其特征性症状,ODD冲动行为具有启动和抑制慢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