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Chiari截骨髋臼加盖延伸成形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方法与疗效,减少再脱位、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1998年5月~2007年10月采用改良Chiari截骨+髋臼加盖延伸成形/联合股骨近端短缩旋转截骨术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58例(63髋)为治疗组,随机选取同时期Chiari截骨术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60例(60髋)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术后均随访5 ~ 12年,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再脱位并发症、远期功能疗效满意度方面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改良Chiari截骨+髋臼加盖延伸成形/联合股骨近端短缩旋转截骨术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疗效好,容易掌握,治疗风险较低;便于在相关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改良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改良髋臼周围截骨术式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方法 :采用髋臼周围截骨术联合髋臼加盖术 ,截骨端以楔形骨块充分植骨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3 7例 47髋。结果 :随访 3 0例 ,3 8髋。随访 1 5~ 5年 ,平均 3 2年。按周永德评定标准 ,优 3 1髋 ,良 6髋 ,可 1髋。结论 :改良髋臼周围截骨术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可吸收棒用于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对2007年4月~2010年10月间19例诊断为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患儿行Salter骨盆截骨术,截骨部位用可吸收棒固定,术后6~8周、6~8月观察术侧髋臼指数、截骨部位骨质愈合情况.[结果]可吸收棒用于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臼指数无明显的丢失,截骨部位骨质愈合好,达到了固定效果.[结论]可吸收棒应用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Salter骨盆截骨术固定截骨部位,和其他内固定材料一样可起到固定作用,维持了对髋臼方向的矫正,截骨部位的骨质愈合未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减少了传统手术金属内固定物的并发症,还可免除二次手术的痛苦,可以作为Salter骨盆截骨术内固定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1985年至2005年期间分别采用Salter截骨术、Pemberton截骨术和髋臼造盖成形术治疗6~15岁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56例(62髋).结果 31例(33髋)获平均8.5年(2.5~15年)随访,根据周永德疗效评定标准,优17髋、良11髋、中2髋、差3髋,总优良率为85%.Salter骨盆截骨术组优良率为87%;Pemberton截骨术组优良率为83%,1例股骨头坏死;髋臼造盖成形术组优良率为85%,1例股骨头坏死,1例严重髋关节僵硬;同时行股骨粗隆下截骨的22例(23髋)中无一例发生股骨头坏死和术后脱位.结论 正确选择术式是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术式的选择主要根据病理变化和年龄.股骨粗隆下截骨能有效降低头臼压力,减少股骨头坏死和再脱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一种Chiari截骨、植骨加盖螺钉固定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髋臼发育不良.[方法]从1982年10月~2001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共有63髋(56例患者)因髋臼发育不良而行Chiari截骨、植骨加盖螺钉固定术.患者年龄为8~42岁,平均20.7岁.术前X线片显示Wiberg CE角平均4°,髋臼覆盖率平均60%,Sharp角平均51°,髋臼角平均为27°,除2例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半脱位(Shenton线不连续).[结果]37髋(32例患者)有6个月~8年的随访结果,平均45个月,其中30髋疼痛明显改善,术后X线片显示Wiberg CE角平均44°,Sharp角平均37°,髋臼角平均12°.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76.3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9分.术后并发症包括2髋骨块被吸收.[结论]Chiari截骨、植骨加盖螺钉固定术较适合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髋臼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6.
三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Salter骨盆截骨术、髋臼造盖术、Pemberton髋臼成形术3种方法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为临床上选择适当的术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1990年至2002年采用这3种术式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94例111髋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随访52个月,Salter骨盆截骨术优良率84.4%,髋臼造盖术优良率70.6%,Pemberton髋臼成形术优良率86.7%。Salter骨盆截骨术、髋臼造盖术、Pemberton髋臼成形术髋臼角(AI)改善分别为14.3±4.98,19.7±5.46,20.4±6.87;头臼指数(AHI)为0.79±0.18,0.91±0.17,0.93±0.14。结论Salter骨盆截骨术、Pemberton髋臼成形术的疗效优于髋臼造盖术;Pemberton髋臼成形术、髋臼造盖术对髋臼形态的改善优于Salter骨盆截骨术。3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旋髂深动脉供应的髂骨穿支皮瓣设计与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原因探讨及防治对策;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22例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对髋臼骨缺损的处理;发育性髋脱位髋关节囊中Ⅰ、Ⅲ型胶原的免疫组化研究;Tavares改良骨盆截骨术治疗儿童重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Chiari骨盆内移截骨并加盖术,部分合并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治疗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能找出降低术后并发症的方法和措施。方法:本组患儿42例,男t0例,女32例,年龄6岁~16岁,平均9.2岁。采用髋关节前方切口,切开关节囊,找见真臼,清理真臼内软组织,复位股骨头于真臼内;真髋臼缘上方0.5cm处行骨盆完全截骨,髂骨块植入截骨处,行加盖,进一步增加股骨头的包容。部分患儿行股骨近端旋转截骨,纠正前倾角。结果:42例患儿经1~6年的随访(平均3.5年),出现再脱位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髋关节功能障碍4例。结论:Chiari骨盆内移截骨并加盖术虽然是治疗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提示我们在术前一定要选择合适的病例,术中仔细操作,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改良Salter骨盆截骨术,随访其治疗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12月本院采用切开复位联合改良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病例资料,纳入患儿共30例(30髋),均为单侧髋关节全脱位,其中男2例,女28例,年龄13~24个月,平均(18.57±2.66)个月;左侧19髋,右侧11髋。记录手术时间、髋臼指数、临床功能恢复情况及再脱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时间50~75 min,平均(60.23±8.76) min,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术中并发症。术中失血约10~30 ml,平均(21.17±6.91) ml,均未输血。除1髋术后1 d再脱位,经更换石膏后复位良好外,其他患儿均达到同心复位。髋臼指数由术前(38.03±6.27)°减少至术后(28.49±5.63)°,平均矫正[(9.75±7.31)°,95%CI (7.11~12.28)°]。随访16~46个月,平均(28.33±7.57)个月,随访期间3髋(10.00%)发生I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ckay临床功能评定标准,优26髋(86.67%),良4髋(13.33%),优良率100.00%。在影像方面,所有病例手术侧均无再脱位,均未发生髂骨翼畸形,手术侧髋臼指数随时间延长进一步改善,与非手术侧相等,甚至优于对侧,因为非手术侧有8髋髋臼发育不良。[结论]改良Salter骨盆截骨术微创优效,有助于加速髋关节脱位的髋臼重塑,减少残余髋臼发育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为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临床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应尽早给予相应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预后.目前治疗DDH的常用手术方法为全髋关节置换、Salter骨盆截骨术、Ganz髋臼周围截骨术、Dega髋臼成形术、Pemberton截骨术、Chiari骨盆截骨术、股骨截骨术以及微创术式等,但对于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