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施裕新  周康荣等 《临床》1996,3(4):218-221
为探讨快速MR成像在心肌梗塞再灌注诊断中的价值,作者应用心电门控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对4例心肌梗塞和梗塞后再灌注犬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Gd-DTPA增强后未获再梗塞心肌信号缓慢升高,2min内显著低地正常心肌心肌(P〈0.05)表现为低信号;梗塞后再灌注心肌增强后10即明显升高,20-30显著高地正常心肌(P〈0.05),呈主信号表现,梗塞后再灌注与正常心肌信号之比同未获再灌注梗塞心肌与正常心肌信  相似文献   

2.
影像学检查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意义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观察比较X线,ECT,MRI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意义,提高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诊断率,材料方法:以5组(每组4只),共20只成年犬,手术结扎一侧股骨头所有滋养动脉,观察术后3天,7天,14天,30天及45天的影像学改变。结果:X线仅在术后45天组中有2只犬有片状低密度改变,ECT仅提示股骨头血液灌注不良,MRI在术后7天就发现有点状低信号改变。结论:MRI,EC  相似文献   

3.
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晚期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晚期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92例患者按梗塞前心绞痛病史不同分为远期预处理组(A组,33例)、近期预处理组(B组,30例)和无预处理组(C组,29例),均于胸痛后6~12小时内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冠脉再通率、心肌梗塞范围、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B组冠脉再通率(56.7%)大于A组(30.3%)和C组(13.8%),P均<0.05;B组和A组晚期再灌注可减少心肌梗塞范围(P均<0.05);B组心律失常发生率(13.3%)也小于A组(45.5%)和C组(48.3%),P均<0.05;C组冠脉再通者病死率(50.0%)显著增高(P均<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晚期再灌注能减少心肌梗塞范围;只有近期预处理能提高冠脉再通率和减少心律失常;无预处理者晚期再灌注甚至可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MRI评价急性心肌梗塞(AMI)有无再灌注。方法 将21例确诊为AMI者分为有再灌注和无再洁注两组;2组均行MRIT1、T2加权和增强扫描,然后测量每例心功能和梗塞灶重量。结果 梗塞心肌明显强化;有再灌注组强化表现为诱壁且均匀,无再灌注组强化表现为诱壁但不均匀(周迷强化);前者我后者好,梗塞灶重量则较后者轻。结论MR增强扫描可评价梗塞心肌有无再灌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观察比较X线、ECT、MRI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意义,提高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诊断率。材料方法:以5组(每组4只)共20只成年犬,手术结扎一侧股骨头所有滋养动脉,观察术后3天、7天、14天、30天及45天的影像学改变。结果:X线仅在术后45天组中有2只犬有片状低密度改变。ECT仅提示股骨头血液灌注不良。MRI在术后7天就发现有点状低信号改变。结论:MRI、ECT均比普通X线敏感,而MRI是诸方法中最敏感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肌再灌注损伤(RI)的机制并评价费乐地平(Felodipine,Fel)对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设对照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及再灌注+Fel治疗组,设再灌注0.5、1.5和6.0小时3个时相点,测定心肌Ca2+、丙二醛(MDA)含量、中性粒细胞(PMN)浸润数、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并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及测定心肌梗塞范围。结果:心肌再灌注后Ca2+、MDA含量及PMN浸润数明显增高,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明显降低,其改变以Ca2+升高发生最快;Fel可使上述指标改变的程度明显减轻(P<0.05~0.01),并可缩小心肌梗塞范围,改善其超微结构的变化。结论:心肌RI是多种因素于不同时间所致的一种复合性损伤,Fel对心肌RI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其对心肌能量依赖性酶活性的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肌缺血和室壁运动障碍的影响,及^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心肌显像的应用价值。方法:23例AMI患者,其中溶栓财灌注组12例,无再灌注组11例,患者在溶栓前及发病后5-7日行^99mTc-MIBI心肌显像,发病3日-7日内行二维超声心图图检查,并随访4个月后的室壁运动状况。结果:2组患者首次心肌显像,发病3-7日内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随访4个月后的室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硫酸镁(MS)对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影响。方法:100例AMI住院患者随机分为MS+UK组(MU组,52例)和UK组(48例)。MU组在静滴UK前后加用MS。结果:2组的再灌注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MU组的再灌注心律失常(RA)发生率、4周病死率显著低于UK组(P<0.01,P<0.05);开始治疗后并发的严重心律失常(SA)、心力衰竭(HF)及梗塞后心绞痛(PIA)的发生率显著低于UK组(P均<0.05);休克、再梗塞(RI)及梗塞延展(IE)的发生率也均低于UK组(但P均>0.05)。结论:在UK静脉溶栓前后加用MS,可提高UK溶栓疗效,缩小梗塞面积,减少并发症,并有益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骨髓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MRI表现。方法 分析23 例多发性骨髓瘤的MRI表现类型。结果 MRI类型包括:正常型3 例(13 % ) ;弥漫型8 例(348 % ) ;灶型7 例(30 % ) ;弥漫加灶型2 例(87 % ) ;“盐和胡椒”型3 例(13 % ) 。5 例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其中4 例见于弥漫型。结论 对多发性骨髓瘤进行MRI分型有助于观察其骨髓异常的状况,其MRI表现可能与临床分期及预后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脊柱外伤的MRI表现与其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73例脊柱外伤的MRI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临床和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脊柱外伤的MRI征象可分为:1)椎旁软组织损伤5例(13.5);2)椎后韧带损伤7例(18.9%);3)椎体骨折37例(100%);4)椎间盘损伤7例(18.9%);5)椎管内异常(包括硬膜和脊髓受压,脊髓损伤)32例(86.5%)。临床症状的轻重和预后与脊髓损伤类  相似文献   

11.
背景磁共振成像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多注重心肌灌注改变. 目的分析比较MRI征象中梗死和再灌注心肌的特征,并与病理切片染色结果进行对比. 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磁共振科,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 材料实验于2003-10/12在解放军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用14只中国小型猪,随机分2组,每组7只,分别为梗死组和再灌注组.分别制成单纯心肌梗死和心肌梗死再灌注动物模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内多次进行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术后1个月取与MRI对应层面及厚度的心脏标本做病理大切片,进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蓝染色检查,对应氯化三苯基四氮唑蓝染色结果分别取梗死心肌(相当于左室前壁)和正常心肌(相当于左室后壁)及其相邻部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观察梗死心肌范围.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猪心肌T1和T2弛豫时间改变;梗死和正常心肌的形态改变. 结果纳入中国小型猪14只,梗死组和再灌注组各7只,在造模过程中梗死组死亡1只,进入结果分析猪13只,梗死组6只,再灌注组7只.①T1,T2弛豫时间数值梗死组梗死区心肌明显大于正常心肌[(1159.54±78.67),(60.15±6.31)ms,(1056.15±70.95),(47.46±7.94)ms,t=2.63,5.38,P<0.05,0.01];再灌注组梗死区心肌也明显大于正常心肌[(1171.14±139.98),(56.64±6.16)ms,(1074.64±97.61),(44.57±4.25)ms,t=2.64,6.24,P<0.05,0.01].②单纯梗死心肌与再灌注梗死心肌在MRI上均有明显强化,但两者弛豫时间和增强特征无明显差别,单纯梗死比再灌注梗死组左室扩大明显.③MRI所见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对照表明病理切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蓝染色所示梗死区与MRI所见一致. 结论①MRI对心肌梗死以及左室重构评价有价值,MRI和增强扫描不能鉴别梗死和不可逆性再灌注心肌缺血区心肌组织.②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改变有治疗作用.③MRI与病理检查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心肌代谢和灌注不匹配的定量评价 及心功能恢复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再灌注后心肌代谢和血流灌注不匹配区域与发病 1个月后左室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 接受再灌注治疗的AMI患者 18例 ,1周内实施2 0 1TlCl和12 3 I β 甲基碘苯十五烷酸 (12 3 I BMIPP)双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并制成BMIPP/Tl图像 ,分析BMIPP/Tl异常区域与 1个月后左室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 BMIPP/Tl在 0 .94~ 0 .85区域的像数与 1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室壁运动计分的改善 (ΔLVEF和ΔWMS)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但BMIPP/Tl<0 .85区域的像数和ΔLVEF和ΔWMS不相关。结论 应用BMIPP/Tl图像定量评价AMI再灌注后心肌代谢和灌注的不匹配程度 ,可以客观地评价疗效和预测慢性期心功能的恢复 ,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梗后心肌组织特征与早期再灌注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⑶评价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肌超声组织特征变化趋势与预后的关系以及早期再灌注对心肌组织密度的影响⒚方法⑶我们分析了首次发病的 69 例 Q 波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后 24 小时内、72 小时、2 周、3 个月和6 个月的心肌灰阶⒚根据患者有无早期再灌注分为⑶无早期再灌注组 46 例⒙早期再灌注组 16 例和死亡组 7 例⒚结果⑶在无早期早再灌注组⒙梗塞区心肌灰阶的均值、离散度于入院 3 个月后明显高于入院时 ⒉ P< 00 5⒕⒚早期再灌注组梗塞区心肌灰阶的均值、离散度在入院 2 周即开始逐渐下降 ⒉ P< 005⒕⒚死亡组梗塞区的心肌灰阶值在入院 72 小时后即明显增加 ⒉ P< 00 5⒕⒚结论⑶以超声组织定征视频法测定的心肌灰阶指标反映了心梗后心室重构过程中心肌组织结构的动态改变⒙并发现早期再灌注使梗塞区组织密度和非梗塞区心室重构减轻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冠状动脉远端保护装置对急性心梗患者左室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照组35例,实验组2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3、6个月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射血分数(EF)和室壁运动记分指数(WMSI).结果实验组术后EF值、3个月及6个月时WMSI和LVEDV、LVESV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联合应用远端保护装置,可更加有效阻止左室重构的进程.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观测、评价左室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纤维蛋白胶 (FG)控制bFGF在激光心肌打孔隧道内释放对犬急性缺血心肌重构的影响。方法  18只健康杂种犬结扎左前降支中段造成急性缺血心肌模型 ,随机分成三组 ,即单纯冠脉结扎组 (AMI组 )、冠脉结扎加激光心肌打孔组 (TMLR组 )和冠脉结扎加激光心肌打孔隧道注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纤维蛋白胶组 (bFGF组 )。术后 2个月用超声和显微病理技术观察缺血心肌形态及结构的变化。结果 左房室腔内径三个实验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AMI组有 2只犬、TMLR组有 1只犬存在心尖部室壁瘤 ,bFGF组无室壁瘤现象。左室前壁及前室间隔厚度 (TL VAW、TAIVS)在bFGF组、TMLR组和AMI组依次减小 ,其中bFGF组TLVAW与AMI和TMLR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AMI组缺血区存在大量的坏死心肌细胞 ,TMLR组部分心肌细胞变性坏死、部分结构正常 ,bFGF组大部分心肌细胞结构正常 ,小部分变性坏死。结论 用FG控制bFGF在激光心肌打孔隧道内释放 ,能够减轻或阻止心肌缺血性损害以及缺血心肌的重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联合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梗患者左室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6月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射血分数(EF)和室壁运动记分指数(WMSI)。结果:试验组术后1月WMSI、6月时EF值、LVEDV和LVESV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联合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更加有效阻止左室重构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犬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重构发生时间及6 h内左心室重构变化.方法 对14只健康成年犬麻醉后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AMI模型,成功制备8只AMI模型,超声心动图分别于术前,术后1、2、3、4、5及6 h观察梗死心肌室壁厚度(WIT)、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检查结束后处死实验犬,取梗死区心肌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1 h实验犬WMSI、LVESV(P<0.01)和LVEDV(P<0.05)增大,LVEF和WIT减小(P<0.01);WMSI术后3、4、5、6 h高于术后1 h(P<0.05);术后4、5、6 h和术后2 h比较,LVEDV和LVESV增高,LVEF降低.病理检查显示:梗死区心肌细胞发生肿胀,肌浆呈颗粒状凝集而分布不均,出现核固缩.结论 犬AMI后1 h即可出现左心室重构,超声心动图可评估AMI后早期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8.
心肌梗死过程MRI征象变化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演变过程中MRI征象变化规律。方法 同时低位结扎兔心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左旋支的方法制备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术前及结扎后30min、1h、2h、4h、8h、1天、3天、1周、2周、4周分别行常规T1、PD、T2、增强、电影及标记MRI扫描,测量各区信号强度及室壁厚度。结果 缺血30min缺血区即有心室壁变薄,以收缩期明显,心室壁增厚率降低,并逐渐加重;缺血1h,梗死区开始出现PD及T2高信号,逐渐升高,1周后开始降低,4周呈低信号,T1在4周时出现低信号;急性梗死期增强可见,注射Gd-DTPA后5min内正常心肌有强化,15~20min梗死边缘区环形强化,30min梗死中央区均匀强化。结论 MRI可以发现大面积早期心肌缺血,也可对各期心肌梗死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梗死区心肌存活性对左室重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6年2月-2010年12月208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的患者接受静息状态下18氟-脱氧葡萄正电子断层显像进行心肌代谢显像检查,根据基线梗死区心肌有无存活分为两组,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左室壁运动、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左房内径及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速度峰值的比值。血运重建术后12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观察梗死区心肌存活状态对于左室重构以及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PCI术后12个月,有存活心肌组左室射血分数(46.7±6.98)%高于无存活心肌组(45.1±7.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存活心肌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3.17±3.89)mm小于无存活心肌组(55.46±4.75)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房内径及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速度峰值的比值两组随访时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后的患者,在有存活心肌的情况下,心功能改善明显;而梗死区无心肌存活的患者,12个月后,心功能减低,左室重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影磁共振成像在评价急性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方面的价值。方法对25只犬分别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前和术后3小时进行电影磁共振成像检查,并测量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梗塞和非梗塞心肌节段的室壁厚度、长度及左室容积。结果电影磁共振成像能动态观察各心肌节段的室壁运动情况,能清晰准确地显示梗塞区室壁伸展、左室扩大和左室收缩功能受损情况。结论电影磁共振成像能为临床及早发现左室重构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