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东垣“阴火论”始于《黄帝内经》“阴虚生内热”之文,后发展为“阴火论”,“脾胃内伤,阴火上乘”为其核心病机。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率逐年升高,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亦没有特效药物。笔者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由虚致实的病机要点与阴火理论中“脾胃内伤,阴火上乘”的病机关键不谋而合,特此展开探讨,为临床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硬化中医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劳倦等病理因素.现代研究多根据发病特点,将多发性硬化病病机概括为肾气亏虚、湿邪浸淫、阴阳两虚等.李东垣《脾胃论》认为,阴火应是脾胃气衰,不能正常推动气的运行,气虚郁而化火.故多发性硬化核心为本虚标实,虚因脾气衰败,实因阴火内生.急性期与缓解期均可见阴火夹杂风湿、血瘀、水饮,阴火贯...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张小萍教授运用脾胃气化学说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认为该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虚,标实为湿热、疫毒、寒湿侵犯肠腑。其发生发展与脾胃的纳化失常、燥湿失衡、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有关,临床常以调升降,清内邪;理出入,抗外邪;顾纳化,复脾胃;兼燥湿,固肠腑等法治疗。   相似文献   

4.
作者归纳“阴火”病机为:脾胃气虚,阳气不伸,郁而化火;气虚湿阻,郁而化热;内伤七情,心君不宁,化而为火;脾胃气虚,化源告匮,营血大亏,阴火炽盛;脾胃气虚,清气不升,下乘肝肾,助火为毒,致阴火上乘土位。作者还提出病发三焦,不囿于肝肾,认为气虚为本,病性属虚而非实。导致气虚发热的主要因素是心君不宁,阳气郁遏,中阳下陷。气虚可产生阴火,阴火可导致发热。治疗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  相似文献   

5.
在辨析《素问调经论》关于阴虚生内热的论述基础上,遵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1]):"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经》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是六腑之元气病也,气伤脏乃病,脏病则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致荣卫失守,诸病生焉,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乃能生发耳。"以升阳益气甘温除热法之原则,探讨甘草泻心汤治疗脾虚阴火上冲为主要病机的临床应用,如:神经性耳聋、痤疮、湿疹样皮炎、皮肤角化症等。  相似文献   

6.
据肢体肌肉肿胀疼痛等症,嗜酸性筋膜炎可归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者,脾胃亏虚;标实者,热毒、痰浊、瘀血互结。刘健对本病提出"从脾论治",治以健脾化湿、活血通络为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李杲在《脾胃论》中,首创阴火论,立“甘温除大热”之法,创补中益气汤。后世对其甘温除热之病机众说纷纭,不断发展李氏之阴火论。提出血虚发热;气虚中气下陷,伏留化火;脾胃气虚,外邪入侵;气虚湿阻郁而化热;发热乃虚阳外越;气虚及阴,阴虚则生内热等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8.
“阴火”即内伤之火,其实质为脾胃亏虚,元气虚损所生之内热。“阴火”理论是李东垣提出并应用于临床阐明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学说。其产生机制复杂,涵盖内容广泛,自古存在诸多争议,至今未有定论,临床价值尚未完全体现。补中益气汤既是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核心方,也是理解其内伤发热之“阴火”理论的关键。文章将通过探讨李东垣脾胃内伤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方剂“补中益气汤”的药物配伍特点及其理论基础,阐述李东垣脾胃观之“阴火”论的学术思想,以及“益气升阳”“甘温除热”的制方思想,浅析“阴火”理论的学术渊源,总结后世医家基于“阴火”理论的临床诊疗应用思路,以期为日后临床工作者应用“阴火”理论临床辨证论治、组方加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曹恩泽教授认为IgA肾病属本虚标实证,其中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热毒、脉络瘀阻为主,常与本虚证互相兼夹出现。其创立清补通络法治疗IgA肾病,包括“补脾益肾,益气养阴”“清热止血,兼顾脾胃”“化瘀通络,贯穿始终”等学术思想,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单兆伟教授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多为情志失调,饮食失节,中气不足等,其病理为肝胃不和,气机升降失常.本病的发生与肝胆脾胃关系密切,病位在胃,涉及肝胆脾,情志不畅是其诱发因素,病性属本虚标实.临床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特色首重调畅病人情志,主张用药轻灵突显孟河遗风,并参照胃镜病证结合等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虚标实是乳腺癌的病机特点,本虚以脾胃虚弱、肝肾亏虚为主,标实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痰阻、癌毒;基于本病的病机认识,总结了中医治疗乳腺癌的常用治法为补益脾胃、滋补肝肾、疏肝理气、解毒散结。  相似文献   

12.
试论“阴火”之虚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垣所论“阴火”,一般理解是指因脾胃气虚、阴血津液不足所致的虚火,病变脏腑重点在脾胃,临床出现内伤热中证,治以甘温之剂。但脾胃学说是全面的,东垣在重点阐发脾胃内伤证论治时,还强调阴火的形成与心肾有关,虽然“阴火”以虚火形式呈现居多,但虚中挟实及纯属实火者亦有之。对此,从病变机理、水及脏腑、临床表现及治疗,东垣均有论述,故在学习和认识“阴火”理论时,应全面分析理解,不应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3.
浅论“痞满”与胃癌癌前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古代中医有关痞满症的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方药之论述进行总结。认为胃癌癌前病变属中医“痞满”之范畴其病因多侧重于内伤;病位在脾胃,与肝相关联,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气阴两虚,标实则有气滞、血瘀、热毒蕴胃等;临床以胃脘痞满、痛或不痛、食欲减退为主要表现;治疗以宣畅气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及清解热毒为大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新安医学文献分析新安医学关于手足口病的辨治特色。新安医学认为本病发病多与外感六淫、喂养不当、调护失宜、久病正虚等因素有关,火热及本虚标实是其主要病机特征。临证主张分清实火、虚火,不可专执胃热心火,妄用寒凉。中焦虚寒、下焦阴火的口疮尤须审辨明确。治疗当考虑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气弱血少,脾胃娇弱,以清热解毒、顾护脾胃为要务。  相似文献   

15.
胃下垂是西医学中一种消化系统病变.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痞满”和“胃院痛”病证的范畴.其病因多是由于索体脾胃虚弱加之饮食不节,起居无常而致.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为其病变之关键,病变的脏腑以脾胃为主。亦可下及于肾、旁及于肝而影响其他脏腑。由于中气不足,脾失健运、气机不畅,使胃炎受纳,肝失疏泄,饮食物不能吸收运化,津液不能输布,往往兼有水湿内停、气滞食积、湿热内蕴等证。从而形成了本虚标实,虚实扶杂、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分以下几种证侯进行治疗。1中…  相似文献   

16.
李晶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治疗,首先应基于"本虚标实"的根本病机。"本虚"主要是指脾胃气虚、胃阴虚,"标实"主要指肝气不舒。针对根本病机,李晶教授拟定调胃一、二、三号方,分别对应脾胃气虚、胃阴虚、肝气不舒三方面施治。其次,在本虚标实的病机基础上,慢性胃炎又每多兼见夹痰、夹瘀等病理变化,治疗时处方用药应随证灵活变通。再三,慢性胃炎是全身机能失调而反应在局部的表现,治疗重视对全身机能的调整,以期在调节全身状态的过程中达到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理解《备急千金要方·消渴第一》中对消渴分类和选方特点,本研究逐一比对宋校本与新雕本《备急千金要方·消渴第一》文字,并核查《小品方》、《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等善本相关内容,通过分析其医论及方剂的差异,发现两版本消渴分类基本一致,即分为:以渴而小便少为临床表现,病机主要是中焦内热的消渴;以小便多于所饮,虚极短气为临床表现,病机是下焦内热、本虚标实的内消;以茎长兴盛、不交精液自出为临床表现,病机也是下焦内热、本虚标实的强中,只是"此病虽稀,甚可畏也"。另外,消渴临床表现百出,兼证多变,需要仔细鉴别。但其总治则是除热止渴;兼虚者,除热补虚;凡消渴病经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两版本所选方剂内容相同率均值为85.5%,顺序的相同率仅为8%。宋校本医论逻辑更清楚,医论与方剂的结合更加紧密,而新雕本则保留了更贴近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原貌的线索,文献学研究价值重大。  相似文献   

18.
白塞病多以湿热、热毒为患,湿热内扰,毒气熏蒸,扰乱神明,湿热化生虫毒,腐蚀人体,外发痈疡,故有咽喉、前后二阴溃疡。早期多为实证,中晚期多为本虚标实,病变涉及肝、脾、心、肾诸脏,重点在脾胃。脾胃是生湿之源,湿热贯穿本病始终。本病治疗初期清热利湿、解毒祛邪为主,中晚期则以补虚佐以祛邪解毒之法。湿热内蕴,治宜清热除湿,方用甘草泻心汤;湿热蕴蒸,日久化热,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方用金匮泻心汤;阴虚内热,病及于肾,治宜滋肝肾、清虚热,方用十味地黄丸。  相似文献   

19.
老年冠心病其病机系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乃气滞、血淤、痰浊、寒凝,导致心脉闭塞不通。治疗以益气法固本为主,根据临床见证,分别采用益气活血、益气养阴、益气温阳、益气化痰及益气养心安神法等。  相似文献   

20.
李东垣尤重视脾胃,创制"阴火"一词,阴火即是相火,以强调因为元气亏虚所致的妄行的相火。生理上阴火起于下焦,内寄于心包络、少阳;病理上,根据相火妄动作用的部位不同,表现有所不同,并确立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