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铬细胞瘤     
作者报告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及中山医院泌尿科自1953年1月至1962年12月止10年内对8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治疗的经过。其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6例,肾上腺外腹膜后嗜铬细胞瘤1例,胸内及椎陶孔内1例。除1例系恶性外,其余7例均属良性。8例中5例经手术切除后已彻底治愈,1例恶性肿瘤因无法根治,采用姑息性放射治疗,随访二年余尚生存。2例手术死亡。本病的临床表现是以高血压和代谢紊乱为主,除极少数病例可能没有症状外,—般分二型;(1)阵  相似文献   

2.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它是发生在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和交感神经丛(亦称副神经节Paraganglion)的一种以分泌儿茶酚胺为主的内分泌性腺瘤病,由于循环内血管活性物质增高,临床表现主要为高血压(阵发性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阵发性加剧)、和或代谢紊乱、或少数病例无任何临床症状。过去只是根据临床症状来诊断本病,获得正确诊断的病例不多,大多数在手术或尸检时发现,晚  相似文献   

3.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是以高血压和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极少数可无任何临床症状。(无症状型)国内报告病例不多。我院外科自1962年9月至1976年7月曾遇到本病11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诊断10例为嗜铬细胞瘤,1例为嗜铬细胞瘤恶性变。5例位于右肾上腺,3例位于腹膜后嗜铬质群,3例位于膀胱壁。8例治愈,3例死亡。(病历摘要见附表)  相似文献   

4.
嗜铬细胞瘤     
童玉  郭晓蕙  张挺 《中国医刊》2004,39(7):58-58
1 病例临床特点 此患者中年女性,因间断心悸、苍白10年,发现血压升高3年,以高血压待查收入院.患者在先前的7年中间断于情绪激动时发作心悸、面色苍白,口唇麻木,头痛,有便意,但未发现有血压升高表现.近3年的前2年中,间断血压升高,1年前血压持续性升高伴阵发加重,服降压药物效果不佳,同时上述心悸苍白的症状仍然持续存在.入院时一般情况好,常规体检无明显阳性发现.  相似文献   

5.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病人身上,并没有性别差异,而最常在40至50岁时被诊断出。它是一种由嗜铬细胞(chromaffin cells)形成的肿瘤,90%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另有一部分则起源于胸腔或腹腔的交感神经节。因为它会分泌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所以临床上常会引起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出汗等症状。  相似文献   

6.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不是一种很罕见的疾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均经常报导,由于本病是以高血压及代谢紊乱为主的综合征群,在临床表现方面可以是症状型(如阵发性高血压、持续性高血压或高血压伴有代谢障碍等类型);也可以是无症状型,即平素无任何症状,一但因某些诱因(如外伤、手术刺激、特殊检查时、妊娠分娩过程、肤部包块反复按压检查时),而突然出现血压增高或循环急剧紊乱,经过进一步详细检查才确定是嗜铬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三例嗜铬细胞瘤所致儿茶酚胺性心肌病的尸检例。总结了本病临床病理的特点,并就本病的心肌受累部位、病变性质、发生机制、心肌病变与嗜铬细胞瘤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嗜铬细胞瘤所致儿茶酚胺性心肌病的病变程度与嗜铬细胞瘤的体积无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报告了3例恶性嗜铬细胞瘤并作文献复习。作者提出,该病临床特点是以儿茶酚胺增高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伴局部浸润和转移。须结合临床和病理方能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放疗和化疗也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9.
膀胱嗜铬细胞瘤为非上皮性肿瘤,较少见,国外报道约占整个膀胱肿瘤的0.38%[1]。我院1975年9月~1994年11月诊治5例,约占同期膀胱肿瘤的0.33%(5/1516),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例,皆为女性,年龄35~65岁,平均44.5岁...  相似文献   

10.
巨大的囊性嗜铬细胞瘤,无高血压表现,或者初诊时是以高热症状为主者,术前诊断甚为困难,本文报告此类嗜铬细胞瘤二例,均于术中才知道诊断,因术前无思想准备,以致一例抢救不及,另一例亦经很多波折,才获治愈,现将二例报导如下,并讨论由此二例所得到的一些经验教训。病例一梁某,男性,55岁,工人,因发热四十天,右上腹发现包块二十天,于1973年9月15日入院。  相似文献   

11.
报告5例膀胱嗜铬细胞用,3例良性,2例恶性。3例排尿时有典型高血压发作,2例排尿时血压正常。除了1例因肿瘤转移,另1例因诱导麻醉突然死亡外.余3例进行手术,术后效果满意。随访3~8年未见肿瘤复发。根据临床症状,膀胱嗜铬细胞瘤分为高血压型(又称功能型)和正常血压型(又分隐匿型和无功能型)。电子显微镜对肿瘤的超微结构研究显示:有功能的肿瘤分泌颗粒相当大,直径为220~280nm;无功能的肿瘤分泌颗粒比较小,直径仅为100~180nm。为明确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定位,分别对膀胱镜、CT、MRI、B超和 ̄(131)I一MIBG等项检查的价值进行了评论。膀胱嗜铬细胞瘤以手术为主,但必须做好术前准备。最后对恶性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2.
嗜铬细胞瘤为功能性肿瘤,多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约10%发生在肾上腺以外交感神经节或副神经节的嗜铬组织内,其中发生在膀胱者更为罕见。膀胱嗜铬细  相似文献   

13.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细胞瘤中大约有10%属于遗传性疾病.遗传性嗜铬细胞瘤主要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 2)、von Hippel-Lindau病(VHL)、纤维神经瘤病Ⅰ型(NFⅠ)、遗传性副神经节瘤以及遗传性嗜铬细胞瘤.迄今为止,已了解的与嗜铬细胞瘤有关的基因为RET基因、VHL基因和SDHx基因.本文对上述基因以及散发的嗜铬细胞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细胞瘤中大约有10%属于遗传性疾病。遗传性嗜铬细胞瘤主要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von Hippel-Lindau病(VHL)、纤维神经瘤病Ⅰ型(NFⅠ)、遗传性副神经节瘤以及遗传性嗜铬细胞瘤。迄今为止,已了解的与嗜铬细胞瘤有关的基因为RET基因、VHL基因和SDHx基因。本文对上述基因以及散发的嗜铬细胞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家族性嗜铬细胞瘤四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族性嗜铬细胞瘤四例报告彭弋峰(附属弋矶山医院泌尿外科)近年来我院收治的嗜铬细胞瘤病例中,有4例具有家族性,现报告如下。例1男,24岁。因头昏视物模糊3月余,查血压高达32/22.7kPa,拟诊急进型高血压,经降压、利尿治疗,血压仍波动不稳定,于19...  相似文献   

16.
男性:14岁,剧烈头痛,大汗周余,高热惊厥,昏迷1天。入院查体:急性重症容,精神萎糜,神智不清,体温40℃,大汗淋漓,血压120/80mmHg,颈强直。心肺未间异常,腹平软,肝脾不大,克氏症阴性,锥体来征双侧阳性,眼底正常。白细胞20.0×109/L。中性79%,尿蛋白(),有多数颗粒管型及透明管型。拟识:急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入院后给予腰穿,脑脊液常现正常。先给予一般支持疗法及镇静剂,病情渐好转,入院后予4日退热,第5日,神智清醒,复查血压180/140mmHg。后来血压一直持续不降,患者经常有阵发性头晕,并且大量出汗,忽然…  相似文献   

17.
1886年有研究从胚胎神经管嵴的嗜铬细胞中分离出了分泌儿茶酚胺的罕见肿瘤细胞——嗜铬细胞瘤[1].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来源于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的肿瘤定义为嗜铬细胞瘤(phaeochromocytomas,PHEO),将来源于肾上腺外(通常位于胸腔、腹腔和盆腔[2])交感神经节分泌儿茶酚胺的肿瘤定义为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s,PGL).现将PHEO诊治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我院1965~1985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嗜铬细胞瘤40例,其中14例位于肾上腺外,占35%,双侧性3例,其中1例为双侧多发,共摘除肿瘤45个。手术无一例死亡。文章结合14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对该肿瘤的解剖基础、好发部位、并就各种诊断方法、定位检查,手术体会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嗜铬细胞瘤临床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范荣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6):155-156
目的 探讨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2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肿瘤均完整切除,2例侵入肾脏行肾脏切除,l例术后出现高血压危象低血压休克反复交替现象,1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诊断时要重视可疑的PH病例,做好定性及定位检查进行筛选;治疗时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降压、扩容、改善心功能以及严密监护和注意术中操作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我院1994~1998年诊断嗜铬细胞瘤43例,其中6例应诊断为Von Hippel-Lindau(VHLD)又称为多发性神经血管母细胞瘤病,仅1例得以确诊,现结合文献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