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杂色曲霉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能产生致癌毒素—杂色曲霉素(ST),国内有报道和胃癌高发有关。本站通过对60份大米、小麦、玉米样品进行杂色曲霉和杂色曲霉素的测定。结果表明:小麦中杂色曲霉污染严重,污染率达60%,经产毒鉴定有60%产毒。大米、玉米中未检出杂色曲霉。三种主粮中杂色曲霉素(ST)污染较普遍,总污染率为78.3%,平均污染量261.3mg/kg,最高达1626.0mg/kg,其中小麦污染最为严重,污染率依次为小麦100%,玉米95%,大米40%,平均污染量分别为小麦534.1mg/kg,玉米27.5mg/kg,大米2.4mg/kg。  相似文献   

2.
3.
目前,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S,简称ST)在食品中的污染特性〔1〕,ST产生源在粮食中的产生关系〔2,3〕,及霉菌产生ST的生理生化〔4〕,分子生物学特征〔5,6〕等方面都在深入研究中。本文报道浙江省三个地区间粮食中杂色曲霉素污...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安徽省部分地区小麦、玉米、大米三种主要粮食中霉菌侵染状况。杂色曲霉素(ST)用化学方法提取,毒素含量测定用灵敏、快速的ELLSA方法。结果表明三种粮食中霉菌侵染严重,侵染率分别为96.27%,84.79%和26.80%。霉菌菌相以曲霉为主。ST在粮食中污染较普遍,阳性率为67.2%~100%,平均含量为0.49~231.53μg/kg。尤其在小麦中阳性率高达100%,平均含量达161.3μg/kg,1994年收获的小麦、玉米平均含毒量明显高于1995年收获的小麦、玉米,说明ST在粮食储藏过程中易产生  相似文献   

5.
杂色曲霉素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抗杂色曲霉素抗体的制备方法,建立了检测食物及饲料中杂色曲霉素(ST)污染情况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两种方法对ST的最低检出限为2ppb(μg/kg)。液相萃取配合多次层析技术,从杂色曲霉纯培养物中提取到ST,经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鉴定后,以甲醛为偶联剂,将一定量ST连接到牛血清白蛋白(BSA)上,制得复合抗原BSA-ST,多次免疫大白鼠和青紫蓝兔,10~16周后获得不同滴度的抗体。用双向琼扩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和间接ELISA测定抗体的特异性和效价后,经饱和硫酸铵盐析和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法纯化抗体。以ELISA和Dot-ELISA两种方法检测了24份饲料样品,发现其中14份含ST达8~6500ppb。  相似文献   

6.
杂色曲霉素高产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楼建龙  孟照赫 《卫生研究》1993,22(5):299-302
用薄层层析法初步筛选16株曲霉在5种培养基上产生杂色曲霉素(ST)的能力后,选定14株比较它们在玉米豆粉固体培养基上的ST产量。高压液相色谱测定发现,经28℃一个月静置培养后,ST最高产量达1.16g/kg,比国内文献报道产量高4~23倍。高产菌株已用于大量制备ST。  相似文献   

7.
杂色曲霉素(简称ST)主要是由杂色曲霉、构巢曲霉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几年来,英国、加拿大、美国及我国均有因摄入含ST的饲料导致鸡、奶牛、羊、马等畜禽发生急性中毒而死亡的事件,动物实验表明,ST导致动物发生肝癌、肺癌.  相似文献   

8.
田禾菁  刘秀梅 《卫生研究》2004,33(5):606-608
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法 (IC ELISA)检测我国粮食中杂色曲霉素 (ST)。样品取自东北、西北、华东、华中和西南五大地区 12个省市的小麦、玉米和大米样品共 15 80份。结果三种粮食中杂色曲霉素平均污染量分别为 6 8 9、32 2和 13 9ug kg。杂色曲霉素污染率分别为 98%、89%和 72 %。污染量及污染率大小为小麦 >玉米 >大米 (P <0 0 1)。按地区统计三种粮食中杂色曲霉素污染量华东和西北高于东北、华中和西南 (P <0 0 1)  相似文献   

9.
日光消除杂色曲霉素致突变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同欣  张祥宏 《卫生研究》1996,25(4):234-236
采用小鼠微核试验和体外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程序外DNA合成试验(UDS)探讨了日光消除杂色曲霉毒素致突变性的作用。结果表明,经日晒8h,杂色曲霉培养物的提取液不能诱导微核出现率升高和UDS;相反,未经日晒的培养物的提取液则可明显引起微核率升高和UDS,表明日光可消除杂色曲霉素的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胃癌、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粮食中杂色曲霉素污染量调查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采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C-ELISA)测定了208份粮食样品的杂色曲霉素(ST)污染量,发现其中79份含ST少于4μg/kg,111份含4~39μg/kg;ST污染量高于40μg/kg的有18份,最高含34μg/kg。采自胃癌、肝癌高发区的107份样品,有44.9%含20μg/kg以上的ST,而低发区的61份样品只有14.8%含ST在20μg/kg以上。二者,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高发区样品的ST污染量加权平均值为(19.6±21.6)μg/kg,低发区的为(12.2±11.8)μg/kg,二者也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在同一类地区,原粮的ST污染量显著高于成品粮的;不同粮食品种之间的ST污染量有差异,按ST污染量由大到小排列为:杂粮及饲料>小麦>稻谷>玉米>面粉>大米。就单一品种比较,来自胃癌、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的小麦、玉米、大米三种粮食的ST污染量之间都有显著差异(P<0.05),而稻谷、面粉的ST污染量差异不显著(P>0.05)。对其中的16份样品按现行国家标准检测方法──薄层层析法测定ST含量,发现15份样品的测定结果与IC-ELISA法的测定值相一致。二种测定方法的符合?  相似文献   

11.
陈万般 《现代保健》2014,(29):151-154
目的:探析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后。方法:选取本院150例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预后指标。结果:轻度出血42例(28.0%),中度出血90例(60.0%),重度出血18例(12.0%);药物治疗组、内镜治疗组、三腔二囊管组和联合组患者急诊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0.8%、93.5%、85.7%、85.7%,各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17例死亡病例,其中13例(76.4%)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5.9%)死于肝性脑病,1例(5.9%)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11.8%)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对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死亡风险有较大影响的独立预后指标为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胃镜检查和出血程度,其中胃镜检食是病死的保护因素。结论: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严重程度一般为中重度,多死于出血性休克,通过早期胃镜检查能够有效地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胃癌患者癌癌旁和正常组织中16种元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4例胃癌患者3种组织中16种元素的测定结果表明:①癌组织中Se、As、Cu、Zn、Fe、Ca、Mg、K、Al、P、Ti、Na、Ba的含量分别高于癌旁和正常组织;Mo、Mn、Sr的含量则分别低于癌旁和正常组织。②Se、As、Cu、K、P5种元素的含量癌与癌旁、癌与正常组织分别存在显著差异P<0.05。③Zn、Ca、Mg3种元素的含量癌与癌旁组织间差异显著P<0.05;而Mn元素的含量癌与正常组织间差异显著P<0.05。④Se、As、Na元素的含量癌旁高于正常组织,其它13种元素的含量癌旁分别低于正常组织;癌旁与正常组织间As、Mo、Cu、Zn、Mn、Ca差异显著P<0.05。⑤癌组织的Cu/Zn比值分别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3.
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锌 铜 铁 硒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微量元素与胃癌的关系 ,对 2 0例胃癌患者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Zn、Cu、Fe、Se分析 ,以 2 4例非胃癌患者胃组织为对照。结果 :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Zn、Fe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而Cu、Se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但Cu/Zn比值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揭示了胃癌的发生与体内微量元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术后1~2年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摄入的营养素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和影响营养素摄入的因素。[方法]对长乐市2002—2003年手术后存活1年以上的287例胃癌患者用自编问卷进行人户调查.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法研究患者营养素摄入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以及影响营养素摄入的因素。[结果]影响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有: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辅助免疫治疗、康复锻炼和营养素(包括蛋白质、铁、锌、硒、核黄素及烟酸);每日用餐数、家庭人均月收入与摄入的营养素含量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对生活质量有影响;增加每日餐次.增加营养素摄入.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和癌旁肝组织中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STAT1)抑制因子(PIAS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两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IAS1蛋白在HCC及其癌旁肝组织的表达。结果PIAS1蛋白在HCC中的阳性率和阳性强度均低于癌旁肝组织(P<0.01);HCC中PIAS1蛋白的表达强度与患者的性别和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但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1)。分化越差,表达越弱。结论提示检测PIAS1蛋白对判断HCC的预后具有一定意义,纠正PIAS1蛋白的表达有可能成为HCC基因治疗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转硫酶M1(GSTM1)、T1(GSTT1)基因多态性及烟酒嗜好与胃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技术检测6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的GSTM1和GSTT1基因型,结合研究对象的烟酒嗜好,分析其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基因与烟酒嗜好间的交互作用。结果GSTM1(-)基因型出现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布差异无显著性,GSTM1-与胃癌易感性无关联(χ2=1.63,P>0.05);GSTT1(-)基因型出现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布差异有显著性,GSTT1-基因型增加胃癌发病危险(χ2=6.08,P<0.05,OR=2.8395%可信区间=1.24~6.47);饮酒者较非饮酒者发生胃癌的危险高(OR=2.51,95%可信区间=1.09~5.95)。同时携带GSTM1(-)和GSTT1(-)基因型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高于GSTM1(+)和GSTT1(+)基因型携带者(OR=3.27,95%可信区间=1.24~8.54,P<0.05),携带GSTM1(-)和GSTT1(-)且有烟酒嗜好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显著高于GSTM1(+)和GSTT1(+)的无烟酒嗜好者(OR=12.00,95%可信区间=1.99~72.36。结论GSTT1(-)基因型、饮酒可增加胃癌易感性,GSTM1和GSTT1基因型与烟酒嗜好在胃癌发生中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启东肝癌高发区1972~1991年全人群肝癌生存率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获取启东全人群肝病的生存资料,对启东肝癌高发区1972~1991年以人群为基础的11220例肝癌生存率及相对生存率作出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个10年(1972~1981年)的5年观察生存率为2.1%,第二个10年(1982~1991年)为2.0%。而两个阶段的5年相对生存率分别为2.2%及2.3%。女性的生存率优于男性,第一阶段的男、女性5年生存率分别1.7%比3.5%,差异有显著性。第二阶段分别为1.8%比2.6%,差异无显著性。1982~1991年的资料还显示出年龄组的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男性0~34、35~44、45~54、55~64和65岁以上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2%、1.9%、1.3%、2.2%和1.5%,女性为3.7%、3.1%、2.8%、2.1%和2.6%。同样,男女性5年相对生存率分别为2.2%、1.9%、1.4%、2.4%、1.9%,及3.7%、3.1%、2.9%、2.2%、3.0%。表明全人群肝癌的预后甚差,亟待加强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检,早期发现及采取治疗措施,以提高肝癌的总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与肝纤维化标志物(PCⅢ、Ⅳ-C、LN、HA)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100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ALT、AST、TBIL水平和肝纤维化标志物(PCⅢ、Ⅳ-C、LN、H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血清ALT、AST、TBIL水平显著上升(P〈0.05);在肝硬化不同级组之间,血清ALT、AST、TBIL水平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增高而逐渐上升,其水平为C级组〉B级组〉A级组,各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PCⅢ、Ⅳ-C、LN、HA)水平显著上升(P〈0.05);ALT、AST、TBIL与肝纤维化指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520~0.797,P=0.000~0.017)。结论联合检测血清ALT、AST、TBIL及PCⅢ、Ⅳ-C、LN、HA水平对肝硬化的早期诊断、评估病情以及预后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北方地区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SALF)、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病因及其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3233例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对病因、年龄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233例患者中,ALF前三位的病因是:HEV(22.52%)、药物性(18.92%)、HBV(17.12%),SALF为药物性(29.15%)、HEV(14.57%)、HBV(10.55%),而ACLF为HBV(87.75%)、酒精性(3.87%)、HBV重叠HEV(1.64%)。常见嗜肝病毒感染者占总数86.20%(2787例),其中仅单一HBV感染者共2605例,占ACLF的87.75%,占总数的80.56%;其中35~65岁人占76.33%。HEV感染导致肝衰竭呈下降趋势;酒精性及药物性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HAV单独或重叠感染至肝衰竭病例数最少。结论 3233例患者中不同类型肝衰竭主要病因不同;HBV感染居LF病因之首,酒精性、药物性LF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肝癌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不舒适的症状并探讨其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0例住院肝癌患者介入术后的护理工作。结果提高了患者的舒适程度,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及时采取护理方法能有效降低患者不舒适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