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以腺病毒作为载体,将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与小鼠IL-2基因联合转移,研究其体内抗肿瘤作用及免疫机理。方法小鼠皮下接种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后3天,肿瘤局部注射表达IL-2的重组腺病毒AdIL-2和表达CD的重组腺病毒AdCD,然后连续10天给予5-氟胞嘧啶(5-Fc)300mg/kg进行治疗。结果联合治疗组荷瘤小鼠皮下肿瘤结节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小鼠存活期明显长于AdIL-2、AdCD/5-Fc、AdlacZ/5-Fc或PBS组。经联合治疗后,小鼠脾细胞的NK活性和CTL杀伤活性明显增强;肿瘤瘤体内CD4、CD8细胞浸润增加;肿瘤细胞表达H-2Kb和B7-1分子明显增加。结论联合应用自杀基因和IL-2基因治疗,一方面可以明显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机体对肿瘤细胞免疫应答,增加机体的抗肿瘤作用,是肿瘤基因治疗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白介素12(IL12) 基因与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 基因联合治疗小鼠肝癌的疗效。方法 将IL12 基因和HSVTK 基因分别转导入小鼠肝癌MM45T-Li 细胞,获稳定表达的MM45T-LiIL12 和MM45T-LiTK。于Balbc 小鼠皮下接种MM45T-Li 细胞2 ×105 ,待肿瘤长至0-5~1-0 cm 时,将MM45T.LiTK细胞与经60 Co 照射的MM45T.LiIL12 细胞混合,行瘤内注射治疗,于治疗次日,腹腔注射Ganciclovir(GCV40 mg·kg- 1·d- 1) ,连续注射10 天。按同样方法观察对远侧接种的肿瘤的治疗作用,并通过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 活性检测及免疫组化染色,探讨其抗肿瘤机制。结果 MM45T.LiIL12 与HSVTKGCV 联合治疗,肿瘤体积显著缩小,生长受到抑制,疗效显著优于单独治疗组( P< 0.01) 。有60% 小鼠的肿瘤完全消退,且观察2 个月无肿瘤生长。两者联合治疗,对远侧肿瘤也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P<0.05) 。MM45T.LiIL12 与HSVTKGCV系统联合诱导的小鼠CTL明显高于单  相似文献   

3.
自体可溶性肿瘤抗原协同IL-2诱导外周血PBMC增殖及杀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自体可溶性肿瘤抗原(TSA)与IL┐2共同诱导PBMC增殖及杀瘤作用。方法分三组用APAAP法观察细胞表型,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及杀瘤活性(靶细胞为MNK45系人胃低分化腺癌细胞)。结果培养第7天TSA(10μg/ml)协同IL┐2诱导PBMC增殖显著高于单独IL┐2诱导(P<0.01)。且CD+8及CD+25表达率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0,当效/靶比为80∶1时IL┐2诱导的PBMC杀瘤活性为48.6%,而10μg/mlTSA协同诱导PBMC杀瘤活性为86.3%。结论为研究TAK细胞提供了实验依据,提示该类细胞具有临床过继免疫治疗应用的潜能  相似文献   

4.
旋转磁场对SP2/0瘤鼠的抑瘤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进一步探讨旋转磁场、恒磁场对SP2/0骨髓瘤细胞的影响。作者采用RMT3旋转磁疗机作用于肿瘤区,观测瘤块直径,瘤块重量及瘤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旋转磁场具有明显的抑制SP2/0瘤细胞增殖的作用,磁场组与非磁场组相比,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表明磁场具有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5.
Ju D  Cao X  Wang B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2):108-111
以腺病毒作为载体,将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基因与小鼠IL-2基因联合转移,研究其体内抗肿瘤作用及免疫机理。方法小鼠皮下接种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后3天,肿瘤局部 注射表达IL-2的重要腺病毒AdIL-2和表达的CD的重组腺病毒AdCD,然后连续0天给予5-氟胞嘧啶300mg/kg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4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PCT)支持下接受超大剂量化疗(HDC)的初步经验并评价所用PBPC动员方案的动员效果,预处理方案的耐受性以及PBPC回输后造血重建情况。方法:4例高危NHL经常规化疗获首次缓解后,采用CTX3500mg/m2+G-CSF3.5-5μg/(kg·次)+Dexamethasone10mg作动员方案,经CBV+Epirubicin(CTX3600mg/m2,VP-161200mg/m2.BCNU300mg/m2和Epirubicin100mg/m2)或TBI8Gy+VP-161200mg/m2治疗后回输PBPC。结果:每例患者分离2次,分别采集到MNC1.7-4.3×108/kg,CFU-GM1.5-2.8×104/kg和CD+34细胞3.1-8.8×106/kg。回输PBPC后,均获快速重建造血功能,ANC>0.5×109/L和Pt>5.0×109/L的时间为8~12天和8~16天。非造血系统毒性包括心脏毒性反应,恶心呕吐,轻度肝功能异常和粘膜炎等。结论:PBPCT支持下超大剂量化疗是治疗NHL安全可行的临床手段,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7.
昆明种小鼠腹腔接肿艾氏腹水癌细胞,3天后腹腔注射重组肿瘤坏死因子(rhTNF-α),隔日1次,共4次。用药后第7日两剂量组小鼠腹水癌细胞平均浓度分别为1.3±0.2×10(10)/L、1.6±0.2×10(10)/L,比对照组2.5±0.4×10(10)/L大幅度降低(P<0.01)。苔盼兰染色结果两实验组腹水中瘤细胞平均死亡率分别为46±6.1%、43±5.6%,比对照组19±3.7%显著升高(P<0.01)。用药小鼠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23±3.2天、19±3.3天,比对照组13±3.6天有所延长。提示rhTNF-α对艾氏腹水瘤细胞有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重点评价人用复合瘤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应用30例恶性实体瘤手术切除的自身肿瘤组织制成多因素处理的病毒异种化瘤苗TVPBH,对术后患者进行主动免疫治疗,以15例患者作为对照。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4/CD+8细胞比值及NK细胞活性在治疗后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1),对照组变化不显著(P>0.05);两组TNF-α和IL-2含量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变化(P<0.01),治疗组变化辐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毒副作用;通过透射电镜还观察到瘤苗中的新城疫病毒(NDV)对来源于消化道的肿瘤细胞易感而对乳腺来源的瘤细胞不易感。结论TVPBH是一种高特异性的安全有效的免疫制剂。远期疗效在进一步观察中。  相似文献   

9.
应用石蜡包埋的Ca761-KFP8/L小鼠移植性乳腺组织制备的瘤苗,对荷瘤的615近交系小鼠的治疗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经PETV治疗后小鼠的存活期明显延长,肿瘤的重量明显小于对照组,肺转移率也较对照组降低,应用PETV配合选择性去除Ts细胞的小剂量CTX和增强免疫 答反应的细胞因子INFa-2b可进一步提高疗效。作者认为,PETV应用范围广,可长期保存抗原等优点,值得 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聚乙二醇(PEG-8000)化学修饰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PEG-rIL-2)显著地延长了rIL-2的循环半衰期。本研究比较了不同剂量方案的PEG-rIL-2和rIL-2的体内抗小鼠宫颈癌作用,采用局部用药抗移植的小鼠腹水瘤型和皮下实体瘤型宫颈癌U14。结果表明:腹腔内注射一定剂量的PEG-rIL-2(4500IU,QD×5)能较相同剂量的rIL-2显著延长荷腹水瘤小鼠的存活期(23.1±3.6天比16.5±2.0天,P<0.01),但PEG-rIL-2剂量过低则无明显疗效。在小鼠皮下移植肿瘤的局部并于肿瘤移植后的第4天开始注射给药,不同剂量的PEG-rIL-2(1500~13500IU,QD×5)对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显著强于相同剂量的rIL-2(P<0.01),且抗肿瘤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本研究提示,PEG-rIL-2的抗小鼠宫颈癌作用优于rIL-2,对人宫颈癌的局部免疫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豆皂甙对小鼠移植肿瘤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豆皂甙(TS)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C57BL/6小鼠皮下接种S180细胞后,经口连续7天注入胃内0(对照组)、10、20和40mg/kgTS。结果第8天注入上述剂量ST组小鼠移植肿瘤平均重量分别为1.18、0.8和0.89g,均较对照组2.23g明显减轻(P<0.05~0.01)。小鼠腹腔注入S180细胞后,连续7天经腹腔分别注入上述剂量TS,第8天各组小鼠S180细胞周期进程均延缓,G0/G1期S180细胞平均百分数分别为30.76、41.74和34.84,均较对照组24.76增多,40mg/kg组小鼠最明显(P<0.05);S期S180细胞分别为15.28、11.64和11.80,均较对照组30.30明显减少(P<0.05)。结论TS对小鼠移植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可能与肿瘤细胞从G0/G1期向S期进程受阻有关。  相似文献   

12.
将小鼠SP2/0骨髓瘤细胞与脂多糖(LPS)活化的同系动物来源的B淋巴细胞融合,获得1F11和2A6杂交细胞。采用荷瘤小鼠模型,观察了1F11、2A6杂交细胞的免疫治疗对小鼠存活率、小鼠脾CTL细胞体外杀瘤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腹腔荷骨髓瘤小鼠经SP2/0杂交细胞治疗后第3周时存活率均为50.0%,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1F11、2A6治疗组分别有30.0%、20.0%小鼠长期存活;杂交细胞治疗组小鼠脾CTL细胞杀伤SP2/0细胞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1F11和2A6杂交细胞具有一定的体内抗肿瘤治疗作用,提示肿瘤细胞与活化B淋巴细胞的杂交细胞可作为一种肿瘤疫苗用于肿瘤的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测定了HePA与S180小鼠血清中γ-6T和α1—AT活性。γ-6T活性:正常鼠为19.33±4.87mIU/ml;移植第5及第10天S180的值分别为10.32±3.90,9.78±2.86mIU/ml;第5及第10天HepA的值分别为13.15±3.17,11.81±2.75mIU/ml,均比正常鼠显著降低(P<0.001)。α1—AT活性:正常鼠每分钟为1.927±0.185μmol/ml,移植第5及策10天S180的值每分钟分别为1.575±0.204μmol/ml,1.412±0.217μmol/ml;第5及第10天HepA的值每分钟分别为1.387±0.244,1.179±0.179μmol/ml,均比正常降低(P<0.001)。肿瘤病程与γ—GT,α1—AT活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碳酸锂对环磷酰胺的抑瘤及毒副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观察碳酸锂(Li2CO3)对环磷酰胺(CP)的抑瘤作用和毒副作用的影响。按标准方法对每只小鼠进行肿瘤(肝癌H22、肉瘤S180)接种。Li2CO3[20、40mg/kg.dig,连续10天。CP(90、180mg/kg)一次iP。结果显示:Li2CO3与CP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抑瘤率,增加荷瘤鼠的外周血白细胞(WBC)数和降低骨磷嗜多染红细胞(PCE)的微核率(MNF)。提示Li2CO3能明显增强C  相似文献   

15.
IL—2膀胱内注射及BCG+IL—2联合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方法 对40例膀胱癌患者于术中或TURBT术后癌肿切缘周围组织粘膜下注射50万u IL- 2,以后每3 月定期用自制输尿管导管针注射。并联合应用BCG120 m g+ IL- 210u 膀胱内灌注。同时随机对30例同期膀胱癌术后患者用丝裂霉素C40mg 膀胱内灌注为对照组。结果 随访4- 72个月,平均28.6 个月。无肿癌复发率IL- 2膀胱内注射及IL-2+ BCG灌注组95% ,丝裂霉素C灌注组(对照组)86.7% 。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 IL- 2 膀胱内注射及BCG+ IL- 2 联合膀胱内灌注防止膀胱癌术后复发更为有效。内注射IL- 2,并于术后2 周开始用BCG+ IL- 2 联合膀胱内灌注,这样可使血和尿IL- 2 水平长时间增高,且可有效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可以充分发挥IL- 2淋巴因子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BCG还可使膀胱粘膜移行细胞变薄,刺激T细胞增殖转化成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使局部呈炎性反应。我们行膀胱镜检时发现IL2 膀胱内注射及BCG+ IL2 膀胱灌注3 月左右,病人的膀胱粘膜失去正常结构,膀胱粘膜变白,表面有炎性渗出物,呈“板块状”,弹性差,组织脆弱,这  相似文献   

16.
聚乙二醇(PEG-6000)化学修饰竽组人白细胞介素-2(PEG-rIL-2)显地延长了rIL-2的循不半衰期。本研究比较了不同剂量方案析PEG-rIL-2和rIL-2的体内抗小鼠宫颈癌作用。采用局部用药抗移植的小鼠腹水瘤型和皮下实体瘤型宫颈癌U14。结果表明:腹腔内注射一定剂量的PEG-rIL-2*(4500IU,QD×5)能较相同剂的rIL-2显延长荷腹水瘤小鼠的存活期(23.1±3.6天  相似文献   

17.
用肿瘤疫苗进行肿瘤免疫治疗已有八十年历史,但由于肿瘤本身抗原性较弱不足以引起有效的抗肿瘤效应,疗效不够理想,随着免疫技术发展、免疫激活剂的应用,肿瘤疫苗制剂进行主动特异免疫治疗在动物及部分人类肿瘤获得良好的效果。本试验将S180 3×10~8/ml细胞经冻融及高渗KCl进行细胞膜提取,制肿瘤(疫)疫苗,观察肿瘤疫苗与BCG(简称瘤苗)合用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存活期及瘤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影响,结果发现经瘤苗50μl及BCG50μl(含100μg活苗)治疗后,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缓慢,存活期延长,于荷瘤(S180 5×10~6/0.2ml腋下接种)后13天,测定肿瘤大小(长径×宽径),瘤苗治疗组与荷瘤对照组分别为110±30mm与250±70mm,差异显著P<0.01,瘤苗治疗组肿瘤生长明显受抑,于荷瘤前7天应用瘤苗其抑瘤更显著,肿瘤大小为90±10mm。于荷瘤后10天记录荷瘤小鼠死亡数直至60天,两组分别为34.6±7.3天,14.6±1.3天,瘤  相似文献   

18.
应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基因转染的高分泌IL-6的FBL-3红白血病克隆株体外扩增后,接种至C57BL/6小鼠,通过动态常规病理检查,观察了IL-6基因转染的高分泌IL-6的FBL-3细胞(FBL-3-IL-6+)体内抗白血病细胞浸润的作用。结果表明,接种野生型FBL-3细胞的对照组小鼠第7天即在局部出现肿瘤,第14无可见明显的横纹肌浸润,第21天出现骨骼及骨髓浸润,第28天出现肝脏和脾脏浸润,40天生存数为0。而接种FBL-3-IL-6+细胞的小鼠的横纹肌、骨骼、骨髓、肝脏和脾脏浸润分别较对照组晚出现7天,40天生存数为6/8,其中1只存活60天且未发生骨骼、骨髓、肝脏和脾脏浸润。研究证实,FBL-3-IL-6+细胞体内接种后能显著延缓和对抗白血病细胞浸润,为该细胞用作瘤苗治疗白血病提供了实验依据。有关FBL-3-IL-6+细胞抗白血病细胞浸润的机理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1 种新的过继免疫化疗治疗肝癌的方法,采用肝癌细胞株H22 接种于近交系Balb/c 小鼠皮下,制成肿瘤模型。使用IL2 、肿瘤活化的杀伤细胞(AK细胞)及环磷酰胺(Cy) 进行治疗,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NK、LAK及CTL 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L3T4 亚群及Lyt2 亚群含量。结果表明在过继免疫化疗组小鼠LAK 及CTL活性明显高于其它治疗组(P< 0.01),荷瘤小鼠肿瘤结节生长较IL2 组及Cy 组明显缓慢(P< 0.01),生存期也明显高于其它各治疗组(P<0 .01)。该研究表明过继免疫化疗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裸鼠皮下人B-淋巴细胞移植瘤模型,研究抗CD3/CD20。微型双功能抗体在裸鼠体内的分布。方法:采用亲和层析分离纯化本室构建的抗 CD3/抗 CD20微型双功能抗体可溶性表达产物,并用SDS-PAGE、Western blot、分子排阻层析和 FACS鉴定纯化产物;采用5周龄左右的雌性 BALB/c-nu,经4Gy照射、皮下接种 Raji细胞建立裸鼠皮下人B-淋巴细胞移植瘤模型,并于眼底静脉丛注射125I标记的抗CD3/抗CD20微型双功能抗体,测定各组织中125I的分布。结果:雌性BALB/c-nu经照射、皮下接种1×10~7~3×10~7Raji细胞/只,6~14天均开始出现移植瘤,移植瘤细胞膜表面标记与 Raji相同,且在24小时时肿瘤部位125 I的分布明显低于心、肝、肾、脾,其比值分别为0.08、0.19、0.06和0.51,而 72小时时肿瘤部位125I的分布则高于心、肝、肾、脾,其比值分别为 2.32、9.46、8.24和9.50。结论:抗CD3/抗CD20微型双功能抗体能在裸鼠皮下人B-淋巴细胞移植瘤部位富集,是一个有望用于B细胞恶性肿瘤临床治疗的双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