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羞怯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同伴侵害的中介作用和敌意归因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甘肃省某初级中学500名被试完成羞怯量表、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学生卷)、敌意归因偏差量表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的行为子问卷。结果:(1)羞怯可以直接正向预测非自杀性自伤;(2)同伴侵害在羞怯和非自杀性自伤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羞怯和同伴侵害的关系(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受到敌意归因的调节,在高敌意归因水平下,羞怯对同伴侵害的预测作用更强。结论:初中生羞怯和非自杀性自伤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同伴侵害是中介因素,敌意归因加强了羞怯对同伴侵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拟从校园被欺凌和羞耻感两个方面来探究非自杀性自伤,旨在讨论①校园被欺凌行为,羞耻感与非自杀性自伤的人口学差异情况;②校园被欺凌行为,羞耻感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③羞耻感在校园被欺凌与非 自杀性自伤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初中生338名,以中学生羞耻感量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被欺凌分量表、青少年非自杀...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父母粗暴养育、同伴侵害与留守儿童自伤的相互预测作用。方法:采用父母粗暴养育量表、同伴侵害量表和自伤量表对540名留守儿童进行为期1年的3次追踪调查。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留守儿童父母粗暴养育、同伴侵害与其自伤具有同时性和继时性显著相关。(2)交叉滞后分析表明,留守儿童T1父母粗暴养育可预测T2自伤,但自伤对父母粗暴养育的延时预测不显著。同伴侵害与自伤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预测作用,不同留守类型不存在差异。结论:留守儿童父母粗暴养育与自伤存在短期单向作用,同伴侵害与自伤存在长期双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早期同伴侵害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关系及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和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多维同伴侵害量表、反刍反应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对891名初中生施测。结果:同伴侵害、反刍思维及NSSI间呈两两显著正相关;反刍思维在同伴侵害与NSSI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调节了反刍思维在同伴侵害与NSSI间的中介效应,即对于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低的青少年,反刍思维的中介效应显著,而对于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高的青少年,反刍思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反刍思维在青少年早期同伴侵害与NSSI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该中介效应受到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同伴侵害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以及自我控制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同伴侵害量表、自我控制量表、NSSI评定问卷和自杀意念量表,对唐山市3所中学共1849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同伴侵害与自我控制(r=-0.27,P<0.01)呈显著负相关,与NSSI(r...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是严重影响青少年心身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综述了影响青少年NSSI的因素,阐述了个体因素(遗传、β内啡肽水平、精神疾病、个人特质和情绪调节)、环境因素(童年期创伤、家庭环境与功能、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青少年NSSI的影响。未来可根据可改变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防范策略,为青少年NSSI的预防与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是一种复杂且危险的病理心理行为,一般无明确的自杀意图,表现为直接或间接地损伤自己的身体,其核心问题为情绪管理障碍。近年来NSSI已经成为影响个体,尤其是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从青少年NSSI流行现状、发生机制、防治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青少年NSSI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影响及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和惩罚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行为抑制和激活系统量表以及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对583名中学生施测。结果:(1)父母心理控制、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惩罚敏感性和NSSI四者之间呈两两显著正相关;(2)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父母心理控制和NSSI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3)父母心理控制对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受到惩罚敏感性的调节,即父母心理控制对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预测作用在高惩罚敏感性的被试中更强。结论: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且该中介效应受到惩罚敏感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21年期间荆州市青少年学生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荆州市选取青少年学生7 624人(初中2 839人、高中2 421人、大学2 364人),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进行调查(自伤次数≥1即表明存在NSSI)。结果:初中生、高中生及大学生的NSSI检出率分别为22.4%、26.4%和14.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中生、高中生及大学生NSSI的共同危险因素包括自我学业不满意(OR=2.54、2.21、1.80)、疫情前后家庭关系变差(OR=2.44、1.50、1.51)、疫情前后朋友关系变差(OR=2.83、1.69、1.54);初、高中生NSSI的共同危险因素包括非核心家庭及主干家庭(OR=1.72、1.93)、隔离(OR=1.78、1.50)、疫情后学习未恢复(OR=1.65、1.67)。初中生NSSI的危险因素还包括女性(OR=1.62)、自己或家属有以下情况(感染/疑似感染/密切接触/服务志愿者)(OR=1.45)。结论:荆州市青少年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主要与周围环境改变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青少年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符合DSM-5建议诊断NSSI标准的113名12~25岁青少年患者,通过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将患者分为有自杀意念组(n=49)和无自杀意念组(n=64)。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诊断等一般信息,对所有患者采用渥太华自伤调查、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进行相关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自杀意念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自杀意念组较无自杀意念组抑郁比例更高,自伤频率更高,最常伤害部位更多,外在情绪调节功能更低(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更高自伤频率(OR=2.44,95%CI:1.51~3.96)和更多最常伤害部位(OR=2.24,95%CI:1.23~4.10)和自杀意念相关。结论:高自伤频率和多最常伤害部位是NSSI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已经成为威胁青少年身心健康乃至生命的重要心理问题。研究发现非自杀性自伤与抑郁障碍相关,尽早发现和及时干预NSSI行为能有效预防抑郁情绪、自杀行为。本文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抑郁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望为早期发现、评估和干预NSSI行为及抑郁障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未遂的关联,并考察焦虑和抑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非自杀性自伤、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及相关临床访谈工具对就诊于综合医院心理门诊的青少年患者进行评估与诊断。共收集到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患者277名,其中有自杀未遂经历者110例,无自杀未遂经历者167例。结果: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患者的自伤方式数量(OR=0.627,P=0.037)、击打自己(OR=4.017,P=0.010)和在皮肤或指甲下插入物体(OR=4.892,P=0.008)的自伤行为与自杀未遂存在显著关联;非自杀性自伤的频率和焦虑的交互作用对自杀未遂的预测作用显著(B=0.081,P=0.011);“击打自己”自伤方式与焦虑(B=0.085,P=0.030)和抑郁(B=0.090,P=0.009)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特定的自伤方式如击打自己、皮肤下插入物体对自杀未遂有直接影响;焦虑、抑郁对非自杀性自伤频率、击打自己自伤方式与自杀未遂的关系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及其风险因素.方法:连续入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住院的伴NSSI的抑郁症患者177例为研究对象,评估自编一般资料问卷、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再使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有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大学生情绪面孔知觉的特点。方法:通过渥太华自我伤害问卷(1个月内至少1次)和青少年自我伤害量表(半年内至少1次)确定NSSI行为。最终获得有NSSI行为(NSSI组)和无NSSI行为(对照组)的大学生志愿者各23、24名。采用2(组别:NSSI组,对照组)×4(情绪面孔:愤怒,开心,中性,惊讶)的混合实验设计,探究两组在判断面孔效价(面孔表情为积极还是消极)时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SSI组对所有情绪面孔效价的判断更快[(757±43)ms vs.(959±41)ms,P<0.01],但两组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判断开心表情效价的反应时最短,而判断惊讶表情效价的反应时最长(均P<0.001)。结论: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大学生对情绪面孔效价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精神卫生问题,国际上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辩证行为治疗(DBT)具有最多的支持证据。本文通过阐述NSSI行为发生的原因、DBT的理论体系、DBT治疗NSSI的干预流程以及DBT治疗NSSI的疗效从而总结归纳DBT是治疗NSSI行为有效的且可以降低临床脱落率和临床成本的心理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护理专业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1965例护理专业学生,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分别测量其NSSI、父母教养方式、述情障碍及自尊情况。采用1∶3倾向得分匹配平衡有无NSSI两组的协变量,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究产生NSSI的相关因素,并基于列线图构建护理专业学生NSSI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本样本中护理专业学生的NSSI检出率为14.9%。识别情感障碍(OR=1.077)、描述情感障碍(OR=1.094)、外向性思维(OR=1.071)是护理专业学生的NSSI的危险因素,母亲鼓励自主(OR=0.917)、父亲关爱(OR=0.941)、自尊(OR=0.954)是NSSI的保护因素。构建的列线图经验证区分度和可靠性良好(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接近,ROC曲线下面积为0.76)。结论:本研究根据NSSI行为相关因素构建了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有助于直观评价护理专业学生出现NSSI行为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父子/母子疏离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及焦虑的中介作用和表达抑制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依恋量表、焦虑自评量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情绪调节量表对2465名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父子疏离与母子疏离均可显著预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2)焦虑在父子疏离和母子疏离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表达抑制调节焦虑与非自杀性自伤之间的关系,青少年的表达抑制策略使用频率越高,焦虑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预测作用越强。结论:亲子依恋关系质量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还可能通过影响青少年焦虑情绪间接影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少年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和认知融合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问卷、事件相关反刍思维问卷、认知融合问卷和非 自杀性自伤问卷对195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NSSI与心理虐待与忽视(r=0.29,P<0.01)、反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父母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大一新生主动性人格、学校适应的关系,为家庭教育和高校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使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主动性人格问卷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调查363名大一新生。结果:(1)母亲比父亲较多地实施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父亲情感温暖在性别(t=-3.14,P0.01)上差异显著,父母情感温暖在城乡(P0.001)上差异显著,在是否独孩(P0.05)上差异不显著;(2)父、母情感温暖与主动性人格、学校适应显著正相关(r=0.29,0.28,0.51;P0.001);(3)主动性人格在父、母情感温暖和学校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6.67%和30.1%。结论:父亲情感温暖在性别上及父母情感温暖在城乡上差异显著,主动性人格在父母情感温暖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间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与功能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纳入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门诊、住院患者(伴NSSI患者89例、不伴NSSI患者74例)163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107例。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评估患者抑郁程度,儿童孤独量表(CLS)评估患者孤独感,挫败感量表(DS)评估患者学业挫败感、渥太华自伤量表(OSI)评估患者NSSI行为及功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SSI行为与各变量间的关联,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实施NSSI各功能与各变量的关联。结果:伴NSSI患者组的CDI、CLS、DS评分均高于不伴NSSI抑郁组和正常对照组。女性、学业挫败感得分高是实施NSSI的危险因素(OR=2.75、1.06)。CDI中的负性情绪得分与OSI中的内部情绪调节得分、外部情绪调节得分、寻求刺激因子得分呈正向关联(β=0.29~0.33);CDI人际问题得分与OSI中的社交影响因子得分呈正向关联(β=0.21);非独生子女的OSI寻求刺激因子得分更高(β=0.23)。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学业挫败感程度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