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琳琳;张镇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4):834-839
目的:探讨家庭亲密度、生命意义感在隔代教养意愿与祖辈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链式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663名隔代教养祖辈,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家庭环境量表(FES-CV)亲密度分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MIL)和隔代教养意愿自编问卷分别测量受访者的生活满意度、抑郁症状、家庭亲密度、生命意义感和教养孙辈意愿。结果:相关分析显示,教养意愿、家庭亲密度、生命意义感与生活满意度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教养意愿、家庭亲密度、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症状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路径分析表明:第一,教养意愿通过家庭亲密度间接缓解祖辈抑郁症状。第二,教养意愿通过生命意义感以及\"家庭亲密度→生命意义感\"的中介链,间接促进祖辈生活满意度并缓解其抑郁症状。结论:链式中介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家庭亲密度、生命意义感在隔代教养意愿与祖辈主观幸福感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生命意义:自尊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从广州市两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生中抽取一、二年级学生316名,用生命意义量表(PIL)、自尊量表(SES)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进行测查。结果:男生的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得分均高于女生,而母亲情感温暖得分低于女生(均P<0.01);城镇学生的母亲过分干涉得分高于农村学生,而生活目标得分低于农村学生(均P<0.05)。父亲情感温暖能积极预测生命热忱、逃避(β=0.21、0.29,P<0.05),母亲情感温暖积极预测生活目标、未来期待(β=0.25,0.14;P<0.05)。自尊在父亲情感温暖与生命热忱(β=0.15,P>0.05)、父亲情感温暖与逃避(β=0.26,P>0.01)、母亲情感温暖与生活目标(β=0.17,P>0.05)、母亲情感温暖与未来期待(β=0.09,P>0.05)的作用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结论: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生命意义密切相关,自尊在二者关系中有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以医学生为被试,探讨学业延迟满足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拖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大学生学业延迟满足量表和Aitken拖延问卷对653名医学生进行问卷测量。结果:1医学生学业拖延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不同年级医学生学业拖延的差异显著(F=8.25,P0.01);2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关爱与学业拖延显著负相关(r=-0.23,-0.30;P0.01),与学业延迟满足显著正相关(r=0.14,0.12;P0.01),父母鼓励自主与学业拖延显著负相关(r=-0.16,-0.19;P0.01),与学业延迟满足相关不显著(P0.05),父母控制与学业拖延显著正相关(r=0.22,0.23;P0.01),母亲控制与学业延迟满足显著负相关(r=-0.09,P0.05),学业延迟满足与学业拖延显著负相关(r=-0.35,P0.01);3中介效应分析显示,父母控制直接正向预测学业拖延,父母关爱不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学业拖延,还可以通过学业延迟满足间接预测学业拖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6.7%。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学业延迟满足均可影响学业拖延,且学业延迟满足在父母关爱与拖延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父母婚姻满意度、母亲守门行为、父亲教养价值对父亲教养投入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配对法对全国411对10~18岁青少年的父母的婚姻满意度、母亲守门行为、父亲教养价值和教养投入进行了调查。结果:(1)父母的婚姻满意度对父亲教养投入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父母的婚姻满意度均能显著正向预测母亲开门行为,负向预测母亲关门行为;(3)母亲守门行为在父母婚姻满意度与父亲教养投入之间起中介作用;(4)父亲教养价值正向调节母亲守门行为对父亲教养投入的影响。对于高水平教养价值的父亲,母亲开门行为对父亲教养投入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强;对于低水平教养价值的父亲,母亲关门行为对父亲教养投入的抑制作用更明显;(5)父亲教养价值正向调节母亲守门行为在父母婚姻满意度与父亲教养投入之间的中介效应。结论:父亲的婚姻满意度可通过母亲守门行为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其自身教养投入;母亲的婚姻满意度可通过母亲守门行为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父亲教养投入。若要提升父亲的教养投入水平,不仅需要提升父母双方的婚姻满意度,以促使母亲表现出更多的开门行为,还应特别注意在亲职教育中提高父亲对其自身教养价值的认同程度。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32-35
目的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相关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江苏省南通市某所高职院校257名学生,使用《生活目的测试》量表(PIL)、《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42.8%的学生处于生命意义不明确状态,26.1%的学生处于生命无意义状态;2生命意义感与父亲的"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的"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生命意义感与母亲的"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严厉惩罚"因子呈显著负相关;3父亲的"温暖理解"、母亲的"拒绝否认"对生命意义感有显著的独立作用;父亲的"过分干涉"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对生命意义感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探讨大学生目标内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欲望指数量表、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主观活力量表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对79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内在目标追求正向预测幸福感(β=0.46,P<0.001);②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大学生内在目标追求与幸福感的... 相似文献
7.
阳光耀;陈一笛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4,(3):645-649+638
目的:考察应激与生命意义感的曲线关系,并从意义建构视角解释其内在机制。方法:选取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T1)、意义建构量表(T1)和生命意义感量表(T2),对236名大学生(男性99人,女性137人)进行间隔1个月的半纵向调查。结果:(1)应激量平方项与意义建构、寻求意义感及拥有意义感均显著负相关,意义建构与寻求意义感及拥有意义感均显著正相关。(2)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控制应激量一次项时,意义建构在应激量平方项与寻求意义感及拥有意义感之间均起显著中介作用。结论:应激与意义建构、寻求意义感、拥有意义感呈倒“U”形关系,意义建构在应激平方项与寻求意义感和拥有意义感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相对于经历过高或过低累积应激的个体,经历了中等程度应激的个体通过高意义建构策略提升生命意义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和拒绝敏感性对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的影响机制。方法:以600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同伴关系量表、拒绝敏感性问卷和人格诊断问卷中边缘型人格障碍分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父母拒绝、父母情感温暖、父母过度保护、同伴关系、拒绝敏感性和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之间两两显著相关;(2)父母拒绝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3)在控制了年龄后,父母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均可以通过同伴关系和拒绝敏感性的并行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结论:同伴关系和拒绝敏感性是父母教养方式影响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的重要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家庭仪式与青少年亲社会倾向的关系,以及生命意义感在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以家庭仪式问卷、生命意义感问卷和亲社会倾向量表对898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家庭仪式、生命意义感、亲社会倾向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家庭仪式显著正向预测亲社会倾向;(3)生命意义感在家庭仪式与亲社会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家庭仪式能够促进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进而促进其亲社会倾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教养方式和社交焦虑的关系及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自我接纳( SAQ)教养方式问卷(s-EMBU-C)和社交焦虑问卷(IAS)对288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①父母情感温暖(r 父=-0.18,P<0.01;r母=-0.12,P<0.05)、母亲过度保护(r=0.16,P<0.01)及自我接纳(r=0.47,P<0.001)与社交焦虑显著相关;②父母情感温暖对社交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母亲过度保护对社交焦虑有正向预测作用;③自我接纳在3种教养方式和社交焦虑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情感温暖、母亲过度保护及自我接纳能够预测社交焦虑,但前两者是通过后者自我接纳影响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在研究生生命意义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对514名在校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女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男生(t=-3.56,P0.001);2生活满意度与生命意义体验、生命意义寻求和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33,0.09,0.23,P0.05),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16,P0.001);生命意义寻求与消极应对方式成正相关(r=0.12,P0.01);3生命意义感不仅对生活满意度有直接预测作用,还可以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起间接预测作用。结论应对方式是研究生生命意义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幸福感指数的关系。方法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PIL)、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S)、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对569名大学生团体施测。结果 1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情感温暖、积极应对、幸福感指数正相关(r=0.401,0.416,0.404,0.661;P0.01);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幸福感指数、母亲情感温暖、积极应对正向预测大学生生命意义感(R2=0.542,P0.001);3幸福感指数、积极应对方式分别在母亲情感温暖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母亲情感温暖不仅直接预测生命意义感,还通过幸福感指数、积极应对方式间接预测生命意义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母亲正念对幼儿社会适应的影响以及教养方式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教养方式问卷、学前儿童社会能力与行为量表对294名4-6岁幼儿及其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母亲正念、教养方式和幼儿社会适应之间两两显著相关;(2)母亲正念能够显著预测幼儿社会适应,但在加入了中介变量后,预测作用不再显著;(3)教养方式(专制和权威)在母亲正念和幼儿社会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母亲的正念水平越高,越倾向于权威型教养方式,越少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进而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父亲在共同养育中的表现对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探讨母亲教养压力和母亲教养效能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共同养育关系量表、教养自我效能感量表、亲职压力简表和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对581位3~6岁儿童的母亲进行测量。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父亲积极共同养育的四个维度均与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与母亲教养压力呈显著负相关,与母亲教养效能呈显著正相关;母亲教养压力与儿童外化问题行为呈显著正相关;母亲教养效能与儿童外化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母亲教养压力与母亲教养效能显著负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父亲的积极共同养育对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直接效应不显著,其影响是分别通过母亲教养压力和母亲教养效能各自的中介作用,以及这两个变量所形成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产生的。结论:母亲教养压力和母亲教养效能在父亲共同养育与儿童外化问题行为之间起多重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6.
王宇;闫宜人;张登浩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4,(5):1046-1051
目的:探讨社会排斥对成功老龄化的影响以及生命意义感与自我老化态度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326名老年人(M年龄=68.28岁,60~86周岁)进行两次调查,间隔时间为两个月。第一时点(T1)测量社会排斥、生命意义感以及自我老化态度等变量,第二时点(T2)测量成功老龄化水平。结果:社会排斥、生命意义感、自我老化态度和成功老龄化两两之间呈显著相关;社会排斥对成功老龄化的直接效应显著,生命意义感、自我老化态度在社会排斥与成功老龄化之间的中介作用及链式中介作用均显著。结论:社会排斥既可以直接负向预测成功老龄化,还可以通过生命意义感与自我老化态度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成功老龄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心理弹性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并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生活目的测验(PIL)、心理弹性量表(CD-RISC)、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对86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均分为(99.18±20.74)分,71.8%的大学生生活意义与目标不确定或缺乏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学生正念、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线上方便抽样的方法,以610名广东省大学生为被试,运用五因素正念度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人生意义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正念与心理资本、生命意义感呈正相关(r=0.711、0.454,P<0.05);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感、希望维度在大学生正念与意义体验之间存在中介效应(β=0.119、0.325,95%CI均不包含0),正念可以通过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感、希望维度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意义体验;心理资本的4个维度在大学生正念与意义寻求之间存在中介作用(β=0.162、0.147、0.084、-0.149,95%CI均不包含0),正念可以通过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维度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意义寻求,通过韧性维度负向预测意义寻求。结论 正念可以通过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感、希望维度促进大学生的意义体验;正念也可以通过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维度促进大学生的意义寻求,通过韧性维度削弱大学生的意义寻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父母低头行为对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问卷法调查1034名初中生。结果:(1)父或母低头行为、父子和母子亲合、归属需要满足和问题性网络使用两两显著相关。(2)链式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只有母亲低头行为直接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父(母)低头行为可通过父子(母子)亲合间接影响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也可通过亲子亲合与归属需要满足链式中介对其产生影响。结论:父亲低头行为主要通过父子亲合与归属需要满足间接影响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而母亲低头行为不仅通过母子亲合与归属需要满足对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产生间接影响,还直接影响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共同教养、婚姻冲突、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7名学前儿童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由儿童母亲完成共同教养感知问卷、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婚姻冲突量表和亲子关系量表。结果:(1)共同教养与婚姻冲突、母子关系及儿童行为问题间呈显著相关。(2)共同教养除直接影响儿童行为问题外,还通过婚姻冲突和母子关系间接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结论:父母婚姻冲突与母子关系在共同教养与儿童行为问题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