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要求医者在针刺时"守神",要有极高的专注力,做好针刺前的解释安抚工作,诊察患者精神状态以及详细问诊病史对于疾病性质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针对经络气血虚实的情况,通过不同针刺的手法调理,从而达到"神气乃平"的状态。《黄帝内经》中针刺用神的理论贯穿于针灸医生诊治患者的整个过程,这就要求针灸科医生做到安患者之神以求患者配合,察患者之神以便明晰病情,守医者之神以至神情专注,并通过调患者之气以达调神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王钦鹏  张媛媛 《河南中医》2016,(12):2059-2060
《黄帝内经》的形神共养养生理论包括形神共养的生理观、形神共养的脏腑观及形神共养的疾病观。形神共养理论不仅注重形体调养,而且还注重精神调摄,其秉承道家崇尚淡味,追求本味的养身方法,体现出贵身、敬德、养神的养生思想,通过顺应自然、和于阴阳、保养精气、导引吐纳等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养生境界。散在于《黄帝内经》各篇章的形体调养和精神调摄在生理和病理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黄帝内经》原文,通过"神"字的本义、神明与灯明的关系,神、魂、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养神、调神实践中对应的时间点、相关穴位等关系的分析,归纳并总结"神"的内涵.认为神是阴阳相搏而生成的一种存在,这种存在内"明"周身脏腑,外"明"天地万物,具有使人体阴阳平和、顺达万物之用.本文全新解释了"神"的内涵和要义,对于认识"神"的实质,在临床实践、养生调神中把握阴阳、沟通内外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廷国  韩倩倩  周凌 《河南中医》2009,29(4):329-330
“神不使”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系指由于人体神气的衰微,致使针、药等正常治疗手段不能发挥基本的治疗作用,从而导致了人体疾病的迁延不愈甚或无法救治。《内经》“神不使”观点的提出,是以人体气、血、营、卫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为基础而建立的,而人体营卫功能的恢复是人体疾病向愈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医学睡眠理论,经过总结,将《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归纳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纲纪,营卫二气的运行出入为枢机,阴阳跷脉的气血流注为兆始,五脏生理功能(藏精化气生神)为根柢的重要生命活动。其中"心藏神"功能以"心主血脉"为物质基础,贯穿于睡眠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睡眠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考察从《黄帝内经》五脏藏神理论到《黄帝内经太素》五神脏理论的演变过程。选取\"六朝形神之争\"为视角,认为其争论的焦点在于神是否是气,而目的是论证神灭还是神不灭。持神灭论者从认为神是气逐渐演变为神以气为物质基础;持神不灭论者则认为神不是气演变而来,亦无需以气为物质基础。受此影响,《黄帝内经太素》藏象理论的核心由《黄帝内经》时期的五脏藏神理论转变为五神脏理论。五脏藏精气的目的是为了舍五神,五精气变为了神的物质基础,而非《黄帝内经》中的神即精气。这段时期医学思想与哲学思想的演变趋势相一致,都是在来自异域思想的佛教的冲击下完成,明确这一过程为中医理论演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这一段,在前人的著作里多有不同的注释,今人也颇有一些争论。笔者认为,本段经文的总精神,是承上文天地云雨之义,用精、气、形、味阐述阴阳的相互资生,并说明精、气、形、味的循环依赖或者说是资生关系。它载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所谓"大论"  相似文献   

8.
段鲜红  孟丹 《中国针灸》2002,22(10):43-51
《黄帝内经太素》乃隋唐时期的著名针灸医家杨上善所著。书中论及针刺与“神”的关系时 ,重点提出“治神”与“养神” ,指出 :“欲为针者 ,先须治神”“用针之要 ,无忘养神”。强调在针刺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患者神气的变化 ,只有在针刺时“治神”“养神”才能治愈疾病。这里杨氏所谓的“神”有特殊所指 ,《太素》中认为神、魂、魄、意、志“皆名神” ;心、意、智、虑“皆神之用也”。那么这个“神”就应是机体功能状态的外在表现与内部各脏腑功能状态的协调统一 ,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健康态。“神”对人体有主宰和调整及修复作用 ,“神…  相似文献   

9.
积聚是中医学的一大类重要概念,现代多指发生在胸腹内的包块.本文从文字学角度出发,在明确积、聚字义内涵的基础上,从《黄帝内经》中提取积聚相关概念对其进行剖析,发现《黄帝内经》中积聚的概念内涵丰富,包括脏腑之积聚,筋脉、经络、体表之积聚,即是在人体之内不同物质与形体、组织不同形态的聚集,对于积聚的病因病机则未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内经》谈及疼痛的症状遍及全身,如“头痛、目痛、噬痛、耳痛、肩痛、心痛、胃脘痛、手臂痛、腹痛、股痛、脚下痛、四肢烧痛、盘骨节痛、肌肉尽痛、髓道酸痛、脉痛”等50余种。《内经》对疼痛的性质、状态及牵扯部位形象的描述有头痛如破、头脑户痛、延及囟顶、真心痛、心痛否满、心与背相应而痛、胃脘当心而痛、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脊痛不能正立等20余种。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太素>(简称<太素>),为唐代杨上善奉敕编撰.有些学者对<太素>一书是否为杨上善所编纂,提出了异议.有的学者认为<太素>即是<汉书·艺文志>"阴阳家"类著录的<黄帝泰素>.那么,<黄帝内经太素>与<黄帝泰素>之间究竞有无关系呢?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归纳总结<黄帝内经>所论温法之要点,发现其主要针对寒邪而施,亦强调借助天地温和之气,以及人体的"自温"施治,而人之性情温和为<黄帝内经>温法的又一特点,提出通过调和情志以使气血温和来防治疾病.  相似文献   

13.
尹先达 《中医研究》2011,24(7):13-15
养生又称摄生,是保养机体生命的意思,是研究机体寿夭衰老的原因,及其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以达到"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为目的的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14.
申瑞华  贺莲  余洁英  赖小平 《新中医》2014,46(1):245-246
<正>《黄帝内经》认为,\"神\"在针刺临床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指出诊治疾病的根本在于了解患者\"得神\"还是\"失神\"。根据\"神\"的异常变化作出正确的诊断,辨证论治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1]。如果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都已受到损伤,那么就不可再妄用针刺进行治疗。患者与医生的互相配合,可使经气容易运行。同时,在患者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不可以进行针刺治疗,以免加重气血逆乱。1把握\"神\"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关键中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总体外在表现,《黄帝内经》认为,\"神\"在针刺临  相似文献   

15.
李萍  李琳  胡亚男  赵树明  赵建军 《吉林中医药》2012,32(11):1085+1097-1085,1097
分析《黄帝内经》中有关脑髓的理论,脑髓的概念、相互关系、生理、病理等均有论述,说明《黄帝内经》中脑髓理论已初步成形,后世以此为基础探讨脑病病机,指导临床治疗用药,可以提高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
詹建  孟胜喜 《陕西中医》2000,21(9):426-427
<正> 本文仅就该书中有关心理护理学即情志护理的论述作一浅析,以供同道参考。 1 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内经》认为,人有喜、怒、忧、悲、思、恐、惊七情,正常情况下,这七种情志对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起着协调作用。但如果突然遭受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可直接伤及五脏,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不同的情志刺激对五脏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如“怒则气上”是指过怒可使肝气横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内经》阴气、经气、脏气等理论阐述,认为阴气是经气的一部分,阴气与脏气在生理上保持着某种一致性,但阴气不应等同于脏气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李中正  李萍 《中医研究》2008,21(7):61-62
梳理《太素》杨注中对“阴气”概念的论述,从一个角度透视出中医基础理论自秦汉到隋唐,中医学的基础概念所变现的微细变化,进而借鉴得失。本文认为,《太素》杨上善注对《内经》“阴气”有自己的理解和阐发,新的理解影响了唐以后以至如今;笔者认为,杨注将五脏气等同于阴气概念有误。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红  王希利 《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89-1890
机体衰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黄帝内经》较系统地阐述了衰老产生的机理以及中医养生防病的原则与方法。《内经》中的养生理念,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黄帝内经》对头发的生理、脱发的病因病机以及预防调护的内容,认为头发的生长旺盛不仅与肾气的充实和气血的滋养有关,也受脏腑功能状态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肾气和阳脉经气衰退,会出现生理性脱发,而病理状态下的脱发与五脏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常以及邪实阻滞相关,在治疗上建议根据脱发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上强调治未病思想,重视精神调养,顺应四时,规避虚邪贼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