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解河豚鱼的带毒状况,于1996年4-12月采集了广东省沿海捕捞的4个常见品种天然河豚鱼共64尾,用ELISA检测法对河豚鱼不同组织部位进行河豚毒素(TFX)含量检测。结果显示4种河豚鱼肝脏带毒率为0-21.5%,肝脏毒力平均值范围是0.05-9.92Mu/g,其中横纹东方豚肝脏毒力最大值为106.6Mu/g,属于强毒;4种河豚鱼性腺带毒率为0-16.67%,性腺毒力平均值范围是0.2-34.1Mu/g,其中横纹东方豚性腺最大毒力属于强毒;鱼皮和肌肉的平均毒力均属无毒。本次研究初步确定黄鳍东方豚、棕斑腹刺豚和暗鳍胺刺豚3种天然河豚鱼属肌肉无毒品种,可以安全食用。  相似文献   

2.
六种河豚鱼组织中EPA与DHA含量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河豚鱼组织中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及其利用价值。方法:利用带FID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作为检测设备,取河豚鱼的肌肉、肝脏进行EPA、DHA定量测定。结果:河豚鱼肌肉未能检出EPA、DHA;肝脏含EPA范围0.0367.800g/kg,含DHA范围0.030-45.672g/kg;东方豚肝脏中EPA、DHA含量显著高于腹刺豚;无毒的棕腹刺豚和暗鳍腹刺豚肝脏内的EPA、DHA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河豚鱼肝脏含有丰富的EPA、DHA。棕腹刺豚肝脏没有毒性,是摄取EPA、DHA的可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沿海河豚鱼生态分布和毒素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我省沿海河豚鱼毒性分布情况。为控制和降低中毒事件发生,合理开发河豚鱼资源。方法 采用生物学鉴定方法分别测量体长、体重、性腺识别和称重、观察鱼体的斑纹(斑点)等鉴定鱼种。采用直接竞争抑制ELISA法,测定河豚鱼肌肉、性腺、肝、皮的带毒情况。结果 采集的河豚鱼种类共有9种,以黄鳍东方豚为主,占63.02%;季节分布以4、5、6月获得的标本为多,占总数的54.62%。带毒检测中,8份TTX含量较高的标本分别为菊黄东方豚的肝、皮部位,分别达445鼠单位,按东方河豚毒素毒力单位判定,可判为“强毒”等级;黄鳍东方豚其TTX含量较低。结论 菊黄东方豚是我省常见的河豚鱼种类之一,毒素检测显示其皮及肝脏为强毒,应加强对这一鱼种的识别和控制食用。  相似文献   

4.
大鹏湾海域河豚鱼毒性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掌握深圳大鹏湾海域河豚鱼毒性状况。方法 采集渔民在大鹏湾海域捕获的河豚鱼鲜活或冰鲜 ,采用小鼠生物试验法测定样本鱼不同组织的河豚鱼毒素 (TTX)含量。结果 共检测了五种河豚鱼样本 ,92份棕腹刺豚和 5份暗鳍腹刺豚样本鱼均未检出毒性 ;1份园斑腹刺豚、9份星点东方豚和 2 6份弓斑东方豚样本鱼各组织均检出毒性 ,肝脏毒力均值范围为 1 83 0 0~ 5 1 1 75MU/g,卵巢毒力均值范围为 2 1 2 84~ 35 4 1 0MU/g ,皮肤毒力均值范围为 9 2 1~ 38 31MU/g ,精巢毒力均值范围为 1 1 4 0~ 2 5 6 4MU/g,肌肉毒力均值范围为 7 2 3~ 9 1 7MU/g。弓斑东方豚卵巢的毒力在 3~ 4月份明显高于 9~ 1 0月份并高于其他组织。结论 本次检测的大鹏湾产的园斑腹刺豚、星点东方豚和弓斑东方豚均为有毒鱼种 ,可认为棕腹刺豚是一种可以安全利用的无毒河豚鱼种  相似文献   

5.
朱悦  张红  王正 《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0):1239-1239
河豚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其毒性很强。河豚鱼毒性与河豚鱼品种、产地(海域)、捕捞季节及食用部位等因素密切相关。针对上述危害因素我们在试食试验中,检测河豚鱼毒力并分析明确关键控制点,制定控制措施。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品种:确定本省海域,非产卵期的红鳍东方豚为试食试验品种,限定食用部位为肌肉和真皮。(2)方法:采用通用的河豚鱼毒力测判定方法即<10个鼠单位/g为无毒级。结果(1)红鳍东方豚毒力检测:共检测48尾红鳍东方豚,其真皮毒力最高值为7·9鼠单位/g,最低值为0·1鼠单位/g,平均2·8鼠单位/g;肌肉毒力最高值为5·9鼠单…  相似文献   

6.
河豚鱼味道鲜美,但由于人们对河豚鱼体内毒素分布的了解甚少,吃河豚鱼引起食物中毒,甚至死亡常有发生。为了全面了解河豚鱼体内的毒素分布情况,本文对我县沿海捕捞上来的黄鳍东方豚作了毒素分布检测分析。1 实验过程1.1 样品来源 渔船捕捞上来的新鲜黄鳍东方豚要求250 g以上,冷藏,每月采集一次。由于7~8月是禁渔期,故无样品,共计采集样品51尾。每尾鱼用流水清洗干净,取皮、肌肉、肝脏、肾脏和性腺各5 g,分别捣碎。1.2 毒素提取与检测 按1996年《浙江省河豚鱼生态学及毒力监测》课题中的方法操作,样品毒素提取液,送卫生部食监所,统一做TTX(河豚鱼毒素)检测。2 结果  相似文献   

7.
棕腹刺豚的食用安全性及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开展对棕腹刺豚的含毒状况食用安全性调查和营养分析,为棕腹刺豚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小鼠生物试验法测定各组织毒性;调查居民对河豚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参照食品检验国标方法测定棕腹刺豚的营养成分。结果 棕腹刺豚各组织均未检出毒性;沿海原居民认为棕腹刺豚皮肤、肌肉、肝脏无毒性并有长期食用史;肌肉含蛋白质19.3%,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44.52%,肝脏含二十碳五烯酸(EPA)0.674g/kg、二十二碳六烯酸(DHA)5.881g/kg,肝组织锌含量103.5mg/kg。结论 深圳大鹏湾海域的棕腹刺豚无毒性,含丰富的蛋白质、人体必需脂肪酸和锌元素,是一种可以安全食用的河豚鱼种。  相似文献   

8.
应用酶联免疫方法,对分布于中国东海,应用地加工河豚鱼干制品的五种主要河鱼种毒性进行了调查研究。毒素含量范围为<4.0×10-2>1.0×104MU/g。即使处于繁殖期,暗鳍、淡鳍腹刺仍均属无毒或弱毒级。头纹宽吻和横纹东方则具有相当大的毒性。毒素含量随其生活的环境、海域及季节变化。建议在监督控制下,批准部分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河鱼干制品的加工生产,但应明确限制允许加工的腹刺属鱼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在长乐市近海海域捕获,有开发利用的河豚鱼种的带毒情况.[方法] 在水产加工厂采集新鲜河豚鱼,酶联免疫方法检测河豚毒素含量.[结果] 腹刺属暗鳍腹刺(Gastrophysus wheeleri )1种共34尾.除7月份外,3~11月均有捕获,毒素含量范围为<4.0×10-2~3.3 MU/g.河豚毒素含量与鱼体部位、性别、捕获季节相关性不显著,而同种间个体毒素含量有显著差异,并与捕获海域有关.[结论] 鱼体各部位均属无毒级,可以食用,开发利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掌握在长乐市近海海域捕获,有开发利用的河豚鱼种的带毒情况.[方法] 在水产加工厂采集新鲜河豚鱼,酶联免疫方法检测河豚毒素含量.[结果] 腹刺属暗鳍腹刺(Gastrophysus wheeleri )1种共34尾.除7月份外,3~11月均有捕获,毒素含量范围为<4.0×10-2~3.3 MU/g.河豚毒素含量与鱼体部位、性别、捕获季节相关性不显著,而同种间个体毒素含量有显著差异,并与捕获海域有关.[结论] 鱼体各部位均属无毒级,可以食用,开发利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11.
8.0%杀鼠灵母液对大白鼠急慢性毒力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8.0%杀鼠灵母液对大白鼠的急慢性毒力。方法:且次或连续5次经口灌胃。结果:1次经口灌胃LDS50为1414mg/kg,属低毒;连续5次经口灌胃LD50为6.60mg/km,属高毒。结论:其急与慢性毒力差异大,使用安全,毒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两种方法检测织纹螺中麻痹性毒素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织纹螺带毒情况,探讨织纹螺毒素特征。方法:用小鼠生物法测定织纹螺麻痹性毒素;用ELISA法测定STX,按织纹螺肉中毒素含量≥400MU/100g或STX≥80μg/100g判为对人有毒害的毒螺。结果:小鼠生物法测定检出有毒织纹螺51份,占总数的32.90%。以中毒样品检出毒螺的数量最多,占总数的23.23%,检出的毒素含量最高达21600 MU/100g肉,其毒性也是最强的;其次为监测点样品,毒螺的检出数量为9.03%,市场样品较少,而新产螺点样品未检出有毒织纹螺。ELISA法测定检出毒螺16份,带毒率为10.32%,两法同时检出毒螺的仅为29.57%,在毒素含量和检出毒螺的数量上ELISA法明显低于小鼠生物法,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宁波市织纹螺的毒性较强,小鼠生物法检出的毒性反映了织纹螺携带的实际毒力,ELISA法检出的是织纹螺中STX含量,说明织纹螺中携带的毒素不仅仅是PSP,该结论与以往报道的织纹螺携带的毒素主要是PSP不一致,提示我们为进一步控制织纹螺中毒,有深入探讨织纹螺麻痹类毒素必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汕头市中心城区居民生活环境天然辐射外照射水平并估算居民暴露剂量。方法根据《环境地表吖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GB/T14583—93)和《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61—2001)的方法要求,采用AT1123X-γ辐射检测仪测量汕头市中心城区居民生活环境吖辐射水平,估算居民暴露剂量。结果居室内天然叮辐射水平范围为143~275nGy/h,平均值为203.1nGy/h,标准差为21.3nGy/h;居室外天然1辐射水平范围为90-252nGy/h,平均值为163.4nGy/h,标准差为26.3nGy/h;室内外天然叮辐射所致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约1196.7ixSv/a,集体年有效剂量当量约为2028.4人·Sv/a。结论汕头市中心城区居室内天然γ辐射平均水平比广东省室内天然Y辐射平均水平(18.0×10-8Gy/h)略高,居室外天然1辐射平均水平比广东省室外天然γ辐射平均水平(13.2×10μGy/h)偏高;汕头市中心城区天然1辐射所致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比广东省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970μSv/a)略高,但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590μSv/a)和世界典型值(500μSv/a);汕头市中心城区居民生活环境天然辐射外照射水平仍属于正常放射性的天然本底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杭州市区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水平和水溶性离子的组成。方法:用中流量大气采样器在市区的3个采样点采集样品,用称重法和离子色谱法分别测得PM2.5的浓度值和水溶性离子的组成。结果:杭州市区2004年4月-2005年3月PM2.5的浓度为17.1~267.0μg/m^3,年平均值为108.2μg/m^3。市中心、市区东部和东北部的年平均值为104.0~112.5μg/m^3。全市区春季PM2.5的平均浓度为116μg/m^3(65.8—193.9μg/m^3),夏季为73.1μg/m^3(17.1~153.5μg/m^3),秋季为114.2μg/m^3(48.7~267.0μg/m^3),冬季为136.0μg/m^3(70.3—233.6μg/m^3)。以美国EPA PM2.5日平均标准衡量,PM2.5浓度的超标率≥83%。从PM2.5中检出的水溶性离子有Fˉ、Clˉ、NO2ˉ、NO3ˉ、SO4^2ˉ、NH4^+、K^+、Na^+、Li^+等。在3个采样点的PM2.5总质量中,Fˉ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均为0.1%,Clˉ为1.4%~1.6%,NO3ˉ为6.0%~7.8%,SO4^2ˉ为14.1%-14.7%,Na^+为1.5%-2.7%,K^+为2.1%~3.0%,NH4^+为6.4%~7.7%,总离子合计为32.3%~36.7%。结论:杭州市区PM2.5污染程度在夏季最轻,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严重。与国内其他省会城市相比,杭州属于污染严重城市。从年度来讲,PM2.5污染水平为东部〉东北部〉市中心。水溶性离子是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SO4ˉ2ˉ、NO3ˉ、NH4^+是含量最高的水溶性离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宁波市有毒织纹螺的分布。分析各栖息地有毒织纹螺的毒性变化,为控制织纹螺中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学会(AOAC)和中国进出口检验检疫(CIQ)的小鼠生物测试法,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贝类麻痹性毒素(PSP)标准,判定本地织纹螺毒性的强弱,按年观察结果。结果1986~2003年,宁波市127份被检织纹螺中毒素平均含量最高的年份为1991年,达11900MU/100g螺肉,最低年份为1988年,其毒素含量也达403MU/100gN肉,其他年份的毒性波动在一定范围内。不同栖息地毒螺检出率镇海区为31.43%,北仑区为39.29%,宁海县为73.08%,奉化市为25.0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宁海外,其余3个县(市、区)毒螺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新增织纹螺栖息地象山采集的30份织纹螺样品,毒素测定值均≤400MU/100g肉,未检出毒螺。结论宁波市各栖息地的织纹螺带毒严重,是一种引起织纹螺中毒的原因食物。各栖息地织纹螺毒性存在差异,以宁海县的织纹螺带毒最普遍。毒螺的分布和毒性的强弱与地域相关。织纹螺毒素的毒性可消长,但无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上海地区土壤二噁英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土壤二噁英类物质背景值以及垃圾焚烧炉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环保总局(EPA)1613方法,分析上海市区和焚烧炉附近不同区域的28个土壤样品。[结果]采集的16个上海市区背景土壤样品以及12个焚烧炉附近土壤样品中均检出二噁英类物质。其中背景土壤样品中17种2,3,7,8.氯取代二苯对二噁英和二苯并呋喃的浓度范围为114.24-4037.62pg/g,平均值为451.00pg/s,对应的毒性当量范围为0.71-8.82pg(I-TEQ)/g,平均值为2.56pg(I-TEQ)/g。12个焚烧炉附近土壤样品中二噁英类物质浓度总体高于背景土壤样品,17种2,3,7,8-氯取代二苯对二噁英和二苯并呋喃的浓度范围为119.09~3881.44pg/s,平均值为768.13pg/g,对应的毒性当量范围为1.17~61.16pg(I-TEQ)/g,平均值为10.16pg(I-TEQ)/g。[结论]对上海地区的初步研究显示土壤中二噁英类物质的污染属于中等水平,焚烧炉附近土壤中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土壤。  相似文献   

17.
李皓  骆胜超 《职业与健康》2014,(17):2399-2401
目的通过分析孝感市170例健康成人血中总汞含量,得出人群血中总汞含量的真实蓄积水平,为准确判断人体汞暴露水平提供全面和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和检测孝感市城区健康成人全血,利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血中总汞含量。结果健康人群血中总汞含量的几何平均值为4.18μg/L,M=3.87μg/L,P5=0.2μg/L,P25=1.93μg/L,P75=6.89μg/L,P95=15.98μg/L。孝感市健康人群血中总汞含量上限值约为16.0μg/L,最低值为0.2μg/L。结论孝感市健康人群血中总汞含量平均值较低,人群暴露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8.
酒花浸膏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食品添加剂酒花浸膏进行了急性毒性和蓄积毒性的毒理学试验,酒花浸膏LD50为270mg/kg,95%可信限198~370mg/kg.大鼠经口LD50为370mg/kg,95%可信限310~459mg/kg,均属中等毒级.蓄积系数K=4.3,属中等蓄积性.急性中毒表现,先兴奋,继呆滞嗜睡,最后麻痹衰竭而死亡.尸解检查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肝脏瘀血现象.初步认为,有必要对酒花浸膏进行全面的毒理学安全评价,为制定其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半刺厚唇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us hemispinushemispinus(Nichols)隶属于鲤科(Cyprindae)、鲃亚科(Barbinae)、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分布于湘江、资水、沅水、澧水[1]及福建省闽江、九龙江、交溪、霍童溪等水系[2-3]。个体不大,体色灰绿,背暗腹淡,各鳍棕黄色[1]。虽然其鱼卵有毒[4],但其肌肉对人体无害,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人工繁殖技术已于2010年取得成功[5],突破了产业化开发的一个重要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20.
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的微量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4种微量元素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微波消解,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量微量元素。结果:方法检出限分别为Cu:0.022μg/ml、Fe:0.15μg/ml、Mn:0.021μg/ml、Zn:0.060μg/ml;线性范围分别为Cu:0.2—3.0μg/ml、Fe:0.3—5.0μg/ml、Mn:0.2—4.0μg/ml、Zn:0.1~0.6μg/ml,相关系数r≥0.999;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Cu:2.18%、Fe:8.02%、Mn:3.12%、Zn:7.15%;回收率分别为Cu:99.4%-102.8%、Fe:94.7%~104.7%、Mn:98.9%~101.1%、Zn:87.5%-108.1%。结论:该法消解效果理想,检出限低,线性范围较宽,精密度好,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