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病不同时点证候特点的研究,探讨缺血性中风阴、阳类证中医证候组成特征。 方法: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1246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病后1~3d、4~10d、11~30d3个时点的中医证候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在3个时点的变化特点及阴、阳类证患者中6个基本证候分布的差异。 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风证的比率由1~3d的87.1%降到11~30d的79.3%(P〈0.01);火热证患者比率由1~3d的52.1%降到11~30d的38.7%(P〈0.01);患者痰证的比率由1~3d的67.1%降到11~30d的57.4%(P〈0.01);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患者比率在3个调查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中风急性期3个时点阴、阳类证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类证患者中,风证、火证、痰证、阴虚阳亢证出现频率高于阴类证患者(P〈0.01),血瘀证、气虚证出现频率低于阴类证患者(P〈0.05,P〈0.01)。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组合在3个调查时点均以3个证候组合为主。阳类证患者中出现4、5个证候组合的频率高于阴类证患者,出现单证和两证组合的频率低于阴类证患者(P〈0.05,P〈0.01)。阴类证患者中证候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风+痰+血瘀+气虚组合和风+痰+气虚组合。阳类证患者中证候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风+火+痰+气虚组合和风+火+痰组合。 结论:阳类证和阴类证证候组合最主要的区别为阳类证具有火热证特征,痰证、气虚证、血瘀证与阴阳分类的证候诊断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ing,CMB)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研究脑微出血亚临床状态与中风病血瘀证的相关性,探索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方法。方法:共收集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183例,记录患者症状及舌脉象,依据《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进行证候评分,对入组患者行头颅MRI的GRE-T2*WI扫描,分成合并及不合并CMB组,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对比分析。结果 :183例急性中风患者中医证候以实证为主,最多见的证型为痰证、火热证及血瘀证(35.5%、31.1%及30.1%)。合并CMB的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候主要表现为一证独见或二证相兼(54.0%及41%)。中风合并CMB与无CMB组相比,血瘀症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3),其它证候两组之间无差异。合并CMB组出现痰证及血瘀证的频率最高(40.4%及39.4%),而无CMB组出现痰证及风证频率最高(29.8%及28.6%)。合并CMB的中风患者与性别的关系,男性血瘀证的比例高,女性气虚证的比例较高。结论:合并CMB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以单一证候或二证相兼多见,以实证为主,痰证与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合并CMB的缺血性中风患者,CMB与血瘀证存在相关性。CMB患者中,男性血瘀证的比例高,女性气虚证的比例高,建议对于合并CMB的缺血中风患者进行活血化瘀的二级预防治疗,减少中风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王争胜 《甘肃医药》2011,(6):364-366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82例急性期缺血性中风患者根据症状、舌象、脉象进行证侯分型,并对其发生频率进行分析。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风痰阻络、瘀阻脑络出现的频率最高,依次为风痰阻络、瘀阻脑络、大肠热结、风痰闭神。结论:中风病患者的症状、舌象和脉象是缺血性中风证候分型的基础,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分型可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快速而有效的辨证施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病证候动态变化规律,并分析依据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决策树”所建立的中风证类判别函数式的辨证效果。 方法:针刺干预264例发病30d内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咨询,制定统一的证候调查表,患者发病的0~3d、4~10d和11~30d各时间段任一天调查1次,共调查3次,研究中风病基本证型的动态多时点评价结果及相关因素。建立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决策树”4个证型的贝叶斯判别函数式,并采用自身检验法和交叉核实法分别计算4个证型判别函数式的误判概率,检验其判别效果。结果:急性缺血性中风病6个基本证型30d内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风证80.7%、痰证68.9%、火热证52.7%、气虚证50.8%、血瘀证29.2%和阴虚阳亢证25.0%。3个时点内各证型得分均值和发生概率均表现出逐渐下降的动态变化趋势,其中血瘀证发生概率的下降速度最快。急性缺血性中风病证型表现以二证、三证、四证的组合形式为主,其中三证组合最多。发病3d内没有单证形式的病例。两两复合证主要表现为风痰证54.5%、风火证42.8%、气虚中风证40.9%、气虚痰阻证39.4%和痰热证35.6%,血瘀合并阴虚阳亢证的发生率最低,仅为3.8%。缺血性中风病发病30d内,高年龄组痰证和气虚证得分均值高于低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气虚证得分均值和发生概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痰证得分均值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决策树”的21项中风病证候要素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判别法建立面红、便难、苔黄、短气、面色白光白或晦暗、耳鸣、手足心热、苔少等8个条目的判别函数式,精简后的判别函数式判别效能基本与精简前相同,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缺血性中风病发病30d内以风证、痰证贯穿始终,证的组合形式复杂,以三证组合为多。随着针刺治疗时间的积累,风、痰、火热、气虚、血瘀、阴虚阳亢等基本证候要素均逐渐减少,证的组合形式由复杂趋向简单。面红、便难、苔黄、短气、面色自光白或晦暗、耳鸣、手足心热、苔少等8个证候要素条目,在辨证过程中对于区分阴证或阳证、实证或虚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10例经CT或MRI确诊的中风病患者,运用电子计算机中风证候诊断数学模型进行了追踪调查。探讨了中风病未干扰情况下、始发态证侯的分布规律,及与病种、病灶位置、病变范围的关系;设计证侯阵形图,对证侯的组合形态、动态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为深入认识中风病因病机、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和诊断的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中风证候演变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14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在住院第1、2、3、7、14天采集《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的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采用线性相关、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研究不同时点证候要素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以及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NIHSS在不同时点与多个证候要素呈正相关,证候要素可以解释约60%NIHSS的变化。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证候要素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其相关程度、证候要素在预测NIHSS中的权重均随时间动态演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使用时序序列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与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46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OCSP分型,并将首次(发病1~3 d)、第5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作为证候演变的关键时间点,采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判断证候,运用时序序列对4 230例次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寻找出OCSP分型4种类型的核心证候经历5个时点的演变规律,得出40条规则。通过比较OCSP分型4种类型的首次、中间过程、最终的核心证候,发现存在的共性之处,及每一个OCSP分型证候演变的各自特征。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与OCSP分型存在相关性,体现了"病证结合"的理念,为临床医师通过患者的中医证候把握疾病发展规律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执笔:任占利郭蓉娟(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关键词:中风病;证候标准;诊断中风病的诊治涉及诊断、病类、证候、立法、组方、调摄、护理、康复等多个环节。明确诊断,判明证候属性,是...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以确认中风病急性期的临床证候表现形式.方法共收集122例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患,在发病72 h内,依<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的6大基本证候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加以辨证,并进行证候分布分析.结果①基本证候组合以两个基本证候组合诊断例数最多,其次是3个基本证候的组合.②中风病最多见的临床证候为风瘀证,占12.3%;其次为风痰瘀证,占8.9%.③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患以虚实夹杂证最多,占82.8%;实证次之,占16.4%;虚证最少,仅占0.8%.④单一基本证候同时存在的出现频率以瘀证与风证最多,各占79.5%与55.7%.2证组合同时存在的出现频率以风瘀证与痰瘀证最多,各占45.9%与37.7%.结论①体现<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临床应用的稳定性.②中风病临床证候表现复杂多变,依此基本证候的诊断标准应较常见证型与主要证型的表现形式为佳.③中风病证候诊断在中药新药开发试验过程中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组合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方法]采用条件概率、阈值界定等统计的方法,针对4个时点25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数据,研究其两证组合和三证组合的演化规律。[结论]证候随时间的演变存在一些相似的特征。[结论]证候的演变存在一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ATP)、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制定的MS标准在中国急性非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NIS)患者中应用的异同。方法:前瞻性登记连续入院的,发病在24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面收集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ANIS患者342例。采用CDS、IDF和ATP标准诊断出ANIS患者的MS发生率分别为25.1%、33.3%和38.0%,各代谢异常组分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DS与IDF、ATP标准对ANIS患者MS和非MS的判断一致率分别为80.1%、84.8%,Kappa值为0.523和0.655,而IDF与ATP标准对中国ANIS患者的判断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73。结论:采用CDS与IDF、ATP标准诊断出ANIS患者的MS发生率不同,其中ATP标准的诊断率最高。CDS与IDF、ATP标准的判断一致性均为中度;而IDF与ATP标准的判断一致性为高度。发现脑卒中患者是否有MS对于制定防止复发策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脑梗塞患者早期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收集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CT/MRI检查证实,且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的脑梗塞住院患者,在发病的1-3d,通过中医四诊获得临床资料,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辨证分型;分析其症状、证型分布的特点。结果:半身不遂在脑梗塞患者早期出现概率较大,占所有症状的29.3%,其次是头晕、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分别占20.6%、16.3%、13.3%;中医证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风痰瘀阻型〉痰热腑实型〉气虚血瘀型〉风痰火亢型〉阴虚风动型〉风火上扰型〉痰湿蒙神型。结论:广西地区脑梗塞患者早期最常见的症状有半身不遂、头晕、口眼歪斜;证型以风痰瘀阻为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缺血性脑卒中TOAST病因分型进行研究者内部和研究者间的一致性评价。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性登记2002年3月~2003年3月间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TOAST标准进行入院时和出院时病因分型,分析TOAST分型研究者内部和研究者间一致性。结果321例患者纳入试验。(1)研究者内部一致性:辅助检查前后,TOAST分型符合率为64.2%(206/321),检查后有35.8%(115/321)的患者分型发生改变,且各型间相似,K=0.50,中度一致。(2)研究者间一致性:2位神经科医师诊断的20例患者中,16例(80.0%)一致,K=0.72,高度一致。(3)除其他明确病因型外(病例数少),各型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结论缺血性脑卒中TOAST病因分型在研究者间一致性较高,研究者内部一致性稍差,在临床使用中不能根据患者入院时的分型决定患者的治疗策略、预防复发的方法和是否纳入以某种分型为主的临床试验。辅助检查后的分型一致性高,可以用来指导临床处理和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要素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动态采集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发病第1、7和14天的“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内风、内火、痰湿、血瘀、气虚、阴虚)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发病第14天的NIHSS评分作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价指标,并依据评分进行分组(发病第14天NIHSS评分≥7作为近期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7分为预后良好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与近期预后的关系并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的结果,进一步应用两样本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比较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发病第1、7和14天的NIHSS评分。结果:发病第14天的血瘀证(比值比为2.924,95%置信区间为1.231~6.946,P=0.015)和发病第1天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值比为1.956,95%置信区间为1.701~2.250,P=0.000)是预测缺血性中风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从重复测量均数变化趋势图可看出,血瘀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非血瘀证患者重,且其NIHSS分值在疾病过程中持续高于非血瘀证组。结论:血瘀证为缺血性中风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积极采取活血化瘀治疗将有助于改善疾病的近期预后。本研究还为实施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动态证候干预提供了循证依据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的住院成本,分析不同亚型住院成本差别。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按照1989年WHO的脑卒中诊断标准,连续性登记2007年9月-2008年3月间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243例),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分析其构成比例,利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别统计其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床位费用、药物治疗费用、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费用、功能康复锻炼费用的情况。结果共纳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3例。TOAST各亚型构成比如下:①心源性栓塞型(10%);②大动脉粥样硬化型(39%);③小动脉闭塞型(38%);④其他明确病因型(4%);⑤不明原因型(9%),各型比例中心源性栓塞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较小动脉闭塞型住院总费用高,表现在治疗费用及药费上,其住院天数也相对较长,不明原因型其影像检查费用较小动脉闭塞组高。结论TOAST分型作为一种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方法,可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住院成本估计提供参考依据,针对不同脑卒中亚型在诊治上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结合眼底血管特征的不同中医证型的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评估模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 共纳入42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并随访2 a, 采集与中风相关的临床风险因素、中医证型及眼底血管特征参数信息, 采用生存分析法比较气虚血瘀证和风痰阻络证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复发风险, 运用单因素分析辨识中风复发的核心危险因素和眼底血管特征, 分别建立2个证型的多因素Logistic复发风险评估模型。结果  2个证型的复发风险比较, 风痰阻络证较气虚血瘀证高(P<0.05)。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评估模型受试者ROC曲线下面积值为0.799 6, 风痰阻络证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评估模型值为0.719 3。结论  风痰阻络证缺血性中风患者复发风险较气虚血瘀证高, 建立识别不同证型缺血性中风复发的风险因素模型可以为临床提供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节气与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病历系统中4 83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频数分布统计法对其性别、年龄、发病节气、中医证型等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患者的发病日期对应的发病节气,然后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节气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使用圆形分布统计法探究发病节气、中医证型的高峰点。结果 4 838例患者中,男性3 233例(66.8%),女性1 605例(33.2%);60~69岁有1 814例(37.5%),为发病人数最多的年龄段;阴虚动风证2 268例(46.9%),风痰阻络证1 231例(25.4%),两者为最常见的证型;清明为发病率最高的节气,总体发病节气无绝对高峰期,惊蛰为阴虚动风证发病高峰,小满为风痰阻络证发病高峰。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60~69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整体发病不存在绝对高峰节气,阴虚动风、风痰阻络两种证型的发病存在高峰期,阴虚动风证的发病高峰节气是惊蛰,风痰阻络证的发病高峰节气为小满,提示二十四节气内均可发病,重点人群要积极且持续的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汤剂结合补液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中药汤剂组、血塞通分散片组、复方丹参片组。三组治疗期间同时给予肠溶阿司匹林75mg口服,每晚1次,静脉点滴胞二磷胆碱等。分别在治疗后3d、7d、15d,1个月,6个月,1年观察疗效。结果:中药汤剂组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血塞通分散片组77.5%和复方丹参片组70.0%:且1年后脑卒中复发率中药汤剂组2.5%,明显低于血塞通分散片组5%和复方丹参片组10%。结论:中药汤剂具有良好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且能防止脑卒中的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