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及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其诊断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对20例经MR、DSA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人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病人无明确病因。发病时间为2d-2年,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表现。18例经MRI、MRA确诊,未确诊2例经DSA检查确诊。MRI和MRA能直接显示脑静脉窦闭塞及其血栓栓子。本组14例发病〈1个月的病人经静脉窦插管溶栓术及抗凝等治疗,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本组中9例行静脉窦插管溶栓术,5例病人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I、MRA及DSA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随访起重要作用。发病旱期(〈1个月)予静脉窦插管溶栓术.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机全很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脉造影( MRA)、磁共振静脉造影( MRV)在颅内肿瘤术前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肿瘤患者20例,术前行MRI检查及MRA和/或MRV检查。以术中所见为标准,对术前图像资料分析结果作对比。结果:MRA检查18例,供血动脉异常增粗4例,颅内重要血管受压、推移和包埋现象6例;MRV检查12例,静脉窦受侵犯6例,静脉窦受压、推移4例,引流静脉增粗3例。 MRA及MRV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结论:MRA、MRV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重要血管的解剖关系,为神经外科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提供准确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常规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或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1例,行MRI、MRA检查,分析MRI、MRA表现,并与DSA进行比较。结果36个动脉瘤,MRA发现33个,敏感性91.7%。MR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和形态同DSA、手术基本一致。MRI、MRA、DSA显示瘤腔内血栓分别为13、8、13个,MRA、DSA显示瘤颈分别为26、29个。结论MRI可显示脑组织全貌,对动脉瘤腔内血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MRA能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及与载瘤血管的关系,两者结合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通 《中外医疗》2011,30(35):180-180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及早期诊断的特点,研究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静脉造影(MRV)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诊断的价值和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总结MRI、MRV、DSA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24例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9例发病时间4个月~10年,无明确病因,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19例经MRI、MRV确诊,5例MR显示正常再经DSA确诊。本组10例发病〈1个月的病人经皮穿刺股动脉介入下静脉窦溶栓术治疗,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另14例发病〉1个月行抗凝术,8例完全恢复,6例明显好转,mRS≤1分,无出血并发症。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I、MRV及DSA检查可确诊。发病早期(〈1个月)予经皮穿刺股动脉介入下静脉窦溶栓术,有完全恢复症状和体征机会,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李阳  罗敏  王晓阳  高源统 《医学争鸣》2009,30(4):364-367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5-05/2008-06诊断为CVST患者12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3D-CE MRA和二维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2D-TOF MRA)对CVST的诊断价值。结果:对血栓范围、窦腔闭塞程度及侧枝静脉的显示,3D-CE MRA优于2D-TOF MRA(P〈0.01);3D-CE MRA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联合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原始图像优于单独采用MIP(P〈0.01)。结论:3D-CE MR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多种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能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磁共振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静脉血流成像(MRV)确诊的20例颅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分析磁共振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颅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惠者,其正常的静脉窦流空低信号影消失,被异常信号所替代,异常信号随血栓形成的时期不同而不同。结论 磁共振成像(MRI)在颅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中有特异性表现,与磁共振静脉血流成像(MRV)结合将能提高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冯建钜  陈培友  许健 《浙江医学》2010,32(5):768-770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是一种少见的脑底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病因不明.笔者收集了32例磁共振血管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17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资料齐全的烟雾病患者,旨在评价MRI中的横断面T2WI在烟雾病中的提示价值,重点探讨MRI和MRA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减少病史率。方法:对14例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中11例首发症状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头痛;14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表现为静脉窦密度增高5例,脑出血4例,颅内低密度灶2例,CT未见异常3例;10例患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显影检查;1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均证实有静脉窦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行降颅压及抗凝、介入溶栓、碎栓及取栓治疗,13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抗凝治疗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宋萍  杨峰  武夏夏  柏福运 《当代医学》2021,27(13):85-86
目的分析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系成像(MRVI)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0例经临床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首先开展MRI平扫,然后开展MRVI扫描、MRI增强扫描,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检出情况。结果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共诊断出静脉窦血栓36个。MRI扫描后共检出30个静脉窦血栓,临床检出率为83.33%(30/36);MRVI扫描后共检出32个静脉窦血栓,临床检出率为88.89%(32/36);增强扫描后共检出34个静脉窦血栓,临床检出率为94.44%(34/36)。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发现,受累部位静脉窦内无流空效应,存在血栓混杂信号,其中8例T1WI、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5例T1WI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低信号。结论采用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静脉系成像能准确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志华 《实用医技》2007,14(35):4829-4830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腹部血管造影(3D—CE—MRA)成像技术和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30例腹部3D—CE—MRA的成像技术和MRI表现。结果:全部病例显示良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上观察血管的整体形态。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腹部血管造影是诊断腹部血管病变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临床上常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fion angiography,DSA)、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影像学技术评估颅内动脉瘤,DSA为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检查学方法,但具有创伤性、费时、价格高和并发症多等缺点,CTA和MRA为无创伤的血管检查方法,已广泛应用到临床。本研究通过相关数据总结分析CTA和MRA的技术特点及其对颅内动脉瘤的评估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武玉坤  鞠发军 《实用医技》2008,15(2):144-146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6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脑动脉瘤36例,血管畸形20例,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12例)经MRI/MRA和DSA对照检查。结果:MRA可以对62例患者做出正确诊断,结合靶MIP、MPR和原始像,其诊断符合率为91.2%。对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为86.1%,动静脉畸形为85%,12例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与DSA相一致。3DPc及3DTOF可显示1.5级脑血管分支,2DTOF显示血管畸形具优势,3DTOF增强提高了动脉瘤的检出率。结论:MRA具有安全、可靠和方便的优点,是脑血管疾病筛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成像对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PIVCLMS)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MRI成像仪对2例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进行常规扫描及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MRA)扫描,分析其表现特征。结果1例常规扫描下腔静脉内见长T1稍长、等T2信号影,信号强度欠均匀,下腔静脉明显增宽,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异常强化;1例下腔静脉明显扩张,内见略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异常强化,3DDCE—MRA清楚显示病灶全貌及肿瘤累及范围。结论MRI结合3D DCE—MRA对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取代传统的血管造影作为诊断PIVCLMS的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广泛应用,颅内多发动脉瘤(MIA)的检出率逐渐提高。Rinne等统计了2468例颅内动脉瘤,其中MIA占24.7%。MIA发生破裂的风险较单发动脉瘤大,且临床处理难度大,故预后也较差。现将我科近年来收治的76例MIA患者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评价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诊断价值。方法460例经TCD检测发现颅内脑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MRA检查,90例行DSA检查。结果TCD检测发现狭窄大脑中动脉436支,MRA检查发现狭窄大脑中动脉425支,两者符合率为93.3%,与DSA比较TCD检查颅内动脉狭窄敏感性为83.2%,而MRA为72.0%。结论TCD和MRA是诊断颅内动脉狭窄重要且无创的检查方法,TCD较MRA敏感性高,两者联合应用精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6.
赵瑞  李建  袁翠平  梁定 《现代医学》2014,(9):1022-1025
目的:通过对成人烟雾病患者的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图像分析,探讨高场强MRI在诊断本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成人烟雾病患者的3.0T MRI、MRA图像资料,其中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同时对比分析其MRA图像与DSA图像。结果:3.0T MRI平扫图像除能明确显示烟雾病患者的脑内缺血、梗死灶及微小出血灶,亦可显示患者狭窄或闭塞血管的流空信号减弱或消失,也可清晰显示两侧基底节区侧支循环血管的流空信号;3.0T MRA图像能有效显示颅内血管的狭窄或闭塞,还可显示异常烟雾状血管网。DSA图像能更清晰显示颅内血管的狭窄、闭塞、烟雾状血管以及更多的细节。结论:高场强MRI及MRA可清晰显示成人烟雾病的脑实质及血管病变,可作为烟雾病的首选筛查或诊断方法,也可作为临床随访及术后复查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在显示细节方面如烟雾血管、侧支循环血管等DSA仍优于MR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D-CE MRV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28例作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的病例,记录其静脉窦的各种变异,并由此判断是否存在静脉窦血栓,所得结果与经过DSA等检查确定诊断进行比较,评价MRV对静脉窦血栓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MRV显示双侧横窦、乙状窦较为清晰,变异较多, MRV诊断与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n=0.598),但也具有较高的误诊率(34.6%)和一定的漏诊率(5.6%)。结论:由于静脉窦的变异较为普遍,造成MRV对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较大误诊率,在临床应用中,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MRI、DSA检查进一步诊断。  相似文献   

18.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为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脑静脉窦系统血管病,因病因和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有很大区别,不具有特异性,且由于发病率较低,临床上诊断较困难,误诊率较高。现对我院1997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头颅CT、MRI和MRV检查。结果头颅CT1例静脉窦迂曲,密度增高,15例未见特征性表现;MRI仅8例示静脉窦异常信号;头颅磁共振静脉成像(MRv)16例均显示病变静脉窦狭窄或者闭塞。结论MRI常规序列断层成像结合MRV成像可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大概时期提供可靠诊断依据,适合临床作为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最重要检查方法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潜在的破坏性疾病,瘤体破裂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隐患,因而影像学检查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制订至关重要。现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三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