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腓骨切除后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附50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作者50例腓骨中上段部分切除患者做了1~8年的随访检查。对随访病例作了双侧踝关节的临床功能,足弓及X线片检查,并用自己研制的踝关节功能测定仪,检测踝关节的主动运动肌力及运动幅度,进行双侧对比。对各项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综合评议得出结论:切取腓骨中上段一部分对踝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建议腓骨作为供体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2.
儿童部分腓骨切除后对供侧肢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部分腓骨切除后对儿童供侧肢体功能及形态的影响。方法:对3-12岁患原发性排骨近端骨巨细胞瘤、胫骨骨折骨缺损及股骨头坏死的儿童共63例,经小腿前外侧入路行部分带血管腓骨切取术,术后随访3-10年,用踝关节功能测定仪、运动负荷试验,胫腓骨及踝关节X线片测量及评价双侧肢体功能及形态。结果:无一例肢体发育障碍或发生坏死。腓深神经或腓浅神经损伤占11%,但多数在术后3月内自行恢复,仅2例留有持久腓浅神经损伤表现,做运动负荷试验后检查30例病人中2例轻度踝疼,1例有较明显的踝疼。随患儿身高的增加,供骨侧腓骨远近两残端逐渐增长,但缺损间隙不变。结论:儿童部分腓骨被切除以后,多数供侧肢体无严重并发症,30例中有3例踝部疼痛者与腓骨切除较长有关。远期腓骨缺损间隙相对变短,这有利于儿童晚期供侧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腓骨切除后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涉及腓骨切除(fibular resection)的手术并不少见,常用于腓骨肿瘤、慢性骨髓炎和严重创伤等治疗,尤其是腓骨移植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但是腓骨切除后对供区功能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腓骨部分切除后造成患侧踝关节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肌力下降,对儿童甚至产生踝关节外翻畸形,近年来都有不少相关报道,对腓骨功能的重要性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腓骨移植与儿童踝关节生长紊乱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儿童腓骨移植后对供区踝关节发育有无影响。对4例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儿童进行了临床及X线片随访观察,随访时间9~12年,平均10年。结果,自述供侧肢体无不适,整体生长情况正常,步态正常。X线片示:胫骨远端骨骺呈内高外低的“楔样变”,骨骺线与胫骨纵轴线角度正常,胫距关节间隙向外倾斜,关节间隙正常。距骨呈外高内低改变,均有踝穴外翻。内外踝发育较小,胫骨外侧骨皮质较内侧皮质厚。其中1例骨骺外侧半出现坏死改变,踝穴外翻、变浅。认为,破坏儿童腓骨的结构完整性——无论切取多长腓骨,必然引起踝关节生长紊乱。强调临床上应严格掌握儿童腓骨移植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腓骨远端"Z"字延长治疗踝关节骨折后踝穴增宽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2月,采用腓骨远端"Z"字延长治疗5例踝关节骨折后踝穴增宽。男4例,女1例;年龄23~58岁,平均38岁。骨折内固定术后3个月开始功能锻炼后,逐渐出现踝穴增宽的相关症状,至此次入院时间为5~36个月,平均13.2个月。侧压试验阳性2例,阴性3例。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为(50.2±17.3)分。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出现患肢轻中度肿胀,患侧足背前外侧皮肤麻木症状,均逐渐好转。X线片复查示腓骨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2~15周,平均13.5周。术后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为(76.8±11.2)分,末次随访时为(85.4±3.2)分,术后功能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骨短缩是踝关节骨折后踝穴增宽主要原因;腓骨远端"Z"字延长可有效缩小踝穴宽度,增加踝关节稳定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经腓骨小头治疗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腓骨小头治疗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0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经腓骨小头方式治疗78例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折患者.按Schatzker胫骨平台骨折分类法:Ⅱ型骨折53例,Ⅲ型骨折25例.根据骨折的不同情况,酌情部分切除腓骨小头.术后定期摄片复查,观察膝关节功能恢复、膝关节稳定情况及切除腓骨小头对足踝的影响. 结果 69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5年(1.0~4.5年)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术后无感染发生,无切口边缘皮肤坏死及骨折块坏死.术后半年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为26.3分(20~30分),Rasmussen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17.3分(14~18分);术后1年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27.5分(24~30分),Rasmussen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16.5分(14~18分).5例患者诉阴雨天有关节酸痛、不适;3例出现关节外侧直向不稳(2例为完全切除腓骨小头,1例为部分切除腓骨小头);2例出现胫骨平台高度丢失.结论 经全部或部分切除腓骨小头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折,有利于胫骨外、后侧平台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切除腓骨小头后对膝关节和足踝的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无内固定自体腓骨移植修复肱骨近端肿瘤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内固定自体腓骨对肱骨近端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方法。方法 1991年6月~2003年12月对26例肱骨近端骨肿瘤患者行病灶囊内刮除或瘤段切除,患者年龄6~41岁。其中骨巨细胞瘤5例,骨囊肿9例,骨纤维结构不良8例,内生软骨瘤4例。采用肱骨近端肿瘤病灶刮除自体腓骨支撑内固定15例,肱骨近端瘤段切除自体腓骨重建肩关节11例。根据手术类型和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大小,用不带血管蒂的自体近端腓骨3~10cm(平均6cm),移植重建肩关节或联合异体骨填充骨缺损。结果 26例术后经1~12年,平均3.4年随访,2例术后2年内出现肿瘤原位复发,二期行截肢术,其中1例肺转移死亡。15例保留肱骨肩关节面,腓骨支撑填充骨缺损,术后肩关节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其中3例患儿术后3周肩关节恢复正常活动。11例瘤段切除后近段腓骨修复重建肩关节,术后肩关节保留部分功能。结论 无内固定不带血管的自体腓骨移植对肱骨近端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8例新鲜尸体的踝关节在完整胫腓骨与腓骨部分切除时的外踝上下和侧向位移变化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腓骨部分切除后,外踝无论是上下位移还是侧向位移都显著增加,表明完整的腓骨对维持踝关节的稳定具有相当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腓骨长肌肌腱切除后对踝关节功能,尤其是踝关节外翻力度和主动外翻角度的影响。方法笔者自2011-01—2015-01采用腓骨长肌肌腱作为自体移植肌腱重建33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术后2周开始主动踝关节外翻锻炼,对患者踝关节外翻力度、踝关节主动外翻角度进行测试。结果 32例获得随访2~5年,平均3年。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切除腓骨长肌腱后,踝关节外翻力度及踝关节主动外翻角度明显减小。结论腓骨长肌肌腱移植修复交叉韧带开展时间尚短,并发症或缺陷尚未完全显现,是否会影响患者术后的踝关节运动功能还需要进一步论证,鉴于该肌腱切除后会对腓骨长肌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所以腓骨长肌肌腱切除要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0.
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   总被引:96,自引:0,他引:96  
目的探讨采用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腔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997年9月~2001年5月.利用石膏、绷带、跟骨牵引(闭合性骨折)或外固定支架(开放性骨折)行骨折临时固定,待伤后7~15d,平均10.2d,局部软组织损伤恢复后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5~58岁.平均37.5岁;开放性骨折6例.闭合性骨折20例.其中18例合并腓骨骨折。根据Ruedi-Allgower骨折分型:Ⅰ型2例.Ⅱ型15例.Ⅲ型9例,从踝关节功能评分和影像学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8年:骨折愈合时间8~29周,平均12.7周。按Teeny等踝关节功能评分:忧9例(34.6%).良12例(46.2%),可3例(11.5%),差2例(7.7%);优良率为80.8%。3例(11.5%)术后出现局部软组织并发症.包括2例切口感染和1例切口周缘皮肤坏死.均通过换药等局部处理后治愈。16例(61.5%),患者的踝关节X线片上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但退变程度与临床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采用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胫骨pilon骨折.能有效地减少局部并发症并获得较好的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