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强度20V,频率50Hz、脉宽200μs、刺激间隔时间333ms/s、持续8h建立颈神经外卡压动物模型。电刺激后,大鼠肌纤维萎缩,发生炎症反应,结缔组织出现局部纤维化,软骨细胞增生,平均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少,神经髓鞘不连续,部分脱髓鞘改变,神经细胞显微结构受到破坏,上述现象随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实验侧颈肩部及上肢肌肉可测得正尖,纤颤等失神经电位改变,变化随刺激时间延长而增大,EMG电位逐渐出现高频正尖波及多相电位,对照侧受累也有相应改变,但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创伤性颅脑损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多模式神经电生理(EEG、BAEP、SEP)的总评分与颈髓电刺激(cSCS)促醒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2月大庆油田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8例cSCS促醒治疗的PVS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神经电生理评分、治疗1年后的疗效,并与同期保守促醒治疗50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组多模式神经电生理总评分与cSCS促醒疗效的等级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观察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促醒治疗1年后,研究组48例患者中脱离PVS18例(37.5%),显效11例(22.9%),好转10例(20.8%),无效9例(18.7%);对照组50例患者中脱离PVS 3例(6.0%),显效4例(8.0%),好转30例(60.0%),无效13例(26.0%).研究组和对照组疗效的Ridit分析显示,研究组R值=0.6077,对照组R值=0.39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CS促醒治疗的疗效优于保守促醒治疗.cSCS促醒疗效与神经电生理总评分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神经电生理总评分与cSCS促醒疗效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rs =0.854,P<0.05),即神经电生理总评分越高,cSCS促醒的疗效越好.结论 (1)cSCS促醒技术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脱离PVS的比率,有利于患者早期促醒PVS.(2)多模式神经电生理总评分与cSCS促醒疗效存在正相相关性,对临床选择cSCS促醒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强度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瘫患儿吞咽障碍和精神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伴有吞咽障碍的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口腔感觉刺激治疗,,观察组患儿联合刺激强度为20mA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照组患儿联合刺激强度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及右正中神经电刺激(RMNS)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催醒的影响. 方法 选择83例术后恢复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1),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高压氧(HBO)及右正中神经电刺激(RMNS)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定(ESS)和远期生活质量评分(KPS),采用经颅三维多普勒彩色超声(TCD)和脑地形图(BEAM)分别评定脑血流量和脑电活动的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1、3个月时各项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检查显示治疗组患者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明显提高,对照组仅有17例患者病灶局部脑血流量较前有所提高;与对照组比较,BEAM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弥漫性慢波明显减少. 结论 高压氧及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能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和脑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意识水平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嗅球电刺激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电刺激组、假刺激组,其中脑缺血再灌注组、电刺激组,以线栓法建立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出颈内动脉;电刺激组在右侧嗅球内埋置双极电极,于MCAO再灌注后对嗅球进行电刺激,假刺激组只埋置电极,不进行电刺激;以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 )。假手术组于术后48 h、1周,脑缺血再灌注组于缺血再灌注后48 h、1周,电刺激组及假刺激组于刺激后48 h、1周分别行Brdu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脑室下区(SVZ)区NSC增殖情况;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电刺激组、假刺激组4组大鼠在电刺激组行电刺激后腹腔注射Brdu 50 mg/kg ,2次/d ,连续2 d ,4周后处死,分别取脑切片,进行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各组NSC迁移和分化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组(37.67±1.97)、假刺激组(36.5±2.35)和电刺激组(43.67±1.63)大鼠48 h后SVZ区Brdu阳性NSC细胞数较假手术组(15.5±1.52)明显增多(F=57.21,P<0.05),缺血再灌注组(41.17±2.94)、假刺激组(41.83±2.14)和电刺激组(47.67±2.34)1周后Brdu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15.5±1.52)增多(F=73.62,P<0.01),电刺激组在各时间点均较其他组Brdu阳性 NSC细胞数增多(P<0.01)。缺血并注射Brdu 4周后缺血侧皮质区电刺激组Brdu阳性NSC细胞数(57.17±2.4)较缺血再灌注组(46.83±2.48)和假刺激组(45.83±2.14)增多(F=161.50,P<0.01);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示电刺激组Brdu阳性NSC细胞中Brdu/神经元核抗原(Neun )双阳性细胞比例约为(74.67±3.61)%,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双阳性细胞比例约为(38.83±3.36)%,与缺血再灌注组和假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电刺激嗅球可能促进脑缺血大鼠SVZ区NSC增殖,并可能促进新生NSC向缺血皮质区迁移,增加缺血皮质新生神经元数量,但SVZ区新生NSC的分化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脑部血流、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6 (CXCL16)及神经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收治脑梗死患者2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116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细胞因子、认知及综合功能、脑部血流和CXCL16、CD40配体(CD40L)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XCL16、CD40L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梗死,可有效修复脑组织损伤,加强脑部血流灌注,进而改善患者认知及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皮层电刺激联合康复锻炼对大鼠脑缺血皮层运动区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年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30只,在大鼠训练模具中进行单个食粒抓取训练,训练7 d后记录大鼠的优势爪,训练共持续14 d,14 d后连续3 d测定每只大鼠抓取食粒成功率。纳入标准要求连续3 d抓取食粒成功率至少高于30%,共有18只大鼠入组。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定位脑运动区,将内皮素注射到大脑中动脉的起始点附近,阻断大脑中动脉的供血区域,制造大鼠脑梗死模型,并在相应运动皮层硬膜外放置刺激电极。脑梗死模型建立后,大鼠随机分为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进行14 d的康复治疗:刺激组大鼠在电刺激的同时进行单个食粒抓取功能锻炼;对照组大鼠只进行单个食粒抓取功能锻炼。康复治疗14 d后对大鼠进行灌注取脑,取大鼠梗死灶周围皮层,电镜下观察突触超微结构改变,应用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对选定的突触超微结构参数,即突触数量及突触间隙宽度等进行分析。结果 ①术后大鼠共死亡3只,死亡原因考虑为术后感染。②术前两组大鼠抓取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康复治疗后刺激组大鼠抓取成功率高于对照组[(31.8±8.3)% vs (18.1±4.4)%,P =0.021]。③采用Image J软件进行电镜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刺激组大鼠脑缺血皮层运动区突触数量较对照组增多[(0.0520±0.0383)个/μm3 vs (0.0387±0.0315)个/μm3,P =0.022]。两组间突触间隙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皮层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较单纯康复治疗能够促进大鼠脑梗死灶周围皮层运动区突触数量增加,增强了突触超微结构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索右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高压氧对颅脑外伤促醒作用及认知功能与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南阳南石医院2021-01—2021-07收治的122例颅脑外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1例采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组61例采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高压氧治疗,均治疗6个疗程后,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6个疗程的r CBV(3.56±0.67)mL/100 g、r CBF(43.57±5.22)mL/100 g、Vm(55.42±5.42)cm/s、Vp(68.42±4.51)m/s以及脑干血流灌注(8.88±1.44)mL/(min·100 g)、丘脑血流灌注(12.56±1.82)mL/(min·100 g)、皮层区域血流灌注(13.58±2.37)m L/(min·100 g)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疗程、3个疗程、6个疗程的疾病改善率分别为50.82%、73.77%、95.08%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3个疗程和6个疗程的GCS评分、MMSE评分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颅脑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舌压抗阻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01—2023-01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12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摄食训练,对照组患者(n=62)增加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观察组患者(n=62)采取舌压抗阻反馈训练及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采用改良式钡剂吞咽障碍量表(MBSImP)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使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检测最大波幅值、吞咽时程,吞咽舌肌评估训练仪检测患者的舌压,采用电视X线透视评估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口腔期、咽期MBSImP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面肌电图最大波幅值、吞咽时程优于对照组,舌压峰值、舌压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舌压持续时长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较于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舌骨上移、前移水平升高(P<0.05),而2组甲状骨上移、前移水平干预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3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35%(P<0.05)。结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