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仍然是严重烧伤、创伤、休克、感染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最新统计,美国每年约有75万人发生脓毒症,超过22.5万人因此而死亡.每年全球有超过1800万严重脓毒症病例,且患者数目每年以1.5%速度递增,地球上每天大约有1400人死于该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脓毒症分级与生物学标志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脓毒症是世界范围内重症监护病房(ICU)病人的第一死因,美国每年有脓毒症患者70万,死亡21万.脓毒症治疗的高耗资(50 000美元/例)更给政府和病人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由于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改变非常复杂,因此虽然过去十几年中相关理论和治疗手段如新型抗生素、代谢支持以及免疫治疗等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的死亡率仍高达30%~70%,同时生存病人的生活质量也明显下降.Glauser将脓毒症定义为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微生物感染的反应失调.  相似文献   

3.
正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所致的威胁生命的器官功能紊乱,是严重创伤、烧伤、感染及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起病急、负担重,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据近期柳叶刀杂志公布的1990~2017年全球脓毒症研究显示,仅2017年全球脓毒症病例达4 890万例,脓毒症相关死亡病例1 100万例,全球五分之一的死亡与脓毒症有关~([1])。重症监护病房中脓毒症患者50%以上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disease,AKI),脓毒症合并AKI者的死亡率约50%~70%,明显高于无合并AKI者,  相似文献   

4.
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脓毒症(sepsis)是感染因素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目前,因严重感染引起的脓毒症仍足世界范围内非心脏病ICU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1].美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近20年来脓毒症发生率由82.7/10万上升至240.4/10万,病死率为28%,而严重脓毒症的病死率则高达30%~50%;且脓毒症在冬季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2-3].新近研究发现,脓毒症主要是由凝血活化、炎症反应及纤溶抑制相互作用形成的级联反应过程,其中凝血活化是脓毒症发病的重要环节[4].  相似文献   

5.
脓毒症是临床危重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美国每年有75万脓毒症患者,其中21.5万患者终因脓毒症而死亡。脓毒症病人有与免疫抑制一致的特征,包括迟发性过敏反应的消失、不能清除感染和易患医院内感染等。近年的研究显示树突状细胞(dendritc cell,DC)与脓毒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文重点介绍脓毒症病理过程中DC的变化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SlCU)重症脓毒症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入住NICU患儿的病例资料,统计重症脓毒症的发生率、人口学特征、感染特点、病死率及死亡的危险因素等.结果 依据2005年颁布的国际儿科脓毒症诊断标准,本研究新生儿甭症脓毒症在NICU的发病率、病死率分别为19.8%(48/243)和45.8%(22/48),70.8%(34/48)系男性患儿;相对于其他危重病患儿,重症脓毒症病例的Apgar评分低、PRISM评分和病死率高.48名重症脓毒症患儿中,56.3%(27/48)有明确培养结果 ,大肠杆菌为最常检出的病原微生物;52.1%(25/48)患儿≥3个器官功能受损,最常见受累的是呼吸系统.重症脓毒症死亡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发现PRISM评分高、功能障碍器官数目多、出现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患儿死亡的相对危险度显著增加.结论 重症脓毒症是NICU中发生率高、病死率高的危重症,感染特征与国内外研究基本一致.多中心、大规模、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承症脓毒症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儿童脓毒症的规范诊治,提高新生儿危重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努力提高脓毒症的认识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脓毒症和继其而发生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仍然是严重伤、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最近的统计(2001年),美国每年约有75万人发生脓毒症,超过22.5万人因此而死亡.在生命科学取得巨大成就,不少疾病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时代,而脓毒症仍然如此猖獗,无疑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很有必要深入探索其发病机制的奥秘,并通过各种途径来取得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尽管医学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未被发现的疾病得到了诊断和治疗,但脓毒症仍是威胁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尤其随着社会老年化,在内外科的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每年约75万人发病,超过21万人死亡,而中国大约至少300万人患病,约100万人死亡。脓毒症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包括采用抗炎制剂的临床治疗,但收效甚微。近期有关脓毒症病理生理学和基因学机制的揭示改变了对此综合症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脓毒症(sepsis)是一种由感染病原体造成宿主免疫系统、凝血系统过度反应,进而引起机体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复杂炎症反应性综合征。在全球,每年大约有2000万~3000万例脓毒症发生,其死亡人数超过了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所致死亡的总和,已成为非心源性危重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小儿烧伤并发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及防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脓毒症 (sepsis)是小儿烧伤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资料显示 ,小儿烧伤脓毒症的发生率为 6 .4 % ,死亡率为 5 3% ,占总死亡率的6 0 % [1] 。由于烧伤后存在高分解代谢、免疫功能受损等因素 ,儿童又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尚不完全 ,极易感染引起脓毒症 ,进一步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 ,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一、预警指标脓毒症一旦发生 ,病情演进迅速 ,治疗难度大 ,因此近年来有很多关于脓毒症预警指标的研究 ,期望能够进行早期诊断和防治。1.血清C反应蛋白 (CRP)浓度测定 :CRP…  相似文献   

11.
脓毒症(Sepsis)是严重创(烧、战)伤、休克、感染、外科大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临床危重患者的最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脓毒症其来势凶猛、病情进展迅速、预后险恶,给临床救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已成为现代创(烧、战)伤外科及危重病医学面临的突出难题。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最新统计,美国每年约有75万人发生脓毒症,超过22.5万人因此而死亡。每年全球有超过1800万严重脓毒症病例,且  相似文献   

12.
不同治疗阶段(1970~1998年)烧伤脓毒症的防治经验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目的 总结并提出伤后脓毒症临床研究及防治措施。 方法 将我科 1970年 1月至1998年 10月收治的 5 330例烧伤患者中 45 1例发生脓毒症者 ,分为 3个治疗阶段 ,结合临床监测技术的不断完善及一系列防治新方法的使用 ,分析烧伤后脓毒症发病率及死亡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结果 第 3治疗阶段脓毒症总发生率 (6 .7% )和死亡率 (4 .5 % )以及烧伤面积大于 30 %TBSA伤员脓毒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第 1、2阶段 (P <0 .0 5~ 0 .0 1)。第 3阶段脓毒症并发MSOF死亡组IL - 6、IL - 8、LPS和TNFα ,在整个MSOF期间明显高于存活组 ,尤其是死亡前为甚 (P <0 .0 5~0 .0 1)。 结论 早期、适当、有效的复苏 ,及时防治伤后感染 ,对深度烧伤创面及早切削痂植皮 ,加强内脏器官的保护与支持是降低脓毒症发生率、提高治愈率的最重要措施。一旦发生烧伤创面脓毒症 ,尽早果断地切除坏死组织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背景 脓毒症是病原体感染产生的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炎症免疫反应,伴多种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危及生命.机体发生脓毒症时,会同时存在促炎和抑炎两种截然不同的免疫状态,它们之间的强弱变化决定了疾病的病理进程及预后.早期研究认为失控的、持续放大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是引起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临床结果表明抗炎治疗并不能有效改善存活率,有时反而增加病死率.其原因在于随着支持治疗手段的提高,绝大部分患者能够度过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阶段(即免疫亢进期),进入更加复杂的免疫抑制(麻痹)期.处于免疫抑制期的脓毒症患者更易出现继发性感染,并无法控制感染而最终死亡.近年来已经认识到免疫抑制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脓毒症免疫抑制(麻痹)的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但治疗手段仍匮乏.目的 为诊断和治疗脓毒症提供理论依据.内容 综述近年来脓毒症免疫抑制的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并介绍免疫抑制治疗现状.趋向 脓毒症的治疗需了解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实时监测机体所处的免疫状态,并针对性地运用免疫药物进行干预治疗.期望文章能为脓毒症治疗提供新指导.  相似文献   

14.
重视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脓毒症(Sepsis)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证实有细菌存在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一般认为,无论是全身性感染还是局灶性感染均可引起脓毒症,它是由于机体过度炎症反应或炎症失控所致。脓毒症是严重烧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当前烧伤外科和ICU面临的棘手难题[1]。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资料显示,在美国由脓毒症引起的死亡率越来越高,每年可导致约25万人死亡[2]。我们曾回顾分析了1970~1999年烧伤面积大于30%TBSA的患者657例,并发脓毒症者…  相似文献   

15.
脓毒症是导致危重病人死亡的常见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降钙素原是一种有价值的标志物,它可用于诊断脓毒症并能判断其严重程度和预后.本文主要讨论降钙素原的分子组成、生理功能、检测方法及其在脓毒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些研究强调了因意外而作脾切除术引起手术继发感染和死亡的增加。在脾切除术后脓毒症性疾病和死亡的长期危险同样有所增加。1952年首次报告了脾切除术后的小儿发生暴发性脓毒症。现在对脾切除后脓毒症综合征的临床已有明确认识,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该综合征的特征是暴发的脓毒症,病程发展很快,而死亡率极高。还常见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华—佛氏综合征。本文分析的对象是1970.1.1~1980.8.15作过脾切除的277例病人。按手术指征分成6个组。有201例(72.6%)得到随访。结果发现全组有26例死亡(9.4%),并发症发生率为29.6%。意外性脾切除术,这是最大的一组有107例(38.6%)。有15例(14%)死亡。该组不仅死亡率很高,也有很高的并发症发病率。45例有并发症;17例属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与预后的关系,探讨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活性预测脓毒症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1日至12月31日在我院重症医学科治疗的脓毒症患者62例,男37例,女25例,年龄22~88岁,根据确诊脓毒症后30 d内的死亡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死亡组(n=21)和生存组(n=41)。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等资料,比较两组确诊脓毒症当天的外周静脉血AT-Ⅲ、凝血指标[D-2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C反应蛋白(CRP)、Plt等。结果死亡组AT-Ⅲ活性明显低于生存组[(57.3±16.9)%vs(76.1±21.1)%,P<0.001]。AT-Ⅲ是脓毒血症患者死亡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OR=0.949,95%CI 0.917~0.982,P=0.03)。AT-Ⅲ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8(95%CI 0.621~0.875,P<0.001),以AT-Ⅲ值62.0%为临界值,其预测的敏感度为78.0%,特异度为61.9%。结论脓毒症早期抗凝血酶Ⅲ活性的降低可能预示着预后不良,抗凝血酶Ⅲ作为早期评估脓毒症严重程度的指标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重度烧伤患者血清IL-6、IL-10含量的变化,探讨其与脓毒症发生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07年3月-2011年3月笔者单位收治的160例大面积严重烧伤成年患者,伤后(1.0±6.0)h入院.根据患者脓毒症发生及死亡情况,将其分为非脓毒症组112例、脓毒症存活组36例、脓毒症死亡组12例,后2组患者脓毒症发生时间为伤后(9±5)d,脓毒症死亡组于伤后(18±4)d死亡.另选择20例成年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统计比较4组受试人员的年龄、3组患者烧伤总面积和Ⅲ度烧伤面积.于各例患者入院后(伤后1d)至伤后20 d每日采血分离血清,用ELISA法测定IL-6、IL-10含量;同法采集健康对照组人员血液检测此2项指标.受试者一般资料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IL-6、IL-10含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及SNK法(q检验).结果 (1)3组烧伤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人员年龄接近(F =2.090,P>0.05),2个脓毒症组患者烧伤总面积明显大于非脓毒症组(q检验P值均小于0.05),脓毒症死亡组烧伤总面积明显大于脓毒症存活组(q检验P <0.05).2个脓毒症组Ⅲ度面积明显大于非脓毒症组(q检验P值均小于0.05).(2)3组患者伤后1 ~20 d血清IL-6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伤后1~7d3组患者IL-6含量接近(F值为0.188 ~2.897,P值均大于0.05).伤后第4天起非脓毒症组IL-6含量开始下降;13 d起脓毒症存活组IL-6含量逐渐下降,而同期脓毒症死亡组IL-6含量继续升高.伤后8d起,非脓毒症组IL-6含量[第8天为(262±25) pg/mL]明显低于脓毒症存活组[第8天为(287±38) pg/mL,q检验P<0.05]和脓毒症死亡组[第8天为(299±22) pg/mL,q检验P<0.05].伤后13 d起,脓毒症存活组IL-6含量[第13天为(300±33) pg/mL]明显低于脓毒症死亡组[第13天为(338±22) pg/mL,q检验P <0.05].(3)3组烧伤患者各时相点IL-10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伤后1~5d,3组烧伤患者该指标水平接近(F值为1.802 ~2.538,P值均大于0.05);第6天起,非脓毒症组IL-10含量明显低于脓毒症死亡组(q检验P值均小于0.05).伤后第8天,脓毒症存活组IL-10含量为(54±19)pg/mL,显著低于脓毒症死亡组[ (91±23) pg/mL,q检验P<0.05],根据此结果计算出IL-10含量临界值设为77 pg/mL时,灵敏度(83.33%,10/12)与特异度(91.67%,33/36)之和减1值最大,可用于判断脓毒症结局. 结论 在烧伤患者年龄相近的情况下,脓毒症的发生和结局与烧伤面积、深度有关.血清IL-6、IL-10含量在烧伤脓毒症发病机制中均起重要作用.早期IL-6含量不宜用于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早期IL-10含量持续高于77 pg/mL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背景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虽然目前针对脓毒症有一些治疗措施,但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仍是导致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心肌损伤是脓毒症的常见并发症,会导致左室和右室泵功能衰竭.参与脓毒症心肌损伤的物质和机制很多,包括毒素、细胞因子、一氧化氮、补体激活、凋亡和能量代谢紊乱等.然而,关于脓毒症心肌损伤的潜在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的 讨论可能导致脓毒症心肌损伤线粒体功能异常的机制.内容 关于脓毒症心肌损伤研究比较多的是线粒体功能异常,目前研究认为线粒体功能损伤涉及许多机制,导致线粒体能量耗竭,最终导致心肌损伤.而对于线粒体功能的损伤和修复机制仍存在争议.趋向 关于脓毒症的研究不断升温,新的研究工具的出现为将来有效的特异性治疗方法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LPS受体CD14C-159T基因多态性对严重烧伤患者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合成、释放的影响以及与脓毒症的关系.方法 采集35例烧伤总面积大于或等于30%TBSA患者伤后1、3、5、7、14、21、28 d静脉血.另设11名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CD14-159C/T基因多态性,ELISA法检测血浆HMGB1水平,RT-PCR法检测HMGB1 tuRNA表达.对数据行χ~2检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35例患者的CD14基因C-159T基因型中,CC纯合子型7例占20.0%、TC杂合子型16例占45.7%、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12例占34.3%.T等位基因和C等位基因分布的频率为57.2%和42.8%.验证表明,此研究群体达到了Hard-Weinberg平衡.在CD14C-159T基因型中,CC纯合子型患者发生脓毒症的概率较TC杂合子型、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低.3例CC纯合子型脓毒症患者中,仅1例死亡;9例TC杂合子型脓毒症患者中4例死亡;7例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脓毒症患者中4例死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伤后1 d患者血浆HMGB1水平即迅速升高,伤后14、21、28 d TC杂合子型、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患者血浆HMGB1水平均显著高于CC纯合子型(F值为3.5671、4.2035、3.8529,P<0.05或P<0.01).伤后14 d脓毒症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HMGB1 mRNA表达量为1.5±0.5,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患者(1.2±0.4,t=-2.205,P<0.05).伤后7、21 d脓毒症组患者血浆HMGB1水平分别为(44±29)、(25±15)ng/mL,均高于非脓毒症组患者的(26±12)、(10±6)ng/mL(t值分别为-2.355、-3.872,P<0.05或P<0.01).结论 CD14C-159T基因多态性可显著影响严重烧伤后HMGB1的合成与释放,并与烧伤患者脓毒症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