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些抗生素类滴耳剂是否具有潜在的耳毒性作用一直是一个被热议的问题。近些年来,由于有关一些抗生素类滴耳剂所引起的耳毒性作用的文献报告不断增加,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因抗生素类滴耳剂的耳毒性作用而引发的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再次引起人们对抗生素类滴耳剂的耳毒性作用的关注。因此,本文就抗生素类滴耳剂耳毒性作用的研究状况及其临床使用原则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理想的滴耳剂应对最常见的病原菌有效,而无耳毒性。认为环丙沙星能有效地抗G-菌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非常有效。对80例(95耳),年龄为27个月到70岁(平均26.5岁),耳流脓至少六周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前每例均作耳脓液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28耳,绿脓杆菌22耳,变形杆菌18耳)及听力学测试,分为组(47耳)每天来门诊行吸引抽脓及滴药,直至流脓停止;组(48耳)首次在门诊吸引抽脓及滴药,以后病人自行在家中滴药,至流脓停止后回门诊复查。环丙沙星浓度为2mg/ml,15岁以下儿童每次滴3滴,成年人每次5滴。结果4耳(4%)需行根治性乳突切除术,5耳(5%)行息…  相似文献   

3.
吡哌酸滴耳剂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吡哌酸滴耳剂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应用0.2%吡哌酸滴耳剂治疗40例慢性中耳炎患者,疗程7d,分别于用药后第3天和第7天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及细菌学检查;同时用0.25%的氯霉素滴耳剂作对照.结果:吡哌酸滴耳剂3d后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为65%和60%,7d后分别为92.5%和90%,氯霉素滴耳剂临床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3d为42.5%和40%,7d后分别为62.5%和60%,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吡哌酸滴耳剂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高效、安全.  相似文献   

4.
复方氟哌酸滴耳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方氟哌酸滴耳剂的临床应用陈永珍,徐样澄,徐青青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中局部滴药极为重要。现有的滴耳剂的应用各有利弊。为寻找较为理想的滴耳剂,1990年2月以来,我们配制并在临床试用复方氟哌酸滴耳剂,获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配制与使用方法处方:甲硝唑...  相似文献   

5.
生理学研究发现外毛细胞是水杨酸盐耳毒性作用的靶细胞,外毛细胞功能的改变在水杨酸盐耳毒性机理中起重要作用[1]。水杨酸盐是否引起耳蜗形态学改变存在争议,我们的研究观察了水杨酸盐耳毒性作用的形态学改变。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24只健康白色红目豚鼠,均为雄性,耳廓反射灵敏,体重250~350g,将动物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生理盐水2ml/kg体重腹膜内注射)和水杨酸钠组(水杨酸钠500mg/kg体重腹膜内注射)各12只。水杨酸钠为中国五联生化厂生产(批号:950511)。2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e,…  相似文献   

6.
慢性耳部疾病的治疗常很困难,这些患者有持续性耳漏,病史长,并已用多种局部和口服抗生素治疗失败。致病菌通常对多种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环丙氟氯青霉素(Ciprofloxacin)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杀菌作用。为评价该药治疗慢性耳部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常用滴耳剂中多含有氨基甙类抗生素,对内耳有毒性作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感音性聋时是由细菌毒素引起,还是氨基甙类滴耳剂毒性作用的后果尚不得而知。Brummett(1976)将新霉素直接用于豚鼠耳泡中,每日三次,共30天,发现即令新霉素浓度低至5 mg/ml(相当于常用滴耳剂含量)时,亦可使耳蜗微音电位减低和外毛细胞缺失。另外一些化学品如离子溶液、麻醉剂和肾上腺素等均可从中耳经圆窗膜进入外淋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研究资料证实,圆窗膜(RWM)是影响耳毒性物质进入耳蜗的最重要因素,而某些中耳病理状态可使 RWM 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本文观察了氢化可的松-新霉素-多粘菌素 B(Cortisporin)、氢化可的松-新霉素-多粘菌素 E(Coly-Mycin)、去炎松和头孢咪新(Bestron)等4种滴耳剂对 RWM 结构和通透性的影响。实验选用18只体重450~550g 的健康粟鼠,氯胺酮麻醉,暴露听泡迷路部,取上述滴耳剂约50μl 滴于右耳圆窗龛,10分钟后用无菌纸条吸去药液,Ringer's 液冲洗;左耳滴用等量 Ringer's 液,作为实验对照。30天后,  相似文献   

9.
红目豚鼠与黑目豚鼠庆大霉素耳毒作用差异遗传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发现与线粒体DNA有关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耳毒作用敏感性不同的动物模型,从动物模型的建立探讨人类线粒体DNA突变与不同个体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耳毒作用敏感性不同的相关性.方法将纯种的红目豚鼠与黑目豚鼠进行杂交,子代给予肌注庆大霉素(110mg·kg-1·d-1)9天,用耳蜗电图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等客观听阈检测指标观察子代豚鼠的听力,比较雌性红目豚鼠的后代和雌性黑目豚鼠后代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肌注庆大霉素第9天时,亲母代为白色、子代为白色豚鼠引出DPOAE率为8/9;亲母代为花色豚鼠、子代为白色豚鼠引出DPOAE率为4/11;亲母代为白色豚鼠、子代为花色豚鼠引出DPOAE率为6/6亲母代为花色豚鼠、子代为花色豚鼠引出DPOAE率为2/8.结论提示白色豚鼠和花色豚鼠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耳毒作用的敏感性的不同与核内的基因关联不大,可能与线粒体DNA有关,从而为确定何种动物中线粒体中有作用基因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行研制的复方氯霉素滴耳剂治疗103例(111耳)化脓性中耳炎,治疗前对69例(70耳)中耳分泌物和需氧菌培养,分离出17种致病菌,主要为金葡菌;临床观察本滴耳剂的有效率为96.1%,无不良反应,对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尤佳。  相似文献   

11.
慢性中耳炎局部用含有耳毒性抗生素的滴耳剂,观察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发生率。在150例中124例使用的滴耳剂中,每ml含氟美松1mg,新霉素5mg,多粘菌B20000u,每日三次,每  相似文献   

12.
氧氟沙星滴耳剂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用0.3%氧氟沙星滴耳剂治疗,疗程为10天。有效率75%,细菌清除率85%;同时用0.25%氯霉素滴耳剂作对照,其临床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分别为47.5%和57.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氧氟沙星滴耳剂对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具有高效,安全,实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复方甲硝唑滴耳剂治疗化脓性中耳炎260例小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年以来,我科应用自行配制的复分甲硝吐滴耳剂(简称MC滴耳剂)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60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1对象选择选择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有胆脂瘤、真菌感染或颅内外并发症者除外),急性者70例,慢性而急性发作者42例,慢性者148例。单侧171例,双侧89例。病程最长达31年。2治疗方法临用前将0.5%甲硝叹注射液与O.25%氯霉素眼水等量混合,混合液每10ml内含甲硝叹23mg、氯霉素12.5mg。先将患耳外耳道脓液用小棉签擦净,头偏向健侧,患且向上,在患耳涌入MC滴耳剂6~8滴,并加压耳屏促进药液进入中耳腔。滴耳后固定…  相似文献   

14.
1临床资料患者,女,57岁。因左侧耳反复流脓伴听力下降10余年,加重2个月,于2011年8月入院。1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耳流脓、流水,无疼痛、无发热。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给予耳内滴用双氧水、氧氟沙星滴耳剂,均能好转,但每年均有发作,并听力逐渐下降。近2个月再次耳流脓水,并左侧头部闷痛,滴药无效,要  相似文献   

15.
洛美沙星滴耳剂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应用0.3%洛美沙星滴耳剂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和细菌学效果,并与泰利必妥滴耳剂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示:试验组临床有效率和细菌消除率分别为89.3%和87.6%;对照组分别为86.2%和83.3%。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治疗中无明显不良反应。表明洛美沙星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豚鼠耳内局部使用庆大霉素所引起的耳毒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对象为85只体重250~350克的豚鼠,全部动物耳动反射(Preyer's)正常,说明动物具有听力。35只作为对照。局麻下在耳泡后外侧行耳后切口,经鼓泡将0.3%庆大  相似文献   

17.
作者利用兔研究耳蜗造瘘术对内淋巴积水的作用。实验动物分为三组:第一组,单纯耳蜗造瘘术,用直径175微米的钨丝经圆窗刺入鼓阶,穿破基底膜和上面的螺旋器,然后圆窗用一块结缔组织封闭,共6只动物;第二组,单纯内淋巴管阻塞。自枕后进路阻塞内淋巴管的方法制成内淋巴积水,共6只动物;第三组,内淋巴管阻塞同时行耳蜗造瘘术,共13只动物。每只动物一侧耳为实验耳,另一侧耳为正常对照耳。动物分别于实验后1、4、6周  相似文献   

18.
用Nd:YAG(ytriumaluminumgarnet,钇铝石榴石)激光照射豚鼠耳石器,观察前庭听觉功能变化及对前庭、耳蜗的组织形态学影响,评估Nd:YAG激光应用于临床治疗致残性眩晕的可能性。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和仪器:耳廓反射正常的白色健...  相似文献   

19.
耳内蛆虫1例     
患者,男,50岁,主因右耳内痒、痛、流血水1d就诊我科。专科检查:右侧耳内充满血水,似沸水翻滚,未见异物。在电耳镜照射下,用耳异物钳在血水中夹出1条长约7mm白色蛆虫,后分次取出12条,又用0.9%氯化钠溶液冲出2条,共计15条大小相同的蛆虫。因耳深部肿胀溃烂,嘱患者口服抗生素、耳内滴抗生素耳液。第2天复诊再次取出5条长约8mm、较前一天粗的白色蛆虫,仍因耳内皮肤溃烂出血,继续原治疗。第3天来院再次复查,发现右耳内血水中仍有蛆虫蠕动,因强光照射很快消失,用吸引器清洁外耳道内血水,见鼓膜后上象限有一直径3mm大小穿孔,判断蛆虫由此钻入中耳腔内躲藏,故灌入75%的乙醇迫使蛆虫爬出后再次夹出5条,蛆虫明显粗大,长约10mm、直径3mm。继续观察病情患者未诉有虫爬感,耳镜检查无蛆虫。3次共计取出25条蛆虫。1周内门诊复诊,右侧耳内未见蛆虫,外耳道肿胀消退,鼓膜穿孔处愈合。  相似文献   

20.
采用随机分组法探讨预防性使用滴耳剂对鼓膜切开置管术后耳溢液发生率的影响。所研究的对象为9月~11岁的小儿,均先接受10天抗生素,随后再进行4周预防性抗生素加缩血管剂治疗。术前检查包括耳镜检查、鼻咽部检查、鼓室测压、纯音测听。感音神经性聋、腭裂、免疫抑制及对氨基甙类药物敏感的病人均不列入本研究。术前7天均未用过抗生素。术中将病人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不用庆大霉素滴耳剂,第二组仅于置管后立即用一次庆大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