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动物模型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理性瘢痕是以胶原等大量结缔组织的基质过度沉积为特征的皮肤纤维化疾病。它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HS)和瘢痕疙瘩(K)。组织学上,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相似,两者均以过剩的细胞外基质,尤其是胶原沉积为特征,细胞形态也相似,但临床上增生性瘢痕仅在原伤口界限内生长,向外压迫周围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后自发蜕化,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后引发的胶原异常积聚所致的过度瘢痕化,与增生性瘢痕不同,表现为过度生长,超过原伤口界限,侵犯邻近组织,呈瘤样增生,造成功能障碍。瘢痕的形成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它们的治疗一直是困扰整形外科的难题,但由于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这方面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一直受到很大限制。自从1985年Shethr等将人的瘢痕疙瘩组织块移植于无胸腺小鼠(裸鼠)背部皮下构建HS和K的动物模型获得初步成功后,国内外学者先后尝试建立不同类型的动物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对HS和K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病理性瘢痕是以胶原等大量结缔组织的基质过度沉积为特征的皮肤纤维化疾病.它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HS)和瘢痕疙瘩(K).组织学上,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相似,两者均以过剩的细胞外基质,尤其是胶原沉积为特征,细胞形态也相似,但临床上增生性瘢痕仅在原伤口界限内生长,向外压迫周围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后自发蜕化,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后引发的胶原异常积聚所致的过度瘢痕化,与增生性瘢痕不同,表现为过度生长,超过原伤口界限,侵犯邻近组织,呈瘤样增生,造成功能障碍.瘢痕的形成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它们的治疗一直是困扰整形外科的难题,但由于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这方面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一直受到很大限制.自从1985年Shetlar等将人的瘢痕疙瘩组织块移植于无胸腺小鼠(裸鼠)背部皮下构建HS和K的动物模型获得初步成功后,国内外学者先后尝试建立不同类型的动物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对HS和K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瘢痕疙瘩是指皮肤在创伤后,成纤维细胞活性异常增高,大量结缔组织增殖和透明变性而导致瘢痕过度增长,超出原有损害范围,如图1所示。其发病机制目前不清楚,可能与细胞因子、细胞凋亡、胶原代谢的紊乱或异常有关,现将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瘢痕是皮肤组织创伤修复后的必然产物。在创伤修复过程中,由于全身和局部因素的影响,常可导致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和胶原降解减少而形成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所有与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等纤维化病变有关的细胞因子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β)是目前已知最强烈的纤维化促进因子。TGF-β主要通过膜受体经胞内信号分子将信号从细胞浆转导到细胞核内而发挥作用。Smads蛋白是TGF-β家族信号从受体到核内的细胞内主要转导分子,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瘢痕是皮肤组织创伤修复后的必然产物.在创伤修复过程中,由于全身和局部因素的影响,常可导致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和胶原降解减少而形成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所有与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等纤维化病变有关的细胞因子中,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TGF-β)是目前已知最强烈的纤维化促进因子. TGF β主要通过膜受体经胞内信号分子将信号从细胞浆转导到细胞核内而发挥作用. Smads蛋白是 TGF-β家族信号从受体到核内的细胞内主要转导分子,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几丁糖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功能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应用几丁糖治疗瘢痕疙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对照,观察不同含量几丁糖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胶原量及其相应I型前胶原mRNA量的变化。结果:几丁糖作用后各组3H-脯氨酸掺入量均逐减少;瘢痕疙瘩组与正常皮肤组的减少率差别显著(χ2=11.3,P<0.05)。其相应I型前胶原mRNA量显著下降。结论:丁糖可以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合成及分泌胶原的功能,有望在异常瘢痕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几丁糖影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几丁糖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功能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应用几丁糖治疗瘢痕疙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对照,观察不同含量几丁糖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胶原量及其相应Ⅰ型前胶原mRNA量的变化。结果:几丁糖作用后各组^3H-脯氨酸掺人量均逐减少;瘢痕疙瘩组与正常皮肤组的减少率差别显著(r=11.3,P&;lt;O.05)。其相应Ⅰ型前胶原mRNA量显著下降。结论:丁糖可以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合成及分泌胶原的功能,有望在异常瘢痕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病理性瘢痕包括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两类,是创伤病理性愈合的结果,具有肿瘤的某些生物学特性。人类环氧酶-2(cyclooxygenase-2,COX-2)基因可通过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血管形成、抑制免疫功能等机制,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COX-2在病理性瘢痕中呈现高表达状态,现综述COX-2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苏拉明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苏拉明(suramin)对立体培养条件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的药物学作用。方法建立以人纤维蛋白原为支架的KFb三维培养系统,分别通过测定细胞的生长曲线。细胞的胶原合成量及I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情况来观察苏拉明对KFb影响及其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相互作用。结果苏拉明对KFb的生长及胶原合成均有抑制作用,且能明显抑制TGF-β1对KFb胶原合成的诱导作用。结论苏拉明能明显抑制KFb的生物学功能且对TGF-β1有明显的拮抗作用,这可能使其成为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周边部和中央部及瘢痕疙瘩周围皮肤(距瘢痕疙瘩边缘0.5cm范围内)的成纤维细胞呈现不同生物学性状的细胞生物学机理。方法取手术切除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及周围皮肤各6例为标本,通过细胞培养6~10代后,应用流式细胞仪不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分布,同时比较它们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和在不同浓度FasMcAb作用下的细胞凋亡率。MTT比色法比较其细胞增殖活性。结果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凋亡正常。增生性瘢痕增殖活跃且细胞凋亡状况不良,瘢痕疙瘩中央部成纤维细胞处于低增殖—不凋亡状况;瘢痕疙瘩周边部成纤维细胞处于高增殖—无凋亡状况;瘢痕疙瘩周围正常皮肤大量细胞也处于高增殖及低凋亡状况。结论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状况的异常可能是导致其不同生长特性的细胞生物学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三七总甙对体外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作用,以寻找治疗人瘢痕疙瘩的有效药物。方法:体外培养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别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和H3-脯氨酸掺入法检测三七总甙作用后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三七总甙含量在0.5,1.0和1.5g/L时均能够显著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P<0.01),但在1.5g/L时对细胞具有毒性作用。结论:三七总甙具有体外抗纤维化作用,可能成为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瘢痕疙瘩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及分布 ,探讨其与瘢痕疙瘩形成的内在关系。方法 :应用组织化学、电镜技术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50例瘢痕疙瘩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数量、形态、大小(面积)的变化。结果 :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肥大细胞数量、大小较周围皮肤和正常皮肤明显增多、增大 ,三者之间差异非常显著。电镜下瘢痕疙瘩组织中可见幼稚肥大细胞 ,有明显的脱颗粒现象 ,与纤维母细胞密切相触、其周围有大量的胶原原纤维。结论 :肥大细胞与瘢痕疙瘩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三七总甙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三七总甙对体外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作用,以寻找治疗人瘢痕疙瘩的有效药物。方法:体外培养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别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和H^3-脯氨酸掺入法检测三七总甙作用后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三七总甙含量在0.5,1.0和1.5g/L时均能够显著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P&;lt;0.01),但在1.5g/L时对细胞具有毒性作用。结论:三七总甙具有体外抗纤维化作用,可能成为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近年来对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研究的进展,探讨其可行的治疗方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0-01/2005-01相关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的文献,检索词为“keloid,hypertrophicscar,treatment”,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1980-01/2005-01相关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的文献,检索词为“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治疗”,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相关瘢痕疙瘩治疗方法。②相关增生性瘢痕治疗方法。排除标准: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2篇关于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方法方面的研究,纳入24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尚未明了,目前所知与外伤,烧伤,手术,感染,异物,机体局部胶原代谢失调,遗传及局部免疫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瘢痕治疗虽然类型与方法很多,但是尚无一种方法能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结论:增生性瘢痕治疗水平的提高有赖于人们对其形成机制的认识,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瘢痕形成机制在细胞、分子水平的进一步阐明,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彻底了解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检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胶原的方法。方法:应用天狼猩红偏振光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胶原的类型、含量及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正常皮肤组织中以Ⅲ型胶原为主;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均以Ⅰ型胶原纤维为主,其含量随病程发展而增加。结论:天狼猩红偏振光法是检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纤维化程度的理想方法,可以明确纤维化过程中Ⅰ、Ⅲ型胶原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现代治疗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根据近年来对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研究的进展,探讨其可行的治疗方法。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0-01/2005-01相关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的文献。检索词为”keloid,hypertroplhic scar,treatment”.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1980—01/2005—01相关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的文献,检索词为“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治疗”。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相关瘢痕疙瘩治疗方法。②相关增生性瘢痕治疗方法。排除标准: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2篇关于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方法方面的研究,纳入24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尚未明了。目前所知与外伤。烧伤。手术。感染,异物,机体局部胶原代谢失调,遗传及局部免疫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瘢痕治疗虽然类型与方法很多,但是尚无一种方法能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 结论:增生性瘢痕治疗水平的提高有赖于人们对其形成机制的认识.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瘢痕形成机制在细胞、分子水平的进一步阐明,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彻底了解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天狼猩红偏振光法在病理性瘢痕纤维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检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胶原的方法。方法:应用天狼猩红编振光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胶原的类型、含量及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正常皮肤组织中以Ⅲ型胶原为主;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均以I型胶原纤维为主,其含量随病程发展而增加。结论:天狼猩红编振光法是检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纤维化程度的理想方法,可以明确纤维化过程中I、Ⅲ型胶原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总结瘢痕疙瘩在分子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80-01/2006-10相关瘢痕疙瘩发病机制方面的文献,检索词“keloids”,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1980-01/2006-10相关瘢痕疙瘩发病机制方面的文献,检索词“瘢痕疙瘩”,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与瘢痕疙瘩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排除标准:相关的综述文献。资料提炼:共检索到681篇关于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文献,最终纳入33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瘢痕疙瘩有着过度生长、侵犯邻近组织、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治疗效果不佳等特点,成为当今医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瘢痕疙瘩发病机制迄今未明,本文从遗传机制、成纤维细胞功能、生物活性因子和胶原代谢等方面综述了近几年来对瘢痕疙瘩病因研究的最新进展,发现利用基因检测技术成为探求病因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发展趋势,也为未来基因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结论:越来越多的研究在瘢痕疙瘩相关致病基因位点的定位和克隆方面展开,这不但能够查找出发病原因,还可以为易感人群的早期预防提供方向,为瘢痕疙瘩的基因治疗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氧化氮合酶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合酶(NOS)在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差别,并通过应用一氧化氮(NO)供体或NOS抑制剂对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药物干扰,探索NO、NOS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取临床增生性瘢痕手术患者的瘢痕组织及周围少许正常皮肤,体外培养获得皮肤和瘢痕成纤维细胞,通过免疫组化及RT-PCR方法比较两种组织及细胞中NOS的表达及分布的差异。分别以100~500μM的NO供体硝普钠(SNP)、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作用于瘢痕成纤维细胞,观察细胞增殖的变化;并用免疫细胞化学和RT-PCR方法比较作用前后成纤维细胞中I、III型胶原表达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检测及RT-PCR方法检测显示增生性瘢痕组织及细胞中NOS表达相对于皮肤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中明显减少(P<0.05)。瘢痕细胞经SNP作用后,细胞增殖显著降低。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RT-PCR方法检测I、III型胶原结果显示,从SNP200μM组开始I、III型胶原表达显著降低(P<0.05)。经L-NAME200μM作用后,I、III型胶原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增生性瘢痕组织及细胞中NOS含量较正常皮肤组织及细胞明显减少,NO供体SNP对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胶原表达起到抑制作用,NOS抑制剂L-NAME对其胶原表达则起到促进作用,结果提示NOS表达降低可能与瘢痕增生密切相关,因此改变NO的产生及NOS的活性可望调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0.
瘢痕疙瘩及周围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差异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鲁峰  高建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4):3670-3671
目的 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周边部和中央部及瘢痕疙瘩周围皮肤(距瘢痕疙瘩边缘0.5cm范围内)的成纤维细胞呈现不同生物学性状的细胞生物学机理。方法 取手术切除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及周围皮肤各6例为标本,通过细胞培养6-10代后,应用流式细胞仪不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分布,同时比较它们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和在不同浓度FasMcAb作用下的细胞凋亡率。MTT比色法比较其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凋亡正常。增生性瘢痕增殖活跃且细胞凋亡状况不良,瘢痕疙瘩中央部成纤维细胞处于低增殖-不凋亡状况,瘢痕疙瘩周边部成纤维细胞处于高增殖-无凋亡状况;瘢痕疙瘩周围正常皮肤大量细胞也处于高增殖及低凋亡状况。结论 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状况的异常可能是导致其不同生长特性的细胞生物学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