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海燕 《吉林医学》2011,(11):2249-2250
目的:探讨输液滴速对应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40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120例,滴速50~60 gtt/min;观察组120例,滴速15~25 gtt/min。观察两组输液所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胸闷等不良反应比对照组明显轻且少(P<0.05)。结论:严格控制输液滴速能明显减少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氨甲环酸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的不良反应及缓解不良反应的方法。方法:对612例静点氨甲环酸注射液的外科患者进行观察,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给予调慢滴速;对1例超敏反应患者给予吸氧、抗过敏等治疗,观察症状有无缓解。结果:使用雪孜灵612例,发生一般不良反应273例,发生超敏反应1例,经过减慢滴速可预防及缓解不良反应。结论:临床用药时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控制好输液速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体会。方法对183例使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患者发生不良反应进行观察,采取减慢输液滴速,对出现恶心、呕吐患者给予止吐剂,并做好心理护理,观察症状是否缓解。结果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患者症状得到缓解。结论输入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时,护士应严格控制输液滴速,严密观察患者情况,做好有效沟通,减少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氨甲环酸在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海口市人民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76例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入院的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患者术中关节周围软组织局部注射5%氨甲环酸20 mL,缝合伤口后经引流管推注5%氨甲环酸20 mL浸泡2 h,术后2 h再给予静脉滴注1%氨甲环酸100 mL;对照组患者术中缝合伤口后经引流管推注生理盐水20 mL浸泡2 h.观察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伤口引流量、术后48 h血红蛋白变化值及用药后的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引流量为(46.60±9.652)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30.60±22.00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48 h血红蛋白变化值为(9.96±3.623)g/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8.36±5.75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5例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给予减慢滴速后好转.结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局部及术后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引流量及血红蛋白变化值,考虑到氨甲环酸的不良反应,使用过程中应控制滴速20~40滴/min,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盐酸洛美沙星的滴速与静脉炎发生的关系,从而预防和减少静脉的发生。方法165例静脉滴注盐酸洛美沙星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85例)滴速60~80滴/min;观察组(80例)滴速30~40滴/min。观察两组静脉用药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静脉炎21例,观察组1例,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严格控制盐酸洛美沙星静脉滴注速度,可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婴幼儿静脉补钙的安全方法,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将2010年3月-2011年7月静脉推注补钙的28例婴幼儿作为A组,补钙89例次,推注速度为1-1.5m/min;将同期静脉点滴补钙的67例婴幼儿作为B组,补钙206例次,滴速为20滴-30滴/m i n.分析两种静脉补钙方法的优缺点,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发生少量钙剂外渗5例次,B组发生少量钙剂渗出4例次,发生比例分别为5.6%和1.9%,两组均未发生医源性钙盐沉积,也未出现心率失常、面色或呼吸改变等不良反应.结论 婴幼儿静脉补钙选用静脉点滴的方法可降低钙剂外渗的发生率,有效预防医源性钙盐沉积.滴注时注意控制滴速、并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心率的变化可防止因滴速过快或药液浓度高所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谢红莲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3):1637-1639
目的:探讨滴速与盐酸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方法:将130例静脉输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患者随机分成甲组(a级)25滴/min 40例,乙组(b级)25~40滴/min 50例,(c级)40~60滴/min 25例,(d级)60滴/min以上15例,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的次数,反应程度,综合分析滴速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滴速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级别之间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a级为0%,b级为16%,c级为20%,d级为20%。结论:控制输液速度可减少或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芦荟珍珠胶囊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6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黄褐斑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接受芦荟珍珠胶囊,加服氨甲环酸片,对照组仅接受氨甲环酸片治疗。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芦荟珍珠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女性黄褐斑效果优于单用氨甲环酸,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方丽梅  陈浩 《安徽医学》2012,33(7):908-909
目的探讨精密输液器对减少脂肪乳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24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60例,其中A组采用15.0μm孔径的普通输液器,B、C、D组分别采用1.2μm、3.0μm和5.0μm孔径的精密输液器进行输液。比较4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A、C、D组滴速控制为40滴/min,B组滴速调至最大为30滴/min;A~D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21.7%、18.3%、1.7%和5.0%;C、D组静脉炎发生率较A、B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采用3.0μm和5.0μm孔径的精密输液器可有效减少脂肪乳滴注所致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及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CPB心脏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生理盐水组(氨甲环酸10 mg/kg切皮前缓慢静脉推注;随后持续输注生理盐水至术后12 h,n=30)和氨甲环酸+氨甲环酸组[氨甲环酸10 mg/kg切皮前缓慢静脉推注;随后1 mg/(kg.h)持续输注氨甲环酸至术后12 h,n=30]。在麻醉诱导前、手术结束时、次日晨8:00和术后24 h 4个时间点取血测定血常规和凝血功能。记录术中肝素和鱼精蛋白用量、CPB期间最低鼻温和肛温、CPB期间最低红细胞压积,以及术后24 h出血量和异体血输血量及输液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术中基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观察时间点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时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异体红细胞及血浆输入量、晶体及胶体输入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术中单次剂量氨甲环酸比较,单次剂量氨甲环酸治疗后围手术期持续输注氨甲环酸并不能进一步改善凝血功能、减少术后出血量,也不能进一步减少术后异体血输血量。  相似文献   

11.
王英明  孔荣  禹德万  朱晨 《安徽医学》2015,36(11):1350-1352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联合关节腔注射对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45例重度膝骨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23例)与对照组(22例)。氨甲环酸组术中松止血带前30 min 静脉应用氨甲环酸10 mg/ kg,并于手术结束后经引流管向关节腔注射1.0 g 氨甲环酸,夹闭引流管4 h,弹力绷带包扎。对照组的处理为给予相应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4 h、48 h 引流量并于术后第3天复查血常规。结果氨甲环酸组术后切口引流量平均约220 mL,与对照组450 mL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3天复查血红蛋白的降低程度,氨甲环酸组降低约12.9 g/ L,明显小于对照组23.5 g/ 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联合关节腔注射可以明显降低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静脉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出血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102例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A组26例,静脉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B组26例,静脉注射氨甲环酸;C组25例,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D组25例,未使用氨甲环酸.比较4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总失血量、血红蛋白含量、输血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术后引流量、术后总失血量、血红蛋白含量、输血量,A组优于B、C组,B组优于C、D组,C组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并且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风险,较单独使用氨甲环酸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与分析输液速度对左氧氟沙星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该科需采用左氧氟沙星行静脉滴注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将其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输液速度为慢速41~50gtt/min,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输液速度为快速61~70gtt/min,行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发生静脉炎的情况.结果:HTK观察组有2例发生静脉炎,发生率为5.0%(2/40),而对照组有9例发生静脉炎,发生率为22.5%(9/40),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少,且组间对比差异(P<0.05).HTH结论:在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时,采用稍快输液速度可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且输注的同时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还能有效预防各种静脉刺激症状,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静脉给予氨甲环酸和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减少出血及降低输血率的有效性。方法80 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静脉注射氨甲环酸组(1 组)和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组(2 组)。1 组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静脉注射氨甲环酸3 次。2 组是在止血带放松前,将3 g氨甲环酸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00 ml 溶液,注入关节腔内。术后观察24和48 h 的引流量及48 h内的总引流量,术后48 h血红蛋白量,同时监测输血及血栓情况。结果所有膝关节置换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感染、坏死、 脂肪液化发生。1 组48 h的平均引流量是(409.5±185.8)ml,平均血红蛋白的下降值是(2.42±0.86)mg/dl,2 组48 h的平均引流量是(386.5±89.1)ml,平均血红蛋白的下降值是(2.21±0.64)mg/dl。两组间的引流量和血红蛋白下降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1 组有3 例患者,2 组有4 例患者需要输血。术后14 d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发现有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对于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出血,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的作用等同于通过静脉给予3 次氨甲环酸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静脉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安全性和失血情况.方法: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不应用氨甲环酸;试验组联合静脉和局部两种方式使用氨甲环酸.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输血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失血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7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4例患者,男9例,女65例。年龄57—83(67.2±6.8)岁。其中骨性关节炎5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7例。氨甲环酸组松止血带前30min将氨甲环酸1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后静脉点滴,对照组不给予氨甲环酸。比较两组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572.3±38.7)ml和(769.6±34.5)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手术总失血量分别为(691.8±88.7)ml和(968.5±38.2)m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结论老年患者TKA围术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手术失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在治疗过程中的滴速与不良反应。掌握正确的输液速度,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对临床运用生长抑素治疗的20例急性胰腺炎和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将3mg生长抑素加入5%葡萄糖500ml或0.9%生理盐水500ml中连续静滴,对每位患者分别在每分钟小于10滴、每分钟10~15滴、每分钟16~20滴、每分钟大于20滴4种不同滴速状态下进行严密观察。结果:生长抑素在静滴过程中不同滴速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结论:生长抑素静滴的滴速与不良反应成正相关。在输注生长抑素过程中,必须进行严密观察,严格控制、正确掌握输液滴速,以确保输液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伤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间8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年龄≥65岁,受伤时间≤6 h),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n=41)与对照组(n=40)。入院后即刻,氨甲环酸组一次性给予氨甲环酸10 mg/kg或总量1 g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所有患者入院后即刻、伤后1~3 d检查血常规,术前行下肢静脉彩超探查深静脉血栓。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隐性失血量、术前输血率和术前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骨折AO分型,入院即刻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伤后1~3 d,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逐渐降低,隐性失血量逐渐增加(P<0.000 1)。受伤后1~3 d,氨甲环酸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隐性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00 1)。氨甲环酸组术前输血率低于对照组(P<0.000 1)。两组术前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伤后隐性失血量,降低术前输血率,且不增加术前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苯唑青霉素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浓度过高对患者静脉的影响。方法本院2014年11月至2017年3月选取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6例患者静脉输入苯唑青霉素溶液过程中,浓度为100ml:2g,滴速为40-60滴/分;对照组30例患者静脉输入苯唑青霉素溶液,浓度为100m1:1g,滴速为40-60滴/分。观察两组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自进针处始沿静脉血流走向出现红、疼痛、肢体肿胀感,输液滴速快时,疼痛更甚。对照组患者未出现沿静脉血流走向红、疼痛等症状。对出现红、肿胀、疼痛者稀释药液或减慢滴速,局部干热敷,症状消失。患者出现静脉管壁增厚、静脉管腔狭窄、静脉炎,局部用硫酸镁湿敷病变部位或者是30%的生桐油与10%的生石膏混合拌成石膏,用纱布包好敷贴于病变部位,收到了好的效果。结论输入苯唑青霉素溶液时用药浓度过高,局部沿静脉血流走向会出现红、肿胀、疼痛、静脉炎等,采用稀释药物的方法进行处理,可使局部症状减轻或消失,出现静脉炎后,采用30%的生桐油和70%的生石膏混合,拌成石膏敷贴于病变部位,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手术中出血会降低视觉清晰度。氨甲环酸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在骨科手术中被广泛使用。但是有关氨甲环酸在肩关节镜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索氨甲环酸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最佳给药途径。方法 将接受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组、冲洗组和静脉+冲洗组。静脉注射组在手术前10分钟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冲洗组在肩峰下减压和肩峰成形过程中向冲洗液中加入氨甲环酸。静脉+冲洗组在手术前10分钟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同时在肩峰下减压和肩峰成形过程中向冲洗液中加入氨甲环酸。主要评价指标为视觉清晰度评分,次要评价指标为肩峰下减压和肩峰成形操作的冲洗液消耗量以及操作时间。结果 最终纳入134例患者,其中对照组33例,静脉组35例,冲洗组32例,静脉+冲洗组34例。静脉组、冲洗组和静脉+冲洗组的视觉清晰度评分分别为2.70(2.50,2.86)(Z=-3.677,P=0.001)、2.67(2.50,2.77)(Z=-3.058,P <0.001)和2.91(2.75,3.00)(Z=-6.634,P <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2.44(2.37,2.53)]。对照组消耗的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