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比较额肌瓣悬吊术和上睑提肌腱膜-额肌瓣吻合术治疗Marcus-Gunn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额肌瓣悬吊术、上睑提肌腱膜-额肌瓣吻合术治疗Marcus-Gunn综合征20例20只眼.比较两组手术的疗效.结果 额肌瓣悬吊术组和上睑提肌腱膜-额肌瓣吻合术组均能有效治疗Marcus-Gunn综合征.但前者术后有2例睑缘弧度不自然(25%),3例半年后仍眼睑闭合不全.后者术后睑缘弧度均较自然,半年后无眼睑闭合不全.结论 额肌瓣悬吊术和上睑提肌腱膜-额肌瓣吻合术均能有效治疗Marcus-Gunn综合征,但后者更符合眼睑生理解剖,术后睑缘弧度更自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额肌瓣悬吊术和提上睑肌腱膜-额肌瓣吻合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疗效.方法 分析分别采用用额肌瓣悬吊术、提上睑肌腱膜-额肌瓣吻合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98例133只眼,比较两组手术的疗效.结果 额肌瓣悬吊术组和提上睑肌腱膜-额肌瓣吻合术组矫正上睑下垂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术后有5例睑缘弧度不自然(6.9%),后者术后睑缘弧度均较自然.结论 额肌瓣悬吊术和提上睑肌腱膜-额肌瓣吻合术都能有效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但后者较符合眼睑生理解剖,术后睑缘弧度更自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提上睑肌离断额肌瓣悬吊术治疗中重度Marcus-Gunn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例中重度Marcus-Gunn综合征患者采用提上睑肌离断额肌瓣悬吊手术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5年,6例患者术后颌动瞬目症状消除,双侧睑裂对称,上睑缘无遮盖瞳孔,睑缘弧度自然美观,2例伴有轻度的上下睑闭合困难及上睑迟滞现象。结论提上睑肌离断额肌瓣悬吊术是治疗中重度Marcus-gunn综合征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0引言  重度上睑下垂为眼科常见病之一,目前许多医院仍沿用传统额肌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由于额肌损伤严重,术后提睑功能明显降低,造成额肌僵硬及睑闭合不全的可能性增大,同时亦不利于形成睑缘正常弧度,不能达到美容的效果,我院自1998年来对重度上睑下垂患改行提上睑肌腱膜-额肌吻合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度上睑下垂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收治的48例重度上睑下垂患者行额肌上睑提肌联合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 48例手术效果良好。2例因悬吊过高,于半年后恢复。双侧睑裂大小,重睑高度一致,睑缘弧度自然,流畅,眼睑闭合无角膜暴露,皱额耸眉姿态消失,随诊半年至1年效果满意。结论额肌上睑提肌联合手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重症上睑下垂额肌筋膜瓣悬吊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额肌筋膜瓣转移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对52例72眼重度上睑下垂进行额肌筋膜瓣转移悬吊术治疗。结果:本组52例72眼随访1~6a,2例4眼矫正轻度不足,2例4眼重睑轻度不对称,其余均获得满意疗效,上睑弧度及双重睑自然美观,恢复了上睑功能。仅部分病例早期轻度睑裂闭合不全,无暴露性角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额肌筋膜瓣转移悬吊术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最理想的手术方法,手术中的上睑缘位置高低,额肌缝合睑板的位置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额肌筋膜瓣悬吊术矫正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额肌筋膜瓣悬吊术矫正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额肌筋膜瓣悬吊术矫治重度上睑下垂45例(60只眼).结果 矫正良好者39例(占86.67%),基本矫正者6例(占13.33%),无矫正不足患者.术后早期眼睑闭合不全现象1个月后逐渐消失.随访3个月~2年,效果稳定.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额肌筋膜瓣悬吊术矫正上睑下垂睑缘弧度美观、自然,效果持久、稳定,且取材方便、无额外切口,是一种矫正重度上睑下垂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先天性上睑下垂48例(68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常规额肌瓣悬吊术治疗组18例(28眼).B组: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者30例(40眼).术后随访3个月~1年,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 A组:治愈15例(25眼),欠矫2例(2眼),过矫1例(1眼).治愈率89.29%.B组:治愈26例(36眼),欠矫2例(2眼),过矫2例(2眼),治愈率90.00%.两组治愈率基本相同.所有患者术后早期均存在眼睑闭合不全情况,术后3个月均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复发,上睑缘高度及睑缘弧度均较满意,眼睑闭合情况及额肌活动等均未见异常.结论 额肌瓣悬吊术是治疗上睑下垂的有效方法,而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与常规额肌瓣悬吊术比较,减少了一个皮肤切口,避免了上睑臃肿现象,疗效更确切,并发症更少,能获得更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改进的额肌筋膜瓣悬吊术治疗儿童先天性上睑下垂。方法对35例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采用改进的额肌瓣悬吊术。术后观察3~6月。结果眼睑高度正常,上睑弧度自然,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型额肌瓣悬吊术适用于儿童先天性上睑下垂,其效果优于上睑提肌缩短术及传统额肌瓣悬吊术,能达到矫正畸形及改善外观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改良双切口额肌瓣吻合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额肌瓣吻合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手术的效果.方法 采用改良的双切口额肌瓣吻合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18例(20眼).其中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16例(18眼),外伤性重度上睑下垂2例(2眼).结果 术后上睑缘位于角膜上缘之上2 mm,术后1周时,上睑缘下降至角膜上缘之下1~2 mm.重睑和睑缘弧度自然美观,无畸形.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矫正术后睑裂闭合不全于3~6个月恢复.结论 该手术效果良好.适合于治疗重度上睑下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根据术中对提上睑肌肌张力评估采取的单纯提上睑肌缩短术对儿童重症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疗效方法 对169例(216只眼)重症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根据术中实际提上睑肌肌张力的评估,设计手术方式及手术量,其中143例(182只眼)行单纯提上睑肌缩短术,结果 169例(216只眼)术后6个月至2年随访,上睑缘位置均在瞳孔以...  相似文献   

12.
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完全性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完全性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疗效。方法:对25眼0肌力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行提上睑肌缩短徙前术,观察其手术效果。结果:25眼术后16眼睑裂高度正常,眼睑弧度自然,双眼基本对称;9眼矫正尚好,唯睑裂较对侧略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矫正效果满意,外形自然,对0肌力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也应首选提上睑肌缩短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良的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9例(35眼)上睑下垂患者,采用提上睑肌折叠联合额肌吻合术。结果 30眼上睑下垂术後早期平视时上睑缘遮盖上方角膜1~2mm者25眼,睑裂为6~9mm为32眼(91.8%),术後平均随访10(6~18)月,上睑缘位置轻度回退,最大回退量不超过2mm,上睑弧度及双重睑形成良好,睡眠时眼睑闭合良好,瞬目运动较自然。结论 该术式在改善提睑功能和增强美容效果两方面对矫正上睑下垂有良好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arcus Gunn张口瞬目综合征不同手术方式和治疗效果。方法Marcus Gunn张口瞬目综合征6例(6眼)采用上睑提肌水化分离及节段切除联合额肌瓣悬吊术。结果6例随访6月~2年,双眼睑裂高度对称,弧度自然,颌动瞬目联合性动作消失。结论采用上睑提肌水化分离及节段切除联合额肌瓣悬吊,是治疗Marcus Gunn张口瞬目综合征的较好术式。  相似文献   

15.
Marcus-Gunn综合征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arcus—Gunn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Marcus—Gunn综合症6例全部采用上睑提肌高位断离联合额肌瓣吻合手术。结果 6例术后随访4月至2年,双眼险裂高度对称,险缘弧度自然美观,平视时上险缘均在瞳孔上缘以上,形成双重险,倾动瞬目联合动作消失。结论 采用上睑提肌高位断离联合额肌瓣吻合,是治疗Marcus—Gunn综合征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儿童重度上睑下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肌力<4mm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对肌力在4mm以下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58例84眼行提上睑肌缩短术,观察并分析术后上睑的高度,睑裂宽度,上睑的弧度及重睑形态。结果:本组病例中,正矫64眼(76.2%);轻度欠矫(上睑缘位于上方瞳孔缘或上方瞳孔缘下1mm)18眼(21.4%),复发(上睑缘高度较术前无提高)2眼(2.4%)。欠矫的病例中有6例伴外侧1/3重睑沟变浅。无过矫病例,无暴露性角膜炎病例。结论: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肌力<4mm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在手术的最低年龄及探求少部分失败病例的原因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相对精确地测量正常人群的提上睑肌厚度在上睑下垂手术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随机临床对照研究。随机选择非眼睑相关疾病的病例75例150眼,其中20~39岁(青年组)、40~59岁(中年组)、>60岁(老年组)各25例50眼。其中男30例60眼,女45例90眼。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提上睑肌厚度,观察结果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年龄及性别因素对提上睑肌厚度的影响。结果:经测量三组平均值分别为0.833±0.054、0.723±0.021、0.644±0.037 mm。女性与男性的平均值分别为0.748±0.100、0.734±0.078mm。统计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结果显示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不同年龄段正常人群的提上睑肌厚度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人群的提上睑肌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生物显微镜是一种便捷、非侵入性且可以比较精确测量提上睑肌厚度的方法。随着年龄增大,即便未患有老年性上睑下垂,提上睑肌厚度也会逐渐变薄,但是提上睑肌的厚度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8.
上睑下垂225例手术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治疗上睑下垂的各种术式的疗效及优缺点,为临床选择合理手术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01/2011-12间225例298眼已施行上睑下垂手术的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借用额肌力量的手术和提上睑肌复合体的手术。对患者行3~6mo的术后随访观察,进行疗效评价与分析。

结果:全部患者分成两组,借用额肌力量的手术患者38例44眼,其中2眼过矫,1眼复发,治愈率93.2%; 提上睑肌复合体的手术患者187例254眼,其中4眼过矫,2眼欠矫,治愈率97.6%,明显高于借用额肌力量手术组。2例2眼上睑下垂手术后短期欠矫患者,重新打开切口上调提上睑肌固定位置; 1例1眼上睑下垂6mo后复发,再次手术发现缝线脱落给予修复; 4例6眼过矫给予松解额肌或提上睑肌调整睑缘位置,均改善了上睑下垂症状和达到了容貌改观。

结论:先天性上睑下垂原则上应及早矫治,早手术可防止儿童弱视和心理障碍。后天性上睑下垂病因多样,应根据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待病情稳定3~6mo后根据受术者的病情程度选择不同的上睑下垂矫正术,以提高疗效,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