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71年Follunan首次提出肿瘤依赖血管生成学说,肿瘤细胞通过血管获得生长所需营养,血管为肿瘤转移提供通道。因此,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可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tin)是1997年哈佛大学的O’R+iny等发现的一种强有力的血管新生抑制因子。本实验通过对lewis肺癌细胞系及荷lewis肺癌细胞的C57鼠的药敏实验研究内皮抑素对lewis肺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泳  柳林  潘欣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3):85-88
目的:观察内源性血管抑制因子内皮抑素与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因子融合基因对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协同抑制作用,分析其作用特异性。 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微生物实验室完成。常规分子生物学构建携带融合基因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重组腺病毒,酶切法、聚合酶链反应法鉴定重组腺病毒-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正确性,半数细胞感染剂量法测定重组腺病毒滴度。以磷酸盐缓冲液、重组腺病毒-β半乳糖苷酶和重组腺病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对照组,病毒滴度均为感染复数(MOI)=20,体外感染人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与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4h,72h后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融合基因细胞内的转录及表达情况;于病毒感染后第1,2,3,4,5和7天,结晶紫染色法检测活细胞数,用570/630nm吸光度(A)值表示,绘制并比较ECV304和L929转基因细胞的生长曲线,观察其作用并分析其作用特异性。 结果:①聚合酶链反应法证实成功构建了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半数细胞感染剂量法测得病毒滴度为2&;#215;10^8 pfu/mL。②各组ECV304细胞结晶紫染色检测结果比较:除感染第1天重组腺病毒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感染组外(P〉0.05),其余感染各时相重组腺病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51感染组、重组腺病毒-β-半乳糖苷酶感染组及磷酸盐缓冲液组ECV304细胞A值均显著高于重组腺病毒-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感染组(P〈0.01)。③各组L929细胞结晶紫染色检测结果比较:重组腺病毒-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感染组、重组腺病毒-β-半乳糖苷酶感染组及磷酸盐缓冲液组L929细胞的A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重组腺病毒-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体外能有效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融合基因产物,对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具特异性抑制作用,且较单基因产物的抑制作用更强,可用于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进一步体内实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内源性血管抑制因子内皮抑素与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因子融合基因对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协同抑制作用,分析其作用特异性。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微生物实验室完成。常规分子生物学构建携带融合基因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重组腺病毒,酶切法、聚合酶链反应法鉴定重组腺病毒-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正确性,半数细胞感染剂量法测定重组腺病毒滴度。以磷酸盐缓冲液、重组腺病毒-β-半乳糖苷酶和重组腺病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51为对照组,病毒滴度均为感染复数(MOI)=20,体外感染人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与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4h,72h后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融合基因细胞内的转录及表达情况;于病毒感染后第1,2,3,4,5和7天,结晶紫染色法检测活细胞数,用570/630nm吸光度(A)值表示,绘制并比较ECV304和L929转基因细胞的生长曲线,观察其作用并分析其作用特异性。结果:①聚合酶链反应法证实成功构建了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半数细胞感染剂量法测得病毒滴度为2×108pfu/mL。②各组ECV304细胞结晶紫染色检测结果比较:除感染第1天重组腺病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51感染组外(P>0.05),其余感染各时相重组腺病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51感染组、重组腺病毒-β-半乳糖苷酶感染组及磷酸盐缓冲液组ECV304细胞A值均显著高于重组腺病毒-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感染组(P<0.01)。③各组L929细胞结晶紫染色检测结果比较:重组腺病毒-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感染组、重组腺病毒-β-半乳糖苷酶感染组及磷酸盐缓冲液组L929细胞的A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重组腺病毒-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体外能有效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融合基因产物,对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具特异性抑制作用,且较单基因产物的抑制作用更强,可用于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进一步体内实验。  相似文献   

4.
1971年,Folkman提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都依赖于新生血管的生成"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任何实体瘤的生长与转移均有赖于新生的血管形成(angiogenesis),缺乏新的血管形成,肿瘤的生长很难超过3 mm,只有新的血管形成后,肿瘤才能迅速增长。临床上也发现肿瘤的新生血管密度与癌转移及患者的存活率相关。于是,抗血管形成为治疗肿瘤的一种新概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转移相关基因(Mta-1)蛋白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选择甲状腺肿瘤石蜡组织标本160例,其中甲状腺癌120例和甲状腺腺瘤40例,另选择正常甲状腺组织5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上述标本中Mta-1蛋白的表达,并检测其肿瘤微血管计数(MVC),分析Mta-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结果】甲状腺癌中Mta-1阳性表达和M VC值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和甲状腺腺瘤,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0例甲状腺癌组织中,Mta-1的阳性表达和MVC值均与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包膜完整性及 TNM 分期密切相关( P<0.01),而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指标无关(P>0.05)。甲状腺癌组织中 Mta-1表达与MVC 值呈正相关(r=0.625,P<0.01)。【结论】Mta-1蛋白的异常表达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浸润、淋巴转移等恶性潜能密切相关,其参与了甲状腺癌组织中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发生于浅表血管内肿瘤的高频超声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6-2020年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行超声检查的13例浅表血管内肿瘤患者病例资料, 统计肿瘤发生的部位、具体解剖血管以及肿物形态、边界、大小、内部回声、血流情况和临床特点。结果 13例患者的肿物多为类椭圆形或长条状, 少数为类圆形。11例原发于血管内肿瘤均表现为低回声包块;2例血管内转移或复发肿瘤表现为实性低回声伴强或高回声, 包括骨巨细胞瘤转移、骨肉瘤复发各1例。12例测及动脉血流频谱。2例血管球瘤患者表现为典型的固定点明显触痛。2例患者有相应上肢或下肢的骨肿瘤病史。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分辨浅表血管内肿物发生的具体解剖位置, 发现其形态特征和声像图表现, 并可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及既往病史作出较为准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肾肿瘤血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肾肿瘤血管的形态分布,为肾肿瘤影像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2例肾肿瘤,术后肾脏切除标本制作血L管铸犁,使用大体及电子显微镜观察肿瘤血管的形态特征.结果 肾脏肿瘤血管铸型显示肿瘤血管增多、增粗、受压、移位;肿瘤内部血管丰富,且存在动一静脉瘘.结论 肾细胞癌大部分为多血供肿瘤,肿瘤区血管较止常组织发生了明显变化,有自己独特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血管生成在恶性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肿瘤内新生的血管通过向肿瘤供应营养和氧气、带走代谢产物和释放一些促肿瘤细胞增殖的生长因子等而促进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