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观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56例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预防护理程序在围术期实施护理干预。结果56例患者术后均未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功能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股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科学指导术后功能锻炼,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康复.方法 将2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12h即开始被动运动,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或等张收缩训练,第2天使用关节被动运动器进行锻炼.用彩色多普勒血流超声显像仪监测术后第1天、第2天、第1周、第2周末不同强度的功能锻炼对患肢股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股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10.72,P<0.01),且功能锻炼时心率、血压及手术伤口均无明显波动.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卧床期间,静止状态下股静脉血流速度显著减慢,功能锻炼可加快股静脉血流速度,因此,早期锻炼是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杨婧  刘银 《现代医药卫生》2014,(19):2911-2912
目的总结针对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该科行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9例,随机分成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患者在围术期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针对深静脉血栓实施干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和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术后观察组中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85%(1/54)]明显低于对照组[14.55%(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在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等护理质量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实施干预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临床意义显著,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护理人员对髋关节置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加强预防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综述有效评估,制定活动计划,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加强患肢护理,促进静脉回流及其他预防方法及护理。结果 144例髋关节置换患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20例,发生率19.4%。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因素的,医护人员高度重视,积极落实相应措施,能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总结31例患者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经验,术前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术后密切观察患肢深静脉血流情况,并指导协助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以预防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31例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有效率达90.4%。结论手术前后的药物、肢体锻炼及辅助器械等各项护理措施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马玲 《中国实用医药》2013,(10):218-219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65例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的护理总结,提出通过早期积极主动、被动活动,促进静脉回流。结果65例患者只有一例出现患肢肿胀,在进行患肢抬高,抗凝治疗,功能锻炼后症状缓解。结论指导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到本院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康复训练,治疗结束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伤口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P〉0.05)。股静脉血流峰平均速度、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并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预防患者的深静脉血栓,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本科住院并接受髋关节置换患者78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选择性别、年龄、冠心病、高血压、体重指数、肥胖、手术时间、卧床时间>7d等可能影响下肢DVT的因素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60岁、高血压、手术时间、卧床时间>7d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年龄>60岁、高血压、卧床时间>7d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重点关注.结论 年龄>60岁、高血压、卧床时间>7d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对于预防下肢DVT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方法:对256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在术前、术后指导其进行主动功能锻炼,伤肢使用气压治疗仪治疗,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包扎,中药活血祛瘀治疗,配合相应的护理等。结果:全部病例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通过预防治疗和护理干预,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5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施行了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结果随访6-28个月,平均2.1年,无一例关节脱位、股骨颈骨折、感染等手术并发症。依据Harris评分标准,5例患者术后评分平均85.4分(术前48.3分),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全髋表面置换术对于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特别是年轻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4年1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78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口服利伐沙班片,1片/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血栓通注射液,5 m L溶于0.9%生理盐水250 m L中,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患肢膝上差、膝下差、静脉血流速度、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62%、97.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膝上差、膝下差、FIB均显著降低,患侧血流速度、APTT、PT、TT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凝血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depict treatment strategies, health care utilisation and cost evaluation of hip and knee replacement surgery in Germany,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rombosis prophylaxis (TP) for the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In this multi-centr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medical record data (socio-demographics, risk factors for thrombosis, thrombosis prophylaxis, course of hospital stay) were collected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eith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 or total knee replacement (TKR). One and three months post-operatively, post-operative outcomes and health care resource use were documented by patient and physician questionnaires. A total of 309 pati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59% female, mean age 66 [SD 10] years). Parenteral anticoagulation was administered for a mean of 38 (SD 16) days. 27 (9%) patients received subsequent oral anticoagulation for a mean of 38 (SD 21) additional days. Symptomatic DVT was reported by four (1.3%) patients. Mean overall direct costs associated with surgery from baseline to 3 months were EUR 11 264 (median 11 564, SD 2 481). Hospital and rehabilitation accounted for 97% of direct costs; costs for medications, physical therapy, physician office visits, out-of-pocket expenses, as well as complication costs accounted for an additional 3% of direct costs. Within these direct costs, a mean of EUR 348 (SD 361) was related to thrombosis prophylaxis, accounting for 3% of direct costs. Mean overall cost was EUR 11 926 (SD 2 481), including 6% indirect costs of productivity loss. Extended thrombosis prophylaxis was observed in the usual care setting of the study and associated with low incidence of symptomatic DVT. Thrombosis prophylaxis is — within the considerable economic burden of joint replacement surgery — a relatively small cost componen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及假体置换的方法。方法 在48例不同原因导致的髋臼缺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分别采用颗粒性或结构性植骨技术重建髋臼及骨水泥或非骨水泥髋臼杯置换。结果 48例均获得随访,平均28个月。X线显示髋臼植骨处均获愈合,无明显骨吸收及假体移位、松动现象。先髋术前Harris评分33.0~51.0,术后67.0~87.0,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翻修术前Harris评分37.0~53.0,术后72.0~91.0,全髋翻修术前Harris评分38.0~49.0,术后69.0~88.0,扁平髋术前Harris评分43.0~61.0,术后77.0~89.0。结论 在髋臼缺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颗粒压配植骨具有髋臼覆盖性良好、植骨愈合快、临床应用可靠等优点。当髋臼覆盖小于70%时,应用结构性植骨,并尽量选用自体骨材,髋臼假体则以非骨水泥型假体为首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应用L形测径器均衡下肢长度以预防人工全髋关节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8月选用L形测径器术中测量及均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83例,男49例,女34例,年龄46~82岁。术前常规模板X线测量及预测髋关节假体型号、位置,术后准确测量双下肢长度及随访观察。结果 83例术后均获3~29个月随访,平均18.5个月。术前肢体长度差异≤5mm的患者占7.2%;5mm<差异≤10mm的占20.5%;10mm<差异≤15mm的占38.6%;15mm<差异≤20mm的占25.3%,差异>20mm的占8.4%;通过平衡肢体长度差,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5mm的比例提高到34.9%,5mm<差异≤10mm的比例为42.2%,10mm<差异≤15mm的比例为14.5%,15mm<差异≤20mm比例为6.0%,差异>20mm的比例为2.4%。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利用L形测径器均衡下肢长度,结合术前模板测量,可有效地预防双下肢不等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塞通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围术期红细胞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进行THR患者40例,分为血塞通组和对照组各20例。血塞通组于术前1d采血后,每天使用1次血塞通0-4g静脉滴注,对照组不使用血塞通。两组术后常规预防感染,逐步进行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术前1d,术后1、3、5、7、14d抽取血样测定红细胞中丙二醛(MDA)水平。结果两组患者THR后1、3、5、7d红细胞中MDA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7d,血塞通组红细胞中MDA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R可使红细胞脂质过氧化增强,血塞通可使术后红细胞脂质过氧化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THR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章振伟  王飞  车伟  江伟峰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7):2594-2595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骨折发生时间为髋关节置换术后12 d至2年,4例为骨水泥假体,9例为非骨水泥假体,按Vancouver骨折分型:A型2例,B1型2例,B3型7例,C型2例.非手术治疗2例,切开复位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3例,钢丝捆扎自体髂骨植骨术1例,组合型翻修假体联合钢丝钢缆捆扎自体髂骨骨板植骨7例.除1例B1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假体松动下沉,患侧髋关节功能差,12例术后X线片检查骨折均愈合良好,无感染、无内固定物及关节假体移位、断裂发生.髋关节功能Harris平均分81分(70~ 86分).结论 应针对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不同Vancouver类型、骨量的缺损程度及患者的经济情况等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43例遵照知情同意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保守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及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优良率分别为91.3%、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8,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的临床疗效佳,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组)和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每组均为50例.比较两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全身健康状况评分(SF-36评分)和并发症及再次手术率.结果 A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28.2±25.7)mL、(77.6±6.8)min和(20.7±1.8)d,显著低于B组的(359.5±27.6)mL、(97.1±6.2)min、(25.2±2.0)d(t=3.67、4.12、3.25,均P<0.05).B组术后Harris评分和SF-36评分分别为(64.7±6.4)分和(76.8±10.1)分,显著高于A组的(59.1±5.8)分和(73.3±9.2)分(t=2.89、2.77,均P<0.05);而VAS评分为(2.2±0.7)分,显著低于B组的(3.1±0.9)分(t=4.05,P<0.05).B组再次手术率为2.0%,低于A组的6.0%(P=0.047);两组肺部感染率和股骨头坏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各有优势,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