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省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贵州省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免疫效果,探讨加速控制麻疹策略.方法 综合分析强化免疫接种率、人群抗体水平和麻疹监测系统资料.结果 MV强化免疫共接种目标儿童8 611 528人,报告接种率和快速评估接种率均>95%,免疫后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显著升高,麻疹发病率较强化免疫前下降98%.<5岁和<1岁病例构成比相对增加,2006年占总病例数的80.8%、37.0%,病例中81.9%无MV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报告病例中约1/3是风疹.结论 贵州省MV强化免疫效果显著,高质量强化免疫是迅速控制麻疹流行、降低麻疹发病率的重要措施.为保持MV强化免疫取得的成果,必须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加强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使漏种儿童得到补种,同时在强化免疫后3~4年考虑开展MV后续免疫.  相似文献   

2.
全国2004~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分析   总被引:87,自引:6,他引:87  
目的了解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4~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防控)措施,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麻疹发病和防控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国2005年麻疹疫情回升,报告发病率为9.50/10万,2006年(1~6月,下同)总体发病水平低于2005年同期。2004年以前西部地区麻疹发病率较高,2005年开始东部地区和东北三省麻疹发病率上升明显,西部地区麻疹发病率相对下降。<15岁儿童麻疹病例数分别占2004、2005、2006年总病例数的83.90%、70.33%、66.81%,呈逐年减少趋势,但≤1岁儿童麻疹病例构成逐年增加,从2004年的4.54%上升到2006年21.15%。2005年流动人口麻疹病例占总病例数的37%,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和大城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贵州省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效果明显。结论应进一步加强MV常规免疫,防控麻疹爆发;高发省份在适当时候开展MV强化免疫;针对近年麻疹一些流行病学特征发生变化,开展防控和消除麻疹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贵州省控制麻疹各项措施实施效果,探讨加速控制麻疹策略.方法 综合分析贵州省2003~2006年常规免疫调查接种率、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V)初始强化免疫接种率、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报告和调查情况、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的疫情资料.结果 贵州省常规免疫调查接种率呈升高趋势;MV初始强化免疫后,全省麻疹确诊病例发病率下降97.5%;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的推行杜绝了托幼机构和小学内麻疹爆发疫情;麻疹监测及实验室诊断能力得到提高.结论 贵州省2003~2006年对控制麻疹采取的综合措施效果显著.为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还应考虑MV初始强化免疫后3~4年开展后续免疫,并将控制风疹纳入消除麻疹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南阳市开展麻疹监测以来麻疹流行病学特点,探讨控制麻疹的方法。方法对1996年~2005年麻疹疫情和监测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996年~2005年全市报告疑似麻疹3562例,临床确诊318例,实验室确诊218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2.27/10万,麻疹以春季高发,发病年龄以10岁以下为主,29.34%的病例麻疹疫苗(MV)免疫史不详,33.99%的病例无MV免疫史。全市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正常,敏感性较高,麻疹发病率已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结论为加速控制麻疹,今后在提高MV常规免疫接种率的同时,要适时开展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获嘉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麻疹疫苗(MV)应急免疫控制麻疹暴发流行的效果,为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获嘉县2005年-2007年疫情网络直报和麻疹监测系统麻疹发病资料及2007年MV应急免疫接种率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三年共报告确诊麻疹病例150例,2005年-2007年各年麻疹发病率分别为4.53/10万、4.74/10万和27.93/10万。疫情呈散发和局部暴发并存,2007年3月-4月份出现麻疹暴发流行。暴发疫情病例占总病例的49.33%,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龄段。麻疹发病以散居儿童、小学生、托幼儿童发病为主,〈10岁病例占总病例的74.67%;另外,〈8月龄和〉20岁的病例分别占总病例的14%和16.67%。8月龄-14岁儿童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祥占63.64%。实施MV应急免疫报告接种率、快速评估调查接种率分别为96.38%、98.10%,应急免疫后麻疹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无MV免疫史致使易感人群的大量积累,是造成麻疹疫情回升和暴发流行的根本原因。保持高质量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及时对适龄儿童进行MV复种,同时在3年-4年后开展MV后续免疫,以及敏感的麻疹监测系统是加速控制麻疹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全国200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分析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目的了解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麻疹病例年龄构成和年龄别发病率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国2003~2006年麻疹主要发生在小年龄组儿童中,但与2003、2004年相比,2005、2006年<15岁儿童麻疹病例构成比从近85%降至70%左右;<8月龄和8~11月龄儿童麻疹病例构成比超过1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麻疹病例具有不同年龄构成模式,2006年<15岁麻疹病例构成比<50%的4个省,50%~69%的11个省,≥70%的16个省。2006年≤2岁儿童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上升,<1岁儿童发病率>150/10万,25~30岁人群出现麻疹发病高峰。结论全国2005、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发生较大变化,<1岁和≥15岁人群麻疹发病增多。应提高2剂次麻疹减毒活疫苗(MV)接种率和满8月龄婴儿MV及时接种率,做好2~7岁儿童第2剂次MV接种,建立和完善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适时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中开展MV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新城区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加速控制麻疹的策略。方法对麻疹监测系统和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2005年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年麻疹发病率较2003年、2004年大幅度上升,冬春季高发,地理分布表现为集中于流动人口较多的道北地区和东郊地区,流动人口发病率高于常住人口,发病率以小年龄组为高,8月龄~7岁年龄组发病比例最高,该年龄组病例MV接种率仅为33.3%,其中常住人口患儿有MV接种史者占42.9%,而流动儿童仅为28.6%。结论本区存在较多的MV免疫空白人群,亟待加强MV的初种,和复种,要特别重视流动人口聚集地和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  相似文献   

8.
宁波市2000~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宁波市2000~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宁波市2000~2005年共报告麻疹293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8.50/10万,城区发病率高于县(市)。流动人口发病987例,占33.65%。≥20岁成人、8月龄~7岁儿童、<8月龄婴儿,分别占39.44%、30.11%、14.12%。对1705例麻疹的免疫史分析,有麻疹减毒活疫苗(MV)免疫史、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16.7%、48.6%、34.7%。结论本地人口发病增多,流动人口MV接种率低,提高MV接种率和加强麻疹监测,才能消除麻疹。  相似文献   

9.
卫辉市1965~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卫辉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进一步控制麻疹的策略。方法对卫辉市1965~2004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65~1985年麻疹发病呈高发状态,共报告麻疹14 40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00.07/10万,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的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71.55%,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每隔2~3年出现1个发病高峰,整个流行呈阶梯形下降态势;1986~2004年发病呈低发状态,共报告麻疹180例,其发病率波动在0.41/10万~7.26/10万;流行模式为散发与暴发并存,以暴发为主,暴发病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74.44%;3~6月为麻疹高发季节,占病例总数的75.56%;≤7岁的麻疹病例由1990年以前的91.01%下降到1991年后的36.42%;对1986~2004年麻疹病例的免疫史分析表明,29.45%未接种麻疹疫苗(MV),22.78%免疫史不详。结论实施计划免疫对控制麻疹疫情效果显著,为控制麻疹疫情应继续加强MV的常规免疫,适时开展MV强化免疫;加强麻疹监测与报告,及时处理疫点,防止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10.
2005~2006年贵州省麻疹流行病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掌握该省麻疹发病动态,对当前麻疹监测系统进行连续的评价.方法 收集2005~2006年贵州省麻疹监测系统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年共报告麻疹病例1 367例,其中确诊病例540例,确诊发病率分别为0.49/10万和0.89/10万,2006年比2005年上升了82.7%.病例高度散发,发病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2005~2006年占确诊病例的90.0%,2005年发病高峰在1~5月,2006年发病高峰在9~12月.结论 麻疹疫苗补充免疫活动后,麻疹发病率下降,但2006年较2005年有所回升,说明高质量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完善的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和流动儿童管理制度是巩固麻疹疫苗补充免疫成果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2003年麻疹监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甘肃省麻疹发病状况。方法对2003年麻疹监测数据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3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631例,确诊1612例,发病率6·24/10万。麻疹发病呈散发和爆发并存的模式,爆发病例占总发病数的34·18%。麻疹发病以≤15岁儿童为主。在确诊病例中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者占55·09%,无免疫史者占10·85%,免疫史不详者占34·06%。发病主要原因是部分地区MV常规免疫未落实,爆发疫情不能及时报告、检测。结论应在加强MV初免和复种的同时,在重点地区适时开展强化免疫,同时提高接种质量,要加强基层疫情报告;建立麻疹实验室网络,提高麻疹IgM抗体检测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贵州省2003-2010年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贵州省2003-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贵州省2003-2010年麻疹发病率从27.49/10万下降到0.22/10万。3~4年出现一个发病高峰的趋势未改变,麻疹发病仍集中在3~7月。初始强化免疫后,各市(州、地)发病率高低受暴发疫情影响较大;2004、2008年两次实施麻疹强化后,次年麻疹暴发发病例数均显著减少,2004年和2005年暴发病例占总病例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0,P<0.001),2008年和2009年暴发病例占总病例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49,P<0.001)。贵州省麻疹发病人群仍以0~6岁低年龄儿童发病为主,该年龄组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67.5%,其中流动儿童发病较高,占27.4%;麻疹病例中无麻苗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病例占较高比例,达58.6%。结论通过实施强化免疫能迅速将麻疹发病率降到一个较低水平,但常规免疫基础薄弱,麻苗常规接种率不高,局部地区麻疹暴发是造成疫情回升的主要因素。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才能最终...  相似文献   

13.
西安市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西安市2005年麻疹发病情况,分析流行原因和探讨控制策略。方法对西安市2005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的麻疹发病资料,用SPSS 12.0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西安市2005年麻疹发病926例,发病率为12.56/10万;流动人口发病442例,占47.7%,发病率为42.21/10万;全年各月均有发病,3~4月发病584例,占全年病例数的63.1%;病例中<8月龄占11.0%,8月龄~14岁占63.8%,>14岁占25.2%;麻疹病例无麻疹疫苗(MV)免疫史者占37.7%,免疫1剂占19.9%,免疫≥2剂占4.2%,免疫史不详占38.2%;男女性别比为1.35∶1。结论西安市2005年麻疹发病率总体水平较高,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区发病率更高,发病人群中MV接种率较低,应探索非免疫规划人群控制麻疹的策略,以降低麻疹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忻州市2008年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8年忻州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忻州市2005年麻疹发病率9.37/10万,在当年全市强化免疫后,2006、2007年麻疹发病率维持在5/10万以下,2008年报告发病率为8.57/10万。发病以〈15岁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1.32%,所占比例较2007年(77.70%)升高,其中〈8月和7~14岁组有所上升,8~11月和1~6岁组有所下降。结论在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vaccine;MV)强化免疫后应切实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同时应提高MV 1剂及时接种率。提高易感人群MV免疫覆盖率,降低人群易感性是控制麻疹的首要措施,加强麻疹监测,适时开展高质量的MV强化免疫,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消除麻疹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5.
黔东南州2005~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和分析黔东南州实施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后两年来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参考. [方法]综合分析强化免疫后2年的麻疹监测系统的疫情资料. [结果]麻疹报告发病率从2004年的35.11/10万,降至2005年2.89/10万、2006年2.81/10万,2005确诊发病率为0.62/10万,2006年确诊发病率为0.36/10万.2005-2006年每月报告疑似病例最多17例、最少为0例,且46.83%的疑似病例为风疹.目前55%的麻疹发生在8月龄~4岁,27.90%的麻疹发生在10岁以上大年龄人群,30.23%免疫史不详,20.93%无免疫史,无聚集性病例发生,学生和托幼儿童发病占42.86%、散居儿童发病占52.38%,其他发病占4.76%. [结论]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较低,病例呈散在性分布,发病高峰仍为冬春季节,只有进一步加强常规免疫服务质量、提高接种率,强化免疫或强化查漏补种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继续开展下去,才能保证逐步降低麻疹发病率,直至消除麻疹.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锦江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05-2009年麻疹监测报告资料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7年锦江区麻疹年平均发病率10.09/10万,2008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为3.69/10万,2009年全区仅有1例麻疹病例,发病率为0.15/10万。麻疹发病高峰在3~6月,发病数占68.39%。≤14岁发病例数占81.03%。结论 2005-2009年锦江区麻疹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滁州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控制策略。方法对滁州市2004年17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滁州市2004年麻疹发病率4.04/10万,高于1999~2003年平均水平,3~6月份为麻疹高发季节,≤2岁和7~9岁为麻疹高发年龄组,学生和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对麻疹病例免疫接种史分析表明,接种MV者占40.57%,未接种者占12.57%,不详占42.86%;未满8月龄7例,占4.00%。结论应进一步加强MV基础免疫与强化免疫工作,提高免疫覆盖率,同时应考虑对大年龄组人群接种MV。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掌握汕头市潮阳区麻疹发病和流行趋势,探讨控制对策.方法 对汕头市潮阳区2005-2008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4年全区共报告麻疹369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81/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4~7月,占总病例数的71.54%;全区各镇各街道均有麻疹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8月龄~11岁儿童,占总病例数的82.66%,其中1~2岁、3~5岁组儿童病例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33.06%和22.22%,<8月龄婴儿和>17岁儿童病例构成逐年上升,男女性别比为1.77:1;65.5%病例无免疫史,29.24%病例免疫史不详.结论 汕头市潮阳区麻疹仍存在高发病率现象,为降低麻疹发病率,减少麻疹爆发,应进一步提高麻疹疫苗初始接种率,并尽快在全区范围内对8月龄~11岁儿童中开展初始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孝感市2005年麻疹发病情况,为今后的麻疹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孝感市2005年麻疹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年全市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268例,确诊263例,麻疹发病率为5.26/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4~6月份,占全年发病数的71.48%(188/263)。发病主要以散在流行为主,暴发病例占全市总病例数的13.69%,主要发生在小学。发病年龄在3岁以下的占60.46%。在所有麻疹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22.43%,无免疫史占38.02%,免疫史不详占39.55%。结论该市麻疹流行主要原因是部分地区和流动人口的MV常规免疫工作未落实。应在加强MV常规免疫的同时,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适时开展强化免疫,同时完善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  相似文献   

20.
2003-2005年惠州市麻疹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惠州市2003-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该市加速控制麻疹策略.方法 利用麻疹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资料,对惠州市2003-2005年麻疹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3-2005年惠州市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 143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10.9/10万.发病季节高峰在3~6月,发病年龄主要是≤14岁儿童(75.6%);麻疹病例22.4%未接种麻疹疫苗,58.4%免疫史不详;病例中流动人口占29.0%.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94.6%,保护率为58.5%.结论 惠州市近3年麻疹发病呈上升趋势,人群麻疹免疫保护水平较低,应在1~14岁儿童中开展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疫和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同时要求外来青工新招入厂时接种麻疹疫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