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本文总结分泌性中耳炎治疗近况,以期探讨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特别是鼻咽癌的放射治疗,可导致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其发生与电离辐射对中耳的直接损伤和放疗前肿瘤侵犯所致的中耳负压的增高有密切关系。本文就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状况、中耳解剖生理、发病机制及治疗等研究现状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特别是鼻咽癌的放射治疗,可导致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其发生与电离辐射对中耳的直接损伤和放疗前肿瘤侵犯所致的中耳负压的增高有密切关系。本文就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状况、中耳解剖生理、发病机制及治疗等研究现状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鼓室积液和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是中耳常见的疾病。特别在儿童期SOM将严重影响儿童的语言和智力发育。有关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其中中耳负压学说、感染学说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中耳负压学说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Eustachian tube,ET)功能不良、中耳黏膜气体交换不良或乳突气化不良、中耳清洁功能障碍引起中耳负压状态,继而黏膜水肿、渗  相似文献   

5.
分泌性中耳炎作为耳科常见病,其发病机制自Politzerzai发现其疾病以来,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如中耳负压学说、感染学说、变态反应学说等,虽然其机制至今未明,但炎性介质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作为重要的炎性介质,能诱发分泌性中耳炎,并改变咽鼓管功能,而PAF拮抗剂与水解酶可能参与了中耳炎症的调节,可能具有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儿童中耳炎患者中大约有10%在急性中耳炎后会有持续3个月以上的中耳渗出。而与分泌性中耳炎相关的听力损失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言语及语言的发育。急性及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决定了该病的治疗,而急性及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涉及多种宿主因素和感染因子。宿主因素包括解剖性或功能性咽鼓管功能低  相似文献   

7.
重视循证医学研究,提高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疗水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多发病之一,尤其在儿童发病率较高.临床上以不伴有急性中耳炎症状与体征的中耳积液及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1],若治疗不当将导致儿童听力障碍及言语发育不良.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甚明确,目前众多学者认为SOM的发病与咽鼓管形态发育和功能不良、变态反应、免疫及感染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中耳积液中巨细胞病毒DNA及特异性抗体IgM的检测(摘要)周梁金晓杰周川金西铭分泌性中耳炎是常见病,目前对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太明了。为了进一步探讨病毒感染与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的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了中耳积液中的巨细胞病毒DNA,并用...  相似文献   

9.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一种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及中耳腔黏膜分泌障碍所引起的以中耳腔负压、积液为主要病理变化,听力下降、耳闷、耳鸣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常见疾病[1]。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目前学者们关于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主要提出以下几种学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了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功能及在中耳腔、咽鼓管及鼻咽部的分布特征。纵观表面活性物质研究的历史及新进展,认为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可引起中耳腔及咽鼓管粘膜表面张力改变,使咽鼓管开放压增高而致中耳积液,从而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而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运用及激发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可为预防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