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ackground

The survival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requiring dialysis depends on the long-term functioning and patency of the vascular access. Prosthetic vascular grafts are inevitably used for patients whose vessels are unsuitable for an 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AV) fistul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patency rate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using different types of grafts.

Methods

This p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patients who did not have an appropriate vein for arteriovenous fistula from January 2004 through July 2006.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sex, age, and basic data match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TFE) and polyurethane (PVAG) were the two types of grafts used in this study.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graft was assessed immediately 1 day and 2 weeks after operation. The clinical follow-up was performed each 3 months until 24 months.

Results

One-year patency rate was reported to be 64% and 52% in the PTFE and PVAG groups,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1-year (64% versus 52%) and 2-year (49% versus 41%) patency rate of the PTFE and PVAG grafts used as vascular access. There was also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umbers of complications reported i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either PTFE or PVAG grafts can be used with the same expected outcomes.  相似文献   

2.
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PTFE)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 (PTFE)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适应证、使用时间及并发症。方法 32例前臂行PTFE内瘘者共使用 35根PTFE管 ,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术前血白蛋白、血红蛋白、血肌酐及手术原因、术后抗凝剂用量、保留时间、合并症及透析充分性。结果  32例慢性透析患者共行 35例次PTFE内瘘 ,平均年龄 5 8.7± 12 .8岁。其中糖尿病肾病 12例 (37.5 % )。术后不通 3例次。 1年内肾移植 5例 ,死亡 2例 ,余 2 5例满 1年时通畅 2 1例次 ,发生栓塞 8例次 ,瘘管感染 4例次 ,瘘管裸露 3例次 ,血清肿 2例次。 1年平均透析 118.2± 12 .6次 ,透析血流量 2 5 0~ 35 0ml/min ,透析充分性指标KT/V为 1.1~ 1.3,再循环率为 3.0 %~ 3.2 %。合并症主要为栓塞、感染、瘘管裸露和血清肿。结论 PTFE内瘘作为一种永久性血透通路 ,尤其适合血管条件差的糖尿病患者 ;PTFE内瘘血流量大 ,透析充分 ,再循环率低 ;其并发症主要为栓塞、感染、瘘管裸露和血清肿 ,栓塞发生率较高 ,应积极抗凝、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经颈静脉与经股静脉建立临时性血液透析通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方法87例未建立永久性血透通道透析患者先后共经股静脉建立血透通道47例,经颈内静脉40例。观察两种插管途径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等。结果经股静脉者均一次性成功建立通路,经颈静脉者有4例未能成功穿刺,改用经股静脉;颈内静脉组平均留置时间(114.1±17.5)d,明显优于股静脉组的(92.2±1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内静脉插管的感染及导管堵塞发生率低于股静脉插管。结论经颈静脉建立的临时通路并发症较少,但穿刺难度相对较大,对于穿刺经验不丰富的年轻医生推荐经股静脉建立血液透析通路。  相似文献   

4.
肖祥  马荣  奉娅  李琴  王少清 《西部医学》2020,32(10):1504-1508
目的 评估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透中心2014年1月~2019年1月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基本资料、实验室检验结果、血管通路类型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分析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结果 纳入179名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之前无其他肾脏替代治疗方式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起始使用无涤纶套导管透析治疗患者的平均比例为4804%(86/179),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平均比例为1955%(35/179),动静脉内瘘平均比例3241%(59/179)。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带隧道导管比例2905%(53/179),动静脉内瘘比例7095%(127/179)。使用不同血管通路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相比较,通过Kaplan Meier生存分析提示:与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患者相比较,使用内瘘维持性透析的患者具有更高的生存率。通过多元Cox回归模型分析提示: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透析患者的死亡风险较使用内瘘透析患者死亡风险增加2176倍。结论 患者初次血液透析及维持血液透析的动静脉内瘘使用率较低,提高初次血液透析及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比例将是血透医生未来的工作重点之一;使用动静脉内瘘透析的患者具有更好的预后,临床应将动静脉内瘘作为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首要选择”,在此基础之上兼顾“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5.
维持性血透患者血管通路两种再循环率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葡萄糖注射试验(GIT)在血透中测定血管通路再循环率中的应用.方法:对82例维持性血透患者的血管通路采用尿素法(UT)和GIT两种方法进行再循环率测定,进行自身对照.并对其中17例患者行彩超检查,检查结果与UT、GIT进行对照.结果:GIT测定的阳性结果37例,阳性率为45.12%,UT测定的阳性结果29例,阳性率为35.36%.17例行彩超检查的血透患者均证实存在再循环,GIT测定的阳性率为100%,与彩超检查完全符合;UT测定阳性结果9例,阳性率52.94%,与彩超符合率较低.结论:GIT与UT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与彩超检查符合率高,比UT更准确,而且其具有价廉、简单、方便的优点,可以作为一项判断血管通路再循环的新方法,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1992年以来我们对自身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3例尿毒症患者,选用Gore-TelPTFE人造血管行前臂半袢型吻合搭桥建立动静脉内瘘,术后20—30天使用,血流量250-300ml/min,可满足常规及高效透析需要。PTFE人造血管价格昂贵,国内应用较少,本组早期使用效果很好,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血透血管通路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血透患者7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实验组1和实验组2三组.各24例。穿刺成功后,常规组用3M医用透明胶带横贴及交叉于穿刺针翼上,再用1块无菌纱布覆盖并固定于针眼上方:实验组1用一3M医用透明胶带固定穿刺针翼,再将3M静脉输液固定护贴撕成二条,带小纱布的一条固定于穿刺针眼上,另一条固定管道;实验组2用3M敷料贴固定穿刺针头,再用一3M医用透明胶带固定管道。观察各组针头移位、脱落、局部血肿发生率及固定操作时间。结果三组针头移位、脱落及局部血肿发生率常规组与实验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与实验组2比较,实验组1与实验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固定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1护理效果最优。结论采用3M静脉输液固定护贴固定血透患者的血管通路,操作简单、经济,观察方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病人应用血管通路失功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病人应用血管通路失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9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96例患者根据血管通路的方式分为A组(经皮中心静脉导管后行内瘘术)、B组(动静脉内瘘)及C组(经皮中心静脉导管),分析并比较3组血管通路应用情况及失功情况。结果:A、B、C组血管通路应用失功率分别为32.6%(28/86)、29.5%(33/112)和26.5%(26/98),由血栓形成、感染等所致通路失功发生率为C组〉B组〉A组。结论:不同方式引起血管通路失功是多种原因所形成的重要因果关系,正当建立及防护性使用血管通路失功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10年经验总结(附2000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2 000例(2 280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建立的经验,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血管评估、术式选择、操作要点及并发症处理。方法:根据患者血管条件及其他状况选择自体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或永久双腔导管中心静脉置入术。结果: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2 219次,近期通畅率达98.56%。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6例,术后均正常使用。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仍然是最佳的血管通路,与其他的血管通路相比,具有通畅率高、使用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以及患者炎症状态营养不良状况,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理想的血管通路。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采用长期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55例,随访9~12月,对比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与颈内静脉带袖套隧道导管(CTC)透析患者的Kt/V值、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GB)以及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55例患者中采用AVF40例,采用CTC患者15例,AVF组与CTC组患者Kt/V值均>1.2,两组相比较AVF组优于CTC组(P<0.01);AVF组患者CRP较CTC组低(P<0.01),ALB、HGB均高于CTC组(P<0.05)。结论:采用AVF与CTC两种血管通路的透析患者均能达到充分透析的效果,但AVF组患者在并发症、炎症状态方面优于CTC组,仍做为首选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1.
陶思丰  陈力  许远  田华  李国刚  陈健 《医学争鸣》2006,27(12):1074-1076
目的:研究聚四氟乙烯(PTFE)血管材料携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并促进内皮细胞生长的可行性. 方法:将pCDI-hVEGF121/pCDI质粒溶液处理过的PTFE人工血管修剪成圆片,置于生理盐水中并于0.5, 1, 2, 4, 8, 16,24, 48和72 h测定溶液的吸光度,计算出溶液的DNA浓度,绘出体外释放曲线. 分离和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将内皮细胞种植到携带基因质粒的PTFE材料表面,在6, 24, 72和120 h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VEGF蛋白的表达量. 结果:体外释放曲线提示在0.5~4 h的这段时间内,质粒释放较快,随后进入缓慢增长期,直至72 h仍有质粒的释放. 在24, 72和120 h时间点,VEGF质粒组PTFE材料上的内皮细胞数和增长倍率都明显高于空质粒组材料(P<0.05),在6, 24, 72和120 h时间点,VEGF质粒组培养液的VEGF蛋白水平和增长倍率也明显高于空质粒组(P<0.01). 结论:证实了PTFE材料携带VEGF基因转染内皮细胞并具有促进其生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的基本资料、首次血液透析( HD)不同血管通路( VA)的选择及动静脉内瘘( AVF)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对比分析首次HD时使用AVF与临时静脉置管( TCVC)患者的文化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及 AVF 使用寿命情况。首次 HD 使用 TCVC 占72.9%,AVF占25.7%。自体AVF是本透析中心MHD患者最主要的 VA (96.2%),但首次 HD采用自体 AVF的比例(25.7%)仍低于指南要求。提前建立AVF与其所受文化教育水平、经济状况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有利于减少患者AVF远期并发症的发生;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及后期内瘘血流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袁亮  郝丽  王德光  何衡杰  刘桂凌 《安徽医学》2011,(10):1714-1715
目的观察改良法经颈内静脉留置半永久性导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1年3月接受血液净化治疗患者19例,均为血管条件差或多次内瘘手术失败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术前均接受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明确右颈内静脉位置、有无血栓形成。如右颈内静脉血栓形成或狭窄,则采用左侧颈内静脉。所有患者均使用改良法置入双腔半永久性导管。结果 19例置管均一次性手术成功,术中出血少,无空气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术后次日患者即经半永久性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最高血流量可达280 ml/min以上,流速稳定,无导管吸壁现象发生,完全可满足血液透析需要。平均留置时间(7.5±4.4)个月,最长留置14个月。结论改良法置入深静脉双腔半永久性透析管实用、简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5年4 月1日至2016年4月1日新导入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基本资料、血管通路选择和并发症。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 患者258例,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tiovenous fistula,AVF)的患者占87.60%、带涤纶套带隧道导管占12.40%。新导入 患者61例,首次透析采用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的患者占80.33%,AVF占8.19%,带涤纶套带隧道导管占9.84%,动静脉 穿刺占1.64%。AVF选择吻合血管依次为腕桡动脉-头静脉(76.55%)、肱动脉-头静脉(11.06%)、前臂中段桡动脉-头静脉 (7.08%)、肱动脉-肘正中静脉和肱动脉-贵要静脉(5.31%)。AVF发生并发症占总AVF透析人数的 34.07%,其中动脉瘤占 24.34%。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绝大多数采用 AVF,而新导入透析患者中使用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者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选择适宜的血管穿刺法建立血液透析临时血管通路,以缩短操作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并达到血液透析所需的满意血流量。方法:1.5年间(2005.11~2007.04)对120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病人,根据不同患者的血管、经济情况,分别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法(60例)、双动脉血路法(60例)。对2种血管穿刺法体外循环血流量、操作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价格进行比较。结果:2种血管穿刺法都能达到满意的血流量(150~250ml/min),股静脉穿刺置管法操作时间是10~30min,一次穿刺成功率90%,价格昂贵;双动脉血路法操作时间是1~2min、一次穿刺成功率97%、价格便宜。结论:双动脉血路法比股静脉穿刺置管法具有操作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的优点,并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又能达到血液透析所需的满意血流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给予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心理护理干预后,减少抑郁患病率的发生。方法:对50例MH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护理干预)25例和对照组(不进行护理干预)25例,均进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一般性量表(SF-36)测试评分。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抑郁发病率下降8.14%(P<0.05);SF-36生活质量问卷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心理护理,能有效地减少MHD患者抑郁患病率的发生,从而提高MHD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涤纶/氨纶管状织物上复合丝素/聚氨酯的方法制作一种复合结构的小口径人造血管,这种复合结构的人造血管截面显现多微孔结构,并且微孔分布均匀,内表面也较光滑.力学测试的结果表明,随着管壁厚度的增加,人造血管的断裂强力、断裂功和初始模量都上升;随着氨纶含量的增加,人造血管的断裂功和初始模量下降,但断裂伸长和断裂强力先增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统计尿毒症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HD)治疗时引起的并发症,分析原因并找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尿毒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的治疗方式都是常规的HD.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肌酐(Cr)以及尿毒氮(BUN)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统计尿毒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即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80例尿毒症患者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HD的治疗过程中出现了皮肤瘙痒、睡眠障碍、食欲不振、低血压、高血压、恶心呕吐、急性左心衰以及脑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尿毒症患者在HD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多样复杂的并发症,要仔细观察并及时处理,需要病患、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积极沟通协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Fogarty球囊导管处胖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采用Fogarty球囊导管对4例急性白体动静脉内瘘血栓进行取栓术。结果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4例,1例患者重新栓塞,3例仍在使用,最长22个月。结论Fogarty球囊导管处理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尤其有利于保存患者的原瘘管血管,延长瘘管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脏疾病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方法86例终末期肾脏疾病血液透析患者和89例对照组患者,均使用肾脏疾病生存质量量表(KDQOL-SFTM1.3)、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抑郁自评问卷(SAS)和焦虑自评问卷(SDS)进行调查。结果EPQ测量中的P因子、N因子、焦虑、抑郁与生存质量呈负相关(0.232<︱r︱<0.827)。病例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SAS及SDS评分[(50.83±9.46)分,(60.87±11.7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6.22±6.61)分,(47.52±7.36)分]。结论终末期肾脏疾病血液透析患者人格中情绪不稳定性高,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生存质量下降。因此,必须把心理治疗和躯体治疗有效结合来提高整体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