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地区差异对苗族体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贵州苗族357例成人(男162例,女195例)和湘西苗族471例成人(男210例,女261例)进行了17项体成分指标的测量,对所得数据进行体成分与年龄的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 贵州苗族与湘西苗族男性的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正相关,总肌肉量、躯干肌肉量与年龄成负相关。两个地区苗族女性的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正相关,推定骨量、躯干肌肉量与年龄成负相关。贵州苗族与湘西苗族男性体重、肌肉量、推定骨量、水分率、内脏脂肪等级、四肢及躯干肌肉量等指标值均大于女性,体脂率、四肢及躯干脂肪量均小于女性。贵州苗族与湘西苗族男性、女性体脂率、四肢及躯干脂肪率均较为相近,总肌肉量、下肢及躯干肌肉量小于湘西苗族。结论 贵州苗族与湘西苗族肌肉量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2.
甘肃及西藏藏族成人体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收集我国藏族居民体成分数据并比较甘肃、西藏藏族成人体成分各指标差异,揭示藏族成人体成分分布的特点。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西藏藏族自治区日喀则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藏族成年居民共814名,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检测受试者体成分各项指标,比较两省区藏族成年人体成分数据的差异。结果藏族成年男性身体质量指数(BMI)、去脂体重、体脂肪率、内脏脂肪量、皮下脂肪量、肌肉量、身体水分及蛋白质量、腰臀比(WHR)均在40~50岁达到峰值,基础代谢在40~50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下降,细胞内外液比值(E/I)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女性去脂体重、肌肉量、基础代谢在30~40岁达到高峰,身体水分量在40~50岁达到最大值;BMI、体脂肪率、内脏脂肪量、皮下脂肪量、WHR及E/I均随年龄的增高而升高,而蛋白质量随年龄增高而下降。甘肃藏族BMI、去脂体重、肌肉量、皮下脂肪量、内脏脂肪量、身体水分、基础代谢、超重肥胖比率均高于西藏藏族,西藏藏族成人WHR过高的比率高于甘肃藏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国藏族成人男性及女性体成分中脂肪相关指标随年龄增长分别呈正弦曲线及单向增高变化;不同地域藏族成人体成分也存在差异,甘肃藏族成人体成分多项指标尤其是大部分体脂肪相关指标高于西藏藏族成人,可能会导致甘肃藏族成人慢性病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河南回族成人的肌肉、脂肪、去脂体质量在身体躯干、四肢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河南回族成人的肌肉量、脂肪量、去脂体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河南回族成人肌肉量、脂肪量、去脂体质量躯干分布多于四肢,且随年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肌肉量峰值为30~岁组;脂肪量峰值为40~岁组。肌肉量、去脂体质量均为右下肢左下肢右上肢左上肢,男性大于女性;脂肪量右下肢左下肢、右上肢左上肢,女性大于男性。结论:河南回族成人身体的肌肉量、脂肪量、去脂体质量存在较大的左右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4.
甘肃东乡族成人身体脂肪含量及分布随年龄变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分析甘肃东乡族成人脂肪含量及分布随年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491例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成人为研究对象,应用体成分分析仪测量脂肪组织相关体成分指标。结果在总体人群及各个年龄组,甘肃东乡族成年女性的总脂肪量、皮下脂肪含量、躯干及四肢脂肪量均高于男性(P0.01);内脏脂肪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性内脏脂肪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男、女性皮下脂肪含量、躯干脂肪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岁年龄组到40岁年龄组上升最快,在50岁年龄组稍有下降,此后呈缓慢上升趋势。女性左上肢脂肪量呈持续上升状态,20岁年龄组到40岁年龄组上升较快,此后上升速度放缓;男性总体呈上升趋势,20岁年龄组到40岁年龄组上升较快,在50岁年龄组稍有下降,此后呈缓慢上升趋势。男、女性右上肢脂肪量、双下肢脂肪量均在40岁年龄组达峰值后呈下降趋势。结论甘肃东乡族成年女性除内脏脂肪外,其余身体各部位的脂肪含量均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甘肃东乡族成人的脂肪含量均发生变化,不同性别、不同部位的脂肪变化趋势略有不同,但内脏脂肪含量和女性左上肢脂肪量一直呈上升趋势,50岁年龄组是各部位脂肪含量发生趋势改变的时间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双能X射线吸收法(DEXA)与生物电阻抗法(BAI)测量人体成分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探讨操作简单、便于携带的BIA人体成分测量仪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为野外测量及其他大样本量多点测量提供参考。方法:对80例成人(男性31例,女性49例)分别采用人体脂肪测量仪(BC-601)、多频身体成分分析仪(MC-180)及LUNARDEXA测试仪测量15项身体成分。结果 :BC-601与MC-180比较,男性在推定骨量、水分率、内脏脂肪、右上肢脂肪率、右上肢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及女性测量指标体脂率、左上肢脂肪率、右下肢脂肪率、左下肢脂肪率及总肌肉量,所测得的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性除水分率(男性不相关;女性负相关)外,其余均呈正相关;BC-601较MC-180会低估脂肪率、高估肌肉量,一致性分析在总体脂率及总肌肉量上仅在女性上表现较好,2种机器可以互相取代。BC-601与LUNARDEXA测试仪15项指标间呈正相关,男、女性右上肢肌肉量及女性推定骨量、男性四肢脂肪率时无差异;BC-601较LUNAR DEXA测试仪会低估躯干脂肪率,高估四肢脂肪率,低估四肢肌肉量,高估躯干肌肉量。成年男女及女性总体脂率上一致性表现较好。MC-180与LUNAR DEXA测试仪13项指标间相关性良好,除男性中推定骨量(低估)、成年男女中左上肌肌肉量(高估)外,均出现低估肌肉量,高估脂肪率的现象。一致性分析也仅在男性上表现较好。结论:BAI法在测量成年总体脂率及总肌肉量上可靠性较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保安族成人脂肪量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血压的相互关系。方法:随机抽取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族成年人438例(男176例,女262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8~80岁,用人体体成分分析仪随机抽样检测脂肪指标,血压计测量血压,并分析数据。结果:保安族成人高血压平均患病率高于全国水平。保安族女性脂肪总量、四肢及躯干脂肪含量和脂肪率大于保安族男性,而保安族男性内脏脂肪等级、内脏脂肪面积、内脏脂肪含量大于保安族女性。保安族女性脂肪主要分布在臀部和四肢,而保安族男性脂肪主要分布在腹部和内脏。保安族高血压组成人16项脂肪指标均分别高于正常血压者。保安族成人收缩压、舒张压均与脂肪量、体脂肪率、内脏脂肪含量和皮下脂肪含量呈正相关。结论:保安族成人脂肪指标变化与血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甘肃裕固族成人脂肪分布及变化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甘肃裕固族成人脂肪分布及变化特点,为该民族人群健康指导及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生物电阻抗体成分分析仪测量1086例甘肃裕固族成人,其中男性336例,女性720例的脂肪相关体成分指标。结果甘肃省裕固族成年女性的总脂肪量、皮下脂肪含量、躯干及四肢脂肪量均高于男性(P0.01);内脏脂肪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身体各脂肪含量男、女性比较,女性的总脂肪量、躯干脂肪量、四肢脂肪量、皮下脂肪量均高于男性(P0.01),内脏脂肪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裕固族成人体脂含量随年龄的增长均呈上升趋势,20~29岁年龄段到40~49岁年龄段前期为快速增长期,在60~69岁年龄段达到峰值后呈缓慢下降,双下肢脂肪含量在40~49岁年龄段达峰值,女性脂肪含量上升趋势和下降趋势较男性均更为显著。结论甘肃省裕固族成人内脏脂肪含量无性别差异,其余各部位脂肪量女性均高于男性;甘肃裕固族成年人总脂肪量和身体各部位脂肪含量随着年龄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之后在60~69岁年龄段后期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8.
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分析辽宁汉族成人脂肪分布特点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运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辽宁汉族成人身体各部份脂肪含量,提出适合于辽宁汉族群体的脂肪含量基准值,进而探讨辽宁汉族成人的脂肪分布特点与规律。 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随机抽取父母均为汉族的辽宁汉族健康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共选取1034人(男性379例,女性655例)。应用体成分分析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检测,得出脂肪总量、去脂体重、内脏脂肪等级、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量等与脂肪相关的各项数值,进而推算出体脂肪率、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率。结果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处理。 结果 多数年龄段,男性的脂肪总量、四肢脂肪量、躯干脂肪量均低于女性( EM>P /EM><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拉萨藏族成人体成分现状,进一步探讨拉萨藏族与锦州汉族体成分差异。方法:随机抽取拉萨藏族健康成人1 149例(男为560例,女为589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体成分的测量。所得数据经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拉萨藏族成年男性除脂肪量、体脂率低于女性外,其他各项指标均高于女性,且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增加,拉萨藏族成年男女性身高、蛋白质含量均逐渐降低,去脂体质量保持相对稳定,身体水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体质量、肌肉量、骨含量男性在30岁组、女性在40岁组达峰值,之后呈逐渐降低趋势;身体质量指数随年龄增加呈波动变化,男性30岁组出现1次小高峰,50岁组达峰值后开始下降,女性则是40岁组达峰值后出现一过性下降,50岁组后又开始呈增加趋势。男性脂肪含量出现2次高峰,分别是30岁组和50岁组,之后开始下降;体脂肪率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50岁后女性增加幅度更明显,但男性呈下降趋势。拉萨藏族成人体成分各指标均值均低于锦州汉族成人男、女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萨藏族成人体成分随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尤其在30、40岁年龄组变化明显;藏汉族体成分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两地居民生活环境、经济文化水平不同有关,尤其是海拔的差异可能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甘肃裕固族成人骨强度和体成分变化特点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分析甘肃裕固族成人骨强度和体成分随年龄变化特征并探讨骨强度与体成分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选取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人725例(男性354例,女性371例),年龄20~86岁,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和生物电阻抗分析仪,分别测量跟骨骨强度及体成分指标。结果甘肃裕固族成年男性骨强度在20~29岁低于女性(P0.05),50岁后高于女性(P0.01);男性各年龄段的肌肉量均高于女性(P0.01);各年龄段的总脂肪量、皮下脂肪含量均低于女性(P0.01);内脏脂肪含量仅在20~29岁及70岁后低于女性(P0.01)。男女骨强度分别在30~39岁和20~29岁达峰值、50~59岁和40~49岁开始较前出现差异(P0.05),男性在70岁后和女性在50岁后骨强度低于之前各年龄组(P0.01)。男性躯干及四肢肌肉量均在40~49岁及60~69岁呈现双峰,女性躯干及四肢肌肉量均在40~49岁达峰值。甘肃裕固族成年身体各部位的脂肪含量变化同步,男女性分别在60~69岁和50~59岁达峰值。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骨强度与四肢肌肉量和皮下脂肪量正相关(P0.01),与内脏脂肪量负相关(P0.01)。结论随年龄增长,甘肃裕固族成人身体各部位的同种体成分呈同步变化,女性骨强度较男性下降时间早且速度快。裕固族成人骨强度由肌肉和脂肪共同决定且与其分布部位有关。裕固族70岁以上男性及50岁以上女性是骨质疏松性防治的重点人群;男女性应分别从50岁后和40岁后应加强肢体锻炼、增加四肢肌肉量、控制内脏脂肪,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1.
吴超  李咏兰 《解剖学杂志》2019,42(5):492-496
目的 :研究布依族人体组成成分现状与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贵州黔西南布依族832例(男338例,女494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进行人体组成成分测量。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布依族男性、女性全身脂肪分布特点均为躯干脂肪率、下肢脂肪率高于上肢脂肪率,男性身高、体质量、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内脏脂肪等级、四肢肌肉量和躯干肌肉量均高于女性,四肢脂肪率、总体脂率及身体质量指数(BMI)女性则明显高于男性。随年龄增长,身高、体质量、四肢脂肪率和肌肉量、总肌肉量、骨量、总能量代谢呈下降趋势,内脏脂肪等级增加。结论:贵州黔西南布依族男性、女性总体脂率、BMI值均在国际规定肥胖判定标准的正常范围,与云南布朗族、河南回族、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昆明汉族相比偏低,与海南黎族相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吸烟对西藏藏族男性体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随机的抽样方法选取拉萨地区20~60岁藏族男性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低年龄组(20~39岁)和高年龄组(40~60岁)。利用问卷对其吸烟情况进行调查,再利用MC-180体成分分析仪对研究对象的肌肉量、脂肪量、推定骨量、身体水分、蛋白质等身体成分进行测定。获得有效样本433例,其中低年龄组186例(吸烟115例,非吸烟71例)、高年龄组247例(吸烟141例,非吸烟106例)。结果:在低年龄组,吸烟组与非吸烟组各项身体成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在高年龄组,吸烟组与非吸烟组的全身、躯干肌肉量,左、右上肢肌肉量,去脂体质量、身体水分、细胞内液、细胞外液、推定骨量含量有显著性差异,且均低于非吸烟组。结论:吸烟对人体身体成分的含量有影响,会使身体成分的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分析西藏藏族青少年肌肉发育特点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利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通过测量得出西藏藏族青少年身体各部肌肉质量的数值,提出适合于西藏藏族青少年的肌肉质量基准值,进而探讨西藏藏族青少年的肌肉发育特点与规律。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整体随机抽取西藏藏族的健康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其父母均为藏族,共选取1427人(男性710、女性717),应用体成分分析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检测,得出全身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右下肢肌肉量。所有结果输入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和方差分析统计学处理。 结果 西藏藏族青少年各年龄段的全身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右下肢肌肉量,在12岁之前有性别差异,
但不明显;12岁之后,以上各项数据均出现性别间差异的显著性,均表现为男性大于女性(P <0.05或P <0.01),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差异越趋明显。12岁之后,女性的增长幅度出现显著下降,而男性在15岁之后,增长趋势才开始下降,而女性此时几乎进入肌肉生长发育的平台期。结论 西藏藏族青少年的肌肉含量随年龄变化特点与体内激素分泌水平有关,体现了不同发育时期的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那曲藏族人群体成分数据,探讨身体各部肌肉量的分布及随年龄变化特点,并分析身体各部肌肉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整群抽取那曲藏族成年人共646例(男359例,女287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检测受试者身体各部肌肉量,所获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那曲藏族成人各年龄段肢体肌肉量,均表现为右侧大于左侧。除男性40~岁组左、右侧下肢肌肉量无差异外,其余各年龄组左右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那曲藏族成人所测身体各部肌肉量均表现为男性大于女性,性别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长各部肌肉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男性多在30~岁组达峰值,女性多在40~岁组达峰值;上肢及全身肌肉量,男性30岁组、女性40岁组与同性别其他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肢肌肉量,高年龄组与低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躯干肌肉量,20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身体各部肌肉量之间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多接近或大于0.9。结论:那曲藏族成人右侧肢体肌肉量大于左侧;随年龄增长四肢肌肉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躯干与全身肌肉量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躯干肌肉量与年龄呈正相关,下肢肌肉量与年龄呈负相关,各部位肌肉量间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分析西藏藏族青少年脂肪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西藏藏族青少年身体各部脂肪含量的数值,提出适合西藏藏族青少年的脂肪含量基准值,探讨西藏藏族青少年的脂肪分布特点与规律。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随机抽取1427例(男为710例,女为717例)父母均为藏族的西藏藏族健康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体成分分析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检测,得出脂肪总量、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量等与脂肪相关的数值,进而推算出体脂肪率、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率。所有结果输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 西藏藏族青少年各年龄段的脂肪总量、四肢脂肪量、躯干脂肪量,男性均低于女性(P <0.05)。总体西藏藏族青少年的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的增加趋势更加显著。结论 西藏藏族青少年的脂肪含量随年龄变化特点与体内激素分泌水平有关,体现了不同发育时期的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兰州市汉族成人骨强度指数特点及其与体成分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及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测量2291例(男1021例,女1270例)兰州市汉族成人右足跟骨骨强度指数及体成分等相关指标,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骨强度指数与体成分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兰州市汉族成人骨强度指数随年龄增长而持续降低,峰值骨量出现在20~30岁。其中男性20~30岁和50~60岁两个年龄段骨强度指数下降较快,而女性50岁后骨强度指数迅速下降;兰州市汉族男性各年龄组骨强度指数均高于同龄组女性。与采用相同方法测量其他民族、地区人群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得知,兰州市汉族成人骨强度指数值和兰州汉族女性峰值骨量值均较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肌肉含量、皮下脂肪、身体质量指数与骨强度指数呈正相关,内脏脂肪与骨强度指数呈反比。结论兰州市汉族成人骨强度指数和兰州市汉族女性峰值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且峰值骨量出现的年龄较早,50岁以后女性是骨质疏松的危险人群;肌肉量、皮下脂肪量以及BMI是骨质疏松发病的保护性因素,而内脏脂肪量是骨质疏松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西藏藏族成人骨强度指数的变化特点,并分析骨量异常与体成分的相关性。方法抽取西藏藏族自治区日喀则市藏族成人560例,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仪及超声骨密度仪分别测量被研究者体成分各指标及右足跟骨骨强度指数、T值等,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骨量异常与体成分间的关系。结果西藏藏族男女性成人骨强度指数均在18~30岁达到峰值,之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50岁以上男女性骨质疏松症检出率分别为7.6%及11.7%;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0.046,OR=1.047,P0.01)、内脏脂肪量(B=0.452,OR=1.572,P0.05)是西藏藏族成人发生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而皮下脂肪含量(B=-0.181,OR=0.835,P0.01)及肌肉量(B=-0.055,OR=0.947,P0.05)是骨量异常的保护性因素,腰臀比与骨量异常无相关性。结论西藏藏族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相对国内其他报道的民族同龄人群较低;内脏脂肪量越高、皮下脂肪量及肌肉量越低者,发生骨量下降及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进藏工作汉族成年人群和辽宁汉族成年人群骨骼肌含量分布的特点及差异。 方法 随机抽取进藏工作的辽宁本地汉族、辽宁汉族健康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共选取进藏辽宁本地汉族成人223名(男95,女128);辽宁汉族成人302名(男126,女176),应用体成分分析仪对受试者的体重、全身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左上肢肌肉量、右上肢肌肉量、左下肢肌肉量、右下肢肌肉量进行测量。并将所有结果输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应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方法处理。 结果 进藏汉族成年人群的体重、躯干肌肉量、左上肢肌肉量、右上肢肌肉量、左下肢肌肉量及右下肌肉量均小于辽宁本地汉族人群,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进藏汉族和辽宁汉族人群的男性肌肉量大于女性人群,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 结论 辽宁汉族人群进入西藏高原地区后,身体各部分肌肉量数值均明显下降。人体成分的改变可受性别、高原缺氧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通过测量得出进藏工作汉族女性成年人群与西藏藏族女性成年人群脂肪含量的数值,并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探讨进藏工作汉族女性成年人群与西藏藏族女性成年人群脂肪含量及分布的不同。方法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整体随机抽取进藏工作汉族女性与西藏藏族女性健康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共选取460人(汉族女性为223例,藏族女性为247例),应用体成分分析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检测,得出脂肪总量、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量,进而推算出体脂肪率、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率。所有结果输入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进藏工作汉族女性成年人群的各项脂肪含量数值均小于西藏藏族女性成年人群,而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进藏工作汉族女性成年人群各部位的脂肪含量和脂肪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大,西藏藏族女性成年人群的总脂肪量,躯干脂肪量和双上肢脂肪量整体上随年龄增加而增大,40岁年龄组有轻度下降,而双下肢脂肪量在30岁年龄组达到最高峰,此后含量逐渐降低。结论整体上,进藏工作汉族女性成年人群的各项脂肪含量数值均小于西藏藏族女性成年人群。进藏工作汉族女性成年人群和西藏藏族女性成年人群脂肪含量随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但不同部位的脂肪变化趋势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运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通过测量得出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与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脂肪含量的数值,并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探讨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与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脂肪含量及分布的不同。 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整体随机抽取进藏工作汉族男性与西藏藏族男性健康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共选取337人(汉族男性为164例,藏族男性为173例),应用体成分分析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检测,得出脂肪总量、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量,进而推算出体脂肪率、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率。所有结果输入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统计学处理。 结果 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的各项脂肪含量数值均小于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而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与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的脂肪含量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各部位的脂肪含量和脂肪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大。脂肪量的增加均在30岁年龄组到40岁年龄组增加明显,此后体脂含量增加减慢,甚至50岁年龄组的汉族人群的下肢脂肪含量出现了轻度下降。结论 整体上,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的各项脂肪含量数值均小于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和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脂肪含量随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部位的脂肪变化趋势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