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阻塞时检查者和患者的主观评价与客观鼻测量之间是否有相关性.方法 检查者和患者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鼻阻塞程度进行评价.客观鼻测量采用主动后鼻测压仪和鼻声反射测量仪进行.以配对t检验分析检查者的临床评价和患者VAS均数的差异,以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评价客观鼻测量结果单侧鼻气流阻力与单侧鼻道容积、单侧鼻腔最小横截面积的关系,以及检查者的临床评价、患者VAS与上述客观鼻测最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病例经统计学分析,316例患者中,减充血前后单侧鼻气流阻力与单侧鼻道容积、单侧鼻腔最小横截面积间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30、-0.554、-0.373、-0.600,P值均<0.001).减充血前后,检查者的临床评价与患者VAS均数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630、0.526,P值均<0.001),二者均与鼻气流阻力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减充血前:检查者的临床评价与鼻气流阻力r=0.530,P=0.000,患者VAS与鼻气流阻力r=0.351,P=0.000;减充血后:检查者的临床评价与鼻气流阻力r=0.452,P=0.000,患者VAS与鼻气流阻力r=0.216,P=0.000),与鼻道容积和鼻腔最小横截面积均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减充血前:检查者的临床评价与鼻道容积r=-0.411,P=0.000,患者VAS与鼻道容积r=-0.325,P=0.000,检查者的临床评价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r=-0.507,P=0.000,患者VAS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r=-0.384,P=0.000;减充血后:检查者的临床评价与鼻道容积r=-0.391,P=0.000,患者VAS与鼻道容积r=-0.209,P=0.000,检查者的临床评价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r=-0.471,P=0.000,患者VAS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r=-0.286,P=0.000).检查者的临床评价与客观鼻测量参数的相关系数大于患者VAS与客观鼻测最参数的相关系数.结论 鼻阻力测压与鼻声反射测量的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检查者的临床评价与患者VAS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两者均与客观鼻测量参数存在一定的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鼻阻力测压与鼻声反射测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后鼻阻力测压仪的参数——鼻阻力(nasal resistance,NR)与鼻声反射测量仪的参数——鼻腔容积(nasal cavity volume,NV)、鼻腔最小横截面积(minimal cross sectional area,MCSA)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应用主动后鼻阻力测压法和鼻声反射测量法对316例有鼻阻塞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减充血前双侧鼻阻力(bilateral NR,BNR)将患者分为2组,组1:BNR减充血前≤0.25 Pa/cm~3·s,组2:BNR减充血前>0.25 Pa/cm~3·s。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研究上述两种客观测量法的参数在全体研究对象及各组中的相关性。结果在使用减充血剂前、后,316例患者单侧鼻阻力(unilateral NR,UNR)与单侧鼻腔容积(unilateral NV,UNV)、单侧鼻腔最小横截面积(unilateral MCSA,UMCSA)间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P值均=0.000);组1(104例)和组2(212例)在减充血前、后的UNR与UNV、UMCSA间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P值均=0.000)。鼻阻力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的相关系数均大于鼻阻力与鼻气道容积的相关系数。结论在有鼻阻塞的患者中,NR、NV及MCSA存在负相关,MCSA是影响NR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正常鼻腔中鼻腔主观通畅感、鼻瓣区大小和气流动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探讨鼻瓣区对鼻主观通畅感和鼻腔气流的影响作用。方法 2023年1—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选取52名健康受试者, 其中男性31名, 女性21名, 平均年龄37.8岁。对受试者进行鼻主观通畅感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双侧分别评分), 运用数值模拟分析计算静息吸气状态下气流的动力学参数, 通过统计学相关性矩阵分析这些主观和客观参数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 VAS评分与单侧鼻瓣区截面积(r=-0.85, P<0.01)和单侧鼻内气流(r=-0.57, P<0.01)呈负相关, 与单侧下鼻甲前端鼻阻力(nasal resistance, NR)呈正相关(r=0.61, P<0.01)。单侧鼻瓣区横截面积为(0.85±0.35)cm2(xˉ±s, 后同), 与单侧鼻腔NR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0.50, P<0.01), 与单侧鼻气流量呈正相关(r=0.61, P<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下鼻腔成形术治疗结构性鼻炎的疗效及对鼻声反射及鼻阻力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2021年1月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构性鼻炎患者80例,术后8周评估临床疗效并分为有效组(n=63)、无效组(n=17),并测定手术前、后鼻声反射及鼻阻力指标水平。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结构性鼻炎内镜下鼻腔成形术后无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结构性鼻炎患者手术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asal minimal cross-sectional area,NMCA)和0-7 cm鼻腔容积(nasal cavity volume0-7,NCV0-7)水平高于 术前,鼻腔总阻力(nasal airway resistance,NAR)水平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构性鼻炎患者中,有效组、无效组的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嗅觉障碍程度、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术后坚持综合治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嗅觉障碍、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术后未坚持综合治疗是结构性鼻炎患者内镜下鼻腔成形术后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内镜下鼻腔成形术治疗结构性鼻炎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鼻声反射及鼻阻力,造成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包括重度嗅觉障碍、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术后未坚持综合治疗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声反射技术(acoustic rhinometry,AR)客观测量指标与鼻塞患者主观感受的相关性及相关程度.方法:将365例因鼻部病变就诊的患者分为鼻塞组220例和无鼻塞组145例,另征集健康志愿者(对照组)70例.3组均行AR,测试内容为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MCA),鼻腔容积(NV),鼻气道阻力(NAR),鼻腔最小横截面积到前鼻孔的距离(DCAN);鼻塞主观测试采取VAS评分测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鼻塞组与对照组在NAR、NV、DCAN中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AS评分与NMCA、NV、NAR、DCAN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NAR=0.7385;RNV=-0.8532;RNMCA=-0.7454;RDCAN=0.3697.结论:AR测量指标中NAR及NV的结果与患者的主观感受高度一致,可以作为评价患者主观是否具有鼻塞症状的客观评价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上下气道炎症研究中鼻声反射、鼻阻力检查的参数选择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鼻声反射仪及鼻阻力计对变应性鼻炎、哮喘患者及正常人鼻激发试验前后鼻腔通气功能进行测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分析上下气道炎症的关系。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鼻激发试验前后变应性鼻炎组、哮喘组鼻腔容积(nasal volume,NV)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鼻腔阻力(nasal airway resistance,NAR)变化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变应性鼻炎组、哮喘组NV与NAR变化率均呈负相关(r鼻炎=-0.673;r哮喘=-0.497,P〈0.01),但NAR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较大。正常组NV与NAR变化率无明显相关(r正常组=0.120,P〉0.05)。③以鼻声反射NV减少20%或NAR增加20%作为阳性标准,变应性鼻炎组、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NV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03,P〈0.01),NAR阳性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28.06,P〈0.01)。结论①AR、NAR检查均可作为评价鼻激发试验(nasal provocation testing,NPT)前后鼻腔通气功能的客观检查,但是,AR比NAR检查更为简便、迅速,精确度更高,重复性更好。②上、下气道炎症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声反射和鼻阻力(NR)检查作为鼻通气功能的客观检查方法,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疗效评价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鼻声反射仪和鼻阻力计对以持续性鼻阻塞为主要症状,经正规药物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或无效的106例(治疗组)中重度慢性鼻炎患者,于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在鼻黏膜收缩前和收缩后,进行鼻声反射及NR检查,记录NR、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MCA)、鼻腔最小横截面积距前鼻孔的距离(DCAN)、鼻腔平均横截面积(MNCA)及鼻腔容积(NCV)。另以36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同样在鼻黏膜收缩前和收缩后,进行鼻声反射及NR检查,应用SAS6.12软件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患者的主观症状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前治疗组NR明显高于对照组,NMCA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后治疗组有效率为100%,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NR较术前明显降低,NMCA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组内鼻黏膜收缩前和收缩后,NR和NM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NR和NMCA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于中重度慢性鼻炎患者鼻通气功能的改善有显著疗效,鼻声反射和NR检杏能客观准确地评价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鼻声反射技术检测学龄前儿童鼻腔容积,提出检测方法、结果分析方法以及相关正常参考值。方法:①在最小横截面积相同但容积不同的模拟鼻腔,通过鼻声反射仪和通气阻力检测仪测量管腔容积和通气阻力,比较最小横截面积和管腔容积在反映通气阻力变化时的敏感性。②使用鼻声反射仪测量97例4岁儿童和137例5岁儿童的鼻腔容积。结果:①在模拟鼻腔最小横截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通气阻力随鼻腔容积增加而减小。②学龄前儿童平均双侧鼻腔容积为(2.03±0.4)ml。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学龄前儿童鼻腔容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分析鼻声反射检测结果时,鼻腔容积变化比最小横截面积更能反映鼻腔通气阻力变化。本次研究提出鼻声反射检测结果评估方法和学龄前儿童鼻腔容积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检查在原发性萎缩性鼻炎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实验者中选取25例正常成年受试者为对照组,6例原发性萎缩性鼻炎患者为实验组,分别行鼻声反射(acoustic rhinometry,AR)和鼻阻力(rhinomanometry,RM)测量,获得单侧鼻腔第1狭窄面积、单侧鼻腔第2狭窄面积、单侧鼻腔最小截面积、单侧及总的0~5 cm和2~5 cm鼻腔容积(UV5、UV2~5、TV5、TV2~5)、单侧吸气阻力、单侧呼气阻力及鼻气道总阻力参数,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单侧鼻腔第1狭窄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T=9.189,P<0.05),其余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阻力与鼻声反射检查可为原发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参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内窥镜鼻窦手术对鼻气道阻力的影响及后者与鼻气流感觉的关系。方法利用前鼻测压法及视觉类比法对42例(50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手术前后、鼻减充血前后的鼻气道阻力和主观症状评分进行研究。结果术后鼻气道阻力明显下降,手术前后鼻气道阻力变化率喷麻黄素前后分别为(55.71±13.90)%和(24.32±8.73)%,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喷麻黄素前鼻气道阻力与主观鼻气流感觉显著相关(P<0.05,r=0.42)。结论内窥镜鼻窦手术对鼻通气功能的改善主要是由于粘膜肿胀的消退而非鼻腔结构的改变;测定鼻气道阻力对于客观评价鼻通气功能仍具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健康儿童不同体位下声反射鼻腔测量参数,探讨体位变化对鼻腔几何形态和鼻阻力的影响情况。方法将73例健康儿童按年龄分组:3~6岁组、7~10岁组及11~14岁组,对其进行声反射鼻腔测量,得到坐位、仰卧位及侧卧位时的声反射鼻腔测量参数值,包括鼻腔和鼻咽容积以及鼻阻力的变化。结果各年龄组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及仰卧位总鼻气道阻力比坐位时增大(P〈0.05),左侧卧位与右侧卧位、仰卧位总鼻气道阻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及仰卧位双侧鼻腔容积(nasal cavity volume,NCV)、双侧鼻咽容积(nasopharyngeal volume,NPV)及总鼻腔最小横断面积(nasal minimal cross-sectional area,NMCA)与坐位比较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及仰卧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岁组坐位总鼻气道阻力与7~10岁组、11~14岁组比较增大,7~10岁组总鼻气道阻力与11~14岁比较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6岁组坐位双侧NCV、双侧NPV及总NMCA较7~10岁组、11~14岁组减小,7~10岁组与11~14岁组比较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体位变化在儿童亦可引发与成人相似的鼻腔几何学和气流动力学的变化。声反射鼻腔测量在研究儿童鼻及鼻咽部气道几何形态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声反射鼻测量计在鼻畸形患者术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因鼻病引起鼻畸形患者(鼻畸形组)及无鼻病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各15例进行声反射鼻测量计测试,记录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asal minimal cross-sectional area,NMCA)、鼻腔容积(nasal cavity volume,NCV),NMCA至前鼻孔的距离(distance of the minimal cross-sectional area to the nostril,DCAN)及鼻阻力(nasal resistance,N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左、右侧鼻腔NMCA、DCAN、NCV、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畸形组阻塞侧与非阻塞侧NMCA、DCAN、NCV、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鼻畸形组阻塞侧NCV、NR、NMCA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NMCA和NCV与NR呈反比,而与DGAN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声反射鼻测量计在鼻畸形患者术前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对鼻畸形患者鼻腔功能及几何形态的评估可为手术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60名中国健康成人鼻腔气流动力学特征,建立健康人鼻腔气流特征值数据库.方法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析鼻腔流场特征及鼻腔总鼻阻力、最大流速、最大壁剪切力、鼻腔黏膜面积、鼻腔容积、黏膜面积-容积比等气流动力学指标.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气流主要流经总鼻道且流线分布均匀,鼻阻力平均值为(0.211±0.085)kPa· s·L-1,最大流速(12.01±2.79)m/s,最大黏膜剪切力(2.50±0.89) Pa,鼻腔黏膜面积(161.2±34.7)mm2,鼻腔容积(31.7±8.1)ml,黏膜面积-容积比(0.58±0.09)mm-1.气流特征值间无明显性别差异.结论 鼻腔气流主要流经总鼻道,鼻阈区为主要阻力平面.气流特征无性别差异.健康人鼻腔气流动力学特征值与鼻腔流场分布特征数据库的建立为进行鼻腔数值模拟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鼻腔气流测定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鼻腔气流测定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鼻腔减充血状态下,采用前鼻测压法对21例患者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前后的双鼻腔阻力及气流进行测定并予比较。结果:发现双鼻腔气流差异率比鼻气道阻力更能反鼻通气功能,术前双鼻腔气流差异率绝对值大于50%的患者后差,术后患者主观疗效评价与双鼻腔气流差异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腔扩容术在鼻科相关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10月-2013年4月收治的47例以鼻塞为主要症状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行鼻腔扩容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行鼻堵塞视觉模拟评分(VAS)、嗜睡量表评分(ESS)、鼻阻力测量(直立位和平卧位)、多导睡眠监测(PSG)等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鼻堵塞VAS评分、嗜睡评分术后有明显降低(P均〈0.05)。客观的鼻腔阻力检查显示患者术后鼻腔阻力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47例患者平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术后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患者实施个性化鼻腔扩容术,对中鼻道狭窄的患者行双侧鼻窦对称性开放,中鼻甲位置异常(常为外移)行中鼻甲内移固定术,并根据对称性原则调整双侧鼻腔结构,从而达到扩展鼻腔、鼻窦有效通气容积,降低鼻腔通气阻力,减轻或缓解上气道阻塞,对调节OSAHS患者鼻腔气流特性,减轻鼻阻力有一定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测量对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OSAHS)患者的鼻腔状况进行客观评估。方法:39例正常成年男性为A组,65例sOSAHS患者分为B组(BMI<28)和C组(BMI≥28)。分别测量单侧鼻腔第1狭窄面积、单侧鼻腔第2狭窄面积、单侧鼻腔最小截面积、单侧0~5cm、2~5cm鼻腔容积、单侧吸气阻力、单侧呼气阻力及鼻气道总阻力(TRins、TRexp),将各组间参数进行比较,并与PSG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组的鼻阻力值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其余各参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的TRins、TRexp均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呈正相关(r=0.402、0.401,均P<0.05)。结论:鼻阻力增高可能是非肥胖sOSAHS患者的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鼻瓣区的位置对正常成人、慢性单纯性鼻炎患者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患者于内孔区置入不同管径的塑料管,测定鼻气道阻力的变化。结果:正常成人和鼻炎患者在鼻腔粘膜减充血前,初始气道阻力(NAR)随置入管径的扩大而逐渐降低,但在管径扩大到一定程度后NAR不再降低,而鼻粘膜减充血后NAR则随置入管径的扩大而逐渐降低。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患者则不论鼻腔粘膜状态如何,NAR均随着置入管径的扩大而逐渐降低。表明正常情况下,对鼻腔气流产生阻力的最主要部位在梨状孔和下鼻甲前端,而在鼻粘膜减充血后则该部位前移到内孔区。提示:鼻瓣区的部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和鼻腔粘膜的舒缩状态、鼻腔的开放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鼻声反射测量法(acousticrhinometry,AR)是一种客观测量鼻腔几何形态、截面积及容积的新方法。3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接受AR检查并与21名正常人作比较,均为高加索人种;18例患者作了鼻中隔纠正术前与术后的对比。结果显示鼻腔最狭窄面积(MCSA)位于鼻腔前部,与鼻气道阻力(VAR)主要产生部位相吻合;术后MCSA增加伴NAR降低,提示MCSA能较好地反映鼻腔通气功能,但鼻腔容积并不是评价鼻腔通气功能的敏感指标。由于鼻气流感觉与NAR非同一概念,在解释AR和前鼻测压法检查结果及与主观症状关系时应谨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疗效的评价应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测量在鼻腔扩容手术治疗鼻腔结构异常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鼻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经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且经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具有鼻塞、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证实结构异常的成年OSAHS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实施个体化的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手术。术前及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进行VAS评估、鼻声反射测量和鼻阻力测量,比较手术前后测量结果。结果 患者术前VAS评估计分、鼻腔吸气总阻力、鼻腔呼气总阻力、鼻腔最小横截面积、鼻腔容积、最小横截面积至前鼻孔的距离分别为(6.97±1.27)分、(2.07±1.07)kPa/L·S-1、(2.15±1.09)kPa/L·S-1、(0.39±0.16)cm2、(2.20±0.97)cm3及(1.97±0.47)cm;术后6个月分别为(1.33±0.92)分、(1.69±1.03)kPa/L·S-1、(1.90±1.02)kPa/L·S-1、(0.51±0.17)cm2、(2.73±1.05)cm3及(2.19±0.46)cm。手术前后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鼻腔扩容术可以显著改善伴有鼻腔结构异常的OSAHS患者的鼻通气功能,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测量能客观评估鼻腔扩容手术治疗前后伴有鼻腔结构异常的OSAHS患者鼻通气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鼻声反射和鼻腔测压评价鼻中隔矫正术对双侧鼻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鼻中隔矫正术对双侧鼻腔的影响。方法:用鼻声反射和前鼻主动测压法对22例鼻中隔矫正术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进行测试,其中3例行双下甲成形术,1例由于单侧鼻腔完全阻塞术前未能测出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数值,2例宽敞侧鼻腔行右下甲成形术,予以排除。最后纳入实验组狭窄侧鼻腔18侧,宽敞侧鼻腔16侧。记录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MCA)、NMCA至前鼻孔的距离(DCAN)、0~5cm鼻腔容积(NCV)和鼻阻力,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鼻测压结果:偏曲侧鼻腔的吸气有效阻力术后比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而宽敞侧吸气有效阻力术后较术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声反射结果:偏曲侧鼻腔收缩前,0~5cm NCV和NMCA术后比术前明显增大,DCAN明显前移,3项指标均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宽敞侧鼻腔收缩前,0~5cm NCV术后比术前轻微增大,术后NMCA较术前轻微减小,DCAN较术前后移,3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收缩后,0~5cm NCV术后比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NMCA较术前轻微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矫正术对偏曲侧鼻腔的功能和几何形态有明显改善,对侧宽敞侧鼻腔的通气功能和几何形态无明显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