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病原菌及耐药性。方法调查分析56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病因、细菌学及细菌耐药情况。结果①引发腹膜炎的主要原因是无菌操作不严格(39.3%)和肠道感染(37.5%)。②本研究56例次PD相关性腹膜炎病例有37例次进行了细菌学培养,其中阳性35例次,阳性率达94.6%。所有致病菌中革兰氏阳性菌为28例次,占80%;革兰氏阴性菌为6例次,占17.1%;真菌1例,占2.9%。③在28例次革兰氏阳性菌的药敏试验中,红霉素(90.91%)、头孢唑林(85.71%)、青霉素(77.78%)为耐药率最高的三种抗生素,阿莫西林(0.0%)、替考拉宁(0.0%)、万古霉素(5.0%)为三种最敏感的抗生素。在6例次革兰氏阴性菌的药敏试验中,耐药率最高(100%)的有妥布霉素、氨曲南、头孢唑林、青霉素,而敏感的抗生素则较多。④56例次病人经抗感染治疗后,49例次(87.5%)治愈,6例(10.7%)死亡,1例(1.8%)转为血液透析。结论强化无菌操作观念和及时治疗肠道感染是有效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预防措施,病原菌的种类仍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未发现特殊耐药菌出现。 相似文献
2.
选取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腹膜透析中心1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6例患者发生葡萄球菌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高龄(OR=1.35,95%CI:1.16-7.68,P=0.026),糖尿病(OR=3.34,95%CI:1.90-6.54,P〈0.001),低Hb(OR=1.68,95%CI:1.21-6.48,P=0.022)及低白蛋白血症(OR=1.04,95%CI:1.02-1.07,P=0.036)是葡萄球菌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从而为腹膜炎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致病菌、耐药性.结果 在50例CAPD腹膜炎患者中,病原菌培养阳性共有27例,阳性率为54%.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4例(51.85%),革兰氏阴性菌12例(44.44%),真菌1例(3.7%).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多见,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利福平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低.结论 本腹透中心腹膜炎的致病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结合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万古霉素和头孢他啶/阿米卡星联合治疗可作为腹膜炎治疗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频发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近4年收治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腹膜炎发生次数,将1年内发生2次及以上者定义为频发组,1年内发生1次者定义为单发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差异,多因素分析频发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频发组患者26例,单发组患者27例。频发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和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比例低于单发组(P<0.05),慢性胃炎、依从性差、发病24 h内未接受治疗和抗感染疗程不足的比例以及血尿素氮水平、末次透出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多重耐药菌和葡萄球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单发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胃炎、多重耐药菌、抗感染疗程不足、末次透出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血尿素氮偏低是频发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积极控制慢性胃炎,合理规范抗感染治疗对预防和控制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反复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葡萄球菌腹膜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进行持续性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葡萄球菌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分为腹膜炎组(28例)与正常组(222例)。对两组持续性腹膜透析患者的15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将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腹膜透析相关性葡萄球菌腹膜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炎、糖尿病史、心脏病史、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以及钙磷乘积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男性、心脏病史、糖尿病、慢性肾炎、低血红蛋白、高C反应蛋白、低血清白蛋白、高钙磷乘积是腹膜透析相关性葡萄球菌腹膜炎的相关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糖尿病、低血红蛋白、低血清白蛋白是腹膜透析相关性葡萄球菌腹膜炎的危险因素。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性葡萄球菌腹膜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是高龄、糖尿病、低血红蛋白、低血清白蛋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患者多重耐药(MDR)菌感染的发生率、病原学特点、危险因素及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收集近3年收治的PDAP患者资料,分析该中心PDAP患者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并根据致病菌是否为MDR菌分为MDR组及非MDR组,比较两组资料,分析发生MDR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结局。结果 PDAP患者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MDR组透出液中最常见的分离病原体是葡萄球菌,占60.6%(43/71),非MDR组为链球菌,占42.0%(21/50)。多因素分析显示,PDAP发病前3个月内使用广谱抗生素5 d以上(OR=3.634,P=0.033)、革兰阳性菌感染(OR=3.741,P=0.031)、较高的脂蛋白(a)水平(OR=1.003,P=0.003)、较高的血小板/白蛋白比值(OR=1.198,P=0.038)是PDAP患者发生MDR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MDR组难治性腹膜炎发生率(29.6%)高于非MDR组(12.0%)(χ2=5.229,P=0.022);重现性腹膜炎发生率(16.9%)也高于非MDR组(4.0%)(χ2 相似文献
7.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rabbit model corresponding with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eritoneal dialysis related peritonitis. METHODS: Twelve New Zealand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peritonitis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y were infused standard living Staphylococcus aureus 3 x 10(9) colony forming unit (cfu) (peritonitis group) or 0.9% NaCl 1 ml (control group). After 48 hours, Laboratory rabbits in acute uremic model underwent regular dialysis for 6 hours. At different points of time, the concentration of glucose in dialysate and the dialysate/plasma (D/P) ratio of the concentration creatinine (Cr), total protein(TP), album(Alb) and IgG, the counts of leukocyte in dialysate and water ultrafiltrate were determined. RESULTS: D/D0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peritonitis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counts of leukocyte and D/P ratio of Cr, TP, Alb and IgG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peritonitis group (all P < 0.05). The drained volume was lower in the peritonitis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but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rabbit model infused intraperoneally staphylococcus aureus, (1) transport peritoneum of low and large molecular weight solutes is increased, (2) the volume of ultrafiltrate is decreased, (3) the counts of leukocyte in dialysate is increased. These change in this model is basic all correspond with the clinical feature of patients of peritoneal dialysis related peritonitis. So this rabbit model of peritoneal dialysis related peritonitis is a successful experimental infection model.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5月~2007年3月在我科因尿毒症接受CAPD治疗的门诊患者76例透析月龄为3~58个月;观察CAPD患者的营养状况(主要指标为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询问患者的文化背景及门诊腹透患者家境等情况。结果操作不规范是引起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重要原因,在我院引起腹膜炎的诱因中操作不规范有17例,占53.1%,而且腹膜炎发生与原发病密切相关。另外营养状况不好、家居环境较差、文化程度低的CAPD患者易发生感染性腹膜炎。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受多种因素影响,建议加强宣传教育及操作培训,选择适宜的患者行腹透治疗。 相似文献
9.
《疑难病杂志》2019,(11)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的临床特点、致病菌谱及致病危险因素,为腹膜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肾脏内科收治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722例,分析PDAP患者临床数据及致病菌谱、耐药性情况;以同期未发生PDAP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PDAP的致病因素。结果发生PDAP454例次,其中革兰阳性菌267例次(58.8%),革兰阴性菌83例次(18.3%),真菌5例次(1.1%),培养阴性99例次(21.8%)。革兰阳性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50.6%),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37.3%)革兰阳性菌中青霉素G耐药率77.8%,头孢唑林钠耐药率47.6%,替考拉宁、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均未发现耐药菌株。革兰阴性菌中环丙沙星耐药率92.7%,头孢三代类耐药率32.8%,碳青霉烯类耐药率26.4%-2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蛋白血症(OR=0.959,95%CI0.925~0.995,P=0.026)、高血甲状旁腺激素水平(OR=1.001,95%CI1.000~1.002,P=0.007)是腹膜透析患者PDAP的主要危险因素。真菌性腹膜炎患者均拔管转为永久性血液透析治疗。结论 PDAP以革兰阳性菌尤其是表皮葡萄球菌为主。低蛋白血症、高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162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持续性不卧订腹膜透析(CAPD)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从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基础疾病、致病菌种类以及透析连接系统类型7个方面回顾性分析我科近6年来收治的162例次CAPD相关性腹膜炎。结果 腹膜炎的平均发生率,妇性低于男性,但无统计学意义(P=0.533);≤35岁和大学以上文化患者明显低于其他年龄和文化层次患者(P<0.01);双联系统显著低于其他连接系统(P<0.001);农民患者明显高于其他职业组患者(P<0.01);在各种基础疾病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核杆菌和真菌感染率有上升趋势。结论 CAPD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致病菌种以及透析连接系统类型等诸因素有关;与ESRD的基础疾病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重感染性腹膜炎的致病菌、抗生素敏感性及转归,为防治多重感染性腹膜炎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间我科腹膜透析中心收治的81例腹膜炎住院患者共151例次感染中多重感染性腹膜炎的致病菌、抗生素敏感性及转归。结果 151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培养阳性98例次,培养阳性率64.9%。多重感染性腹膜炎20例次,占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13.2%, 其中单纯2种及以上G+菌感染3例次(15%);单纯2种G-菌感染1例次(5%);G+菌和G-菌混合感染6例次(30%);细菌和真菌混合感染9例次(45%),G+菌和真菌混合感染6例次(30%);单纯2种真菌感染1例次(5%)。多重感染性腹膜炎中G+菌抗生素敏感性为万古霉素100%、左氧氟沙星55%、头孢唑啉45%;多重感染性腹膜炎中G-菌抗生素敏感性为美罗培南100%、头孢哌酮/舒巴坦100%、庆大霉素76.9%、头孢他啶 69.2%。多重感染性腹膜炎20例次,治愈的15例次继续腹膜透析(75%),4例拔除腹膜透析管改永久血液透析(20%),1例死亡(5%)。结论本腹膜透析中心多重感染性腹膜炎主要由G+菌和G-菌混合感染、G+菌和真菌混合感染引起;多重感染性腹膜炎G+菌敏感抗生素为万古霉素,G-菌敏感抗生素为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多重感染性腹膜炎经验用药参考。对于真菌性腹膜炎或难治性腹膜炎,需及时行拔除腹膜透析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细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该腹膜透析中心2009年12月-2013年8月共70例腹膜炎患者的腹膜透析流出液培养+药敏结果。其中男性50例,女性20例,年龄21~77岁,平均(46.8±26.3)岁。结果其中复发3例,再发1例,药敏培养阳性23例,阳性率为38.3%,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占10例(43.5%),革兰氏阴性菌12例(52.2%),真菌1例(4.3%);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对青霉素耐药率较高(80%),苯唑西林耐药率83.3%,红霉素耐药率100%;革兰阴性菌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敏感,头孢他啶敏感率较高(90%),氨苄西林均耐药。结论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所占比例相当,对氨苄西林均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 相似文献
13.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16)
目的:探讨我院腹膜透析中心腹膜透析葡萄球菌属相关性腹膜炎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腹膜透析中心2009—2016年所发生的葡萄球菌属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临床资料,根据腹膜透析液培养结果将患者分成葡萄球菌属腹膜炎组与非葡萄球菌属腹膜炎组,分析两组间人口学特征,分析不同时间段细菌耐药菌变化趋势和临床结局。结果:8年期间发生收集细菌培养阳性腹膜炎230例次,其中葡萄球菌属腹膜炎75例次占32.6%,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57.3%,治愈率94.7%,病死率1.33%。葡萄球菌耐药率随时间推移有增高趋势,不同时间段葡萄球菌腹膜炎结局大致相同,男性比女性更易患葡萄球菌腹膜炎,葡萄球菌属腹膜炎组中年龄较非葡萄球菌属腹膜炎组年轻(P=0.018),且透析龄更短(P=0.049)。结论:我院腹膜透析中心葡萄球菌属腹膜炎致病菌耐药率有上升趋势,临床结局大致相同,患者有年轻化透析龄短特征,应加强年轻短透析龄患者及男性患者教育,提高我院腹膜透析中心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在我院进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的患者发生腹膜炎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与结论:在本组33例进行CAPD的患者中,有14例患者因腹透操作不当而引发腹膜炎,占42.5%;有8例患者因发生肠道感染而引发腹膜炎,占24.3%;有6例患者因发生呼吸道感染而引发腹膜炎,占18.2%;有4例患者因营养不良而引发腹膜炎,占12.0%;有1例患者因透析导管皮肤出口处发生感染而引发腹膜炎,占3.0%.正规操作,严防感染,加强营养,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培训及对患者进行长期、严格的随访是降低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膜炎几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登记管理的100例腹膜透析(P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RDW中位数水平分为高RDW组(RDW≥13.6%)和低RDW组(RDW<13.6%),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透析龄、性别、原发病、身体质量指数、是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随访期间是否出现PDAP)、实验室指标(残余肾功能、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校正血钙、血磷、血镁、血钾、血清铁、铁蛋白、三酰甘油、胆固醇、RDW);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D患者发生PDAP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RDW对PDAP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RDW是PD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65,95%CI:1.478~4.807,P<0.001);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提示,高RDW组发生PDAP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低RDW组(Log Rank=3.969,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RDW预测PD患者发生PDAP的曲线下面积为0.73(P<0.05),最大约登指数为0.41,RDW最佳截断值为14.55%,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和91%。结论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风险相关,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导管相关感染及并发腹膜炎是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顺利开展的主要障碍,并能诱发腹膜硬化终至丧失透析功能而改血透或肾移植。本文报告我院1984年以来215例CAPD治疗慢性肾功衰竭(CRF)过程中发生的7例硬化性腹膜炎(SCP)及其相关因素,略加讨论,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9.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药物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疗效以及转归。结果 69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腹透流出液培养,48例培养阳性,阳性率为69.60%,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9例(39.59%),革兰阴性杆菌18例(37.50%),真菌11例(22.91%)。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达80.00%,对苯唑西林和左氧氟沙星也有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63.64%和52.63%。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达75.00%,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低,仅为18.75%,对亚胺培南均敏感。真菌中以近平滑念珠菌所占比例最高。革兰阳性球菌感染预后较好,真菌感染预后差。结论虽然革兰阳性球菌仍是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但是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所致腹膜炎的比例明显增加。真菌感染临床预后差,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 相似文献
20.
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诊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惠英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4,(Z1)
自1978在我国首次腹膜透析以来,腹透技术已日臻成熟。但是腹膜透析的并发症———腹腔感染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尽管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不断完善,腹腔感染率明显下降,但是腹膜炎仍然是腹膜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而且仍然是影响腹膜透析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患者改为血液透析,退出腹膜透析的主要原因[1]。腹膜炎可以造成技术失败、腹膜清除功能下降及腹膜硬化导致不能继续行腹膜透析[2]。同时它也可以使蛋白丢失增多,残余肾功能减退,占永久性CAPD失败原因的28 % [3]。1腹膜炎的发病机理腹腔主要的局部防御机制有[4]:(1)IgG和补体:它们是腹腔内主要的调理素,前者主要调理吞噬革兰氏阳性细菌,后者主要调整革兰氏阴性细菌。(2)各种免疫细胞:巨噬细胞为腹腔内主要的白细胞,是防御外来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淋巴细胞是一种重要的效应细胞和免疫调节细胞并可控制巨噬细胞的活性。其他如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间皮细胞等亦均起着不同的局部防御作用。长期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发病机理比较复杂,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5]。如:(1)尿毒症状态下,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改变,使机体抵抗力下降。(2)腹透操作使腹腔与外界相通,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