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急性白血病(acure leukemia,A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m,DIC)中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使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30例正常对照组,37例AL合并DIC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①AL治疗前Fbg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D-二聚体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② AL治疗后各项凝血及纤溶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T、APTT、Fbg及D-二聚体是AL合并DIC的重要观察指标,对AL患者早期DIC的诊断、指导临床进行纠正治疗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r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m,DIC)中的意义。方法:使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30例正常对照组,63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imer)进行检测并分组比较。结果:(1)APL-初诊组PLT、Fbg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D-Dimer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APL-CR组各项纤溶及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差异无显著性(P>0.05)。(3)动态监测APL并DIC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发现,APL-CR组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早于获得CR的时间,而且凝血指标的恢复早于纤溶指标的恢复。结论:凝血及纤溶指标的监测,对APL患者早期DIC的诊断、指导临床积极进行纠正治疗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肿瘤患者凝血及纤溶状态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Culter ACL-200全自动血凝仪对35例正常对照,25例子宫肌瘤,98例恶性肿瘤(胃癌20例,结直肠癌21例,食道癌18例,肺癌19例,宫颈癌20例)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凝固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及α2-纤溶抑制物(α2-PI)进行检测。结果 恶性肿瘤组PT、APTT、TT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增高,但无显著性差异;Fbg含量增高,AT-Ⅲ活性降低,PLC及2-PI活性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恶性肿瘤有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比较Fbg舍量增加、TT缩短、AT-Ⅲ、PLG及α2-PI活性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或p<0.01)。子宫肌瘤的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恶性肿瘤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活性降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倾向;恶性肿瘤有转移组纤溶活性增高则有助于恶性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4.
李凤 《临床医学》2002,22(3):60-6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也就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的M_3型,出血是其常见的临床症状,最易并发DIC。观察M_3出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可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降纤酶治疗后对脑梗死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影响及治疗意义。方法:测定38例降纤酶治疗前后急性脑梗死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及α2-抗纤溶酶(α2-PI)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bg、D-D、PAI-1及α2-PI明显升高,t-PA明显降低;降纤酶治疗后Fbg、D-D、PAI-1及α2-PI明显降低,t-PA明显升高,其中,Fbg、t-PA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降纤酶有良好的降纤、溶纤作用,对急性脑梗死治疗有肯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裘春宁  刘宏景 《检验医学》2004,19(3):258-26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情况.方法对41例经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48 h和3、7 d共7次抽取静脉血,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纤溶酶原(PLG)、α2-纤溶酶抑制物(α2-PI)、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等指标的活性或含量.结果所有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均导致PT、APTT的明显延长,t-PA活性、DD含量的明显增高,PLG、α2-PI、PAI-1活性和Fg含量的明显降低(与溶栓前比较,P均<0.01).但这种变化为时较短,至溶栓后12 h,各项指标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t-PA与PAI-1已回复至溶栓前水平.结论凝血与纤溶活性的变化与溶栓疗效关系密切,应用时监测PLG、α2-PI、t-PA、PAI-1、Fg和DD等指标,对判断溶栓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特点.方法 选择25名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16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检测两组人群凝血纤溶动态图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结果 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动态图中凝固时间缩短,血浆Fbg含量明显升高.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液呈高凝和继发纤溶亢进状态,具有形成血栓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儿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及干预后血凝指标变化。方法:本实验分3组即健康对照组;AL组;AL并发DIC组,均于清晨抽取空腹血检测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水平(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抗凝血酶-Ⅲ(AT-Ⅲ)。对AL并发DIC组患儿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采用SPSS10.0软件将各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L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延长,FBG降低,DD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并发DIC组与AL组比较,DD明显升高,AT-Ⅲ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AL组相比,AL并发DIC组DD、AT-Ⅲ阳性率明显升高,且在DIC发病的不同临床阶段均保持在较高水平(80%以上),DD检测阳性率在血栓形成期高达100%。经肝素抗凝治疗后,AT-Ⅲ及FBG明显升高,D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并发DIC患儿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AT-Ⅲ及DD可作为DIC早期诊断的指标,低分子肝素应用有助于改善DIC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血凝系统和纤溶系统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急性胰腺患者350例及正常健康体检者50例,均用专用的凝血管静脉采血,采用Beckman coulter ACL-ADVANcE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g)、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TT)和D-二聚体(D-D)含量.结果 (1)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与正常健康体检者比较:其中PT、APTT和TT值均明显延长,Fig和D-D值也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轻症胰腺炎(MAP组)、重症胰腺炎(SAP组)和正常健康体检者组组间比较:随症状的加重,PT、APTT和TT值延长越明显,Fig和D-D值升高越明显,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凝血和纤溶指标的监测有助于对其病情的判断与评估,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凝血、抗凝、纤溶功能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法检测85例妊高征患者、50例晚期妊娠者及50名正常非孕妇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α2-抗纤溶酶(α2-AP)、D-二聚体(D-dimer)。所有测定均在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仪上完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晚孕组及妊高征各组PT、APTT、Fbg、AT-Ⅲ、PLG、α2-PI、D-dim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晚孕组比较,妊高征及各组PT、APTT、Fbg、AT-Ⅲ、PLG、α2-PI、D-dimer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随病情加重差异有增高趋势。结论正常晚孕妇女处于高凝状态,而妊高征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且有血栓形成倾向。产前进行凝血与纤溶功能的检查对妊高征的监测和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凝血指标、纤溶检测指标与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的关系。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设为观察组,根据SYNTAX评分分为0~22分组35例、23~32分组30例和33分以上组1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7例为对照组。对各组LDL水平、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AP)水平、血浆D-二聚体(D-D)、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AT)及纤维蛋白原(Fbg)水平进行检测,并对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和LDL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TM、TAT、PAP、D-D、Fbg及LD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APT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3分以上组TM、TAT、PAP、D-D、Fbg及LDL水平高于0~22分组、23~32分组(P<0.05);APTT水平低于0~22分组和23~32分组(P<0.05);23~32分组TM、TAT、PAP、D-D、Fbg及LDL水平高于0~22分组(P<0.05);APTT水平低于0~22分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LDL水平与APTT呈负相关性(P<0.05);与TM、TAT、PAP、D-D、Fbg及LDL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常伴有凝血指标及纤溶检测指标异常,能反映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且与LDL存在强相关性,加强凝血、纤溶检测指标测定可辅助LDL对冠心病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肝移植病人手术前后凝血与纤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病人手术前后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肝移植病人移植手术前和手术后1天、2天、1周、2周、1月、2月的血小板、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系统活性测定,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终末期肝病病人PT、APTT、TT明显延长,Pit计数、Fg、FIX:C、AT-Ⅲ及PLG明显降低,D-Dimer明显升高,行肝移植术后,上述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肝移植病人作Plt、PT、APTT、TT、Fg、FIX:C、AT-Ⅲ、PLG及D-Dimer有助于肝移植手术病人止、凝血功能的监测。也是判断手术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围术期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DIC 产妇40例(DIC 组),选取在我院体检正常的健康孕妇40例(健康孕妇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非孕妇(健康非孕妇组)为研究对象,对三组凝血与纤溶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健康孕妇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显示,PLT、FIB 明显升高,PT、T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孕妇组比较发现,PLT、FIB 明显降低,而 PT、TT 和 APTT 明显延长,D-D 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PLT、FIB 降低,而 P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除 APTT 与 PT 之间无关外,DIC 组组内其他的凝血与纤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P <0.05)。结论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于围术期产妇 DIC 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APTT、PT 和 TT 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凝血功能下降,而 D-D 的升高则说明纤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情况,凝血功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7例AL患者、25例AL完全缓解(CR)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凝血常规、D-二聚体等检测。结果根据ISTH修订标准,15例AL患者合并DIC,发生率为22.4%,AML与ALL的DIC发生率AML-M3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ML-M3与non-AML-M3的DIC的发生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DIC组PT、APTT、TT较对照组、CR组及non-DIC组均明显延长(P〈0.01),而FIB则降低(P〈0.05)。结论AL尤其AML-M3患者容易合并DIC,观察患者凝血功能改变以及出血表现可有助于尽早发现DIC并指导临床预防及治疗,从而有利于改善AL合并DIC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表达及疗效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UC患者作为UC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疾病活动度、治疗前后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UC活动度与PT、APTT、TT、Fg、DD相关性,以Logistic分析影响UC Mayo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的因素,并采用接收者操作特征(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指标预测总有效的价值。结果 UC组PT、APTT短于对照组,TT、Fg、DD高于对照组(P0.05);缓解期、轻度、中度及重度活动患者PT、APTT依次降低,TT、Fg、DD依次升高(P0.05);PT、APTT与UC活动度无关(P0.05);TT、Fg、DD与UC活动度呈正相关(P0.05);低PT、低APTT与UC Mayo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无关(P0.05);高TT、高Fg、高DD是影响UC Mayo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的危险因素(P0.05);总有效者TT、Fg、DD均低于无效者(P0.05);预测总有效的AUC TTFgDD。结论 UC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异常变化明显,TT、Fg、DD与UC活动度有关,治疗UC应兼顾炎症、凝血、纤溶指标调控,检测TT、Fg、DD水平可为临床提供一种简单、快速的疗效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移植病人手术前后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肝移植病人移植手术前和手术后1天、2天、1周、2周、1月、2月的血小板、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系统活性测定,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 终末期肝病病人PT、APTT、TT明显延长,Plt计数、Fg、FⅨ:C、AT-Ⅲ及PLG明显降低,D-Dimer明显升高,行肝移植术后,上述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肝移植病人作Plt、PT、APTT、TT、Fg、FⅨ:C、AT-Ⅲ、PLG及D-Dimer有助于肝移植手术病人止、凝血功能的监测,也是判断手术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FDP 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不同疾病进行FDP D-二聚体(D-Dimer)的检测,探讨FDP D-Dimer在临床治疗和观察中的应用.方法以抗FDPD-Dimer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标记乳胶颗粒,后者与待测血浆混合.当血浆中FDP含量≥5μg/ml,D-Dimer含量≥0.5μg/ml时,标记的乳胶颗粒则发生凝集呈现阳性反应.结果 DIC时,血浆FDP D-Dimer明显增高,呈阳性反应,要结合临床表现警惕DIC前状态的存在.D-Dimer在原发性纤溶时正常,继发性纤溶亢进时显著增高,是两者鉴别的重要指标.此外,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梗,急性脑梗,肺栓塞,病毒性肝炎等均可见血浆FDP D-Dimer水平增高.深静脉血栓病人FDP D-Dimer 100%阳性,可作为溶栓治疗用药的指导及疗效观察.结论 FDP D-Dimer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血管内凝血,纤溶和血栓形成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肺炎患者血小板计数(platelets,PLT)、凝血功能及纤溶功能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诊断为肺炎的儿科住院患者132例.按照肺部感染的程度将其分为普通肺炎组84例和重症肺炎组48例,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儿童7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进行凝血和纤溶功能检测,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III,AT3)和血小板计数.结果:普通肺炎组和对照组比较,PT、APTT、Fib和PLT四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D-D、AT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另外两组比较,重症肺炎组AT3、PLT水平均低于普通肺炎组和对照组,PT、APTT、Fib和D-D则高于另外两个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容易发生凝血纤溶功能障碍,监控凝血纤溶功能指标对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50例晚期肺癌患者(肺癌组)化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纤维蛋白原量(Fbg)及D-二聚体(D—D)水平进行检测,并与3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APTT、TT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血浆Fbg、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肺癌组化疗后较化疗前PT显著延长,APTT、TT显著缩短,Fbg及D-D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化疗加剧晚期肺癌患者机体凝血因子的释放以及纤溶功能受抑状态,使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4):2274-2275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患者溶栓前后的凝血功能变化及纤溶指标变化情况,并统计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后4h,70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时间(TT)均高于溶栓前,且纤维蛋白原(Fg)水平低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溶栓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均高于溶栓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低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溶栓治疗期间,70例患者中发生鼻出血2例,牙龈出血1例,皮肤黏膜出血2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的现象。结论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不仅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