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时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的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时间窗的因素。方法54例脑梗死患者均在CT检查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其中在6h以内溶栓者42例,6~24h溶栓者12例。术后统计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神经功能缺失积分差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1%和75.0%,显效率分别为71.4%和50.0%,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9.0%和50.0%,血管再通中位时间分别为68和73min。结论动脉内溶栓时间窗是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仅以发病时间不超过6h作为治疗标准是不够全面的,应当根据病情合理放宽溶栓的时间窗,最大降低患者的病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时间窗选择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价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患者发病时间3~36h,6h以内23例(10.6%)。结果脑血管造影示颈内动脉系统闭塞119例(54.83%),椎基动脉系统闭塞43例(19.82%);无血管闭塞55例(25.35%)。溶栓后成功再通103例(63.58%),不成功再通59例(36.42%)。3个月后恢复良好56例(25.80%),轻度伤残51例(23.50%),重度伤残59例(27.19%),植物状态22例(10.14%),死亡29例(13.36%)。并发颅内出血8例(3.69%)、再灌注损伤73例(33.64%)、再栓塞6例(2.76%)。结论经动脉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时间窗可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6例起病至溶栓时间在4~24h之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闭塞血管后,用注射泵缓慢注射尿激酶行局部溶栓治疗,并通过导引导管造影,了解闭塞再通情况。结果36例中治愈16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显效率80.5%,总有效率97.2%。结论动脉插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是治疗脑梗死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3-01—2016-12间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共13例,其中尿激酶动脉溶栓+碎栓3例,溶栓+碎栓+Solitaire支架拉栓10例,必要时进行球囊扩张血管狭窄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即时取栓效果、疗效,总结并发症的预防经验。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及复查头颅CT显示,血管完全再通10例,部分再通2例,未再通1例,再通率为92%。术后复查CT显示无脑出血病例,较大面积脑干梗死5例。良好功能恢复(MRS评分0~2分)6例,中度残疾(MRS评分3分)2例,严重功能障碍(MRS评分4~5分)3例,死亡1例。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血管再通率高,安全、有效,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介入溶栓的疗效。方法:28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采用动脉血管造影,尿激酶动脉内灌注,辅以机械疏通,必要时保留导管连续静滴,后改用药物溶栓治疗,将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脉介入溶栓治疗后18例治愈,8例好转,2例肢体坏死。结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动脉内持续药物灌注及导丝机械疏通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总结急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溶栓的护理体会.我科采取早期动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47例.血管再通率89.36%,死亡6例,死亡率12.77%,存活患者平均住院17.82d,术后并发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均在术后2~5d,术区皮下血肿1例、应激性溃病1例,再梗塞3例,心力衰竭1例.本文根据我科丰富临床经验,得出结论:急性脑梗塞早期溶栓及护理,术后早期康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我院2002年8月至2004年9月急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急诊绿色通道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患者随机选择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重组链激酶给予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结果:尿激酶再通率83.33%(30/36),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再通率88.89%(7/8),重组链激酶再通率66.67%(2/3),无1例出血、过敏并发症,1例死亡。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治疗,在急诊溶栓准备时间仅用了21±8min,比以往溶栓提前2~6h,减少院内溶栓前时间延误,提高了静脉溶栓的再通率,是提高 AMI 救治成功率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国产颅内动脉机械装置取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临时阻断颈总动脉血流并注入凝血酶制作60只适合机械取栓的兔急性血管栓塞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治疗组、3h溶栓组、3、6、8、12h取栓组,取栓组应用颅内动脉机械取栓装置取栓,3h溶栓组应用尿激酶溶栓,取、溶栓前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血管再通,行经颅多普勒(TCD)记录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VMCA)变化,行磁共振弥散成像(MR-DWI)描述不同时段取栓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变化.结果 3h取栓、溶栓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是8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MC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治疗组、12 h取栓组ADC值逐渐降低,而3、6、8h取栓组ADC值逐渐上升;栓塞后24 h与非治疗组和12h取栓组比较,3、6、8h取栓组ADC值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取栓装置取栓有效地提高了闭塞血管的再通率,迅速恢复血流,适当延长了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 1年12月收治43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动脉腔内溶栓治疗,其中27例进行导管直接溶栓,6例导管直接溶栓前行血管内球囊扩张,7例导管直接溶栓后进行血管内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溶栓前后均进行球囊扩张有3例.腔内溶栓治疗无效转而手术取栓13例.结果 30例(69.8%)患者血管再通及肢体保存,但其中1例因出血并发症死亡,发生脑梗死1例.8例(18.6%)截肢,均为移植物血栓形成.1例肢体坏死但未行截肢.4例溶栓无效但肢体未坏死而最终采取药物保守治疗.结论 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总体安全有效,可优先考虑,根据病情的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静脉溶栓时间窗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4—2015-04间收治的81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0)。2组均应用尿激酶继续溶栓,观察组发病至溶栓时间6 h内,对照组6~9 h内,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预后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静脉溶栓时间窗对脑梗死患者疗效及预后有一定影响,6 h内溶栓可缩小脑梗死面积,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有效缓解脑梗死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内瘘血栓形成后两种药物的溶栓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23例局部应用溶栓药物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的资料,根据使用的溶栓药物分为尿激酶组和瑞替普酶组,其中尿激酶组11例,瑞替普酶组12例.比较两种药物溶栓后内瘘再通率及出血发生率等.结果 尿激酶组共溶通4例,溶通率为36.4%;瑞替普酶组共溶通10例,溶通率为83.3%,其中栓塞未超过24小时的溶通率为100%.结论 瑞替普酶溶栓效果优于尿激酶,溶通率更高,溶通时间更短,而二者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将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23例(溶栓再通组和溶栓未通组)、未溶栓组23例,通过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对溶栓组患者进行治疗;使用常规方法治疗未溶栓组患者,无溶栓治疗,对三组患者的射血分数、治疗效果以及死亡率进行观察。结果17例溶栓再通者(73.9%)显著高于6例溶栓未通者(26.1%)(P<0.05);溶栓再通组总有效率为88.2%,显著高于66.7%的溶栓未通组、65.2%的未溶栓组(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提升冠状动脉的再通率以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在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8例急性肢体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经验。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和动脉内溶栓术治疗上肢动脉闭塞5例、腹主动脉下段闭塞1例、下肢动脉闭塞22例。结果经术后4个月~9年临床观察,急性单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100%(8/8例)、多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80%(16/20例),总血管再通率为85.71%(24/28例)。结论介入疗法是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闭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血栓用微导管溶栓治疗的时间、方法及后处理,以提高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方法本组16例患者,其中颈内动脉血栓形成5例,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8例,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3例。从发现症状到溶栓治疗时间:10min 1例,4h1例,6h7例,8h5例,22h2例。全组均经CT证实无脑出血;行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动脉造影,明确血栓部位,将微导管超选择插入靶动脉内,采用接触+贯穿法溶栓。尿激酶用量最大者60万U,最小35万U。结果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13例,其中11例血栓完全溶解,肌力从0级升至Ⅳ级,肢体运动功能恢复,预后良好;2例血栓不全溶解,动脉造影复查显示:靶动脉通畅70%,三天后肌力从0级升至Ⅱ级。3例椎基底动脉溶栓后造影显示:2例血栓完全溶解,1例血管复通40%;3例中,1例预后良好,2例死于呼吸衰竭。结论①溶栓时间越早越好,如果能在超梗死期开始溶栓其预后是良好的。②接触+贯穿法溶栓,可加速血栓溶解,缩短脑细胞的缺血时间,提高溶栓效果,同时可明显减少尿激酶的用量。  相似文献   

15.
笔者采用容积输液泵输注,经导管尿激酶(UK)+前列腺素E_1(PGE_1)联合动脉溶栓法治疗四肢动脉血栓闭塞10例。结果显示,发病时间16小时~2年再通率100%,随访3~6月无复发。PGE_1有明显增强溶栓的效果,使UK用量及副作用减少。笔者讨论了溶栓方法,影响速度的因素及定量输入意义。认为除非急性缺血坏疽,动脉溶栓的时限可以放宽。本法是一种经济、安全、疗效高、副作用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肢体动脉血栓形成后可在一定时间内被药物有效溶解。这 “一定时间”被称为溶栓时间窗。超过传统的溶栓时间窗后,对于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是否还能进行有效溶栓?由于在慢性肢体缺血性病变部位多有血管内膜损伤、管腔狭窄以及相伴的动脉硬化等疾病,随时有血栓发生的可能。血栓的形成遵循着机化、再通、再形成的规律,已机化的陈旧血栓可被视为稳定性血栓,而新形成血栓被视为不稳定性血栓。这就为局部置管溶栓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溶栓目的并非是彻底消除血栓,而是消除不稳定血栓,为进一步腔内治疗提供良好的帮助,并可有效降低介入强度、减少支架植入数量、避免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但为了规避风险与并发症的发生,必须重视溶栓指征的科学选择、遵循规范的治疗流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导管溶栓联合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45例,采用股动脉顺行置管溶栓,溶栓后管腔明显狭窄段予以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同时辅以应用抗凝、祛聚、扩血管药物。结果 45例患者中,显效15例,有效27例,无效3例,一期截肢1例,总有效率93.3%。4例溶栓过程中小便带血,3例穿刺点局部形成血肿。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36例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二次行溶栓治疗获得再通。结论导管溶栓联合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致靶血管早期再闭塞的可能性、时间及其相应处理措施。方法217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或爱通立(rt-PA)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发生靶血管早期再闭塞3例(1.38%)。结果颈内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各1例;重度伤残1例,死亡2例。结论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过程中可并发靶血管的早期再闭塞,可能与溶栓后破碎栓子、斑块随血流移位栓塞远端的血管及局部的血栓再形成有关,靶血管早期再闭塞有较高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导管溶栓在慢性下肢缺血腔内成形治疗时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2月在广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11例慢性下肢缺血(TASC Ⅱ D级)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尿激酶(UK)溶栓,然后再行血管腔内治疗,对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动脉通畅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例患者(81.8%)血管成形技术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2例(18.2%)未溶栓成功.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8.9%,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辅助一期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80%、88%及92%,2年为67%、84%及88%.结论 对慢性下肢缺血TASC Ⅱ D级病变进行血管腔内成形时的溶栓是可行、安全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对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介入治疗。结果基本治愈5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1例。提出超选择局域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h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的血管尽快开通;建立溶栓患者绿色通道,积极为溶栓争取时间,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发现及预防并发症,做好心理护理是其护理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