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经穴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降压效应及累积效应。【方法】将105只SHR随机分为模型组、非穴组、内关组、太冲组、光明组、太溪组、蠡沟组,每组15只。各针刺组以毫针刺入相应穴位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共15次;模型组不予针刺。各组大鼠分别在针刺l、3、7、15 d时进行血压测量。【结果】非穴针刺无明显降压作用。针刺3、7、15 d时,太冲组、内关组、光明组S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下降幅度均显著大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5 d时,太冲组SBP降幅显著优于内关组、蠡沟组、太溪组、光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冲组DBP、MBP降幅显著高于太溪组、光明组(P0.05),与内关组、蠡沟组大鼠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针刺1、3、7、15 d时,太冲组SBP、DBP、MBP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15 d时SBP降幅优于针刺1 d、3 d、7 d,DBP、MBP降幅优于针刺1、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太冲穴对SHR血压的调节作用优于针刺内关、太冲、光明、太溪、蠡沟等单穴和"非穴",且针刺降压作用具有一定的时间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2.
月经前后手三阴经原穴伏安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健康女性月经前后穴位伏安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穴位伏安特性与人体气血变化的关系,创建气血变化定量研究新方法。方法:应用自制的穴位伏安特性计算机检测系统对健康女性月经前、月经时及月经后手三阴经原穴太渊、大陵、神门进行伏安特性检测。结果:月经前后太渊、大陵、神门穴均有部分扫描点电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大陵最为明显、太渊次之、神门最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三个穴位所有电阻发生明显变化的扫描点中,穴位电阻随月经进程变大的比率为70.6%。结论:穴位伏安特性随月经的进程而变化,这种变化具有穴位特异性。穴位电阻随月经进程而变大,这可能与月经后机体血量减少有关。穴位伏安特性有可能作为研究气血变化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相关穴位是否对心脏靶器官有特异性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冠脉结扎心肌梗死模型,选取膀胱经背俞穴中五俞穴的心俞、肾俞及同名经原穴神门和太溪与同经的承山和非经非穴点作为针刺干预手段。对大鼠心电图、心率及心肌酶学进行检测。结论针刺干预穴位组当中与其他组比较,以心俞、神门穴为主表现了对心脏靶器官的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郄穴为主对化学性神经根炎模型大鼠的影响,以探讨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理。【方法】复制化学性神经根炎模型大鼠24只,随机分为针刺组、模型组各12只,并设空白组对照12只;针刺组予以局部针刺夹脊穴,足少阳经、足太阳经郄穴及委中穴治疗,持续28 d,模型组、空白组不予治疗;观察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及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测定炎症滤纸质量,并进行血液流变学分析和炎症因子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检测。【结果】针刺能改善模型大鼠患肢活动,促进痛觉、触觉恢复,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神经根变性,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均P<0.05)。【结论】针刺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NO和IL-6水平、消除神经根炎症及水肿,这可能是临床上针刺郄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胃肠动力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行开腹关腹操作)、模型组(行结肠吻合术)、针刺组,针刺组及假手术组术后均针刺双侧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连续3d。检测各组大鼠排便情况、核扫描胃液相排空实验及结肠组织病理变化。【结果】针刺组与假手术组均能显著缩短腹部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增加排便粒数和质量,降低60min胃残留率(均P0.05或P0.01);针刺能促进结肠吻合术后结肠组织的溃疡愈合,减轻炎症水肿。【结论】针刺足三针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与其能促进胃排空及减轻结肠组织病理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经穴(内关、列缺、太渊、大陵、足三里、梁丘、阳陵泉、风市)电针对室性期前收缩(PVB)大鼠心电图、心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放电活动的影响及差异。【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各穴位电针组(分为8个亚组,对应内关、列缺、太渊、大陵、足三里、梁丘、阳陵泉、风市穴)。采用氯化铯静脉注射复制PVB模型,各穴位分别电针5 min,留针10 min,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记录大鼠心电图、心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放电。【结果】(1)造模后心电图出现典型的PVB表现,心率显著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后各穴位电针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心电图PVB表现消失,心率不同程度恢复,内关组的心率恢复最明显,大陵组次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对照组迷走神经放电显著减少、交感神经放电显著增加(P0.05);各穴位电针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迷走神经放电不同程度地增加,交感神经放电不同程度地减少,以电针内关组对植物神经调节的效应最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心植物神经功能影响的差异可能是其抗PVB穴位针效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原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探讨不同原穴针刺效应的特异性。方法56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电针“神门”组、电针“太冲”组、电针“大陵”组、电针“太溪”组和电针非经穴组,每组8只;经股静脉一次性注射垂体后叶素复制急性心肌缺血家兔模型,采用Biopac 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检测心电信号,分析各组家兔各时间段心率变异性参数。结果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复制后家兔的心率明显下降、R-R间期(R-R interval,RRI)、总变异性(Total variability,TV)及低频/高频(Low frequency/high frequency,LF/HF)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家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门”组、“大陵”组及“太冲”组的HR、RRI、TV及LF/HF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太溪”组及非经穴组的HR、RRI、TV及LF/HF与模型组家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门和心包经原穴大陵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率变异性的调整作用较为明显,心包经同名经肝经原穴太冲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心经同名经肾经原穴太溪对心率变异性的调整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不同经穴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从80只健康SD大鼠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结扎冠状动脉旋前降支复制心肌缺血模型。选取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神门"组、"内关"组和"太渊"组,每组10只。除模型组外,各治疗组分别电针大鼠左侧"神门"穴、"内关"穴和"太渊"穴,每次刺激10 min,每日1次,连续3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下丘脑室旁核区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NE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组NE含量显著升高(P0.01或P0.05);各电针组之间比较,"神门"组NE含量显著高于"内关"组和"太渊"组(P0.05或P0.01),"内关"组NE含量显著高于"太渊"组(P0.05)。结论电针"神门""内关""太渊"穴治疗心肌缺血的机制与其促进下丘脑室旁核区单胺类递质NE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大脑注意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针刺心经经穴神门效应的脑功能与脑整合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选择10名健康青年大学生作为试验对象,采用视觉新奇刺激和靶刺激诱导P3a和P3b电位,采用Neuroscan事件相关电位系统,选择测量时间窗口为330~430ms和400~600ms,观察手针心经神门穴与肺经太渊穴前后P300强度分布的变化。结果:针刺神门或太渊后P3a、P3b的波幅均显著降低,但降低的程度受针刺穴位的调控和影响;在电极FCz记录位置,针刺神门引起更大程度的P3a波幅的降低(P〈0.05)。结论:手针神门或太渊穴均能影响大脑的注意功能,针刺神门对人体大脑注意功能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固定局部取穴(百会)分别配伍循经(本经、他经、非经)选穴针刺治疗对失眠大鼠生物褪黑素(MT)含量的影响,探索循经选穴对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本经穴组(百会+神门组)、他经穴组(百会+三阴交组)、非经非穴组(百会+非经非穴组),每组12只,用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法(PCPA,500 mg/kg)2 d建立失眠模型,针刺治疗7 d,用ELISA法检测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VLPO)、视交叉上核(SCN)与血浆中的MT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MT含量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本经穴组、他经穴组MT含量升高(P0.05);治疗组之间比较,本经穴组高于非经非穴组(P0.05)。结论固定局部百会穴配伍本经选穴(神门)针刺治疗可以提高失眠大鼠的褪黑素含量,从而提高腧穴配伍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脐环穴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及对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口服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普通针刺及脐环穴隔姜灸治疗。观察2组治疗1个疗程(4周)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相关炎性因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变化情况,并评价其治疗的安全性。【结果】(1)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在相关炎性因子方面,治疗后2组血清TNF-α、 IL-8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3)在安全性方面,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刺联合脐环穴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针联合中药治疗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气虚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及腹针联合中药组(联合组),每组各31例。西药组给予杜密克常规剂量口服治疗,中药组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联合组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口服联合腹针治疗,3组疗程均为3个月,根据症状积分及胃肠动力学检查结果分析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1)症状疗效方面:联合组总有效率为100.00%,中药组为90.32%,西药组为38.71℅。3组比较,联合组在改善功能性便秘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5)。(2)胃肠动力学方面:联合组在改善肛门括约肌动力障碍、直肠敏感性、结肠运输动力改变等方面均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5)。【结论】对比单纯中药治疗和杜密克治疗,腹针联合中药治疗气虚型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关元穴对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通过前瞻随机对照的方法,将58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与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电针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电针足三里和关元穴。比较2组患者的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乳酸及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 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降钙素原(PCT)等炎症反应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电针组患者入住ICU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电针组的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针组患者的各项炎症反应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第7天电针组患者的各项炎症反应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关元穴可减轻脓毒症患者的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提高脓毒症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针灸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以3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8~24岁之间,于月经前3d针刺三阴交、血海、足三里,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月经期针刺次髎、承山两穴,针后加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治疗3d。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临床疗效,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3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4·7%;血液流变学指标显示:血浆黏度、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明显降低;红细胞最大变形能力增强(P<0·01);纤维蛋白原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痛经的主要病机与血液的高“浓、黏、凝、集”状态有关,针灸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子宫微循环的作用,从而使疼痛缓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如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VIP)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及外文数据库如PubMed、 Web of Science、 EMbase、 The Cochrane Library等(从数据库建库到2014年12月)有关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文献。由2位评价员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3.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RCT,涉及766例患者。 Meta分析显示:(1)对于恢复期患者,疗程4周的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常规治疗(内科常规治疗或内科常规治疗+吞咽功能训练)总有效率高于不联合治疗组(P<0.01);(2)对于急性期患者,疗程4周的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内科常规治疗与不联合治疗的总有效率无差别(P=0.05);(3)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肺部并发症作用尚不确定。【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常规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内科治疗)有利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对于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治疗时机、疗程、并发症等的疗效评估等仍然需要设计合理、报告规范的大规模、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的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求左氏温阳针方对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左氏温阳针方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鼻痒、鼻塞、喷嚏及流涕等4大症状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情况。【结果】(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3.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后,2组的鼻痒、鼻塞、喷嚏及流涕4大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更显著(P<0.01)。(3)治疗后,2组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更显著(P<0.01)。【结论】温阳针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大腿前后肌群穴位配合等速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轻度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A组17例、对照B组17例和试验组18例。对照A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对照B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中增加带有视觉反馈和任务导向的膝关节力量和协调性等速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及等速运动训练基础上加用电针大腿前后肌群穴位。3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5 d,共治疗3周。评估3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活动能力、膝关节屈伸肌群峰力矩(peak torque, PT)、步速和步态对称性的变化。【结果】治疗3周后,3组下肢活动能力、 PT及步态对称性等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除试验组与对照B组的步速、下肢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对照B组的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A组,试验组的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结论】电针大腿前后肌群穴位配合等速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比普通的等速训练更能有效地提高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对mi R-21阻滞剂介入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及Bcl-2、c-fos水平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2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1组(电针百会、大椎)、电针2组(mi R-21阻滞剂+电针);每组再分为2 h、6 h、12 h、1 d、3 d、7 d 6个时间段组;采用电凝闭大脑中动脉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检测各组不同时间段病灶侧海马细胞凋亡数及Bcl-2、c-fos阳性表达。【结果】模型组不同时间点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及Bcl-2、c-fos阳性细胞数均不同程度升高,电针1组、2组可降低不同时间点神经细胞凋亡数及c-fos阳性细胞数,升高Bcl-2阳性细胞数,且电针1组作用优于电针2组。【结论】电针治疗脑缺血的作用与其能升高Bcl-2表达,抑制c-fos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有关,此作用可能通过激活mi R-21通路而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太冲、合谷穴配合世界卫生组织(WHO)三阶梯止痛法治疗胃癌癌性疼痛(简称胃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上治疗胃癌痛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中重度胃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足三里、太冲、合谷穴配合WHO三阶梯止痛法治疗,对照组仅釆用WHO三阶梯止痛法治疗,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釆用癌痛数字分级法(NRS)、生活质量量表[QOL-BREF(WHO)]、抑郁自评量表(SDS)来评价2组患者疗效,并比较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的止痛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抑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太冲、合谷穴配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胃癌痛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用三阶梯止痛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靳三针配合药线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简单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靳三针线灸组32例和普通针刺组28例。靳三针线灸组给予靳三针及药线灸治疗,普通针刺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3周为个1疗程。疗程结束后对2组临床疗效、上肢运动能力简化Fugl-Meyer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进行观察比较。【结果】(1)在临床疗效方面:靳三针线灸组的总有效率为93.7%,普通针刺组为82.1%;靳三针线灸组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2)在简化Fugl-Meyer评分方面:治疗后,2组上肢的运动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且靳三针线灸组在改善上肢的运动功能方面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3)在VAS评分方面:治疗后,2组上肢的疼痛程度均显著缓解(P<0.05或P<0.01),且靳三针线灸组在缓解上肢的疼痛程度方面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结论】靳三针配合药线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