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运用手术和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7年4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的7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A组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B组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改善情况以及患者恢复优良率。结果:A组患者尺偏角、桡偏角、腕掌屈度、腕背伸度、前臂旋后、前臂旋前指标明显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的跟踪随访,A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6.88%,明显高于B组的8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通过手术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患者的各项功能改善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外固定支架+有限内固定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双盲法将10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则行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分别为(8.7±2.6)°、(16.2±6.7)°,优于对照组的(6.5±2.8)°、(12.7±4.4)°(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0%(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有限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近期疗效明显,能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娄宝龙 《黑龙江医学》2021,45(9):934-936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小夹板复位手法+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开封东原康复医院2018年3月—2020年2月接受临床治疗的7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小夹板复位手法+外固定治疗,比较该组患者治疗前后的JAKIM评分、复位治疗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1)实施治疗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数值无显著差异(P>0.05),实施治疗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数值均有所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所有患者均在3个月内痊愈,末次复查采用JAKIM评分标准:优良率分别为A型90.00%,B型75.00%,C型60.00%.(3)本组患者掌倾角为(5.45±2.13)°,尺偏角为(17.26±4.52)°,桡骨长度为(7.93±1.25)°,与治疗前相比各项数值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采取小夹板复位手法+外固定治疗法,可保证治疗后的JAKIM评分提高,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加快痊愈速度,提高治疗成功率,改善复位治疗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5月平顶山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20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固定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1例。对照组接受手法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组接受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对比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 a,统计两组治疗优良率。结果两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4.06%(95/101)]高于对照组[85.15%(86/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有利于促进骨折早期愈合,且可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法,对比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临床治疗后,治疗组的优良率为82.9%,对照组的优良率为68.6%,治疗组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对桡骨远端骨折56例患者实施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到我院就诊的桡骨远端骨折56例患者为研究资料,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两组,每组28例。予以对照组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予以研究组实施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78.57%是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低于研究组患者的96.43%,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比较,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不仅能使治疗效果得到提升,而且还能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治疗中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共计抽取62例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于2017年4月-2019年4月入我院治疗,将其随机分2组,对照组使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组使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分组对比患者治疗后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以及VAS疼痛评分,手术后掌倾角以及尺偏角角度以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2例患者手术后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以及VAS疼痛评分分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掌倾角以及尺偏角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褥疮、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在治疗中的应用对于患者掌倾角以及尺偏角恢复的促进效果更佳,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法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疗效。方法108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分别接受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和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观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随访4个月~2年,治疗组的治愈率为96.3%,对照组为90.7%,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率为3.7%,对照组为29.6%,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安全、有效、经济、并发症少,值得继承、发扬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4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均给予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闭合整复石膏外固定保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年,X线复查显示两组患者骨折全部顺利愈合,观察组尺偏角(20.5±3.5)°明显低于对照组尺偏角(25.2±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桡骨缩短(3.1±1.2)mm明显低于对照组(5.2±1.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artland-Werley准则评价治疗结果为:观察组优良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操作简便,且固定牢靠,术后早期腕关节可活动,术后功能优良,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对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月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的共300例门诊患者,其中观察组150例(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对照组150例(石膏外固定),就复位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根据评定标准,观察组优106例(70.6%),对照组优88例(58.6%),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临床疗效优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为88.6%,两组优良率比较,观察组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获得较好的复位及功能恢复效果,但治疗时复位手法需正确,外固定应合适,换药认真细致,并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1.
张川 《大家健康》2014,(1):97-97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为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8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和石膏外固定进行治疗,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愈合23例,骨折愈合率为95.83%,对照组患者愈合19例,骨折愈合率79.17%,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恢复优良率为91.67%,对照组患者手术后恢复优良率为75.00%,观察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手术恢复效果以及良好的复位,在治疗时要注意采用正确的复位手法并配合相应的功能锻炼,该方法对患者创伤小,患者乐于接受,简单易行,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化瘀接骨汤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当天即联合化瘀接骨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骨折愈合情况,随访3个月评价患者腕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肿胀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瘀接骨汤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骨折处肿胀和疼痛,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杉树皮夹板和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疗效。方法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96例,随机分为夹板固定组和石膏固定组,其中夹板固定组48例,骨折手法复位后全部予以杉树皮夹板外固定。石膏固定组48例,手法复位后全部予以石膏托外固定。两组观察时间均为6~8周。结果夹板固定组的优良率高于石膏固定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杉树皮夹板外固定在提高患者骨折愈合的优良率及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方面比石膏托外固定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可塑形桡骨远端夹板与高分子石膏夹板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Colles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取可塑形桡骨远端夹板治疗,对照组采取高分子石膏夹板外固定治疗,比较两组固定前(t1)、固定当天(t2)及拆除固定(t3)时测量桡骨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并于拆除固定6个月门诊复查时评价腕关节功能。结果:t1、t2时两组间桡骨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时观察组桡骨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拆除固定6个月后,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7.78%(3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78%(2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高分子石膏夹板外固定相比,可塑形桡骨远端夹板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效果更显著,可有效减少桡骨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的丢失,更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李展新 《当代医学》2014,(26):146-147
目的探讨夹板外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广东省惠州市惠阳正骨医院收治的48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和观察组(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中药治疗)(n=24),比较2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42.25±7.31)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1.34±8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58%)显著高于对照组(667%)(P<0.05)。结论夹板外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确切,可促进关节功能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疗效优良率为91.7%(22/24),对照组患者的疗效优良率为75.0%(18/24),观察组患者的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改良成角折顶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双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9月辉县市中医院收治的49例尺桡骨远端双骨折患儿,均采用改良成角折顶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治疗效果、骨折愈合时间、尺偏角、掌倾角、并发症发生率及疼痛程度(VAS评分)。结果 49例患儿中,首次复位成功40例,再次复位成功9例;治疗优良率为91.84%(45/49);骨折愈合时间为(4.68±0.51)周,尺偏角为(17.49±2.64)°,掌倾角为(6.09±1.95)°;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12%(3/49),均较轻微,适当处理后完全消失,未对患儿康复带来较大影响,无骨折腕部畸形及慢性骨感染发生。治疗前VAS评分为(8.29±0.65)分,治疗后1周VAS评分为(4.43±0.82)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95±0.28)分,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成角折顶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双骨折效果显著,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且骨折愈合快,疼痛程度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5年2月该院86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掌倾角及尺偏角恢复程度及治疗优良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1.20±1.33)周,与对照组的(10.96±1.0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桡骨远端掌倾角及尺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研究组的桡骨远端掌倾角及尺偏角均较对照组优(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5.3%,较对照组的79.1%高(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效果突出,能有效促进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恢复,获得理想的复位质量和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梁俊 《基层医学论坛》2016,(27):3832-3833
目的:探讨小夹板外固定结合骨伤药酒外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方法治疗,试验组患者接受小夹板外固定结合骨伤药酒外用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后各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接受小夹板外固定结合骨伤药酒外用治疗,有助于骨折端复位和肿胀消退,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双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9月期间我院治疗的闭合性无神经损伤的尺桡骨远端双骨折8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给予改良成角折顶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治疗1年后采用VAS疼痛评分、掌倾角、尺偏角、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Anderson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患儿均达骨性愈合。治疗后1年两组患者VAS评分[(1.18±0.71)分,(1.02±0.66)分,t=0.977,P=0.331],掌倾角(6.18°±1.82°,6.63°±1.85°,t=1.096,P=0.277),尺偏角(17.65°±2.80°,18.23°±2.51°,t=0.968,P=0.336)、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2.25±0.63)分,(2.40±0.74)分,t=0.973,P=0.33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Anderson功能评定标准评价疗效,观察组组优28例、良5例、可5例,差2例;对照组优30例、良5例、可4例,差1例;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3例并发症,对照组出现6例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双骨折,均能缓解疼痛、恢复腕关节功能,改善腕关节活动度,然而手法治疗,创伤小,操作简便,治疗费用低,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