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脊柱内固定术常用来治疗脊柱创伤及椎体滑脱、脊柱侧弯、椎管狭窄等各类脊柱疾病。随着脊柱内固定材料及手术操作技术的不断进步,脊柱内固定术的手术量逐年增加。尽管现代的无菌条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脊柱术后感染仍是脊柱内固定术后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它不仅显著增加医疗费用,而且可能会导致内固定的失败、骨髓炎及假关节的形成,甚至会威胁生命。  相似文献   

2.
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Wang Y  Zhang XS  Xiao S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5):1737-1739
脊柱内固定术能够在矢状面和冠状面提供较好的矫正,确切的脊柱融合。目前脊柱手术中使用内固定器材的病例日益增多,特别是在治疗脊柱畸形和脊柱不稳病例的过程中。脊柱内固定手术部位的深部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但脊柱手术后内植物周围深部感染会造成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生理及心理上的巨大打击。内植物周围感染的处理十分棘手,早期诊断和处理术后深部感染对于提高感染控治率,缩短康复过程,减少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汤涛  王云  尹振春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7):1915-1916
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1999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8例,均经病史调查、常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明确后,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分别行病灶清除术、内固定物取出术、灌注引流术.术后随访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本组1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均进行常规随访,时间6个月~5年.其中优15例,占83.33%;良2例,占11.11%;可1例,占5.56%;无差者.讨论对于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通过及时充分冲洗、引流,彻底清创,从而控制及消除感染,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发生原因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12例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中窦道分泌物取样行细菌培养,培养时间为7d以上。3例先行抗炎、窦道搔刮或切开清理、置管冲洗引流,均未见效而改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另9例在明确诊断后即行积极的内固定物取出术。术中仔细观察软组织和骨质的变化,术后抗炎。结果:7例细菌培养阳性。3例为微球菌,4例为粪链球菌。另5例为阴性。术前和术中2次取样培养结果一致。3例先行保守治疗者改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后伤口及窦道顺利愈合,平均住院时间40d。另9例在明确诊断后即行内固定物取出术,术后伤口及窦道顺利愈合,平均住院时间14d。术后抗生素的应用时间为12-14d。随访3-12个月感染无复发。术中发现9例窦道与椎弓根螺钉属部相通,原发病灶仅为在该处的局限性肉芽病灶、有少许脓块,该钉尾的固定螺帽有松动。病灶不向深处累及椎弓根和椎板,椎弓根钉本身无松动;另3例窦道与横向连接杆的一端相通,原发病灶亦为一小的局限肉芽组织团块。结论: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发生的迟发性感染通常是由低毒性细菌引起的局部软组织感染,骨质未受侵蚀,对这一感染引起的窦道、流脓采取抗炎、局部处理效果差,而积极的内固定物取出术是有效的控制感染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分析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原因与诊治对策。方法:对21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急性感染4例,迟发性感染17例),按感染发生的时间不同,给予不同的处理方法。然后对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治疗后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未再出现红肿、渗出、窦道及其他不适。21例平均随访2~3年,疗效优良率为90.5%。结论:病灶切开引流、病灶清创缝合、病灶灌洗引流术、内固定取出术辅以敏感的抗生素静脉输入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急性感染和迟发性感染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1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病例19例,分析其切口感染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结果根据本组患者情况,分别给予固定物取出或病灶清除术、灌注引流术。经有效治疗后,切口感染情况均得到有效控制,随访结果显示本组无复发感染情况出现,治疗总有效率为100%,且预后情况较好。结论对于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者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并给予病灶清除术、灌注引流术等有效措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4):182-184+188
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硬膜外血肿的预防与护理体会。方法 遵照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我院2013年2 月~2018 年2 月纳入的60 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患者,依照不同理疗方式进行分组。其中30 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另30 例除了常规治疗之外实施综合护理作为研究组,记录两组硬膜外血肿、腰椎术后血肿及颈椎术后血肿发生率,分别在干预前后进行生活质量评分(QOL)调查,出院时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对比两组干预结果。结果 研究组血肿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干预前两组的食欲、精神、睡眠、疼痛及日常生活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对干预效果的满意度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 护理干预运用于脊柱后路内固定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病情稳定,患者满意度较高,可维持良好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病因为创伤及慢性疾患)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6~2010年对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胸腰椎管狭窄、间盘突出术后感染患者保留内固定行感染病灶清除、灌洗、抗感染等治疗。结果:8例患者术后感染均控制,伤口愈合,腰部及下肢疼痛消失。结论:经原切口手术入路,清除钉棒周围、椎间隙感染病灶及炎性介质,病灶区持续灌洗,可达到解除症状、保留内固定装置、保持脊柱稳定性、维持脊柱内固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7月至2012年7月间共297例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单因素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在危险因素方面的差异性,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本组297例患者中8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2.69%。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白蛋白浓度、手术时间、糖尿病、术前放疗及使用异体骨等5个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白蛋白浓度(OR= 2.014, P = 0.031)、手术时间(OR = 1.650, P = 0.042)、糖尿病(OR = 4.457, P = 0.018)和术前放疗(OR= 17.338, P = 0.004)。【结论】术前白蛋白浓度、手术时间、糖尿病和术前放疗是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脊柱内固定术后伤口深部感染是脊柱外科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处理极为棘手.由于脊柱内固定装置的广泛使用和手术时间的延长,其发生率逐渐增多.对于脊柱内固定术后伤口深部感染,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是否保留内固定装置,一直是骨科界有争议的话题.我院2005年2月至2010年10月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腰椎融合术治疗各类胸腰椎疾病426例,其中12例患者术后发生腰椎感染,均为伤口深部感染.应用清创、负压封闭引流(Vacuum-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共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伤口深部感染患者1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脊柱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深部伤口感染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伤口感染患者的治疗经过。术前行影像学检查,对于术后时间小于9个月,植骨未证实融合的患者采取伤口清创,置管冲洗引流;对于植骨已获得融合的患者行内置物取出、病灶清除、灌洗引流术,I期关闭切口。术中取标本作常规培养,术后静脉应用抗生素。结果:16例患者先行伤口清创,置管冲洗引流,11例患者深部感染获得治愈;其中5例于清创后的3~24个月再次发生深部感染,复查X线片,植骨均获得融合。10例植骨已获得融合的患者行内置物取出、病灶清除、灌洗引流术,I期关闭切口,深部感染获得痊愈。结论: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伤口清创,置管冲洗引流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为早期感染植骨融合赢得时间;内固定取出为非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金双歧对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患者消化道菌落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8年4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70例接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术后行抗生素以及对症治疗,实验组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金双歧治疗.结果 实验组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机会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发生腹泻的例次与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益生菌菌落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实施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患者术后采用金双歧进行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胃肠道功能,调节胃肠道菌落,防止肠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13.
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应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疗效、并发症。方法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包括AF、RSS、CD、中华长城)手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爆裂骨折、骨折脱位34例。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与术前相比,椎体前缘高度平均矫正47.3%,平均丢失1.3(%P<0.01);cobb角平均矫正18.3°,平均丢失3.1°(P<0.01);脊髓损伤病人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级;4例出现并发症,1例置钉松动,1例钉杆连接松动,1例胸膜破裂、1例置钉不当。结论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有利于恢复病椎高度,脊柱的生理弧度和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分析腰椎内固定术后发生深部感染18例的临床特点,全部病例根据临床表现及切口B超检查,明确诊断,给予病灶清除,灌洗引流及保留内固定,敏感抗生素治疗。结果腰部切口B超检查可早期发现术后感染;所有病例1周后腰部疼痛症状减轻,2周后腰部疼痛消除。结论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可通过早期诊断,彻底清创,灌注冲洗,有效抗生素应用,完全治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型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5月~2011年11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检查X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畸形矫正等情况。术后所有病例均常规佩戴腰围严格限制腰椎活动3个月、抗结核治疗9~18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32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44例,4例术后1~3个月结核窦道形成,2例复发,术前平均后凸角11.8°,术后平均后凸角2.4°,平均矫正8.4°。除1例窦道形成继续换药、2例复发行侧前路病灶清除术外,其余47例6个月内均达结核愈合标准,治愈率为94%。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疗效明确,是治疗下腰椎结核可行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融合节段的曲度变化,探讨其与颈神经根麻痹症状的关系。方法随访91例颈椎病后路手术患者,所有患者拍摄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整体曲度,及CCI指数。根据是否存在神经根麻痹症状,对患者分成两组进行观察、分类及统计学分析。结果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的患者生理曲度较术前减少,同生理曲度好转或无变化的患者相比,术后生理曲度变直的患者颈椎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较高,按CCI指数的变化评价,CCI指数变化率增大,发生神经根麻痹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加。结论研究表明颈椎后路术后生理弧度的变化,是引起C5神经根麻痹的可能原因之一,CCI指数的变化对于预测颈椎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期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腰段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植骨并前路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9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植骨并前路内固定治疗。结果 :91例脊柱结核患者平均随访 13月均治愈 ,无局部复发 ,植骨全部骨性融合 ,融合时间平均 3.7月 ,后突矫正角度 2 0°,治疗优良率达 95 .5 %。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植骨并前路内固定是安全和有效的 ,并在重建脊柱稳定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广旭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0):335-335,384
目的:评价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及后路减压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体会及疗效。方法:本组40例,按骨折部位分T10-1221例,L2-419例。手术时机:伤后1~10d,平均3.5d。平均随访1年。结果:采用X线片测定椎体,术前椎体前缘平均压缩51%。术后平均8%,复位率达86%。结论:AF系统内固定及后路短节段椎板切除减压、直视下椎管前壁成形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