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与肺癌病理类型、分期和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50例肺癌患者按病理类型、分期和死亡与否对肺癌患者进行分组,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在不同分组间的差异。结果:D-二聚体水平在不同临床分期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预后组肺癌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与肺癌的分期和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可以作为预测肺癌分期与预后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恶性肿瘤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肺癌、胃癌和肝癌的增高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高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临床分期低者,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新乡市解放军371医院收治的40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不同分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Ⅰ~Ⅱ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537.5±113.6)μg/L,Ⅲ~Ⅳ期为(1 024.3±325.1)μg/L,均高于对照组的(202.3±62.6)μg/L,且Ⅲ~Ⅳ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分期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与预后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浆D -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 (ACI)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和预后关系。方法 采用Latex半定量法动态检测 93例患者及 2 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D 二聚体变化 ,分析其与梗死面积大小 ,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ACI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与病情及预后关系密切 ,其中大梗死组血浆D 二聚体升高水平高 ,持续时间长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 ,预后越差 ,与中、小梗死组比较 ,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ACI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D 二聚体越高 ,持续时间越长 ,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6.
蓝美锐 《吉林医学》2013,34(15):3020-3022
<正>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只在凝血、纤溶过程中产生,其水平反映着体内的凝血纤溶状态。笔者发现多种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DIC、恶性肿瘤、糖尿病、败血症等都可能导致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与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病情发展、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和抗凝血酶(AT)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Sysmex CS2000 i全自动血凝仪对130例PHC患者及11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D-D、Fbg和AT分别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浆D-D水平及Fbg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浆AT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D-D、Fbg与AT联合检测可以客观地评价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凝血状况,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血浆D-二聚体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春梅  龙尧  邓巧娟 《海南医学》2004,15(6):17-17,16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正常对照组、肝硬化A级、B级、C级、存活组、死亡组,测定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t检验。结果 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肝硬化child-pugh分级而递增,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结论 D-二聚体是一项反映慢性肝损害的敏感指标,对估计预后有极重要的意义,并能反映患者潜在性DIC。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哮喘患者体内凝血功能的改变,对哮喘急性发作病人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资料111病例23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年龄16~42岁,平均251岁。112对照组健康输血员20名,年龄22~48岁,平均403岁,无哮喘发作史。12方法所有病例在发作期均未使用任何影响出凝血功能的药物之前采血。取静脉血2ml,以13%枸橼酸钠抗凝,血量与抗凝剂比例为9∶1,3000转/分离心10分钟,取血浆用ELLT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D—二聚体。2结果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肺栓塞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提高检测水平。方法:将2009年2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37例疑似急性肺栓塞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于我院作体检的72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抽血化验D-二聚体,记录并做回顾性分析。结果:试验组D-二聚体浓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阳性率86.48%,灵敏度为90.32%,特异度为33.33%。结论: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于诊断肺栓塞的阳性率及灵敏度均较高,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特异度差,可作为排除肺栓塞的首选试验,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5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19例健康体检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癌症病理类型以及疾病分期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2.40±2.07)μg/ml]较健康对照组[(0.28±0.09)μg/ml]明显升高(P<0.01),其升高程度与肺癌临床分期有关,与癌症病理类型、是否咯血无关.78%(45/58)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41%(24/58)患者血清癌胚抗原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病情越重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提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因此,可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情判断及是否给予抗凝治疗提供参考.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lasma D-dimer level detection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Methods The plasma D-dimer levels of 58 NSCLC patients and 19 healthy control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l-nephelomet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D-dimer level and the pathological type,clinical stage of NSCLC patient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plasma D-dimer level of NSCLC patients [(2.40±2.07)μg/ml]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0.28±0.09)μg/ml],P<0.01, and the plasma D-dimer level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clinical stage of NSCLC,but had no relation with sex,hemoptysis and pathological type. Conclusions The D-dimer levels of NSCLC patients are higher,and increases in accordance with severity of the disease,which indicated that NSCLC patients have hypercoagulable state.So the plasma D-dimer levels can be useful for evaluating severity of NSCLC.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乳腺癌患者92例(病例组)和健康体检者85例(正常对照组),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HER2、Ki-67和P53的表达;随访8个月,观察患者生存情况。分析根据不同指标分组的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P<0.01);随访期间生存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死亡者(P<0.05);不同ER、PR、HER2、Ki-67和P53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评价乳腺癌预后的指标,能够预测乳腺癌患者生存状况,而与激素受体等免疫组化指标无关。  相似文献   

13.
闫芸芳  李绪清  肖兰  周家德 《安徽医学》2018,39(10):1171-1176
目的 探讨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血小板(PLT)计数与上皮性卵巢癌(EOC)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6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手术治疗的EOC患者19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外周静脉血PLT、FDP和D-二聚体数值为术前留取,对比不同水平D-二聚体、FDP和PLT情况下患者临床(年龄、手术方式、化疗率)及病理情况(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并对比不同止凝血指标水平下患者的生存情况(总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结果 EOC晚期(Ⅲ~Ⅳ期)患者D-二聚体、FDP、PLT水平高于EOC早期(Ⅰ~Ⅱ期)患者(P<0.05)。低分化EOC患者FDP、PLT水平高于中高分化EOC患者。D-二聚体和FDP阳性组(D-二聚体>0.5 mg/L,FDP>5 g/L)患者的累计生存率低于D-二聚体和FDP阴性组(D-二聚体≤0.5 mg/L,FDP≤5 g/L)的患者(P<0.05),高D-二聚体和FDP水平EOC患者预后较差。PLT>350×109的卵巢癌与PLT≤350×109/L的卵巢癌患者生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OC晚期患者D-二聚体、FDP和PLT较早期患者升高,D-二聚体及FDP高水平的EOC患者预后不佳,其检测可能有助于识别卵巢癌复发高危人群、评估预后、指导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初治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及52例宫颈良性病变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线D-D及FIB水平,分析宫颈癌患者D-D及FIB阳性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宫颈癌组D-D、FIB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宫颈癌组高龄患者(年龄≥60岁)、功能状态评分≤70分者、存在淋巴结转移者的基线D-D、FIB阳性率均升高(均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D-D、FIB阳性率亦呈增高趋势(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易处于高凝状态,且以高龄者、体能状况差者、临床分期晚期者、有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凝状态宫颈癌患者可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王剑 《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30(10):655-65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糖类抗原242(CA 242)的浓度变化对结直肠癌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1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CA 242。并比较结直肠癌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20天时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CA 242水平的变化。结果结直肠癌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CA 242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CA 242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 D-二聚体和CA 242检测有助于结直肠癌的临床辅助诊断,有助于观察疗效、评价治疗效果、判断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周血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浓度的变化与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所测指标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正常对照组(n=20),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组(n=31),慢性心功能不全组(n=61)D-D和FG的浓度及超声心动图指标,评价NYHA心功能分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组和慢性心功能不全组D-D和FG浓度升高,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均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FS)均减小(P均<0.05),且D-D 和FG与纽约心功能分级相关(P均<0.05).结论: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液存在着凝血和纤溶激活,血浆D-D和FG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存在心室结构的重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化疗疗效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80例入组的消化道肿瘤患者(其中,男48例,女32例),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方法、日本CA-7000全自动监测仪测定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化疗前消化道肿瘤进展期(Ⅲ、Ⅳ期)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1.15±0.48)、(2.32±0.77)mg/L;早期(Ⅱ期)D-二聚体含量为(0.28±0.09)mg/L;三者间比较,D-二聚体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化疗后,有效(CR+PR)37例,稳定(SD)25例、进展(PD)18例,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含量分别为(0.79±0.24)、(1.82±0.27)、(5.28±0.56)mg/L;且进展期(Ⅲ、Ⅳ期)化疗后有效组(CR+PR)D-二聚体含量显著低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明显高于化疗前(P〈0.05);稳定组(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低可作为消化道肿瘤观察临床分期、判断预后及化疗疗效的一个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和肠道屏障功能指标在宫颈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紫外线分光光度法检测69例宫颈癌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和肠道屏障功能指标(包括D乳酸、细菌内毒素、二胺氧化酶),分析两者与宫颈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的关系。结果不同FIGO分期的宫颈癌患者,其血清D-二聚体、D乳酸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菌内毒素、二胺氧化酶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D-二聚体、D乳酸水平与FIGO分期有关,可指导临床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9.
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灶检测的分期及预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乾坤  丁嘉安  高文 《上海医学》2003,26(8):555-556
目的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常规病理检查为阴性淋巴结的徽转移灶,研究其对分期的影响。方法 以行肺癌根治性手术的39例患者为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角蛋白(CK)染色的方法检测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为阴性淋巴结中的微转移灶,研究其检出对分期的影响。结果 在39倒患者的90枚阴性淋巴鳍中,22例患者(56.4%)的26枚淋巴结(28.89%)检出微转移灶。常规临床分期N0期中,有淋巴结微转移灶患者的生存期(27个月)与无淋巴结微转移灶者(57个月)的差异有显著性(P=0.0246);而N0、N1期有淋巴结微转移灶患者的生存期与N2期无淋巴结微转移灶者的差异无显著性(P=0.93)。有复发转移(81%)与无复发转移(39%)患者的淋巴结微转移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2);有、无微转移灶患者的生存期分别为32和48个月、3年生存率分别为35%和75%(P=0.0178)。结论 目前常规的肿瘤TMN分期方法存在一定缺陷,而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测将有助于更精确的分期。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测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后的一个重要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意义及应用抗凝剂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32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16)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B组(n=16)采用奥扎格雷钠治疗。于入院第1天、第14天、出院后1个月利用免疫浊度法检测外周静脉血D-二聚体,观察两组不同时间血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疗效,并与16例健康者(对照组)对照。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在发病早期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抗凝治疗后不同时间D-二聚体含量呈降低趋势,其中,A组与B组比较,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显效率为50.0%,B组显效率为87.5%,B组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检测在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患者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辅助诊断的指标之一,抗凝治疗或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效,后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