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sSyndrome)是指肝静脉或邻近的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阻塞所引起的以肝脏排血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我们自1997年10月以来在超声导向下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并放置支架治疗布—加氏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型11例,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下腔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阻塞端形态。方法阅读2008年1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下腔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患者313例的下腔静脉闭塞端血管造影图像,观察并记录阻塞端远心端的形态,并进行分型总结。结果隔膜带孔形23.3%(73/313)、圆隆形11.8%(37/313)、锥形5.1%(16/313)、水平形4.1%(13/313)、斜形4.8%(15/313)、不规则形12.5%(39/313)、伴交通支形38.4%(120/313)。结论研究下腔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阻塞端形态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上下腔静脉破膜、球囊成形术(percul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血管内支架治疗隔膜型布-加综合征的临床价值和疗效.方法 对隔膜型布-加综合征患者21例进行经上下腔静脉破膜、球囊扩张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结果 21例均破膜、球囊扩张成功,植入血管内支架21个....  相似文献   

4.
唐君  郭轶 《重庆医学》2012,41(22):2256-2257
目的探讨膜性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25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的下腔静脉压力及静卧股静脉流速。结果 25例患者中15例采用单纯球囊扩张,10例采用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下腔静脉压力平均为术前(247.3±25.6)mm H2O,术后(103.8±12.9)m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卧股静脉流速平均为术前(11.22±1.45)cm/s,术后(15.16±3.03)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均痊愈出院,随访15例,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未见复发及并发症。结论 BCS患者治疗应首选介入球囊扩张术,对于膜厚的病例可联合支架置入术,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30例患者经血管造影证实为肝静脉阻塞性布加综合征,对部分患者行介入治疗,并对介入治疗后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30例患者分为中央性肝静脉阻塞(COHV,n=24)和广泛性肝静脉阻塞(EOHV,n=6)两型。24例COHV的患者接受了PTA,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6例EOHV的患者选择了手术治疗。结论中央性肝静脉阻塞的布加综合征适用于介入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图像融合联合C臂CT在下腔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4月至2020年10月阜阳市人民医院下腔静脉型布加综合征患者18例,根据术中采用影像手段分为图像融合联合C臂CT组(融合组,n=10)和对照组(n=8),融合组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融合联合C臂CT引导下穿刺下腔静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隔膜型(MOVC)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术后复发的可能病因。方法对20例MOVC型BCS介入术后复发患者行MRI及DSA检查并行介入治疗,观察患者下腔静脉阻塞类型、隔膜与肝静脉位置关系。结果下腔静脉(IVC)内仅有血栓形成5例,下腔静脉内同时有血栓及隔膜形成12例,下腔静脉内仅有隔膜形成3例;复发隔膜位于肝右静脉以上13例,位于肝右静脉以下2例。结论下腔静脉血管内皮损伤可能为MOVC患者术后复发的始动因素,血栓与隔膜形成之间关系密切,为复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布加综合征的介入加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6例以膜型阻塞为主,阻塞远端下腔静脉,合并肝静脉堵塞的布加综合征患者,实施经皮经腔内支架压栓、球囊扩张成形内支架置入术,术后再次行肠腔分流术。术后随访3个月至8.5 a。结果下腔静脉压力由术前的(2.68±0.40)kPa下降至术后的(1.12±0.21)kPa,上腔静脉压力由术前的(0.40±0.15)kPa上升至(0.87±0.26)kPa,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门静脉压力平均下降(2.27±0.36)kPa。术后无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血栓性膜型阻塞性合并肝静脉堵塞型布加综合征,可施行多支架压栓加肠腔分流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指由于下腔静脉或肝静脉部分或完全阻塞,使下腔静脉回心血流或肝静脉出肝血流受阻,导致下腔静脉高压或窦后性门脉高压而引起的征候群。如肝肿、顽固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脾大、脾亢、胸腹壁  相似文献   

10.
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的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波民  孟庆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2):1869-1870,1873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总结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时出现的6例并发症及治疗情况。结果 3例下腔静脉出血和1例心包填塞病人急症手术,治愈出院。2例肺栓塞死亡。结论 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时,导管穿刺要防止刺破下腔静脉。腔静脉内有新鲜血栓,应禁忌介入。积极治疗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张荣萍  游箭  胡鸿  牟玮  胡春芳  李强 《西部医学》2012,24(4):681-683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瘤形成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收治的4例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瘤形成的病人,通过对超声、MRI、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的对比,寻找一种能提高该病诊断率的方法。结果 4例病人均行超声、MRI、血管造影等检查,最终4例病人经血管造影证实为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瘤形成。结论血管造影是确诊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瘤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超声分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贵阁 《北京医学》2003,25(6):385-386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超声分型。方法 对128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分型,除瘤栓阻塞型外全部病例均经X线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结果根据病因及声像图表现将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分为四种类型:膜型狭窄型、膜型闭塞型、节段性狭窄型、瘤栓阻塞型。结论 超声检查可显示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部位、类型、范围和梗阻程度,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分型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是筛选和诊断布加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布-加综合征患者的MR影像数据建立个体化的下腔静脉血管三维数字化模型,探讨其意义以及对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典型布-加综合征患者进行MR增强扫描,采集其下腔静脉影像数据集,将采集到的DICOM格式的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运用阈值分割技术对下腔静脉血管进行分割,利用3D计算功能对其重建.结果 所建个体化下腔静脉血管三维模型符合临床解剖特性,可以任意缩放、任意角度旋转,显示血管空间结构,并可以进行距离、角度以及狭窄度的测定.结论 获得了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个体化下腔静脉血管三维模型.该模型可为人体解剖以及医学影像学教学提供形态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膜性或短段闭塞性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下腔静脉血栓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小球囊预开通治疗组(A组,n=21)、置管溶栓治疗组(B组,n=20)和保守治疗组(C组,n=27),每48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观察下腔静脉血栓溶解情况,血栓完全溶解后常规应用直径20~30mm大球囊扩张狭窄或闭塞段管腔。结栗治疗2d后,A组血栓溶解率(76.2%)显著高于B组(45.0%)和c组(18.5%)(均P〈0.05),B组血栓溶解率显著高于C组(P〈0.05);治疗4d后,A组与B组m栓溶解率(85.7%和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血栓溶解率均显著高于c组(37.0%)(均P〈0.05);治疗6d后,A组和B组血栓溶解率(90.5%和9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血栓溶解率均显著高于C组(51.9%)(均P〈0.05)。所有患者抗凝溶栓治疗6d后无症状性肺栓塞、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球囊预开通及置管溶栓治疗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均较好,小球囊预开通治疗较置管溶栓治疗更安全迅速。  相似文献   

15.
全凤琼  邓雪丽  游箭  魏欣  张力  苏飞雪  杨楠  胡春芳  牟玮  李强  胡勇  周容 《西部医学》2012,24(4):775-776,780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布加氏综合症合并下腔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探讨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收集9例布-加氏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及血管支架置入术的病例,分析围手术期内采取的专科护理方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通过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无并发症病例发生。结论精心细致的专科护理和各有侧重的观察对治疗成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下腔静脉肝段膜性梗阻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病征。多数病人在下腔静脉肝段有一定长度的阻塞。最后诊断须藉腔静脉造影才能确定,下腔静脉膜性梗阻有时并发肝静脉阻塞,在外科处理上存在很多问题。各种旨在把门脉血流引入下腔静脉的门体分流术显然不仅无效,甚或是禁忌证。经右心房施行下腔静脉隔膜切开术仅部分患者适用。目前,对多数患者说施行脾肺固定术作门肺分流较为有效。1983年Ono等用脾肺固定术治疗19例MOVC病人,效果良好,术后所有病人无食管曲张静脉复发出血,除1例外,其余18例未再出现腹水。通过初步临床实践,这种手术对MOV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因此,我们加以推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皮下腔静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下腔静脉(IVC)狭窄或闭塞的疗效.方法对16例IVC狭窄或闭塞患者,应用经皮股静脉穿刺术,行IVC造影、测压,用球囊加压扩张IVC狭窄或闭塞段,通过支架释放装置将金属自扩张支架置入病变部位,再次行IVC造影、测压.结果16例IVC压从术前平均(4.6±0.3)kPa,下降至术后平均(2.1±0.1)kPa;IVC狭窄段内径从术前平均(3.8±1.7)mm,扩张至术后(14.9±2.0)mm.结论经皮下腔静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IVC狭窄或闭塞的可靠方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大球囊扩张治疗下腔静脉节段型Budd-Chiari综合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海英  张和平  韩新巍 《当代医学》2009,15(35):648-649
目的观察大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腔静脉节段阻塞弄Budd—Chiari syndrome(SOVC,Segmental obstruction of the IVC)前后血流动学变化,探讨其安全性,疗效和并发症。方法SOVC患者38例,在DSA监视下,先用小球囊预扩张,后以直径25mm~30mm大球囊治疗性扩张下腔静脉。结果26例患者成功血管成形治疗,病变血管内径,术前277±232mm,术后即刻16.88±2.99mm,一月后10.61±2.45mm;病变远心段JVG压力:术前33.73±824cmH2O,术后12.77±2.79cmH2O;侧枝循环显影基本消失。随访6月~6年4个月,复发率19.23%。结论大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SOVC,安全,有效,术后近期病变血管回缩是影响其远期疗效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不同球囊导管治疗下腔静脉阻塞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球囊导管治疗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的效果和选择要点。方法 分别选用聚乙烯 18mm、2 0mm球囊和Inoue 2 4mm、2 6mm球囊对 48例肝段下腔静脉阻塞患者进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 (PTA) ,9例放置血管内支架。术前术后行下腔静脉造影并测量、计算下腔静脉至右心房压力阶差。结果 PTA术后下腔静脉内径由 (1.9± 0 .4)mm增至 (18.3± 6.3 )mm。下腔静脉压由 (3 .14± 0 .77)kPa降至 (1.50± 0 .53 )kPa。残余压力阶差聚乙烯 18mm球囊组、2 0mm球囊组分别为 (0 .77± 0 .3 2 )kPa、(0 .62± 0 .3 5)kPa ;Inoue 2 4mm球囊组、2 6mm球囊组分别为 (0 .3 4± 0 .2 7)kPa、(0 .2 4± 0 .2 5)kPa。结论 PTA是治疗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的有效方法 ,以大腔球囊对病变部位充分扩张是提高疗效、预防再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9月~2006年10月在我科行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地在直视下完全切除病变,其中3例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52例采用右房插管法,4例采用细胞回收机,1例采用自家回收血完成,回收血为300~4000ml。14例需输血400~2000ml,其余病例未予输血。1例于围手术期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下腔静脉血栓术后症状复发为新生隔膜,再次根治成功;1例术后下腔静脉再狭窄,无症状未予处理;其余病例术后症状体征消退。结论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视野更清晰,能更彻底地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